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1
作者 古涛 王绪 +11 位作者 王秀英 王伟 刘永 张蓓 史艳侠 张中明 孙全胜 薛涛 张孝轩 刘志发 朱述阳 毛筱芬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 ,评价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改良银染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检测 40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手术标本及 40例CT扫描疑诊为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 ,评价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改良银染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检测 40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手术标本及 40例CT扫描疑诊为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两组中小细胞肺癌端粒酶阳性率均为 10 0 % ,非小细胞肺癌分别为 84.8%、95 .7%。 40例手术切除肺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为 87.5 % ( 3 5 /40 ) ,癌旁肺组织为7.5 % ( 3 /40 ) ,正常肺组织无表达 ( 0 /40 ) ,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40例CT扫描疑诊为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标本的端粒酶阳性率为 82 .5 % ,肺癌检出的敏感度为 96.4% ,特异度为 71.4% ,准确性为 91.4% ;尤登指数 (Youden’sIndex)J =0 .678,SE(J) =0 .174。结论 端粒酶是灵敏的肺癌肿瘤标记物 ,对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标本行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端粒酶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HGF基因转染对肺动脉高压兔肺血流灌注及肺动脉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伟 张芳 +2 位作者 谢悦 张宜乾 吴树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217-2220,2224,共5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转染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家兔后促进侧支肺血管生成、改善肺血流灌注、降低肺动脉压力的可行性。方法:将肺动脉高压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病毒组和HGF基因转染组;HGF基因转染组经气管内滴入法转染A... 目的:探讨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转染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家兔后促进侧支肺血管生成、改善肺血流灌注、降低肺动脉压力的可行性。方法:将肺动脉高压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病毒组和HGF基因转染组;HGF基因转染组经气管内滴入法转染Ad-HGF,对照组和空病毒组分别气管内滴入同体积PBS液和Ade-no-Null;4周后,通过MacLab/8s多功能生理仪行血流动力学检测,通过抗FⅧ+α-SMA抗体免疫荧光双标检测肺小动脉密度、FITC-lectin灌注+抗α-SMA荧光双标记了解肺血管灌注情况。结果:气管内给药4周后,HGF基因治疗组含平滑肌细胞的小动脉密度较肺动脉高压对照组和空病毒组(12.5±2.7)/mm2明显增多(P<0.05);HGF组肺血流灌注获得有效改善,而肺动脉高压对照组和空病毒转染组肺血管仍处于狭窄甚至闭塞状态;HGF治疗组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低于肺动脉高压对照组和空病毒转染组(P<0.05)。结论:肺动脉高压模型动物经气管滴入法转染外源性HGF,可以促进肺侧支血管生成,增加肺灌注并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基因治疗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气管/静脉途径行肺脏腺病毒载体基因转染的效率和毒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伟 吴树明 +1 位作者 张中明 张宜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93-2496,共4页
目的:分别经气管和静脉途径转染腺病毒载体基因至肺组织,探索不同给药途径对肺组织的转染效率和腺病毒载体转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分别通过气管内滴入和静脉注射途径向家兔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GFP 2×... 目的:分别经气管和静脉途径转染腺病毒载体基因至肺组织,探索不同给药途径对肺组织的转染效率和腺病毒载体转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分别通过气管内滴入和静脉注射途径向家兔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GFP 2×109pfu),于第3 d、7 d、14 d、21 d处死动物,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测肺、肝脏、心脏组织GFP表达,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气管转染组第3 d仅在肺组织内表达GFP,持续21d,且强度大;静脉注射转染组第3 d可在肺、肝脏、心脏组织测及GFP表达,14 d皆消失,强度较弱。HE染色显示,气管转染组第3 d可见肺脏炎性反应,第14 d炎性反应消失,肝脏、心脏均未见炎性反应;静脉注射转染组第3 d可见肺脏、心脏及肝脏内有轻度炎性反应,7 d后炎性反应皆消失。结论:肺脏经气管途径转染腺病毒载体具有较高的靶向性和较长时间基因表达的优点,虽可造成肺部一过性免疫炎性反应,仍不失为肺脏转基因治疗的有效和相对安全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载体 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伟 张宜乾 吴树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2-613,617,共3页
目的:研究通过幼兔长时间体-肺循环分流,建立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将1月龄幼兔正中开胸,行左颈总动脉与主肺动脉吻合,形成持续左向右分流。3个月后通过彩超证实吻合血管通畅性,并测定其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 目的:研究通过幼兔长时间体-肺循环分流,建立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将1月龄幼兔正中开胸,行左颈总动脉与主肺动脉吻合,形成持续左向右分流。3个月后通过彩超证实吻合血管通畅性,并测定其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舒张压(PADP)、平均压(MPAP),观测肺小动脉病理变化、管壁厚度指数(TI)、面积指数(AI)。结果:分流组3个月后,21只形成肺动脉高压。分流血管阻断前、后PASP、PADP、mP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组织病理检查示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与对照组比,TI和AI明显增加(P<0.05)。结论:幼兔经体-肺循环分流手术3个月后,可形成与临床先心病病理生理相接近的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该模型稳定、可靠、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肺性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促进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被引量:2
5
作者 董红燕 周中新 张中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213-2218,共6页
目的研究ET-1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定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成年兔股骨干BMSCs培养。实验分为6组Ⅰ组,未诱导组;Ⅱ组,单纯ET-1组(30nmol/L);Ⅲ组,5-aza诱导组(10μmol/L);Ⅳ组,5-aza+ET-1联合诱导组。5-aza诱导3周后,加入... 目的研究ET-1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定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成年兔股骨干BMSCs培养。实验分为6组Ⅰ组,未诱导组;Ⅱ组,单纯ET-1组(30nmol/L);Ⅲ组,5-aza诱导组(10μmol/L);Ⅳ组,5-aza+ET-1联合诱导组。5-aza诱导3周后,加入ET-1。其中又分为Ⅳ1组、Ⅳ2组、Ⅳ3组,分别为加入10、30和50nmol/LET-1。诱导培养4周后,测定心肌样细胞转化率和细胞直径、cTroponin-I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blot方法,测定GATA-4蛋白表达及蛋白磷酸化水平、RT-PCR方法测定β-MHC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心肌样细胞超微结构特征。结果Ⅳ2组心肌样细胞直径显著增大(P<001vsⅢ组),Ⅲ、Ⅳ2组心肌样细胞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Ⅲ、Ⅳ2组cTroponin-I染色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β-MHC表达显著增高(P<001vsⅠ组),GATA-4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均亦显著增高(P<005vsgroupⅠ、Ⅱ)。ET-1浓度为30nmol/L时,GATA-4蛋白磷酸化程度最高(P<005)。超微结构显示,Ⅲ、Ⅳ组分化的心肌样细胞可见原始肌节形成,其中,Ⅳ2组更为明显。结论5-aza及5-aza联合ET-1所诱导BMSCs分化的心肌样细胞,具有心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单独采用ET-1,不能诱导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ET-1在诱导BMSCs分化中,可提高GATA-4蛋白磷酸化水平,发挥促进心肌样细胞成熟的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诱导 内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