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现甘肃民乐县花红洞石窟“龟兹风格”壁画初探
1
作者 丁得天 周荣 王卫东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6,共10页
2023年新发现的甘肃民乐县花红洞石窟是一处小型石窟群,其中南区第2窟北壁残存有一幅横卷式壁画,内容为佛说法图及胁侍、供养菩萨。佛与胁侍菩萨的面容及其形象、画法均与克孜尔石窟同类题材高度近似,如佛像背光中“大雁衔环”的装饰图... 2023年新发现的甘肃民乐县花红洞石窟是一处小型石窟群,其中南区第2窟北壁残存有一幅横卷式壁画,内容为佛说法图及胁侍、供养菩萨。佛与胁侍菩萨的面容及其形象、画法均与克孜尔石窟同类题材高度近似,如佛像背光中“大雁衔环”的装饰图案,与克孜尔第123窟佛像背光中“大雁衔环”图案的位置、构图和配色几近一致,二者可能源于同一类粉本。个别装饰图案虽有来自河西本地和其他因素,但主体仍以龟兹风格为主,表明其可能直接受到龟兹晚期石窟的影响,据此将该窟及壁画的年代推定在8世纪左右,其来源可能是依照龟兹石窟的粉本绘制,或是来自西域龟兹地区的人物至河西地区开凿绘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红洞石窟 龟兹风格 大雁衔环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地神图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姚桂兰 张善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8,132,共7页
张掖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地神图像与托举型形成鲜明对比,属于供养型图像。填补了中古中国该类图像在5—6世纪发展史上的空白。其图像创作直接受到古代西域地区特别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影响。而凉州译经恰恰为部分图像特征提供了最好的... 张掖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地神图像与托举型形成鲜明对比,属于供养型图像。填补了中古中国该类图像在5—6世纪发展史上的空白。其图像创作直接受到古代西域地区特别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影响。而凉州译经恰恰为部分图像特征提供了最好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寺石窟群 千佛洞 地神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otoshop软件在古代壁画保护修复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波 陈港泉 +3 位作者 李晓洋 李小斌 姚桂兰 王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8,127,共6页
目前国内脱落残损壁画的保护修复,主要是以残损文物本体的直接比对或试探性拼接为依据进行修复的,在拼对过程中的接触和磨损极易造成新的伤害和各种信息的流失,特别是很多脱落残损壁画因无法确定原有位置而不能进行原址保护,从而影响了... 目前国内脱落残损壁画的保护修复,主要是以残损文物本体的直接比对或试探性拼接为依据进行修复的,在拼对过程中的接触和磨损极易造成新的伤害和各种信息的流失,特别是很多脱落残损壁画因无法确定原有位置而不能进行原址保护,从而影响了壁画的真实价值和作用。本文首次利用计算机和图像处理软件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技术,对古代壁画残片进行模拟拼接、定位,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保护修复。实践证明:在壁画残片完全无损条件下的模拟拼接,为实物的拼接、定位提供了精准的依据,使壁画残片拼接过程中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同时解决了残片因无法定位而不能原址保护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SHOP 残损壁画 拼接 定位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蹄寺石窟群浅表部岩体开裂加固材料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乔榛 王捷 +3 位作者 赵煊 姚桂兰 张志勇 王逢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68-3875,共8页
马蹄寺石窟群浅表部岩体在长期自然因素作用下,出现了开裂、剥落现象,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使用石墨烯纳米片增强传统石窟浅表部开裂加固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片的加入提升了复合材料的体积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当石墨烯纳米... 马蹄寺石窟群浅表部岩体在长期自然因素作用下,出现了开裂、剥落现象,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使用石墨烯纳米片增强传统石窟浅表部开裂加固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片的加入提升了复合材料的体积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当石墨烯纳米片的添加量为0.07%时,样品具有最高的强度,90 d无侧限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分别为7.20、3.10和0.70 MPa,相对于传统材料,强度分别提升了14.28%、29.03%和27.27%。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拉曼光谱仪(Raman spectrometer,Raman)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片对复合材料固化产物的种类影响较小,并且能够促进早期水化反应。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结果表明,掺加适量的石墨烯纳米片能够促使复合材料形成均匀致密的微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保护 石墨烯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蹄寺石窟群汉传佛教图像研究》评介
5
作者 秦春梅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7-220,共4页
临松薤谷地近张掖,千百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风景怡人的自然环境,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东晋儒学大师郭瑀在此讲学,弟子千人;佛教传入之后,这里又创建了梵宫殿宇,也就是今天的马蹄寺石窟群。宿白先生曾经根据石窟群中的金塔寺石窟,... 临松薤谷地近张掖,千百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风景怡人的自然环境,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东晋儒学大师郭瑀在此讲学,弟子千人;佛教传入之后,这里又创建了梵宫殿宇,也就是今天的马蹄寺石窟群。宿白先生曾经根据石窟群中的金塔寺石窟,连同酒泉文殊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北凉石塔,提出著名的“凉州模式”这个概念。因此,在甘肃石窟中,它远不及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的规模,但是却因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备受学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寺石窟群 麦积山石窟 炳灵寺石窟 文殊山 金塔寺石窟 学术研究价值 宿白 文人雅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乐圣佛寺石窟调查简报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卫东 +2 位作者 秦春梅 张小虎(摄影) 胡苏儿(绘图)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圣佛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镇岔家堡村,是近年来河西地区新发现的早期佛教石窟遗址。该石窟开凿于五至六世纪,残存壁画的造像样式显示出与龟兹系造像的紧密关联,对于研究河西地区早期石窟的造像来源、题材布局、绘制技法,尤... 圣佛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镇岔家堡村,是近年来河西地区新发现的早期佛教石窟遗址。该石窟开凿于五至六世纪,残存壁画的造像样式显示出与龟兹系造像的紧密关联,对于研究河西地区早期石窟的造像来源、题材布局、绘制技法,尤其是其与龟兹风壁画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本文在实地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石窟的洞窟形制、壁画题材、造像特征、洞窟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县 圣佛寺石窟 五至六世纪 壁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乐五坝史前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9
7
作者 韩翀飞 马智全 +1 位作者 王永安 方志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3,I0003,共12页
为配合甘肃省民乐县五坝村道路工程顺利实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民乐县博物馆对五坝墓地所在一条东西向道路(墓葬密集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史前墓葬53座,时代内涵丰富,包含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为配合甘肃省民乐县五坝村道路工程顺利实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民乐县博物馆对五坝墓地所在一条东西向道路(墓葬密集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史前墓葬53座,时代内涵丰富,包含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与"过渡类型"遗存。对于构建黑水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乃至探索河西走廊地区史前各文化或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 五坝 史前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