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哲学与“历史的世界海洋”——爱德华·甘斯与法的历史化理论
1
作者 黄钰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48,206,共8页
爱德华·甘斯所构想的法的历史化理论首先是一种哲学构想,法哲学与普遍法历史的统一与结合,本身是理念及其现实化的要求;其次,这种要求也是在与历史法学派的论战中形成的,其依托的是甘斯本人整全的法学图景;再次,法哲学与普遍法历... 爱德华·甘斯所构想的法的历史化理论首先是一种哲学构想,法哲学与普遍法历史的统一与结合,本身是理念及其现实化的要求;其次,这种要求也是在与历史法学派的论战中形成的,其依托的是甘斯本人整全的法学图景;再次,法哲学与普遍法历史本身指向的是自由的实现,是要在观念和实在的层面展示自由所展开的这一伟大历程;最后,根据甘斯的这样一种构想,黑格尔的现实概念被历史取代了,被证明不过是历史的个别实存,因此,历史成为了概念运动的尺度,从而刺激了青年黑格尔派创建未来的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甘斯 黑格尔 法哲学 普遍法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超越论—现象学的还原——从胡塞尔还原方法的范围问题谈起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文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通过追问胡塞尔还原方法的范围问题,其超越论—现象学还原的意涵将得到深入探析,超越论还原与现象学还原这两个提法将得到细微而确切的区分。为确定超越论—现象学还原的范围,可以把普遍怀疑方法当作一种简易可行的标准和根据:实在世界... 通过追问胡塞尔还原方法的范围问题,其超越论—现象学还原的意涵将得到深入探析,超越论还原与现象学还原这两个提法将得到细微而确切的区分。为确定超越论—现象学还原的范围,可以把普遍怀疑方法当作一种简易可行的标准和根据:实在世界及与之相关的事实知识和本质知识、纯粹逻辑学以及上帝等等之所以能够或必须被打上括号、搁置起来,乃是因为它们能够被怀疑;而纯粹意识及其内在要素(比如中立性的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之所以不能够被打上括号、搁置起来,乃是因为它们不可能被怀疑。但普遍怀疑不等于超越论—现象学的还原:普遍怀疑,意味着从日常坚持存在信念的态度转向对待存在信念的否定态度;超越论还原,在认识论上,意味着将这些存在信念的有效性当作有待被证明和实现的诉求;而在存在论上,超越论还原又被称作现象学还原,意味着向对待存在信念的中立性态度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怀疑 还原 质料 意向行为 意向相关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原因在合同效力中的功能 被引量:8
3
作者 冯洁语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4-107,共14页
根据我国《合同法》,合同生效原则上仅需当事人达成合意,此种合意模式借鉴自《德国民法典》。但是,从比较法来看,合同生效往往需要其他要件。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允诺模式即在当事人合意之外,又规定了原因为生效要件。原因在法国... 根据我国《合同法》,合同生效原则上仅需当事人达成合意,此种合意模式借鉴自《德国民法典》。但是,从比较法来看,合同生效往往需要其他要件。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允诺模式即在当事人合意之外,又规定了原因为生效要件。原因在法国合同法中主要起到真实性指示与许可性标准的作用。而德国法采合意模式后,原因为当事人合意所吸收,通过法律行为的具体制度解决了这两大问题,故而不再需要另行规定原因作为生效要件。此种立法模式是现在世界立法主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因理论 合意模式 允诺模式 法律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木材工业企业不同类型生产部门劳动安全卫生的实态评估与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申利明 齐克弗里特.莱瓦克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7-28,35,共3页
本文探讨了中国木材工业企业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安全卫生状况。采用调查表法进行现场作业采访、观察和评估作业位置的各项安全卫生指标。研究表明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劳动安全卫生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健康危险主指标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 本文探讨了中国木材工业企业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安全卫生状况。采用调查表法进行现场作业采访、观察和评估作业位置的各项安全卫生指标。研究表明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劳动安全卫生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健康危险主指标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子。家具生产部门的安全卫生状况比其它部门更为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安全 劳动卫生 木材工业企业 实态评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基氰/氖异类分子团的光电离和碎解
5
作者 王振亚 杨立书 +2 位作者 W.Kamke B.Kamke I.V.Hertel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172-173,共2页
分子团光谱学和动力学是现代光谱学中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而将超声分子束技术和同步辐射光源结合的实验装置是研究分子团光电离和碎解的重要工具,苯基氰和氖的混和物流经超声喷咀后经同步辐射激励既可以产生致冷的分子团离子,如... 分子团光谱学和动力学是现代光谱学中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而将超声分子束技术和同步辐射光源结合的实验装置是研究分子团光电离和碎解的重要工具,苯基氰和氖的混和物流经超声喷咀后经同步辐射激励既可以产生致冷的分子团离子,如同类分子团离子Bnx^+,原子团离子Ney^+,异类分子团离和BnxNey^+,又可以产生苯基氰的主要碎片离子C_6H_4^+等,这儿Bn代表苯基氰分子,x代表苯基氰分子的个数,y代表氖原子的个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团 光电离 碎片离子 碎解 同步辐射 电离势 飞行时间 分子束 单分子反应 混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墙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M.J.Le Bas J.Keller +3 位作者 陶克捷 F.Wall CT.Williams 张培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A12期130-138,共9页
对白云鄂博稀土矿床附近的富方解石岩墙进行了阴极射线发光分析、x 射线萤光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该岩墙为方解石质的火成碳酸岩。其矿物组成有含锶锰的方解石、镁钠铁闪石、磷灰石、烧绿石、钾长石和黑云母。岩墙两侧有强烈... 对白云鄂博稀土矿床附近的富方解石岩墙进行了阴极射线发光分析、x 射线萤光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该岩墙为方解石质的火成碳酸岩。其矿物组成有含锶锰的方解石、镁钠铁闪石、磷灰石、烧绿石、钾长石和黑云母。岩墙两侧有强烈稀士矿化,磷灰石和环带独居石较为发育,并经受多次次生蚀变作用。岩墙一侧的混合岩经受霓长岩化作用,变为镁钠铁闪石-钠长石岩石。白云鄂博的沉积白云岩(H8)主要由含锰、锶、稀土的铁质白云石所组成,并含有磁铁矿、磷灰石、独居石、萤石和带云母。通过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结果看出,火成碳酸岩岩墙和沉积白云岩相似。这些证据支持了 H8是白云岩化火成碳酸岩中的凝灰岩观点。白云鄂博稀土矿化也显示出与火成碳酸岩墙的地球化学属性的相似性,提供了它们在成因方面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火成 岩墙 白云鄂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非同一物--阿多诺的辩证法 被引量:6
7
作者 君特.费伽尔 谢永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4,共5页
阿多诺写作风格上的矛盾实质上是哲学思想本身的矛盾。阿多诺哲学的核心是对概念的同一性的内在否定,这只有在近代以来的理性批判传统中才能被适当理解。阿多诺对概念的意义史的解构,展示出作为概念之他者的非同一物,并借助同一性与非... 阿多诺写作风格上的矛盾实质上是哲学思想本身的矛盾。阿多诺哲学的核心是对概念的同一性的内在否定,这只有在近代以来的理性批判传统中才能被适当理解。阿多诺对概念的意义史的解构,展示出作为概念之他者的非同一物,并借助同一性与非同一物的差异性,表达一种新型的同一性:星丛。否定辩证法的这一运作是直接来自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内在批判,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同一物 否定 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史与东西文化交流——兼论佛教对中国思维方式的影响
8
作者 Haiyan Hu-von Hinueberxian 曲玉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2-75,共4页
东西方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西方文化的逐渐东入 ,影响乃至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佛教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的能力。
关键词 西方 留学僧 思维方式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海洋到陆地的地质学
9
作者 尤金.塞博特 劳秋元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89年第4期513-518,共6页
承蒙你们对来自欧洲的我发出邀请并让我作主旨演讲,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荣幸的机会。因为我将你们这次会议看作为亚洲海洋地质学家和来自其它四个大陆的科学家们聚会的一次机会。因此,借此机会我代表个人和所有其它外国与会者向会议组... 承蒙你们对来自欧洲的我发出邀请并让我作主旨演讲,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荣幸的机会。因为我将你们这次会议看作为亚洲海洋地质学家和来自其它四个大陆的科学家们聚会的一次机会。因此,借此机会我代表个人和所有其它外国与会者向会议组织者,特别是汪品先教授和他的同事们表示感谢。按照中国的一句成语:“学海无涯”。我们大家都应该通过这座桥梁来相互学习。然而作为一个海洋地质学家,在看过你们会议的议程后,我愿反其意说:“海学无边”。我还要给海洋地质学定义为:“从海洋到陆地的地质学”,这也是今天我的主旨演讲的题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陆地 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含义意向的现象学重审
10
作者 宋文良(译) 王鸿赫(校)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72,共11页
本文致力于研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认识加以阐明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含义意向。本文首先对“含义”和“意向”这两个要素做了详细分析,接着对由此产生的“含义意向”这一表达的多义性进行现象学考察。这一考察揭示了针对个别... 本文致力于研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认识加以阐明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含义意向。本文首先对“含义”和“意向”这两个要素做了详细分析,接着对由此产生的“含义意向”这一表达的多义性进行现象学考察。这一考察揭示了针对个别对象的含义意向,以及所谓符号性的含义意向所面临的疑难。本文对这两方面的疑难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在用胡塞尔自己提出的反例反驳了逻辑含义起源于感性直观这一观点之后,对含义意识本身的研究便得以开启。本文揭示了含义意识如何在最为多样的行为种类中(不仅仅在感知和想象中)原初地造就了含义,以及我们因何必须在感性之充盈与含义之清晰之间做出一以贯之的区分。这为研究和比较含义意识在所有行为种类中的功能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义 意向 符号的 符号性的 胡塞尔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