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冰 李涛 +5 位作者 朱裕成 王德广 马军 邱勇 杨春 高殿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研究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关系,探讨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置钉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观察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形态。用解剖测量法、数字化X线摄影法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法,测量36只跟骨标本的前部和载距突数据,确定自... 目的研究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关系,探讨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置钉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观察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形态。用解剖测量法、数字化X线摄影法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法,测量36只跟骨标本的前部和载距突数据,确定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进钉点和方向。在标本上模拟置钉,评价置钉的安全性。结果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跟骨前部长(22.27±2.96)mm,宽(23.60±1.99)mm,高(25.25±3.03)mm。载距突长(24.24±2.27)mm,宽(15.44±1.41)mm,高(10.96±1.25)mm,前倾角(39.13±5.28)°,外倾角(27.78±4.36)°。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21.37±3.35)°,后斜角(22.39±3.13)°,有效固定长度(43.16±2.12)mm;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33.60±4.15)°,后斜角(10.09±1.03)°,有效固定长度(44.69±2.32)mm。模拟置钉,无螺钉穿透跟骨前部上面的骨皮质。结论载距突是跟骨骨折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可以向载距突安全地置钉,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进钉方向和长度。这些数据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载距突 解剖学 测量 骨折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指淋巴管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凡强 潘伟人 +1 位作者 王德广 陈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8-552,共5页
目的研究人体指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具新鲜成人尸体4例手标本,指尖两侧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墨水混合剂。于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追踪指淋巴管的行程并进行照像和X线记录。1例标本作指... 目的研究人体指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具新鲜成人尸体4例手标本,指尖两侧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墨水混合剂。于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追踪指淋巴管的行程并进行照像和X线记录。1例标本作指截面研究。结果各指两侧皮下各分布淋巴管1支,近指根处偶见多支。它们始于远侧指间关节两侧真皮下、沿指中轴两侧皮下组织蜿蜒起伏地行走。管径0.2~0.8 mm,近端较粗,远端较细。除拇指桡侧和小指尺侧淋巴管各自在掌背尺、桡侧汇入手背淋巴管外,其他指淋巴管在指蹼处与邻近淋巴管吻合,再汇入掌背淋巴管。指横截面显示指淋巴管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结论详细描述了各指淋巴管的解剖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为临床和科研提供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手指 淋巴水肿 指再植 指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隐静脉旁淋巴管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3
作者 潘伟人 王德广 +1 位作者 陈渊 曾凡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9-274,共6页
目的:研究大隐静脉周围淋巴管的解剖学特征,为治疗下肢继发性阻塞性淋巴水肿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择成年新鲜尸体3具,截取3对下肢。在内踝后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于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淋巴管。在下肢内侧... 目的:研究大隐静脉周围淋巴管的解剖学特征,为治疗下肢继发性阻塞性淋巴水肿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择成年新鲜尸体3具,截取3对下肢。在内踝后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于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淋巴管。在下肢内侧沿显影之淋巴管进行追踪解剖、照像及X线记录。结果从内踝后区至腹股沟可见不同数量、大小的淋巴管,呈向心性、蜿蜒起伏地与大隐静脉伴行于下肢内侧的皮下组织内。管径在0.2-1.8 mm之间。在行程中淋巴管分叉或合流、或与附近淋巴管交叉通过。汇入腹股沟淋巴结前分成许多小分支。解剖过程中,发现了淋巴管壁的营养血管。结论详细描叙了从内踝后区到腹股沟淋巴结的淋巴通路。为治疗继发性淋巴水肿和其他与下肢淋巴系有关的疾病时提供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大隐静脉 淋巴水肿 淋巴管-静脉吻合 淋巴管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渊 潘伟人 +1 位作者 王德广 曾凡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研究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新鲜尸体3具,截取3对下肢。外踝后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使其显影,追踪并显示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走行,同时进... 目的研究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新鲜尸体3具,截取3对下肢。外踝后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使其显影,追踪并显示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走行,同时进行拍照及X线摄像,依次到达小腿及胭窝。结果小隐静脉旁均可见内侧支和外侧支集合淋巴管,有的始于外踝后区真皮下,有的始于小腿后下部。淋巴管沿小隐静脉两侧蜿蜒曲折向心性走行,管间有分支相连接。近胴窝时,淋巴管与小隐静脉一起穿过深筋膜进入胭窝,然后发出多个小分支汇人淋巴结。此组淋巴管管径在0.3~1.5mm之间,近侧较粗,远侧稍细。结论精确描述了下肢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分布与走行,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小隐静脉 淋巴水肿 淋巴管静脉吻合 淋巴管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nic Hedgehog(SHH)促进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大鼠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慧 秦苏萍 +5 位作者 孙德旭 潘伟 李向阳 孔凡运 郑葵阳 汤仁仙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0-634,共5页
目的探讨Sonic Hedgehog(SHH)在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及健康正常人血清样本各(30例),ELISA检测上述血清SHH的含量。SD大鼠皮内注射2型胶原蛋白(Col2)诱... 目的探讨Sonic Hedgehog(SHH)在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及健康正常人血清样本各(30例),ELISA检测上述血清SHH的含量。SD大鼠皮内注射2型胶原蛋白(Col2)诱导RA大鼠模型(CIA),取其滑膜组织原代培养滑膜成纤维细胞(SF)。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vimentin表达鉴定SF,并检测SHH在SF中的表达。培养SF给予SHH-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通路特异性阻断剂GANT61处理72 h,Western blot法检测SF表达SHH的变化情况,CCK-8法检测SF的增殖情况。结果 RA患者血清中SHH的含量较SLE、AS患者及正常组含量升高。成功建立CIA模型及分离培养SF;CIA-SF表达SHH较正常组SF高。给予GANT61处理72 h,CIA-SF中SHH蛋白表达降低且细胞增殖水平下降。结论 SHH参与RA发病与CIA-SF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SH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耗竭对纹状体神经元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幽婷 唐放鸣 +2 位作者 王德广 丁允闽 金国章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116,T020,共7页
为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多巴胺对纹状体内各类神经元的影响 ,本实验用 6 -OHDA损毁大鼠一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以耗竭该侧纹状体内的多巴胺 ,再进行 4血管结扎造成全脑缺血模型 ,3 0 min后分别复灌 6、12、2 4h,行连续冰冻切片 ... 为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多巴胺对纹状体内各类神经元的影响 ,本实验用 6 -OHDA损毁大鼠一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以耗竭该侧纹状体内的多巴胺 ,再进行 4血管结扎造成全脑缺血模型 ,3 0 min后分别复灌 6、12、2 4h,行连续冰冻切片 ,以焦油紫染色进行形态学分析 ,用 calbindin-D2 8k及 parvalbum in两种钙结合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反应。结果显示 :(1)焦油紫染色 :缺血 3 0 min复灌 6 h即可见多巴胺未耗竭侧纹状体内神经元损伤比耗竭侧者明显加重 ,复灌 12及 2 4h组双侧差别更为显著 ;图像分析测定单位面积内焦油紫染色细胞面积总和 ,各实验组两侧间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 (P<0 .0 5 ,P<0 .0 1) ;(2 ) calbindin-D2 8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各组内多巴胺未耗竭侧纹状体 calbindin-D2 8k阳性反应明显比耗竭侧减弱 ,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染色变浅 ,图象分析显示其光密度明显低于耗竭侧 ;(3 ) parvalbumin免疫组化反应 :同时间组双侧纹状体 parval-bumin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无明显差别 (P>0 .0 5 ) ,但随复灌时间的延长 ,双侧阳性细胞数均有降低。以上结果提示 :脑缺血时大量释放的 DA是纹状体神经元缺血性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纹状体内的 calbindin-D2 8k投射神经元对脑缺血及 DA含量的变化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结合蛋白 多巴胺 脑缺血 纹状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趾足部浅淋巴管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曾凡强 潘伟人 王德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5-658,共4页
目的探究趾和足部浅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具新鲜成人尸体的4例足部标本,在趾侧、足缘皮肤内,注入6%双氧水。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淋巴管,找到淋巴管插入30G细针,注入硫酸钡混合物。追踪淋巴管的行程并进行照像... 目的探究趾和足部浅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具新鲜成人尸体的4例足部标本,在趾侧、足缘皮肤内,注入6%双氧水。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淋巴管,找到淋巴管插入30G细针,注入硫酸钡混合物。追踪淋巴管的行程并进行照像记录。淋巴管灌注完成后,标本进行X线摄像记录。确切显示足部浅淋巴管的解剖位置、形态、与周围静脉的关系。结果各趾两侧可见集合淋巴管1支,管径0.3 mm。足背集合淋巴管由始于趾、足内外侧缘的淋巴管汇集而成,有14支,管径0.6mm。足后区可见2支集合淋巴管,管径0.4 mm,始于内外踝与跟腱间真皮下。足部淋巴管蜿蜒地行走于皮下组织,与静脉交汇时,从其浅面和/或深面通过。结论本文准确地描述了足部浅表淋巴管的解剖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为相关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淋巴水肿 淋巴管-静脉吻合 淋巴管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连接酶和小清蛋白在脑性瘫痪小鼠模型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秦明 胡莹莹 +2 位作者 魏云艳 朱虹 王德广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探讨泛素连接酶(Huwe1)和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在脑性瘫痪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新生7 d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按Rice的方法手术通过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并缺氧来制作脑性瘫痪模型。对照组麻醉... 目的:探讨泛素连接酶(Huwe1)和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在脑性瘫痪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新生7 d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按Rice的方法手术通过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并缺氧来制作脑性瘫痪模型。对照组麻醉后仅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单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不剪断,然后缝合伤口,未置于缺氧环境。各组小鼠分别在术后7 d、14 d、21 d、28 d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脑、作冰冻切片,片厚30μm,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Huwe1和PV的表达。结果:(1)Huwe1和PV在对照组成年小鼠脑中广泛表达,在小鼠发育过程中海马各区Huwe1和PV的表达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至成年时趋于稳定;(2)模型组小鼠自术后7 d起,模型组损伤侧海马CA1、CA3、DG区Huwe1的表达均高于其对侧和对照组(P<0.05);PV的表达虽然高于其对侧,却又低于其对照组(P<0.05)。结论:Huwe1在脑性瘫痪小鼠模型损伤侧海马中表达增高可能与脑损伤后其清除异常蛋白有关。PV的低表达可能与脑缺血有关,其损伤侧一过性的高表达提示可能与脑损伤后PV缓冲胞内钙超载的能力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泛素连接酶 小清蛋白 海马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脑内c-Fos/NADPH-d的表达
9
作者 马传响 宋亮 +1 位作者 刘阳 刘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3-427,共5页
目的:检测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脑内c-Fos与尼克酰胺腺啶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iapho-rase,NADPH-d)的共存,探讨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和神经化学依据。方法:雄性... 目的:检测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脑内c-Fos与尼克酰胺腺啶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iapho-rase,NADPH-d)的共存,探讨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和神经化学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苯环己哌啶(phencyclidine,PCP)组,分别用自主活动观察、Sams-Dodd的刻板行为评分标准对模型小鼠的行为改变进行检测,同时用NADPH-d组织化学和c-Fos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检测各组小鼠脑内c-Fos/NADPH-d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1)PCP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自发活动的增加(P<0.01)及显著的刻板行为(P<0.01);(2)PCP组小鼠脑内c-Fos与NADPH-d阳性神经元单纯表达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在伏隔核、屏状核及被盖背外侧核出现较多c-Fos/NADPH-d双标阳性神经元,生理盐水组小鼠脑内未见c-Fos/NADPH-d双标阳性神经元。结论:NO可能在谷氨酸NMDA受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小鼠 C-FOS NADPH-D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茎切断对脑室下层细胞迁移的影响
10
作者 王德广 张凤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5-267,T046,共4页
为探讨嗅茎切断对大鼠前脑侧脑室脑室下层细胞迁移的影响 ,本实验在嗅球后切断嗅茎 ,手术后 30 d、6 0 d后灌注固定处死 ,制作脑的连续石蜡切片 ,计量嗅球后份平面吻侧迁移流的细胞密度 ,计算机图象分析吻侧迁移流横截面积 ,用免疫组织... 为探讨嗅茎切断对大鼠前脑侧脑室脑室下层细胞迁移的影响 ,本实验在嗅球后切断嗅茎 ,手术后 30 d、6 0 d后灌注固定处死 ,制作脑的连续石蜡切片 ,计量嗅球后份平面吻侧迁移流的细胞密度 ,计算机图象分析吻侧迁移流横截面积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吻侧迁移流内的细胞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 ,手术切断嗅茎导致手术侧吻侧迁移流细胞在切断平面的尾侧细胞密度增加 ,吻侧迁移流的横截面积增大 ,积聚的细胞为多唾液酸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阳性的神经元前体细胞。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下层 吻侧迁移流 嗅茎 大鼠 神经元前体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浅弓变异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亚男 李坤 +1 位作者 任军伟 王德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3-623,共1页
作者在对成年女性尸体上肢使用朱砂和牙托粉灌注制作上肢动脉铸型时发现左侧上肢的掌浅弓缺失,代之以异常的血管网.报道如下。
关键词 掌浅弓 变异 动脉铸型 成年女性 上肢 牙托粉 血管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烷胺对创伤性脑损伤幼鼠行为学及脑内TH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宇 刘阳 +3 位作者 唐素林 宋亮 陈幽婷 马传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目的:探讨金刚烷胺(amantadine,AMA)长期注射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幼鼠脑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影响,为深入探讨AMA药理学效应和指导临床儿童颅脑外伤的治疗提供实验学依据。方法:昆明幼年小... 目的:探讨金刚烷胺(amantadine,AMA)长期注射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幼鼠脑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影响,为深入探讨AMA药理学效应和指导临床儿童颅脑外伤的治疗提供实验学依据。方法:昆明幼年小鼠(P10)80只,性别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AMA组、TBI组及TBI+AMA组。TBI模型在第10 d(P10)应用自由落体重力打击制作成轻中度闭合型TBI模型,再连续给药10 d,停药后第10 d(P30)进行自发活动观察和被动回避性跳台实验检测;其中停药后第1 d(P21)和第3 d(P23)取脑;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前脑内相关脑区TH的含量变化;应用冰冻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脑内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变化。结果:(1)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中,AMA组和TBI组幼鼠自发活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TBI+AMA组幼鼠自发活动增加,与TBI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回避性跳台实验中,AMA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BI组比对照组幼鼠学习记忆时间明显延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AMA组与TBI组幼鼠学习记忆能力无明显改变。(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MA组幼鼠杏仁核+杏仁周皮质、前额皮质内TH蛋白的含量在1 d时高于对照组(P<0.05),3 d时AMA组与对照组之间TH蛋白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AMA组幼鼠隔区和前额皮质TH蛋白的含量在1 d时高于TBI组(P<0.05),3 d时仅TBI+AMA组隔区TH蛋白含量高于TBI组(P<0.0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BI+AMA组幼鼠黑质、腹侧被盖区、蓝斑的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TBI组,光密度值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A长期注射可提高TBI幼鼠脑内杏仁核和前额皮质等脑区多巴胺的浓度,进而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幼鼠的行为学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胺 创伤性脑损伤 酪氨酸羟化酶 幼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s与磷酸化CREB在昆明小鼠前脑的基础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晓晴 刘均涛 +1 位作者 张海涛 王德广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2-526,共5页
目的:探讨Fos与磷酸化的转录因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在正常昆明小鼠前脑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成年昆明小鼠,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脑、冰冻切片30μm厚,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目的:探讨Fos与磷酸化的转录因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在正常昆明小鼠前脑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成年昆明小鼠,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脑、冰冻切片30μm厚,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os和磷酸化CREB(phosphorylated CREB,pCREB)的表达。结果:(1)前脑Fos与pCREB表达较高且一致的脑区主要在前扣带回皮质、顶皮质、梨状前皮质、扣带后回和压部皮质等;(2)二者表达一致但较低的脑区,包括海马CA1、CA3区、隔内侧核、苍白球、梨状内核和杏仁基外侧核等。结论:在生理条件下,Fos在边缘系统的较高表达与边缘系统功能调节有关,pCREB在边缘系统的较高表达与生理性刺激的诱导有关,也与边缘系统的调节有关,二者在前脑的表达分布表明CREB的磷酸化启动了Fos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 PCREB 磷酸化 前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