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群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基于开滦队列研究
1
作者 陶锦涛 吴寿岭 赵晓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4534-4539,共6页
背景房室传导阻滞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而我国相关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筛查并消除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参加2018—2... 背景房室传导阻滞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而我国相关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筛查并消除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参加2018—2020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员工及离退休人员作为观察对象,收集参与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和服药史。患者空腹8 h后,于体检当日晨起抽取肘静脉血5 mL用于生化检测,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观察对象80859名,平均年龄(53.8±14.9)岁。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7%(786/80859),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1%(732/80859),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07%(54/80859)。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男性比例、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比例、血尿酸、服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比例高于无房室传导阻滞者,舒张压、心率低于无房室传导阻滞者(P<0.05)。进一步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房室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程度,将患者分为无房室传导阻滞组(n=8007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组(n=732)和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组(n=54)。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心率、高血压、BMI、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饮酒、ASCVD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尿酸血症、高BMI及饮酒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心率增加为房室传导阻滞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开滦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7%,高龄、男性、高BMI、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尿酸血症及饮酒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高心率为房室传导阻滞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患病率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开滦队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方桂忠 文林 +7 位作者 王新宇 冯淑婷 周莹 陈硕华 李广鉴 蒋晓忠 吴寿岭 王珊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5-610,共6页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其中符合MAFLD诊...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其中符合MAFLD诊断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为研究对象,排除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据缺失及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出血和脑梗死病史的人群。自2006年起,每年随访一次,新发CVD(首次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死住院)诊断数据来自开滦集团旗下11家医院出院登记簿和市级社会保险机构,随访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根据NHR四分位数将MAFLD患者(n=28952)分为Q_(1)组(NHR<1.97,n=7241)、Q_(2)组(1.97≤NHR<2.57,n=7235)、Q_(3)组(2.57≤NHR<3.36,n=7240)、Q_(4)组(NHR≥3.36,n=7236)。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MAFLD患者新发CVD的生存曲线图,计算不同NHR分组的CVD累积发病率,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NHR分组与MAFLD患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14.03±3.99)年,新发CVD共4666例,Q_(1)组~Q_(4)组的CVD发病例数分别为1061例、1167例、1186例、1252例,总人群及Q_(1)组~Q_(4)组的CVD发病密度分别为11.5/1000人年、10.4/1000人年、11.4/1000人年、11.7/1000人年、12.5/1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与Q_(1)组相比,Q_(2)组~Q_(4)组的CVD发病风险逐渐增加(Q_(2)组:HR=1.13,95%CI:1.04~1.23;Q_(3)组:HR=1.15,95%CI:1.05~1.25;Q_(4)组:HR=1.22,95%CI:1.12~1.33)。结论:MAFLD患者的CVD风险随NHR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心血管疾病 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发病风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中青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风险的关联
3
作者 吴铮 齐祺 +7 位作者 吴欣雨 于洁 杨波 张雪朝 韩全乐 王楠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3,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中青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无其他类型肝病且资料完整的47675例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以TyG指数四分位数分为Q_(1...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中青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无其他类型肝病且资料完整的47675例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以TyG指数四分位数分为Q_(1)组(TyG指数≤8.08,n=11924)、Q_(2)组(8.083组(8.454组(8.881组(cum-TyG<32.51,n=11918)、cum-Q_(2)组(cum-TyG 32.51~33.75,n=11919)、cum-Q_(3)组(cum-TyG 33.76~36.46,n=11919)与cum-Q_(4)组(cum-TyG>36.46,n=11919),分析TyG指数、cum-TyG及暴露时间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47675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4.3±8.7)岁,男性36345例(76.23%)。中位11.55(7.28,13.89)年随访期间,4635例(9.72%)罹患NAFLD。Cox回归分析显示,与Q_(1)组相比,Q_(2)组~Q_(4)组发生NAFLD的HR(95%CI)分别为1.328(1.191~1.480)、1.591(1.430~1.770)、2.106(1.861~2.384),P_(trend)<0.001。与cum-Q_(1)组相比,cum-Q_(2)组~cum-Q_(4)组发生NAFLD的HR(95%CI)分别为1.571(1.426~1.730)、2.123(1.935~2.330)、2.593(2.367~2.840),P_(trend)<0.001。与TyG指数累计暴露0年者相比,累积暴露2、4、6年者发生NAFLD的HR(95%CI)分别为1.333(1.196~1.486)、1.879(1.690~2.088)、3.184(2.860~3.545),P_(trend)<0.001。结论:TyG指数升高是中青年人群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中青年人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4
作者 王美肖 刘露晴 +5 位作者 刘士贺 刘智慧 陈奕秀 温薪冉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开滦研究2006—2007年接受健康体检且血脂水平正常、既往无ASCVD、肿瘤病史及使用降脂药的开滦...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开滦研究2006—2007年接受健康体检且血脂水平正常、既往无ASCVD、肿瘤病史及使用降脂药的开滦集团职工共39215名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0.3±13.5)岁,男性30405名(77.5%)。以发生ASCVD或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事件,未发生终点事件者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基线AIP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T_(1)组(AIP<-0.273,13074名)、T_(2)组(-0.273≤AIP<-0.110,13063名)和T_(3)组(AIP≥-0.110,13078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AIP组ASCVD及全因死亡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IP与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并对不同ASCVD风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吸烟、饮酒及不同性别和年龄等进行分层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分析AIP与ASCVD及全因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部分分布竞争风险模型进行AIP与ASCVD特定终点的分析。排除ASCVD中高危人群后,进行AIP与ASCVD发生风险的敏感性分析。结果随着AIP水平升高,T_(1)~T_(3)组中男性、体质指数、心率、糖尿病、高血压、服用降糖药和降压药的比例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呈升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下降趋势(均为P<0.001)。平均随访(14.9±3.2)年,4097名(10.4%)发生ASCVD,5251名(13.4%)发生死亡。经log-rank检验分析,3组ASCVD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4,P<0.001),而全因死亡累积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P=0.08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血脂正常人群中,与T_(1)组相比,T_(3)组ASCVD发病风险增加17%(HR=1.17,95%CI:1.08~1.27),AIP每增加1个标准差,ASCVD的发病风险增加8%(HR=1.08,95%CI:1.04~1.1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函数曲线显示,AIP与ASCVD发生风险呈线性关联(P_(总体)=0.004,P_(非线性)=0.179),未发现AIP与全因死亡风险存在关联(P_(总体)=0.847,P_(非线性)=0.589)。在不同ASCVD风险人群分层分析中,与T_(1)组相比,T_(3)组在男性中发生ASCVD风险增加16%(HR=1.16,95%CI:1.07~1.26);在非糖尿病人群中发生ASCVD风险增加19%(HR=1.19,95%CI:1.10~1.30)。与T_(1)组相比,T_(3)组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49%、58%和17%。排除ASCVD中高危风险人群后,与T_(1)组相比,T_(2)和T_(3)组AIP与ASCVD发生风险均呈现出更强的关联性(均为P<0.05)。结论血脂正常人群高AIP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无关联,与ASCVD发生风险呈现出正相关的剂量-反应关系,且高AIP水平对低危人群ASCVD发生风险的增加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郑秀芬 赵惠荣 +4 位作者 许亚茹 元小冬 王岩 王秀艳 邓红亮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7期587-590,共4页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明确引起经济损失的各项费用来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调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老年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85例,选择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和无医院感...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明确引起经济损失的各项费用来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调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老年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85例,选择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和无医院感染患者,根据配对条件配成35对,包括病例组(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组)和对照组(未发生医院感染组),比较两组间各项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医疗费用中位数14 193元,对照组11 913元,两组差异有显著(Z=-5.159,P<0.001);住院费用中,支出费用最多是药品费用,病例组药品费用中位数8801元,对照组6642元(Z=-5.143,P<0.001);病例组较对照组住院日延长,差异有显著性(Z=-5.179,P<0.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增加了直接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梗死 医院感染 下呼吸道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李雷 齐祺 +7 位作者 吴欣雨 韩全乐 邓洁 张雪朝 吴铮 王楠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88,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次/min,n=14381)、Q_(2)组(67~70次/min,n=15815)、Q_(3)组(71~75次/min,n=15876)、Q_(4)组(76~80次/min,n=13933)和Q5组(>80次/min,n=12637)。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对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平均随访(10.0±4.85)年,2898例(3.99%)研究对象发生ASCV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5组ASCVD风险增加20%(HR=1.20,95%CI:1.06~1.35,P<0.05),其余各组风险均未增加(P均>0.05)。平均随访(10.2±4.82)年,2175例(2.99%)研究对象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_(3)组~Q5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上升33%(HR=1.33,95%CI:1.15~1.54,P<0.001)、33%(HR=1.33,95%CI:1.14~1.54,P<0.001)、78%(HR=1.78,95%CI:1.54~2.05,P<0.001),而Q_(2)组风险未增加(P>0.0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ASCVD风险增加4%(HR=1.04,95%CI:1.01~1.07,P=0.009),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5%(HR=1.15,95%CI:1.11~1.19,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ASCVD风险(P_(overall)=0.022,P_(non-linear)=0.617)、全因死亡风险(P_(overall)<0.001,P_(non-linear)=0.212)呈线性关联,且静息心率>72次/min时ASCVD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增快与中青年人群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心率 中青年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体检人群新发心力衰竭风险的队列研究
7
作者 邓洁 齐祺 +7 位作者 吴欣雨 韩全乐 李雷 蒋越 郁静 吴若洁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3645-3652,共8页
背景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目的探讨AIP对... 背景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目的探讨AIP对新发心力衰竭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06年6月—2007年10月在开滦总医院及其附属医院共11家医院健康查体的99755例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人群,根据基线AIP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Q1组:AIP<-0.56(n=24937);Q2组:-0.56≤AIP<-0.16(n=24940);Q3组:-0.16≤AIP<0.31(n=24938);Q4组:AIP≥0.31(n=24940)。随访至2021-12-31,随访期间每年记录1次心力衰竭的发病情况。计算4组心力衰竭发病密度,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4组心力衰竭累积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IP对新发心力衰竭风险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14.07(13.79,14.24)年,共新发心力衰竭3337例(3.35%),Q1组、Q2组、Q3组、Q4组分别发生675、734、940、988例,发病密度依次为1.95、2.13、2.73、2.87千人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47%、2.68%、3.48%和3.63%。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4组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1组相比,Q3组、Q4组新发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别为1.16(95%CI=1.05~1.28,P<0.05)和1.20(95%CI=1.08~1.33,P<0.05)。结论AIP升高是新发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AIP增高,新发心力衰竭的风险亦随之增高。通过AIP可实现对心力衰竭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筛查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危险因素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状态变化与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8
作者 张萍淑 薛晶 +4 位作者 邢爱君 王连辉 马倩 符永山 元小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8-553,共6页
背景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睡眠状态紊乱失衡,这在临床治疗中极易被忽视,且目前针对睡眠状态是否对该类疾病预后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探究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状态变化与预后影响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2月在... 背景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睡眠状态紊乱失衡,这在临床治疗中极易被忽视,且目前针对睡眠状态是否对该类疾病预后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探究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状态变化与预后影响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诊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病例组,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预后良好亚组45例,预后不良亚组15例。选取同时期无脑血管狭窄且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昼夜睡眠-觉醒节律、日间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睡眠-觉醒节律指标以及预后良好亚组与预后不良亚组梗死脑区分布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日间总睡眠时间、入睡后清醒时间、浅睡眠期、深睡眠期、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快速眼动(REM)睡眠期、REM睡眠期占比、深睡眠期占比高于对照组,NREM睡眠期占比、浅睡眠期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夜间总睡眠时间、浅睡眠期、NREM睡眠期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桥脑梗死占比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间深睡眠期(OR=1.203,95%CI=1.032~1.401)、桥脑梗死(OR=16.497,95%CI=1.142~238.391)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HI增高,睡眠状态特征为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且日间深睡眠期、桥脑梗死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后循环 睡眠状态 预后 病例对照研究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与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关系:开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欣欣 卢爱东 +3 位作者 王亚星 魏文斌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9-635,共7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与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研究人群来源于开滦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TNC-1100 1489)2012—2013年间查体人群(年龄≥40岁),对所有人群进行心脑血管及...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与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研究人群来源于开滦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TNC-1100 1489)2012—2013年间查体人群(年龄≥40岁),对所有人群进行心脑血管及流行病学检查,其中有3 447人有可分析的彩色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应用软件分析视网膜血管直径。取hsCRP 1%~99%分位3 363人,最后纳入统计分析3 363人,其中男1 880人,女1 483人;平均年龄(56.69±10.10)岁。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hsCRP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CRVE)和动静脉比(AVR)之间的相关性。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hsCRP与眼底血管直径各参数之间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的hsCRP中位数值为1.10(0.50,2.21)mmo/L,CRAE平均值为(174.16±24.36)μm,CRVE平均值为(282.70±26.32)μm,AVR为0.62±0.09。Spearman相关分析可见hsCRP与CRVE呈正相关(r=0.052,P=0.003),与AVR呈负相关(r=-0.052,P=0.002)。将非正态变量hsCRP转化为连续变量lghsCRP,分别与CRAE、CRVE和AVR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在逐步校正了多种因素后,结果显示lghsCRP与CRVE(β=3.428)、AVR(β=-0.006)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将性别分层计算后仍可见在男女人群中lghsCRP均是CRVE的危险因素。结论CRVE随着hsCRP表达水平的升高而增宽,AVR随着hsCRP表达水平的升高而减小。眼底血管直径的改变或许可与hsCRP一起作为标志物用来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 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 高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
10
作者 季春鹏 韩冰 +3 位作者 王硕 母静 吴寿岭 汪国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6-1021,共6页
目的:探讨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体检、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资料完整的82 440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为观察队列,平均随访(13.19±3.73)年。将研究人群按ePWV四分位数分... 目的:探讨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体检、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资料完整的82 440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为观察队列,平均随访(13.19±3.73)年。将研究人群按ePWV四分位数分为四组:Q_1组(ePWV<12.35 m/s,n=20 610)、Q_(2)组(12.35 m/s≤ePWV<13.74 m/s,n=20 610)、Q_3组(13.74 m/s≤ePWV<15.16 m/s,n=20 611)和Q_4组(ePWV≥15.16 m/s,n=20 609),计算各组糖尿病的发病密度。采用ROC曲线分析ePWV对新发糖尿病的预测价值。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文化程度、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心肌梗死史、脑卒中史、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ePWV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结果:ePWV预测新发糖尿病的ROC曲线的AUC为0.60,最佳截断值为12.78 m/s。随着ePWV四分位数的递增,糖尿病的发病密度呈递增趋势,分别为5.84/千人年、12.04/千人年、15.70/千人年和16.87/千人年。在校正性别、基线空腹血糖、吸烟、饮酒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ePWV每增加1 m/s,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增加9%(HR=1.09,95%CI:1.08~1.11,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论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男性还是女性、年龄<51岁还是≥51岁,ePWV均与糖尿病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HR(95%CI)分别为1.07(1.05~1.08)和1.21(1.08~1.36),1.07(1.06~1.09)和1.17(1.15~1.20),1.22(1.19~1.24)和1.06(1.04~1.07)。结论:ePWV对新发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糖尿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吕素洁 吴寿岭 +4 位作者 朱辰蕊 李金锋 黄喆 王艳丽 季春鹏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影响,并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的既往无心肌梗死病史且基线资料完整的98875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队列,随访...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影响,并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的既往无心肌梗死病史且基线资料完整的98875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队列,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以新发AMI作为终点事件。根据AIP将研究人群进行四分位数分组,Q_(1)组(24560名):AIP<-0.56;Q_(2)组(24925名):-0.56≤AIP<-0.16;Q_(3)组(24653名):-0.16≤AIP<0.31;Q_(4)组(24737名):AIP≥0.31。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心肌梗死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IP对AMI发生的影响。结果在平均随访(12.9±1.0)年后,共有1804例研究对象发生AMI。随AIP四分位数分组递增,AMI累积发病率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23%、1.47%、2.11%和2.47%(P<0.001)。在校正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育锻炼、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饮酒、卒中病史、是否服用降压药、降糖药、收缩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C反应蛋白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IP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68),AMI发生的风险增加30%(HR=1.30,95%CI:1.21~1.41,P<0.001);与Q_(1)组比较,Q_(3)组和Q_(4)组发生AMI的风险分别增加了46%(HR=1.46,95%CI:1.24~1.71,P<0.001)和70%(HR=1.70,95%CI:1.45~1.99,P<0.001),但Q_(2)组发生AMI的风险并未显著增加(HR=1.15,95%CI:0.97~1.35,P=0.11)。结论开滦队列研究数据显示,AIP增加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吕素洁 吴寿岭 +3 位作者 李金锋 朱辰蕊 王艳丽 季春鹏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4,共7页
目的 探讨基线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既往无脑卒中病史、资料完整的97680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队列,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 目的 探讨基线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既往无脑卒中病史、资料完整的97680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队列,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以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终点事件。根据基线AIP三分位数将研究人群分为3组,T_(1)组32574名(AIP<-0.18)、T_(2)组33033名(-0.18≤AIP<0.06)和T_(3)组32073名(AIP≥0.06)。根据寿命表法计算各组缺血性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AIP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结果 在平均随访(13.7±1.7)年后,共有5822例研究对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随基线AIP三分位数分组递增,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呈递增趋势,T_(1)、T_(2)和T_(3)组分别为4.8%、5.8%和7.2%(^(χ2)=143.97,P<0.001)。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AIP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29),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36%(HR=1.36,95%CI:1.23~1.50,P<0.001);与T_(1)组比较,T_(2)和T_(3)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12%(HR=1.12,95%CI:1.04~1.20,P<0.001)和26%(HR=1.26,95%CI:1.18~1.36,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随访至第2年时,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不同基线AIP三分位数分组之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随访至第4年时,T_(3)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显著高于T_(1)组(HR=1.24,95%CI:1.06~1.46,P=0.009)。结论 AIP增加是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此种致病效应可能在早期(2~4年)即开始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士贺 刘倩 +5 位作者 韩旭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6-6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114)、低中稳定组(n=21647)、中高稳定组(n=13659)、高稳定组(n=5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142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013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_(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_(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甘油三酯累积暴露水平对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阿芳 蒋晓忠 +2 位作者 张云水 吴寿岭 李广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92-2498,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累积暴露(cumTG)与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10年度(2006、2008、2010年度)三次健康体检、既往无AP病史且TG资料完整的开滦职工56883例为观察队列。根据计算的cumT...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累积暴露(cumTG)与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10年度(2006、2008、2010年度)三次健康体检、既往无AP病史且TG资料完整的开滦职工56883例为观察队列。根据计算的cumTG值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Q1、Q2、Q3、Q4组),对组间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AP的累积发病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cumTG分组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随访(10.51±1.76)年,共发生AP事件158例,总发病密度为2.64/万人年;Q1、Q2、Q3、Q4组的发病例数及发病密度分别为29例(1.93/万人年)、34例(2.27/万人年)、30例(2.01/万人年)、65例(4.37/万人年)。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各分组之间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与Q1组比较,Q4组发生AP的HR=1.94,95%CI:1.20~3.13(P=0.01)。与TG累积暴露0年相比,累积暴露4、6年发生AP的HR分别是2.04(95%CI:1.26~3.30,P<0.01)、3.20(95%CI:1.98~5.17,P<0.01)。排除随访2年内发生的AP病例,重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Q4组发生AP的HR=1.96,95%CI:1.23~3.12(P<0.01)。排除随访期间死亡人群后重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Q4组发生AP的HR=1.85,95%CI:1.10~3.14(P<0.05)。结论随着cum TG的暴露增加,AP的发病率和发病风险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类 急性胰腺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士贺 韩旭 +5 位作者 刘倩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68~74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 _(overall)<0.001,P _(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八要素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媛 侯旗旗 +7 位作者 齐祺 蒋越 王楠 岳博成 陈朔华 韩全乐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1437,共7页
背景近年来全球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患病率持续升高,房颤增加了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和久坐等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多数是... 背景近年来全球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患病率持续升高,房颤增加了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和久坐等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多数是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生命八要素”(LE8)的范畴。目的探讨基于LE8的心血管健康(CVH)评分与房颤的关联。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人群91131名为研究对象。LE8评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制订的算法评估,结合开滦研究实际情况形成LE8开滦研究版本,包括4个健康行为(饮食、体育活动、烟草暴露和睡眠)和4个健康因素(BMI、血脂、血糖和血压)。依据LE8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LE8评分<50分为低CVH组(8407名),50分≤LE8评分<80分为中CVH组(73493名),LE8评分≥80分为高CVH组(9231名)。以研究对象首次参加开滦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每年随访1次,以发生房颤为终点事件,随访终点时间为发生房颤或随访结束时间(2020-12-31)。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组新发房颤累积发病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不同LE8评分分组及单个因素评分对新发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3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饮酒史以及LE8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中新发房颤1088例,其中低CVH组新发房颤133例(1.58%),中CVH组新发房颤883例(1.20%),高CVH组新发房颤72例(0.78%);中位随访时间15.0(14.7,15.2)年;3组研究对象新发房颤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校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饮酒史后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CVH组相比,中CVH组(HR=0.697,95%CI=0.579~0.841,P<0.001)、高CVH组(HR=0.609,95%CI=0.454~0.816,P=0.001)均可降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LE8评分升高可降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HR=0.859,95%CI=0.804~0.918,P<0.001);LE8单个因素BMI评分(HR=0.762,95%CI=0.717~0.809,P<0.001)、血压评分(HR=0.824,95%CI=0.776~0.876,P<0.001)与新发房颤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结论CVH的LE8评分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且LE8单个因素BMI评分、血压评分与新发房颤发病风险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血管健康 生命八要素 累积发病率 Kaplan-Meier存活曲线 COX比例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积尿酸暴露值与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阿芳 李广鉴 +3 位作者 张云水 赵秀娟 吴寿岭 蒋晓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009-2014,共6页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人群尿酸累积暴露量与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的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10年度健康体检、无AP病史和UA资料完整的队列人群为观察队列,以研究对象完成2010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人群尿酸累积暴露量与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的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10年度健康体检、无AP病史和UA资料完整的队列人群为观察队列,以研究对象完成2010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21年12月31日)为随访终点。根据每连续2次体检所测尿酸的均值及每连续2次体检的间隔时间计算尿酸累积暴露量(cumUA),将cumUA按四分位进行分组,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cumUA分组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55799人,按基线cumUA四分位数水平分4组,4组间性别、年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PG、TC、TG、LDL-C、HDL-C、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9年、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胆石症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糖尿病病史没有差异(P=0.30),本研究平均随访(10.52±1.75)年,共发生AP事件153例,4组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65例/万人年、2.76例/万人年、2.13例/万人年、3.96例/万人年,Log-Rank检验4组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4,P<0.001)。以Q1组为对照,进一步校正了性别、年龄、TC、TG、eGFR、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石症病史后,Q4组发生AP的HR=1.77(95%CI:1.07~2.92)。排除随访期间死亡人群后重新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Q4组发生AP的HR=1.75(95%CI:1.04~2.95)。结论随着cumUA的暴露增加,AP的发病率和发病风险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累积暴露 急性胰腺炎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对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占莹 王洁蕊 +9 位作者 宋海澄 杨帆 李娇艳 赵明珠 陈立志 李丽娜 杨文芳 陈朔华 吴寿岭 崔刘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0-1116,共7页
目的:探讨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对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06~2007年首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中符合入选标准者93885例。根据腰围(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非... 目的:探讨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对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06~2007年首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中符合入选标准者93885例。根据腰围(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非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和体重指数(BMI,正常体重: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肥胖:BMI≥24.0 kg/m^(2))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正常体重无中心性肥胖组(G1组)、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组(G2组)、超重/肥胖无中心性肥胖组(G3组)和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组(G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组的新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组别与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经中位14.97(14.55,15.17)年随访,G1组、G2组、G3组、G4组的新发心血管疾病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62%、10.84%、8.67%、12.91%(log-rank P<0.05),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2.83%、19.72%、10.65%、16.33%(logrank 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G1组相比,G2组、G3组、G4组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HR(95%CI)分别为1.14(1.04~1.25)、1.07(1.01~1.14)、1.27(1.21~1.34),P值均<0.05;全因死亡的HR(95%CI)分别为1.06(1.00~1.14)、0.90(0.85~0.95)、0.97(0.93~1.01),P值分别为0.07、<0.01、0.15。分别排除超重/肥胖、随访过程发生癌症的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增加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 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压分层对糖尿病人群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永刚 吴寿岭 +8 位作者 张金凤 陈朔华 王丽文 杨凯 熊海亮 高明 姜春宇 刘业强 张艳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3-669,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分层对糖尿病人群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06年7月-2007年10月参加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9489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8.6±4.0)年。依据基线血压水平将研究人群分为正常...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分层对糖尿病人群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06年7月-2007年10月参加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9489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8.6±4.0)年。依据基线血压水平将研究人群分为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mmHg、舒张压<80 mmHg)、血压升高(收缩压120~130 mmHg、舒张压<80 mmHg)、高血压1级[收缩压130~140 mmHg和(或)舒张压80~90 mmHg]、高血压2级[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4组。比较各组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密度。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压对糖尿病人群肾功能的影响,采用多变量时间依赖性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并排除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CVD)、基线服用降压药和基线服用降糖药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1)在基线水平,高血压1级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高于正常血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至随访结束时,发生CKD 2294例,其中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1117例,尿蛋白1575例,高血压1级组CKD的发病密度为39.4/千人年,eGFR下降发病密度为16.3/千人年,尿蛋白发病密度为25.5/千人年,与正常血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1)。(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正常血压比较,高血压1级可使糖尿病人群发生CKD的风险增加29%(HR=1.29,95%CI 1.09~1.52)、eGFR下降的风险增加40%(HR=1.40,95%CI 1.08~1.80)。结论高血压1级(≥130/80 mmHg)即可增加糖尿病人群发生CKD和eGFR下降的风险,且eGFR下降的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压1级 肾损伤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尿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岁及以下青年高血压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异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启环 苏亦男 +4 位作者 朱颖 董文丽 王羽茜 葛静 吴寿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0,共7页
目的:探究40岁及以下青年高血压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异(sIA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2010~2020年体检的40岁及以下青年开滦职工12895例,均获取卧位同步测量四肢血压值,按照性别、年龄(±1岁)1:1匹配高血压组(n=3584)和非高血压组(n=... 目的:探究40岁及以下青年高血压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异(sIA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2010~2020年体检的40岁及以下青年开滦职工12895例,均获取卧位同步测量四肢血压值,按照性别、年龄(±1岁)1:1匹配高血压组(n=3584)和非高血压组(n=3584),每组再进一步根据sIAD分为sIAD<10 mmHg(1 mmHg=0.133 kPa)者和sIAD≥10 mmHg者。采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sIAD≥10 mmHg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组的sIAD≥10 mmHg检出率高于非高血压组(31.72%vs.27.76%,P<0.001)。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中,踝臂指数(ABI)<0.9、男性、肥胖、超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收缩压升高均与sIAD≥10 mmHg呈正相关(P均<0.05);大学及以上学历、体育锻炼均与sIAD≥10 mmHg呈负相关(P均<0.05)。非高血压人群中,ABI<0.9、收缩压升高均与sIAD≥10 mmHg呈正相关(P均<0.05);年龄增长与sIAD≥10 mmHg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青年高血压人群sIAD≥10 mmHg检出率高于青年非高血压人群。ABI降低、男性、肥胖、超重、LDL-C水平升高、收缩压升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和体育锻炼是青年高血压人群sIAD≥10 mmHg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高血压 臂间收缩压差异 检出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