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走廊中部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1
作者 殷雪莲 王兴 +1 位作者 郭萍萍 杨寰 《农学学报》 2025年第7期65-73,共9页
本研究通过研究河西走廊中部夏季高温日数、高温过程时空分布、持续性和强度等演变特征,分析对玉米关键期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的影响,旨在为开展此区域高温事件预警、风险预估、玉米花期及产量预报等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基于1961—2023... 本研究通过研究河西走廊中部夏季高温日数、高温过程时空分布、持续性和强度等演变特征,分析对玉米关键期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的影响,旨在为开展此区域高温事件预警、风险预估、玉米花期及产量预报等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基于1961—2023年河西走廊中部地面气象观测站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揭示高温频次、过程、强度特点及演变规律,分析对当地主导作物玉米的生长性状及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部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上旬的荒漠绿洲,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温及危害性高温日数、高温过程均存在年际变化大、出现时段集中并呈现增加趋势三大特征。高温日数与穗期呈较显著负相关,高温偏多年份抽雄—吐丝期间隔较历年持平或缩短;拔节—孕穗期高温日数偏多年份,抽雄—吐丝生育期较历年持平或推迟。花期及花后高温日数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8495),增加1 d,百粒重减少1.345 g。最后提出通过建立智慧农业监测网预报灾害,开展高温气象适用技术试验及筛选种植耐高温品种来应对高温风险,确保玉米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高温 特征分析 玉米 花期高温 产量构成因素 高温风险 河西走廊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河西走廊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
2
作者 褚超 殷雪莲 +2 位作者 万巧锐 狄增文 雷俊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S02期238-242,共5页
利用河西走廊3个辐射站的太阳辐射和19个国家气象站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学方法计算出河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采用线性回归、距平分析、5年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等数学方法分析河西走廊近40年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征... 利用河西走廊3个辐射站的太阳辐射和19个国家气象站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学方法计算出河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采用线性回归、距平分析、5年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等数学方法分析河西走廊近40年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西各地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5550.9~6383.0 MJ/m^(2),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特点;春、夏、秋季太阳总辐射分布为北多南少,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季则相反;1、2、11、12月太阳总辐射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3—10月则相反;夏季、秋季和冬季近40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春季变化幅度相对较大;月变化大部地区为单峰型,河西走廊各地太阳总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5—7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2月;从年际变化看,1月、7—9月、11月太阳总辐射量有减少趋势;其余各月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气候学计算 时空分布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地表能量通量及闭合率 被引量:32
3
作者 岳平 张强 +4 位作者 杨金虎 李宏宇 孙旭映 杨启国 张建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866-6876,共11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的湍流、辐射、土壤温度和通量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能量分配特征,讨论了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热量储存对地表能量闭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的湍流、辐射、土壤温度和通量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能量分配特征,讨论了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热量储存对地表能量闭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全年获得的净辐射约为2.269×103 MJ/m2,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年总量分别为1.210×103 MJ/m2、1.117×103 MJ/m2和0.069×103 MJ/m2;能量平衡各分量季节变化明显,日变化呈单峰型。从各能量分量占净辐射的比例来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净辐射主要以感热形式加热大气。草原生长期的能量闭合率为86.8%,非生长期的能量闭合率为76.5%。与未考虑0—5cm深度的土壤热量储存相比,草原生长期能量闭合率提高了11.3%,非生长期能量闭合率提高了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OL 黄土高原 能量通量 能量闭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草原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及土壤热通量对能量闭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岳平 张强 +2 位作者 牛生杰 成华 王西育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6-143,共8页
土壤热通量在半干旱草原下垫面能量平衡研究中极为重要,土壤热通量估计不够准确是导致地表能量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用2008年6—9月锡林郭勒草原主生长期地表辐射、通量和土壤温度梯度观测资料,研究中纬度半干旱草原下垫面地表能量... 土壤热通量在半干旱草原下垫面能量平衡研究中极为重要,土壤热通量估计不够准确是导致地表能量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用2008年6—9月锡林郭勒草原主生长期地表辐射、通量和土壤温度梯度观测资料,研究中纬度半干旱草原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特征。首先,在分析能量平衡各分量月平均日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土壤热流量板观测的5 cm深度土壤热通量(G)的相位前移,研究了土壤热通量相位滞后对地表能量平衡产生的影响;其次,利用谐波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Gs),分析了地表到热流量板之间的土壤热量储存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将土壤热通量相位前移30 min,湍流通量与可利用能量(Rn-G)线性回归的斜率从0.835增加到0.842,地表能量闭合率提高了0.7%,但仍有15.8%的能量不闭合;(2)考虑了地表到热流量板之间的土壤热量储存之后,湍流通量与可利用能量之间的回归斜率达到0.979,能量不闭合程度仅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生长期 土壤热通量 能量平衡 谐波分析 湍流通量 可利用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特强沙尘暴的微气象要素及PM10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岳平 牛生杰 +1 位作者 沈建国 葛增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利用相关监测资料,对2006年3月9日特强沙尘暴过程近地层微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沙尘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特强沙尘暴过程中PM10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面蒙古气旋是形成这次特强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沙尘暴过程中近地... 利用相关监测资料,对2006年3月9日特强沙尘暴过程近地层微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沙尘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特强沙尘暴过程中PM10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面蒙古气旋是形成这次特强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沙尘暴过程中近地层微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与气旋的位置和强度有关;温、压、湿和风速变化均与沙尘暴的强度密切相关;PM10与沙尘暴的强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特强沙尘暴时段PM10最大值超过140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气象要素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近地层湍流温湿特征及总体输送系数 被引量:6
6
作者 岳平 张强 +3 位作者 赵文 王胜 史晋森 王若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9,共9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夏季晴天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SACOL站近地层湍流温、湿统计特征,确定了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层结不稳...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夏季晴天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SACOL站近地层湍流温、湿统计特征,确定了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无量纲温度和比湿脉动方差与稳定度Z/L之间均满足-1/3次规律;大气层结稳定条件下,温湿脉动方差总体趋势是随大气稳定度增加而减小。水汽通量全天大于零,最大值为0.063 g·m-2·s-1,地表日平均蒸发量为1.9 mm。中性条件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动力学粗糙度长度为6.6×10-3m,热力学粗糙度为1.85×10-5m。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4.4×10-3,CH平均值为3.9×10-3;中性条件下,CD和CH平均值分别为4.2×10-3和2.8×10-3;层结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3.1×10-3,CH平均值为2.1×10-3,表明总体输送系数随稳定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湍流特征 粗糙度长度 总体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内蒙古草原典型晴天与沙尘条件下湍流速度统计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岳平 张强 +4 位作者 牛生杰 杨金虎 王胜 张建忠 刘秀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80-1188,共9页
利用2008年春季内蒙古草原地区近地层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典型晴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晴天和沙尘天气期间无量纲水平风速分量标准差和垂直速度标准差均遵循M-O相似性规律,无量纲水平风速分量... 利用2008年春季内蒙古草原地区近地层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典型晴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晴天和沙尘天气期间无量纲水平风速分量标准差和垂直速度标准差均遵循M-O相似性规律,无量纲水平风速分量标准差和垂直速度标准差与稳定度之间满足1/3幂次规律;中性条件下,晴天和沙尘天气期间无量纲速度均为常数。当大气层结稳定时,晴天和沙尘天气期间风速标准差均随大气稳定度增加而增大,且满足1/3幂次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湍流 无量纲标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沙尘天气对0.010~10μm沙尘气溶胶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邱玉珺 牛生杰 +2 位作者 岳平 王巍巍 王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57-1262,共6页
利用WPS粒子谱仪对内蒙古朱日和背景天气及沙尘天气的气溶胶数浓度进行了观测,研究了不同天气背景下沙尘气溶胶数浓度及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背景天气和沙尘天气下,0.010-0.020,0.021-0.100,0.101-1.000,1.001-2.500μm等粒径段的气... 利用WPS粒子谱仪对内蒙古朱日和背景天气及沙尘天气的气溶胶数浓度进行了观测,研究了不同天气背景下沙尘气溶胶数浓度及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背景天气和沙尘天气下,0.010-0.020,0.021-0.100,0.101-1.000,1.001-2.500μm等粒径段的气溶胶数浓度差别较大;沙尘天气对各粒径段,尤其是大于1.0μm的气溶胶数浓度影响较大,沙尘暴过程中1.001-2.500μm粒径段的气溶胶数浓度约为背景天气的35倍;各粒径段气溶胶数浓度在不同天气背景下的日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大.对沙尘气溶胶谱分布的分析可知,沙尘暴发生前后1 h的沙尘气溶胶谱型均符合Lorentz分布,背景天气下同时段的沙尘气溶胶谱型也符合Lorentz分布;沙尘天气下沙尘气溶胶谱型在沙尘暴发生前1 h的主峰值比背景天气高1个数量级,沙尘暴发生后1 h的峰值半径明显移向大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谱分布 数浓度 大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沙尘气溶胶浓度及其输送特性——朱日和春季情形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邱玉珺 牛生杰 +2 位作者 岳平 王巍巍 王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51,共8页
利用WPS宽范围粒径谱仪对朱日和春季0.01-10μm的沙尘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20m梯度塔气象要素资料,对沙尘天气日和非沙尘天气日的气溶胶浓度、谱分布以及输送特性进行了个例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浓度有明显的目变化特征,不同... 利用WPS宽范围粒径谱仪对朱日和春季0.01-10μm的沙尘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20m梯度塔气象要素资料,对沙尘天气日和非沙尘天气日的气溶胶浓度、谱分布以及输送特性进行了个例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浓度有明显的目变化特征,不同粒径段粒子的变化特征有所不同;沙尘气溶胶浓度在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存在较大差别,粒径越大,这种差别越明显;气象要素对沙尘气溶胶浓度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风速、气温、相对湿度与不同粒径段粒子的相关性不同;沙尘暴过程对不同粒径段粒子的输送特性不同,不同粒径段对应的输送距离和输送量有较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数浓度 谱分布 输送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一次强冰雹过程的稳定度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岳平 李栋梁 刘洪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8-162,共5页
从天气系统、稳定度指数、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05年5月30日15时16分在平凉地区范围内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后冷平流使对流层中上层降温,加大了垂直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促进了对流的发展;大气层结的不... 从天气系统、稳定度指数、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05年5月30日15时16分在平凉地区范围内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后冷平流使对流层中上层降温,加大了垂直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促进了对流的发展;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动力热力共同作用以及充足的水汽输送是强雷暴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天气系统 稳定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岭回归的河西走廊中部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 被引量:5
11
作者 白青华 殷雪莲 +3 位作者 王静 张洁 褚超 李学军 《农学学报》 2023年第5期96-100,共5页
为了构建基于气象要素的甘肃省甘州区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探索应用了岭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合理选取预测因子的基础上,对预测因子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进行诊断,为了克服预测因子共线性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岭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共... 为了构建基于气象要素的甘肃省甘州区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探索应用了岭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合理选取预测因子的基础上,对预测因子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进行诊断,为了克服预测因子共线性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岭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共线性的处理和模型构建,应用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预测因子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通过岭回归分析建立的日光低温预测模型可以克服预测因子间由于共线性问题对模型参数造成的影响,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3℃)的准确率为98.4%,决定系数(R2)为0.8543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0.7849℃,模型精度较好。基于岭回归分析法建立的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能够对当地日光温室低温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低温 岭回归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部光能资源变化对玉米制种业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褚超 殷雪莲 +2 位作者 万巧锐 狄增文 雷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期220-223,共4页
基于河西走廊中部1981—2020年玉米生长季逐日日照时数以及同期玉米发育期、播种面积和产量资料,采用回归、Mann-Kendall检验和距平法分析玉米生长季光能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和制种规模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0... 基于河西走廊中部1981—2020年玉米生长季逐日日照时数以及同期玉米发育期、播种面积和产量资料,采用回归、Mann-Kendall检验和距平法分析玉米生长季光能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和制种规模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0年河西走廊中部春玉米生长季内光能资源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均在前20年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后20年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年太阳总辐射为负距平,90年代为正距平,21世纪以来波动较大,但多以负距平为主。生长季4—6月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7—9月呈下降趋势。春玉米播种期略有提前,成熟期推后速率为1.49 d/10 a,全生育期延长。玉米全生育期生长日数与同期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87 d/10 a和9.61 h/10 a,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近40年河西走廊中部玉米制种面积和规模明显增加,种植面积递增率为0.23×10^(4) hm^(2)/a,近10年年平均播种面积为8.93×10^(4) hm^(2),现有规范化玉米制种企业近70家,杂交品种900多个。光能资源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导致河西中部玉米生长发育的变化,从而对制种生产的管理措施和农事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在玉米制种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气候变化,做到趋利避害,促进河西玉米制种业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资源 春玉米 生长发育 制种 河西走廊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