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1
作者 古涛 王绪 +11 位作者 王秀英 王伟 刘永 张蓓 史艳侠 张中明 孙全胜 薛涛 张孝轩 刘志发 朱述阳 毛筱芬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 ,评价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改良银染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检测 40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手术标本及 40例CT扫描疑诊为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 ,评价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改良银染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检测 40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手术标本及 40例CT扫描疑诊为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两组中小细胞肺癌端粒酶阳性率均为 10 0 % ,非小细胞肺癌分别为 84.8%、95 .7%。 40例手术切除肺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为 87.5 % ( 3 5 /40 ) ,癌旁肺组织为7.5 % ( 3 /40 ) ,正常肺组织无表达 ( 0 /40 ) ,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40例CT扫描疑诊为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标本的端粒酶阳性率为 82 .5 % ,肺癌检出的敏感度为 96.4% ,特异度为 71.4% ,准确性为 91.4% ;尤登指数 (Youden’sIndex)J =0 .678,SE(J) =0 .174。结论 端粒酶是灵敏的肺癌肿瘤标记物 ,对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标本行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端粒酶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任超 刘小云 +5 位作者 耿德勤 葛巍 张伟伟 李金梅 万美容 徐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152-2156,共5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初步总结全程医护配合模式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10-02-10收治2型糖尿病致左下肢糖尿病足(坏疽型)患者1例,2010-06-01收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血栓形成致左下肢动...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初步总结全程医护配合模式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10-02-10收治2型糖尿病致左下肢糖尿病足(坏疽型)患者1例,2010-06-01收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血栓形成致左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1例。均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3次,移植过程中采用全程医护配合模式。随访2年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1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左足第四足趾坏死、溃烂,趾根和脚面连接处可见脓性分泌物,疼痛,不能行走;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且双下肢股总、股深、股浅、腘动脉粥样硬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显示左足部供血血管稀疏。治疗后1个月足部疼痛减轻。治疗后3个月皮温较前升高,可感觉到微弱足背动脉搏动。治疗后6个月患者溃疡面开始出现愈合,皮温亦继续升高,色泽转红润。治疗后1年溃疡愈合面积继续增大。治疗后2年时CTA示供血血管较前有再通,仅有一小块溃疡未愈合。患者2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左下肢酸痛、无力,呈间歇性跛行发作,直立或行走后疼痛加剧,休息可得到部分缓解。查体见左足第四、五足趾发绀、粗糙,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皮温下降;双下肢CTA示左侧股动脉远端、左腘动脉、左胫前动脉、左胫后动脉节段性管腔闭塞且左小腿动脉显影浅淡。治疗后1个月站立时疼痛减轻,足背动脉搏动增强,皮温较前升高。治疗后3个月行走距离增长,疼痛次数减少。治疗后6个月左足第四、五足趾色泽转红润。治疗后1年左足第四、五足趾光滑不再粗糙。治疗后2年CTA示供血血管较前丰富。3次移植,均未见注射局部及全身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通过局部肌内注射法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可行、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全程医护配合有利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干细胞移植 下肢缺血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对小鼠组织器官氧化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姚元虎 冯永 +4 位作者 冯霞 王秀英 刘永彪 徐冬梅 姚思德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3-738,共6页
目的光化学法制备一系列不同粒径的聚乙烯亚胺纳米凝胶(polyethylenimine,PEI),并研究其在小鼠体内对组织器官的氧化损伤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PEI单体在紫外光照射下引发聚合,生成粒径分布较窄且粒径可控的高分子纳米凝胶,并表征。腹... 目的光化学法制备一系列不同粒径的聚乙烯亚胺纳米凝胶(polyethylenimine,PEI),并研究其在小鼠体内对组织器官的氧化损伤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PEI单体在紫外光照射下引发聚合,生成粒径分布较窄且粒径可控的高分子纳米凝胶,并表征。腹腔给予不同剂量的PEI,化学比色法测定小鼠肝脏、肾脏和肺脏组织内GSH和MDA含量及SOD活力。结果光相干光谱仪检测,PEI纳米凝胶粒径为38nm^200n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下多为球形。大剂量时肝脏、肾脏和肺脏组织的GSH和MDA含量及SOD活力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且MDA随PEI的粒径增大而增高,GSH、SOD含量则有相反的趋势;小剂量时各组织器官的GSH和MDA含量及SOD活力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结论大剂量时PEI对小鼠组织器官可造成氧化损伤,PEI的粒径增大其损伤也增加;小剂量分次给予时不明显。MDA的测定和GSH、SOD的测定相互配合,可反映PEI对机体组织器官产生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光化学法 丙二醛 谷胱甘肽 超氧化物岐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仪测定小儿恶性肿瘤细胞DNA倍体及细胞周期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魏华 孔燕 +2 位作者 丁勇 靳振怀 冯霞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68-270,292,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恶性肿瘤细胞核DNA倍性分布、细胞周期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小儿恶性肿瘤细胞核DNA倍体模式、DNA指数、增殖指数和S期细胞比例熏并研究这些参数与肿瘤组织分期之间关系。结果二倍体肿瘤主要... 目的探讨小儿恶性肿瘤细胞核DNA倍性分布、细胞周期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小儿恶性肿瘤细胞核DNA倍体模式、DNA指数、增殖指数和S期细胞比例熏并研究这些参数与肿瘤组织分期之间关系。结果二倍体肿瘤主要分布于细胞分化较好的肿瘤;随着肿瘤细胞病理分级的发展,异倍体肿瘤的检出率逐渐上升。相对于低分化组而言,高、中分化组的DI、SPF及P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流式细胞仪测定小儿肿瘤细胞核DNA倍体模式及细胞周期特征在评估小儿肿瘤恶性程度上有重要意义,测定结果应与临床、病理资料相结合,为恶性肿瘤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遗传学 DNA 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