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基因骨髓移植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恺 黄栋 +6 位作者 赵冬梅 陈翀 吴庆运 潘彬 曾令宇 李振宇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6-1529,共4页
本研究探讨小鼠经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时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分别以C57BL/6和BALB/c小鼠为供受鼠,受鼠经致死剂量全身照射后输注供鼠骨髓和脾淋巴细胞悬液,建立GVHD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normal)、单纯照射组(T... 本研究探讨小鼠经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时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分别以C57BL/6和BALB/c小鼠为供受鼠,受鼠经致死剂量全身照射后输注供鼠骨髓和脾淋巴细胞悬液,建立GVHD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normal)、单纯照射组(TBI)、骨髓移植组(BMT)和骨髓联合脾细胞诱导GVHD组(BS)。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IL-22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IL-22的细胞来源及所属亚群情况。结果表明,BS组小鼠血浆中IL-22水平最高,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S组小鼠脾、淋巴结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均可产生IL-22,且IL-22+CD4+T细胞百分率高于IL-22+CD8+T细胞;除Th22细胞外,Th1细胞和Th17细胞也是GVHD小鼠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但以Th22细胞分泌IL-22为主。结论:GVHD小鼠体内可产生高水平的IL-22,其主要来源于IFN-γ-IL-17-IL-22+的Th22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T细胞 白介素-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鼠年龄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翠平 曾令宇 +4 位作者 潘彬 齐昆明 李向阳 李小翠 汤仁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5-411,共7页
本研究通过建立2种周龄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探讨受鼠年龄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发生的影响。选用近交系8-10周龄C57BL/6(H-2Kb)小鼠作为供鼠,18-20周龄及8-10周龄的BALB/c(H-2Kd)小鼠作为受鼠;两种周龄的小鼠均... 本研究通过建立2种周龄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探讨受鼠年龄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发生的影响。选用近交系8-10周龄C57BL/6(H-2Kb)小鼠作为供鼠,18-20周龄及8-10周龄的BALB/c(H-2Kd)小鼠作为受鼠;两种周龄的小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模型组。单纯照射组及模型组小鼠给予总剂量率为7.5 Gy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其剂量率为0.68 Gy/min。模型组小鼠照射后4 h进行骨髓细胞+脾细胞移植,每只小鼠输入骨髓细胞数5×106个,脾细胞数5×105个。每天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状态。于照射后第5、10、15、20、25、30天计数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嵌合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Th1细胞比例;观察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及第5、15和25天模型组小鼠肝脏、小肠和皮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照射后1个月模型组小鼠均发生aGVHD,18-20周龄组小鼠与8-10周龄组相比,移植后aGVHD发生率低(60%vs 100%),临床评分低,生存率比为83%vs 61%,两组间差异显著;18-20周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在移植后第10天达到清髓,第15天白细胞开始恢复,而8-10周龄组则分别为移植后第5和第10天,两组间差异显著;18-20周龄组小鼠外周血供者来源的白细胞在移植后第20天达到完全嵌合,而8-10周龄组为第10天,两组间差异显著;18-20周龄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8+T细胞及Th1细胞比例均低于8-10周龄组,两组间差异显著。组织病理学变化显示,在相同时间点,18-20周龄组小鼠的肝脏、小肠及皮肤的炎症和坏死程度均较8-10周龄组轻微。结论:18-20周龄受鼠比8-10周龄受鼠aGVHD发生率低,程度轻,生存状况较好,受鼠年龄影响aGVHD的发生和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鼠年龄 骨髓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厉媛媛 曾令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54-957,共4页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中存在着免疫介导的内皮损伤。内皮细胞是GVHD过程中免疫攻击的一重要靶点,且血管内皮损伤是a GVHD发生的早期事件,其损伤标志物可能成为诊断a GVHD的指标。内皮细胞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表...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中存在着免疫介导的内皮损伤。内皮细胞是GVHD过程中免疫攻击的一重要靶点,且血管内皮损伤是a GVHD发生的早期事件,其损伤标志物可能成为诊断a GVHD的指标。内皮细胞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表型的差异导致组织器官GVHD的发生亦有差异。虽然大量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在a GVHD的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其在allo-HSCT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就a GVHD中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生物学标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GVH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应的策略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内皮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诱导U937及RS4;11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周俊 曹江 +2 位作者 孟凡静 冯浩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7-63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Akt激酶抑制剂MK2206对U937及RS4;1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MK2206处理U937及RS4;11细胞24、48 h,用CCK-8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Annexin V/7-氨基放线菌素D(7-AAD)双标记法分析细... 目的:本研究探讨Akt激酶抑制剂MK2206对U937及RS4;1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MK2206处理U937及RS4;11细胞24、48 h,用CCK-8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Annexin V/7-氨基放线菌素D(7-AAD)双标记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Bax、Bcl-2、XIAP、CDK1、caspase-3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MK2206对U937及RS4;11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呈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U937细胞24、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48±0.15)和(0.09±0.01)μmol/L,RS4;11细胞24、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91±0.02)和(0.68±0.11)μmol/L。0.5μmol/L MK2206作用于U937细胞及1.0μmol/L MK2206作用于RS4;11细胞24 h、48 h,Annexin V/7-AAD标记的阳性细胞升高,U937细胞组24 h细胞凋亡率为(4.18±0.70)%,48 h细胞凋亡率为(22.53±4.67)%,均高于对照组的(1.35±0.34)%(P<0.05),且48 h细胞凋亡率较24 h更为明显(P<0.05);RS4;11细胞组24 h和48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74±0.58)%和(10.07±1.24)%,均高于对照组的(1.32±0.31)%(P<0.05),且48 h细胞凋亡率较24 h更为明显(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U937细胞组G2/M期细胞比例为(96.78±9.11)%,高于对照组的(9.64±0.91)%(P<0.05);RS4;11细胞组G2/M期细胞比例为(14.19±3.82)%,高于对照组的(5.75±1.28)%(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示,两种细胞中Bax、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而Bcl-2、XIAP表达水平降低,同时伴CDK1 mRNA水平的减少,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K2206能有效抑制U937及RS4;11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其促凋亡机制与上调Bax与caspase-3基因表达、下调Bcl-2与XIAP基因表达有关,细胞周期G2/M期阻滞与CDK1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K2206 白血病 U937细胞 RS4 11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的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在NOD/SCID小鼠中的持续表达(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艳杰 陈翀 +2 位作者 曾令宇 曹江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8-663,共6页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给血友病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体外和NOD/SCID小鼠中应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友病A基因疗法的可能性。构建含有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BDDhFⅧ)基因和IRES-eGFP编码序列的慢病毒...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给血友病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体外和NOD/SCID小鼠中应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友病A基因疗法的可能性。构建含有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BDDhFⅧ)基因和IRES-eGFP编码序列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XZ9/BDDFⅧ。通过3质粒共转染293FT包装细胞,包装后感染293FT,HLF,Chang-liver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感染后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期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FⅧ抗原,FⅧ的mRNA转录和基因整合情况。超速离心收集病毒颗粒,并通过门静脉注射感染NOD/SCID小鼠。ELISA分析小鼠血浆FⅧ抗原,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转导后1个月RT-PCR分析小鼠肝脏人FⅧ的转录情况。结果表明:成功制备高浓度的重组慢病毒,并能在体外高效转导靶细胞。感染后72 h能检测到高水平的FⅧ活性和FⅧ抗原。RT-PCR和PCR法能敏感检测到人FⅧ基因转录和整合至感染后的细胞中。在所有接受重组慢病毒颗粒注射后的NOD/SCID小鼠肝脏中均能检测到人FⅧ基因的转录,同时重组慢病毒也能在体内高效转导小鼠肝细胞。在感染后72 h小鼠血浆中人FⅧ水平为(49±6)mU,1周后为(54±8)mU,1个月后为(23±4)mU。结论:携带BDDhFⅧ基因的慢病毒颗粒在体内外能高效转导靶细胞,且所有被转导的靶细胞都能有效的分泌人FⅧ。经过门静脉注射慢病毒颗粒的NOD/SCID小鼠可以持续表达人F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载体 NOD/SCID小鼠 血友病A 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干细胞的新型标志蛋白IL1RAP杂交瘤细胞的制备及其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恺 尹玲玲 +6 位作者 赵冬梅 吴庆运 陈翀 潘彬 曾令宇 姚瑶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90-1393,共4页
本研究旨在制备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IL1RAP(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用重组人IL1RAP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常规杂交瘤技术将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经PEG融合,筛选... 本研究旨在制备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IL1RAP(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用重组人IL1RAP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常规杂交瘤技术将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经PEG融合,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应用ELISA和Western blot法对杂交瘤细胞上清中分泌抗体进行抗体类型、滴度和敏感性检测。分离人外周单个核细胞,检测所得抗体对细胞内源性抗原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获得了8株可稳定分泌IL1RA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3H6E10、4B6A6、8G11B5、9E9F2、10D8A7、1C7H7、1D7G11和2D3D3;抗体类型鉴定为IgG1/κ型;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单个核细胞表达的IL1RAP。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可稳定分泌IL1RA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及其特异性的IL1RAP单克隆抗体,为将来有效清除体内白血病干细胞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RAP杂交瘤 单克隆抗体 白血病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肝静脉闭塞病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房婷 安立才 +3 位作者 刘迷迷 化静 徐开林 曾令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57-1462,共6页
本研究探讨野百合碱诱导的小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肝静脉闭塞病中的作用。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生理盐水组(n=15)和野百合碱组(n=15),分别按10 ml/kg和200 mg/kg灌胃,连续3 d。灌胃后第3、4、6、8和10天检测各组小鼠肝功能(总胆... 本研究探讨野百合碱诱导的小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肝静脉闭塞病中的作用。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生理盐水组(n=15)和野百合碱组(n=15),分别按10 ml/kg和200 mg/kg灌胃,连续3 d。灌胃后第3、4、6、8和10天检测各组小鼠肝功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肝脏指数及活化血小板比例;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肝脏纤维化程度等;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炎细胞浸润及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显示,野百合碱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均可见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大量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央静脉和肝血窦纤维化;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野百合碱组外周血活化血小板比例升高(P<0.05),肝脏指数升高(P<0.05),肝功能异常并有腹水形成。结论:野百合碱诱导的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是肝静脉闭塞病的始动因素,且该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具有自限性,但纤维化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内皮细胞 肝静脉闭塞病 野百合碱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人OCT4A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K562白血病细胞株的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孟凡静 曹江 +3 位作者 周俊 吴庆运 陈翀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14-1520,共7页
本研究旨在构建共表达人OCT4A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载体p LVX-OCT4A-Zs Green1,并通过感染获得稳定表达重组质粒的白血病K562细胞系,观察OCT4A在其中的表达。根据Gen Bank数据库提供的OCT4A mRNA序列,合成编码mRNA基因的特异性引... 本研究旨在构建共表达人OCT4A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载体p LVX-OCT4A-Zs Green1,并通过感染获得稳定表达重组质粒的白血病K562细胞系,观察OCT4A在其中的表达。根据Gen Bank数据库提供的OCT4A mRNA序列,合成编码mR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序列,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OCT4A全长片段,克隆至p CR-Blunt载体。将OCT4A DNA片段酶切回收后克隆至经EcoR1酶切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p LVX-IRES-ZsGreen1,构建p LVX-OCT4A-Zs Green1慢病毒重组质粒,利用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经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后获得高滴度慢病毒颗粒并感染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白血病细胞系,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稳定转染细胞系的OCT4A mRNA和OCT4A蛋白表达。应用CCK-8法和平板细胞克隆形成试验测定OCT4A对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及基因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OCT4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包装病毒颗粒超速离心后病毒滴度达(1.43±0.25)×108U/ml;病毒感染K562细胞后经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GFP+细胞,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证实病毒感染后OCT4A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可有效上调;CCK-8法及平板集落形成试验显示病毒感染的K562细胞体外增殖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OCT4A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且获得可稳定上调OCT4A表达的K562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4A基因 慢病毒载体 白血病 载体构建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AATF基因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表达的白血病U937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2
9
作者 吕超 曹江 +8 位作者 孟凡静 曾令宇 潘彬 陈翀 吴庆运 宋旭光 李振宇 潘秀英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7-570,共4页
本研究旨在构建靶向AATF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获得干扰质粒稳定转染的人白血病U937细胞系。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AATF mRNA序列,以228~249、303~324、443~464位序列作为RNA干扰位点,排除同源可能,合成3对互补并编... 本研究旨在构建靶向AATF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获得干扰质粒稳定转染的人白血病U937细胞系。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AATF mRNA序列,以228~249、303~324、443~464位序列作为RNA干扰位点,排除同源可能,合成3对互补并编码mRNA基因的特异性shRNA序列的寡核苷酸,克隆至经BamHⅠ、HindⅢ双酶切线性化的pSilencer 3.1人H1启动子干扰载体中,利用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经电穿孔将3个重组载体(pSA-1、pSA-2、pSA-3)转染人白血病U937细胞系,G418(500 mg/L)有限稀释法持续筛选8周后,扩增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系;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稳定转染细胞系的AATF mRNA和AATF蛋白表达。结果表明,AATF干扰序列及读码框完全正确。稳定转染细胞AATF mRNA表达下调,AATF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结论:成功地构建AATF shRNA真核表达载体及AATF表达稳定抑制的白血病U937细胞系,为以AATF基因为靶点的人白血病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TF 短发夹RNA 白血病 基因表达 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人VE-cadheri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Sup-B15白血病细胞株的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焕新 陈翀 +3 位作者 曾令宇 闫志凌 李振宇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574-577,共4页
本研究旨在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及探讨VE-cadherin蛋白在Sup-B15细胞中的表达。采用RT-PCR扩增人VE-cadherin基因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VE-cadherinDNA片段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pLB,生成重... 本研究旨在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及探讨VE-cadherin蛋白在Sup-B15细胞中的表达。采用RT-PCR扩增人VE-cadherin基因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VE-cadherinDNA片段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pLB,生成重组慢病毒质粒pLB-VEC。用三质粒共转染法包装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Sup-B15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法鉴定V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人VE-cadherinDNA片段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亚克隆构建慢病毒载体pLB-VEC。经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后获得高滴度慢病毒颗粒,体外可有效感染Sup-B15细胞。感染后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到VE-cadherin蛋白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携带人VE-cadheri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LB-VEC,并可在Sup-B15白血病细胞株获得有效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载体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 Sup—B15细胞 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小鼠RORγt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293FT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翀 张焕新 +3 位作者 曾令宇 张滢 张建军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600-1603,共4页
本研究构建携带小鼠ROFγt和glp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检测RORγt蛋白在293FT细胞中的表达。用RT-PCR扩增小鼠RORγt基因,将其克隆至PCR2.1T载体,酶切制备RORγtDNA片段,插入MigR1质粒后将RORγt-IRES-GFP定向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pTK208... 本研究构建携带小鼠ROFγt和glp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检测RORγt蛋白在293FT细胞中的表达。用RT-PCR扩增小鼠RORγt基因,将其克隆至PCR2.1T载体,酶切制备RORγtDNA片段,插入MigR1质粒后将RORγt-IRES-GFP定向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pTK208,生成pXZ9-RORγt。用脂质体介导三质粒共转染法转染293F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情况,以Western blot鉴定RORγt的表达。结果表明,RT-PCR扩增出RORγt基因并克隆入PCR2.1T载体;经亚克隆构建了慢病毒转移质粒XZ9-RORγt。质粒经脂质体转染293FT细胞获慢病毒颗粒,慢病毒颗粒体外高效感染293FT细胞,感染后Western blot检测到RORγt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慢病毒载体pXZ9-RORγt,并在293细胞内获得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载体 RORΓT 293F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1在血液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进燕 曾令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76-1479,共4页
炎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胞浆中的一组多蛋白复合体,它能够活化胱天蛋白酶(caspase)-1,后者介导IL(interleukin)-1β、IL-18和IL-33等促炎因子的成熟与释放。NALP1(NACHT leucine-rich-repeat protein 1)也称NLRP1,是最早被鉴定出来的具有明... 炎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胞浆中的一组多蛋白复合体,它能够活化胱天蛋白酶(caspase)-1,后者介导IL(interleukin)-1β、IL-18和IL-33等促炎因子的成熟与释放。NALP1(NACHT leucine-rich-repeat protein 1)也称NLRP1,是最早被鉴定出来的具有明确配体的炎性复合体之一,它参与多种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此外,还有研究发现NLRP1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诱导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等血液系统疾病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NLRP1的结构、活化机制、调控及在造血系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RP1 炎性复合体 血液病 固有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小鼠淋巴瘤EL4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13
作者 李艳杰 曹江 +4 位作者 陈翀 王东洋 曾令宇 潘秀英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本研究通过慢病毒载体将红色荧光蛋白(DsRed)导入小鼠淋巴瘤EL4细胞,建立稳定高表达DsRed的EL4/DsRed细胞株,为建立携带红色荧光标记的小鼠肿瘤模型奠定基础。构建含新霉素耐药基因(neo)、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RES)及DsRed的双顺反... 本研究通过慢病毒载体将红色荧光蛋白(DsRed)导入小鼠淋巴瘤EL4细胞,建立稳定高表达DsRed的EL4/DsRed细胞株,为建立携带红色荧光标记的小鼠肿瘤模型奠定基础。构建含新霉素耐药基因(neo)、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RES)及DsRed的双顺反子自身失活型慢病毒载体。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慢病毒三质粒包装系统共转染人胚肾细胞系293FT包装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感染EL4细胞;利用G418的药物选择特性筛选感染细胞获得稳定表达DsRed的EL4细胞株,并扩大培养。结果表明:成功构建慢病毒表达质粒pXZ208-neo-IRES-DsRed,包装的重组慢病毒滴度可达106U/ml。病毒感染EL4细胞,经终浓度为600μg/ml的G418成功筛选出稳定携带DsRed的EL4/DsRed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该细胞株长期稳定高表达DsRed。结论:通过表达DsRed的慢病毒载体感染EL4细胞,获得了稳定高表达DsRed的EL4/DsRed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载体 DSRED EIA细胞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RNAi干扰β-catenin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付成娟 李振宇 +6 位作者 李德鹏 闫志凌 陈伟 陈翀 吴庆运 潘秀英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46-1551,共6页
本研究通过构建β-连环蛋白(β-catenin)特异的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探讨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设计3对针对β-catenin mRNA不同位点的shRNA编码序列,分别连接到慢病毒载体质粒PLB中,构建... 本研究通过构建β-连环蛋白(β-catenin)特异的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探讨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设计3对针对β-catenin mRNA不同位点的shRNA编码序列,分别连接到慢病毒载体质粒PLB中,构建PLB-β-catenin/shRNA1,PLB-β-catenin/shRNA2和PLB-β-catenin/shRNA3;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及包膜蛋白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收获病毒颗粒,浓缩后测定病毒滴度,感染MSC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GFP阳性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验证其对细胞内β-catenin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筛选干扰效率最高质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V/7-AAD法检测干扰后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SC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构建的特异性慢病毒siRNA干扰组(PLB-β-catenin/shRNA2)能有效抑制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抑制细胞的增殖;而空载体对照组(PLB group)和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两组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采用血清饥饿法处理后,干扰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但两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MSC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构建的特异RNAi慢病毒能够有效抑制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减少细胞内目的基因mRNA和蛋白的水平,从而对MSC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慢病毒载体 WNT信号 Β-CATENIN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3a基因修饰减轻阿糖胞苷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鲁光 李振宇 +3 位作者 牟伟伟 何徐彭 潘秀英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033-1037,共5页
本研究探讨Wnt3a基因修饰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抗阿糖胞苷损伤的作用。通过重组腺病毒系统感染小鼠MSC,建立能够稳定高效表达Wnt3a基因的基因修饰MSC;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糖胞分别诱导对基因修饰MSC与未经基因修饰... 本研究探讨Wnt3a基因修饰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抗阿糖胞苷损伤的作用。通过重组腺病毒系统感染小鼠MSC,建立能够稳定高效表达Wnt3a基因的基因修饰MSC;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糖胞分别诱导对基因修饰MSC与未经基因修饰MSC的损伤,设置对应的对照,通过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MSC的生长增殖以及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测定MSC中与细胞凋亡有关的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阿糖胞苷对基因修饰MSC的增殖抑制程度较未经基因修饰MSC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阿糖胞苷后,基因修饰MSC的增殖生长能力在72小时后就开始恢复,而未经基因修饰MSC的增殖生长能力在72小时后仍然被抑制。在凋亡方面,阿糖胞苷诱导的基因修饰MSC的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与未经基因修饰MSC相比,基因修饰MSC中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Wnt3a基因修饰能明显减轻阿糖胞苷对小鼠骨髓MSC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3a基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阿糖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dm1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和基因型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小云 陈翀 +4 位作者 潘秀英 曾令宇 李振宇 宋旭光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85-988,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繁育和鉴定prdm1基因敲除的小鼠,为进一步研究Blimp-1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将所引进的2种转基因纯合子小鼠B6.prdm1flox/flox和B6.Lck-Cre进行饲养并繁殖,繁殖成功后获得第1代小鼠,将第1代小鼠再次进行交配获得基因型为:B6.... 本研究目的是繁育和鉴定prdm1基因敲除的小鼠,为进一步研究Blimp-1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将所引进的2种转基因纯合子小鼠B6.prdm1flox/flox和B6.Lck-Cre进行饲养并繁殖,繁殖成功后获得第1代小鼠,将第1代小鼠再次进行交配获得基因型为:B6.prdm1wild/wild.Lck-Cre、B6.prdm1wild/wild、B6.prdm1flox/flox.Lck-Cre、B6.prdm1flox/wild.Lck-Cre、B6.prdm1flox/flox、B6.prdm1flox/wild。提取第2代小鼠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Cre和loxp基因片段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检测cre和loxp基因组DNA的大小。取基因型为B6.prdm1flox/flox.Lck-Cre即为条件性基因prdm1敲除小鼠,选择B6.prdm1flox/wild.Lck-Cre、B6.prdm1flox/flox、B6小鼠作为对照,应用磁珠分选脾脏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limp-1目的蛋白。结果表明,2种转基因纯合子小鼠均有繁殖能力,其子代相互繁殖后第2代小鼠分离比例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亦可以成功获得较多的prdm1基因敲除小鼠。结论:应用Cre-loxp系统可以成功地获得prdm1基因敲除的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IMP-1 PRDM1 基因敲除 Cre—loxp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