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硬化对新发心力衰竭发生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雪梅 李月华 +1 位作者 吴寿岭 陈朔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89-894,共6页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的动脉硬化对心力衰竭(心衰)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010年第一次进行baPWV检测及同期参加开滦研究健康体检的23795例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的动脉硬化对心力衰竭(心衰)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010年第一次进行baPWV检测及同期参加开滦研究健康体检的23795例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人群,采集其基线数据;根据基线baPWV测量值将观察人群分为三组:baPWV<1400 cm/s组(n=10717)、baPWV 1400~1800 cm/s组(n=9354)、baPWV>1800 cm/s组(n=3724)。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随访期间每年记录一次心衰的发病情况。计算三组的心衰发病密度,根据寿命表法计算三组心衰的累计发病率,并通过多因素调整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aPWV分类变量模型对心衰及HFpEF发生风险的影响。baPWV1400~1800 cm/s定义为可疑动脉硬化,baPWV>1800 cm/s定义为动脉硬化。结果:平均随访(2.73±1.98)年期间,共新发心衰141例(0.6%),其中HFpEF 96例(68.1%)。校正年龄、性别及心衰传统危险因素后,与baPWV<1400 cm/s组相比,baPWV>1800 cm/s组新发心衰(HR=2.44,95%CI:1.31~4.53)及HFpEF(HR=2.59,95%CI:1.24~5.41)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动脉硬化可促使心衰发生,其作用独立于心衰传统危险因素,且动脉硬化程度越高,心衰发生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血中铁、钙、铜、镁、硒与代谢综合征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
2
作者 黄仙 吴寿岭 +1 位作者 陈朔华 郭淑霞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4-250,共7页
目的 探讨多金属暴露与代谢综合征(MS)发病风险的关联,为预防高危人群MS发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纳入2017年8月到2018年5月在唐山开滦队列中的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在3所附属医院共选取361例MS患者和1 109例经年龄频数匹配的非代谢... 目的 探讨多金属暴露与代谢综合征(MS)发病风险的关联,为预防高危人群MS发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纳入2017年8月到2018年5月在唐山开滦队列中的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在3所附属医院共选取361例MS患者和1 109例经年龄频数匹配的非代谢综合征者(non-MS)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单一金属元素与MS之间的风险关联;基于自适应弹性网回归方法量化多金属暴露时与MS之间的综合效应。结果 MS组中血钙、铜和镁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硒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在对可能的混杂进行校正后,金属元素第三分位组与第一分位组的MS比值比分别为:钙[0.52 (95%CI:0.38, 0.71),P<0.001]、硒[1.80 (95%CI:1.32, 2.44),P<0.001]和铜[0.60 (95%CI:0.44, 0.83),P<0.01]。与MS为U型关系的金属元素以第二分位组为参照组,比值比分别为:铁[第一分位组1.40 (95%CI:1.03, 1.92),P<0.05;第三分位组1.51 (95%CI:1.10, 2.06),P<0.01]和镁[第一分位组1.83 (95%CI:1.34, 2.51),P<0.001;第三分位组1.50 (95%CI:1.09, 2.08),P<0.05]。同时,金属元素共同暴露时,MS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4.12 (95%CI:2.63, 6.47),P<0.001]。结论 铁紊乱、低钙、低铜、高镁和高硒是M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多金属共同暴露时,MS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元素 代谢综合征 男性 自适应弹性网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