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滦集团职工胆囊结石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2
1
作者 朱颖 吴治宇 +6 位作者 马向明 董浩 屈顺喜 田园 李振华 曹立瀛 付庆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621-1624,共4页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方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其中1133例胆囊结石资料缺失,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1...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方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其中1133例胆囊结石资料缺失,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100 377例。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胆囊超声波监测。根据超声监测结果按有、无胆囊结石将观察对象分成两组,有胆囊结石组和无胆囊结石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对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100 377例观察对象中,男80 129例,女20 248例;年龄18-98岁,平均(51.89±12.66)岁。无胆囊结石98 109例(97.7%),有胆囊结石2268例(2.3%)。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高于男性(2.5%vs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33),且不论男女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增高趋势。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工种、空腹血糖(FP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胆囊炎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其比值比分别为0.765[95%可信区间(95%CI):0.681-0.853]、1.439(95%CI:1.388-1.493)、1.40(95%CI:1.282-1.535)、0.821(95%CI:0.706-0.955)、1.234(95%CI:1.075-1.416)、1.080(95%CI:1.022-1.142)、12.519(95%CI:10.678-14.678)。结论高龄、女性、肥胖、血糖、高hs-CRP、胆囊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病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脏纤维化血清学测评方法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马雪颖 马向明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290-2303,共14页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系统的一大挑战。NAFLD会出现肝脏脂肪变性、纤维化或肝硬化等病理改变,肝脏纤维化程度作为评估该疾病进展的关键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系统的一大挑战。NAFLD会出现肝脏脂肪变性、纤维化或肝硬化等病理改变,肝脏纤维化程度作为评估该疾病进展的关键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肝脏活组织检查肝纤维化的种种限制促使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宽。该文深入讨论4种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纤维化血清学评分在NAFLD肝纤维化评估中的运用,并提出不同人群的推荐模型选择。详细介绍了合并其他疾病的特定评分方法、不同人群的评分方法、综合评分体系,以及相关的预后评分模型的选择标准,旨在为未来NAFLD血清学纤维化评估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纤维化 非侵入性检查 血清学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脏脂肪指数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3
作者 崔树青 马超 +7 位作者 李佳兴 李云鹏 王泽 田菲 纪虹 葛新宇 吴寿岭 马向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80-1387,共8页
目的 探究开滦研究人群中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度健康体检、既往无癌症病史、CVAI和CRP及... 目的 探究开滦研究人群中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度健康体检、既往无癌症病史、CVAI和CRP及相关协变量资料完整的开滦职工94 377例为观察队列。根据CVAI和CRP水平分为4组:低水平CVAI和CRP≤3 mg/L[CVAI(-)CRP(-)]、低水平CVAI和CRP>3 mg/L[CVAI(-)CRP(+)]、高水平CVAI和CRP≤3 mg/L[CVAI(+)CRP(-)]、高水平CVAI和CRP>3 mg/L[CVAI(+)CRP(+)]。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评估CVAI、CRP以及两者联合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4组受试者年龄、男女比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hs-CRP、腰围、体质量指数、婚姻状况、饮酒、吸烟、报告收入、体育锻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到2021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结束,在平均(14.08±2.76)年的随访过程中,共有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2 043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在调整CRP水平等其他因素后,以CVAI低水平组为对照,高水平组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增加,HR(95%CI)为1.34(1.23~1.47)。在调整CVAI水平等其他因素后,以CRP≤3 mg/L为对照,CRP>3 mg/L发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HR(95%CI)为1.14(1.02~1.28)。以CVAI(-)CRP(-)(n=40 978)为对照组,CVAI(-)CRP(+)(n=6 210)、CVAI(+)CRP(-)(n=36 502)、CVAI(+)CRP(+)(n=10 687)发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HR(95%CI)分别为1.05(1.01~1.09)、1.32(1.20~1.45)、1.48(1.28~1.70)(P值均<0.05)。在特定部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现CVAI(+)CRP(+)增加肝癌、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和小肠癌的发病风险,其对应的HR(95%CI)分别为1.35(1.05~1.81)、1.48(1.09~2.00)、1.60(1.07~2.41)、1.76(1.40~2.21)和3.85(1.43~10.33)(P值均<0.05)。结论 高水平CVAI、高水平CRP,以及高水平CVAI合并高水平CRP都会增加罹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风险,其中高水平CVAI合并高水平CRP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脏脂肪指数 C反应蛋白质 消化系统肿瘤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贾建国 马向明 +4 位作者 田菲 张亚丽 戴佳盈 罗赛芳 曹立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3-759,共7页
目的探究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06年7月—2007年12月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9975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对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随... 目的探究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06年7月—2007年12月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9975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对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31日。根据TG/HDL-C三分位水平将受试者分成3组,分别为Q1组(TC/HDL-C<0.66,n=33229)、Q2组(0.66≤TC/HDL-C<1.14,n=33302)、Q3组(TC/HDL-C≥1.14,n=33219)。计算各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度。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原发性肝癌的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TG/HDL-C水平分组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结果3组受试者年龄、男性比例、腰围、BMI、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TG、TC、HDL-C、LDL-C、ALT、超敏C-反应蛋白、慢性肝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家族史、饮酒、吸烟、体育锻炼、受教育程度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平均(14.06±2.71)年的随访过程中,新发肝癌共计484例,其中男446例,女38例。Q1组、Q2组、Q3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度分别是0.39/千人年、0.35/千人年、0.30/千人年。3组受试者的原发性肝癌累积发病率分别是6.03‰、5.28‰和4.49‰,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48)。校正了考虑到的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以Q3组为对照,Q1、Q2组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04(1.61~2.58)、1.53(1.21~1.92)(P for trend<0.05)。结论TG/HDL-C水平降低与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升高有关,特别是在慢性肝病的人群中这种关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甘油三酯类 胆固醇 HDL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胆固醇对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国玲 张冰 +12 位作者 吉瑞更 张艳敏 汪海涛 王珊 佟博 张海玲 王谦 张杰 蒋晓忠 段和力 陈朔华 门秀丽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06-811,共6页
背景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共识,高胆固醇血症是否引起AP发病风险增加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对新发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9年健康体检、无A... 背景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共识,高胆固醇血症是否引起AP发病风险增加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对新发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9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及总胆固醇(TC)水平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队列,以观察对象完成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14-12-31)为随访终点,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125 210例。研究人群按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分为3组,血脂合适水平组(TC<5.2 mmol/L)、血脂边缘升高组(TC 5.2~<6.2 mmol/L)、血脂升高组(TC≥6.2 mmol/L)。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3组性别、年龄、BMI、收缩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及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4±1.2)年,共发生AP 195例,血脂合适水平组、血脂边缘升高组、血脂升高组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99/万人年、1.81/万人年、3.64/万人年。AP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16%、0.14%、0.27%,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7,P=0.002)。校正了年龄、性别、BMI、HDL-C、TG、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脂合适水平组比较,血脂边缘升高组和血脂升高组发生AP的HR(95%CI)分别为0.84(0.59,1.19)、1.56(1.06,2.31)。结论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6.2 mmol/L时增加了AP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胆固醇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影响因素分析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6
作者 田园 吴志宇 +2 位作者 马向明 董洁 李振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70-1271,共2页
目的:探讨高龄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手术切除肝肿瘤后并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并按疗程静脉滴注... 目的:探讨高龄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手术切除肝肿瘤后并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并按疗程静脉滴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照组仅用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疗法,观察上述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甲胎蛋白变化及生存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甲胎蛋白及治疗后生存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龄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的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高龄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案并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化疗栓塞 复方苦参注射液 原发性肝癌 肝癌切除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变化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瑛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82-284,共3页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56例行TACE术后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术前进行营养筛查评估,术后均按照进食流质、半流质和普通饮...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56例行TACE术后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术前进行营养筛查评估,术后均按照进食流质、半流质和普通饮食为顺序的过程,其中EN组病人给予短肽型EN支持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在术后1个月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EN组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给予EN支持治疗不仅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而且还可减少病人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异常对急性胰腺炎发病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吉瑞更 朱国玲 +4 位作者 张冰 孙秋 赵利 李广鉴 曹立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36-1540,共5页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及达到血脂异常的标准数量对新发急性胰腺炎(AP)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2007年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99 695人作为观察队列,人群按首次体检(2006年-2007年)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及达到血脂异常的标准数量对新发急性胰腺炎(AP)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2007年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99 695人作为观察队列,人群按首次体检(2006年-2007年)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分为5组:G0组(69 465例),未达到任意1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G1组(23 921例),达到任意1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G2组(5791例),达到任意2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G3组(500例),达到任意3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G4组(18例),达到4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随访期间每年收集1次新发AP病例,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脂异常分组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分组中AP的累积发病率,累积发病率的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法。结果对99 695例观察对象的总随访时间为782 395人年,G4组人数过少无新发AP,故将G4组与G3组合并进行研究。G0~G3组AP发病率分别为1. 61/1000人年、2. 05/1000人年、2. 59/1000人年、7. 72/1000人年。G0~G3组的AP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 76‰、2. 40‰、3. 12‰、8. 39‰。经log-rank检验,累积发病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 18,P=0. 004 3)。在校正了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Cox模型显示:以G1组为参照,G2组、G3组和G4组发生AP的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 23(0. 88~1. 73)、1. 58(1. 09~2. 10)、4. 90(1. 81~13. 37)。结论血脂异常是新发AP的危险因素,人群满足血脂异常的条数越多,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血脂异常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型肥胖与甘油三酯的交互作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崔皓哲 马向明 +5 位作者 刘倩 孙苗苗 赵利 王万超 刘四清 曹立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4-1319,共6页
目的探究腹型肥胖与高TG血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的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7年6月70776例参加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在随后每两年1次的随访中,观察NA... 目的探究腹型肥胖与高TG血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的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7年6月70776例参加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在随后每两年1次的随访中,观察NAFLD的发病情况。根据不同腰围身高比、TG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即非腹型肥胖合并非高TG血症组、非腹型肥胖合并高TG血症组、腹型肥胖合并非高TG血症组、腹型肥胖合并高TG血症组,计算各组的NAFLD人年发病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Kaplan-Meier计算各组NAFLD的累计发病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累计发病率的差异。以非腹型肥胖合并非高TG血症组为对照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组NAFLD的发病风险(HR)及95%可信区间(95%CI),并进一步分析腹型肥胖与高TG血症对NAFLD发病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5.03±1.67)年,共发生NAFLD 15684例,6年累计发病率为25.44%,人时发病率为44.03/千人年。经log-rank检验,累计发病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9.40,P<0.001)。以非腹型肥胖合并非高TG血症组为对照组,校正各混杂因素后,腹型肥胖合并高TG血症组发生NAFLD的HR值为2.50(95%CI:2.38~2.62),且高于腹型肥胖合并非高TG血症组(HR=1.99,95%CI:1.92~2.07)及非腹型肥胖合并高TG血症组(HR=1.71,95%CI:1.59~1.84)。在校正相同的混杂因素后,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腹型肥胖及高TG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01),腹型肥胖及高TG血症同时存在时超相对危险比为0.77(95%CI:0.68~0.86),归因比为30.83%,交互作用指数为2.06(95%CI:1.90~2.24)。结论腹型肥胖与高TG血症对NAFLD的发病存在交互作用,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肥胖 腹部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缓解肝癌患者载药微球栓塞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侯婧悦 马向明 付庆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缓解肝癌患者载药微球栓塞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癌行载药微球栓塞术并行术后镇痛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及对照组60例,术后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患者疼痛实施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实施肝癌...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缓解肝癌患者载药微球栓塞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癌行载药微球栓塞术并行术后镇痛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及对照组60例,术后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患者疼痛实施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实施肝癌栓塞术术后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患者术后即刻,6、12、24、48和72h分别观察患者术后疼痛、镇痛药物用量情况、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在术后6~48 h(T6~T48)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T6~T48盐酸布桂嗪注射液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48盐酸吗啡注射液使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6~T48疼痛评分、负性情绪评分、生活质量中生理功能、情感功能两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行载药微球栓塞术后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减少负性情绪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肝癌 载药微球栓塞术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I纵向轨迹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陶明 刘倩 +4 位作者 崔皓哲 刘希宁 王一鸣 刘四清 曹立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00-2504,共5页
目的探究连续变化的BMI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06、2008、2010年度的44 168例参加开滦研究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收集BMI等数据资料,每2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并随访胆石症的发病情况。根据观察对... 目的探究连续变化的BMI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06、2008、2010年度的44 168例参加开滦研究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收集BMI等数据资料,每2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并随访胆石症的发病情况。根据观察对象BMI轨迹情况,将观察对象分为低-稳定组(14 888例)、中-稳定组(22 334例)、高-稳定组(6948例)。正态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人群累积发病率,并比较累积发病率间的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不同BMI轨迹分组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结果在平均5.41年的随访过程中,共发生胆石症902例,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观察对象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80%、5.25%、9.45%,经log-rank检验,累积发病率存在差异(χ~2=81.86,P <0.01)。在Cox模型中校正各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稳定组、高-稳定组发生胆石症的风险分别增加1.55倍(95%CI:1.31~1.84)、2.29倍(95%CI:1.86~2.80)。结论 BMI轨迹升高是胆石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人体质量指数 队列研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新发胆石症的关系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苗苗 曹立瀛 +6 位作者 孙卫东 刘希宁 崔皓哲 梁明扬 魏垚臣 王万超 刘四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45-175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15年12月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87 891人的体检资料,并纳入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 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15年12月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87 891人的体检资料,并纳入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 检验。将观察对象依据HDL-C四分位数分为4组,计算各组胆石症的发病密度,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各组胆石症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 log-rank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HDL-C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结果 4组观察对象的临床特征比较:性别、年龄、BMI、LDL-C、HDL-C、FBG、hs-CRP、TG、TC、高血压病、糖尿病、饮酒、吸烟及体育锻炼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均<0.05)。在平均(8.19±0.85)年的随访期间,新发胆石症2881例,各组的胆石症发病密度分别为4.36/千人年、3.81/千人年、3.96/千人年、3.90/千人年,各组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49%、6.01%、6.36%、6.16%,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25.34, P <0.05)。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校正了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与HDL-C第1分位数组相比,第2、3、4分位数组影响胆石症发病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4(0.75~0.93)、0.86(0.78~0.96)、0.78(0.70~0.86)( P for trend<0.05)。结论 血清高水平HDL-C是新发胆石症的独立保护因素,胆石症发病风险随着HDL-C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胆固醇 HDL 危险因素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腹血糖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梁明杨 魏垚臣 +4 位作者 王一鸣 崔皓哲 孙苗苗 刘四清 曹立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17-2522,共6页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开滦研究中在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中进行空腹血糖及肝、胆超声检查的87513例观察对象,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将观察对象分为血糖正常组(n=73456)﹑空腹血糖受损组(n=7165)和糖尿病组(n=6...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开滦研究中在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中进行空腹血糖及肝、胆超声检查的87513例观察对象,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将观察对象分为血糖正常组(n=73456)﹑空腹血糖受损组(n=7165)和糖尿病组(n=6892)。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分组间胆石症的累积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计算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95%CI);采用分层分析比较在不同性别﹑血脂水平和BMI人群中不同空腹血糖分组间胆石症发病风险。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tal-willis H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受损组、糖尿病组的胆石症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91%、12.17%和18.86%,三组胆石症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4,P<0.05)。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连续校正其他因素后,与血糖正常组相比,空腹血糖受损组新发胆石症风险为0.97(95%CI:0.85~1.11)(P=0.587)、糖尿病组新发胆石症风险为1.15(95%CI:1.01~1.30)(P=0.019)。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在男性(HR=1.16,95%CI:1.01~1.33,P=0.043)﹑血脂正常(HR=1.22,95%CI:1.01~1.49,P=0.044)、BMI超重(HR=1.16,95%CI:1.01~1.35,P=0.048)人群中糖尿病是新发胆石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会增加新发胆石症的风险。在男性、血脂正常、BMI超重人群中糖尿病是新发胆石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糖尿病 血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中糖代谢酶的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超波 杨丽媛 +4 位作者 王春梅 宋井一 郝艳艳 曹立瀛 马向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67-2074,共8页
目的:利用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进展中糖代谢酶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目的:利用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进展中糖代谢酶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将48只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饮食(control diet,CD)组和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组,每组24只,均在喂养后第8、12、16和20周处死6只小鼠。监测各组小鼠体重、肝重和血清指标的变化;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明确肝脏脂肪变性情况并进行NAFLD活动度评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以明确NAFL向NASH进展的时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糖代谢酶蛋白水平变化并与NAS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糖代谢酶蛋白水平与NAFLD进展的关系。结果:相比CD组,HFD组小鼠在喂养4周后体重开始增加,肝重在16周时明显增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血糖在12周后开始上升,总胆固醇在16周后开始升高(均P<0.05)。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及NAS提示,小鼠在16周时大部分进展为NASH。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喂养16周后,与CD组相比,HFD组小鼠肝脏糖酵解相关酶己糖激酶1(hexokinase 1,HK1)、HK2、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 M2,PKM2)和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而糖异生相关酶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lucose-6-phosphatase catalytic subunit,G6PC)、果糖-1,6-二磷酸酶1(fructose-1,6-bisphosphatase 1,FBP1)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1,PC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HFD组HK2、PKM2、LDHA、G6PC、PCK1和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PC)的蛋白水平在第8周进展到第20周时发生明显变化(均P<0.05),且与NAS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PKM2和PC与NAS存在强正相关,而PCK1与NAS存在强负相关。结论:糖代谢酶G6PC、PCK1、PC、HK2、PKM2和LDHA的蛋白表达水平在NAFL向NASH的进展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对这些酶的干预可能有助于抑制NAFL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糖代谢 糖异生 糖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崔皓哲 赵利 +4 位作者 孙苗苗 康建忠 王万超 刘四清 曹立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8-353,共6页
目的 探究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中国北方地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有无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的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7年6月95 055例参加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 目的 探究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中国北方地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有无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的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7年6月95 055例参加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根据心血管健康评分(CHS)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第一分位组(CHS≤7分)27 143例,第二分位组(7分<CHS≤9分)35 488例,第三分位组(9分<CHS≤14分)32 424例,计算各组的肝癌人年发病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用寿命表法计算各分组原发性肝癌的累积发病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结果 3组年龄、男性比例、BMI、总胆固醇、空腹血糖、ALT、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饮酒、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脂肪肝、癌症家族史、理想吸烟、理想体育锻炼、理想BMI、理想血压、理想总胆固醇、理想血糖、理想饮食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均随访(11.49±1.86)年,共发生肝癌387例,其中男360例,女27例。3组的人年发病率分别为4.11/万人年、3.78/万人年、2.84/万人年,3组的10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43‰、3.61‰、2.84‰,累积发病率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 P=0.016)。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年龄、性别、ALT、超敏C反应蛋白、饮酒、家庭收入、教育程度、HBsAg阳性、肝硬化、脂肪肝、癌症家族史)后,以第一分位组为参照,第二、三分位组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 0.87(0.67~1.13)、0.74(0.56~0.98)(P for trend<0.05)。结论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较高得分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起到保护作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随着心血管评分分数增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健康生活方式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糖异生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赛芳 马向明 曹立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65-2171,共7页
肿瘤在有氧环境中仍然进行糖酵解以加速对肿瘤微环境中的葡萄糖摄取和产生大量乳酸,为肿瘤细胞增殖提供所需的核苷酸、脂质和蛋白质的生物分子前体,以及可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糖异生代谢作为糖酵解的逆反应在肝细... 肿瘤在有氧环境中仍然进行糖酵解以加速对肿瘤微环境中的葡萄糖摄取和产生大量乳酸,为肿瘤细胞增殖提供所需的核苷酸、脂质和蛋白质的生物分子前体,以及可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糖异生代谢作为糖酵解的逆反应在肝细胞癌中处于抑制状态,尤其是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1和葡萄糖-6-磷酸酶4个关键限速酶的表达下调,通过促进有氧糖酵解及其分支途径而促进肝细胞癌的生长和增殖,同时也与肝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预后相关,被认为是肝细胞癌的抑制因子。基于此,本文总结了糖异生代谢关键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并分析了其在肝细胞癌中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方向,期望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糖原异生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联合C反应蛋白对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17
作者 杜雨芮 田菲 +5 位作者 纪虹 魏垚臣 李云鹏 葛新宇 李明华 马向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5年第8期1541-1547,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C反应蛋白(CRP)不同水平组合对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了解二者对NAFLD有无协同致病效应,为筛查NAFLD高风险人群提供依据。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既往无饮酒史、无脂肪... 目的通过观察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C反应蛋白(CRP)不同水平组合对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了解二者对NAFLD有无协同致病效应,为筛查NAFLD高风险人群提供依据。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既往无饮酒史、无脂肪肝、无心血管疾病、无恶性肿瘤且未服用降糖、降脂药物的31935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为观察队列。根据基线CRP和TyG的中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TyG<8.42且CRP<0.60 mg/L组、TyG<8.42且CRP≥0.60 mg/L组、TyG≥8.42且CRP<0.60 mg/L组和TyG≥8.42且CRP≥0.60 mg/L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经对数转换后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CRP与TyG不同水平组合的NAFLD累积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TyG与CRP的不同水平组合对NAFLD发病的影响。结果在平均随访7.59年后,共有16592例员工发生NAFLD。TyG<8.42且CRP<0.60 mg/L组、TyG<8.42且CRP≥0.60 mg/L组、TyG≥8.42且CRP<0.60 mg/L组和TyG≥8.42且CRP≥0.60 mg/L组的NAFL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9.5%、67.1%、73.8%和80.8%(P<0.001)。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TyG<8.42且CRP<0.60 mg/L组相比,TyG≥8.42且CRP≥0.60 mg/L组发生NAFLD的风险最高(HR=1.54,95%CI:1.47~1.61),其次为TyG≥8.42且CRP<0.60 mg/L组(HR=1.43,95%CI:1.36~1.49)和TyG<8.42且CRP≥0.60 mg/L组(HR=1.17,95%CI:1.12~1.22)。结论随着TyG和CRP水平升高,NAFLD累积发病率上升,二者水平的升高显著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C反应蛋白质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