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任应国 唐石磊 高园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获得大鼠海马神经元。实验分为对照(control,Con)组、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TMT)组、溶剂对照(vehicle)组和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获得大鼠海马神经元。实验分为对照(control,Con)组、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TMT)组、溶剂对照(vehicle)组和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组。其中,Res设4个浓度:5μmol/L、10μmol/L、20μmol/L和40μmol/L;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细胞均采用三甲基氯化锡(TMT)处理使细胞出现氧化应激状态。采用CCK-8法和荧光探针DCFH-DA法观察各组神经元的活力与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的变化;TUNEL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的凋亡程度。结果:与TMT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均能提高神经元的活力,其中20μmol/L的作用最显著。20μmol/L白藜芦醇能抑制经TMT处理后神经元内的ROS水平以及凋亡程度的增加。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抑制TMT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海马神经元 氧化应激 三甲基氯化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多中心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凯 王伊龙 +18 位作者 李子孝 张心邈 高远 何明峰 郭学芳 赵艳艳 韩新生 赵明枝 岳建华 张平 赵建华 闫红光 毛向莹 刘金峰 徐雅芳 陶永丽 王拥军 许予明 宋波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0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河南省11家市级、县级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6 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河南省11家市级、县级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6 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444例患者,平均年龄60.19±11.61岁,男性296例(66.7%),院内死亡25例(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OR 3.006,95%CI 1.120~8.071,P=0.029)、溶栓前NI HSS评分(OR 1.130,95%CI 1.079~1.183,P<0.00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3.671,95%CI 1.282~10.511,P=0.015)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心房颤动病史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缺血性卒中 死亡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和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17
3
作者 陈明月 蔡慧敏 +2 位作者 陈江云 张宁 王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7-431,共5页
目的探讨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MDNS)和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9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387例。采用MDNS、TCSS对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 目的探讨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MDNS)和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9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387例。采用MDNS、TCSS对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以神经传导速度(NCV)为DPN的诊断金标准,计算MDNS、TCSS诊断D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约登指数及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并计算二者诊断DPN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MDNS的异常检出率为84.5%(327/387),TCSS的异常检出率为62.0%(240/387),NCV的异常检出率为76.0%(294/387);MDNS联合NCV的异常检出率为88.4%(342/387),TCSS联合NCV的异常检出率为86.8%(336/387),三者联合应用的异常检出率为91.5%(354/387)。MDNS、TCSS的灵敏度分别为92.9%、77.6%,特异度分别为51.6%、87.1%,准确度分别为82.9%、79.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8%、9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6%、55.1%,约登系数分别为0.445、0.647,Kappa值分别为0.488、0.539(P<0.05),AUC分别为0.837、0.87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DNS、TCSS均与双下肢神经NCV呈负相关(P<0.05)。结论 MDNS和TCSS在DPN中的诊断价值较高,与NCV联合应用可以提高DPN的检出率,且操作简便,是DPN临床筛查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 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神经病不同临床表现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蔡慧敏 付志新 +2 位作者 张宁 陈明月 陈江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4-286,共3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神经病不同临床症状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探讨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在早期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中的价值。方法将糖尿病性神经病339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A组42例(自发疼痛、烧灼感),B组120例(肢体麻木、感觉异常),C组105例...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神经病不同临床症状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探讨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在早期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中的价值。方法将糖尿病性神经病339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A组42例(自发疼痛、烧灼感),B组120例(肢体麻木、感觉异常),C组105例(易疲劳,四肢无力),D组72例(行走不稳)。分别进行周围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诱发电位波幅、远端潜伏期、肌电图、皮肤交感反应(SSR)、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测定,并与本实验室相关检查项目年龄匹配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 339例患者中MNCV异常148例(43.7%),SNCV异常122例(36.0%),肌电图异常24例(7.1%),SSR异常41例(12.1%),SEP异常110例(32.4%)。与其他3组比较,A组SSR异常率最高(88.1%);C组MNCV异常率最高(94.3%);B组SNCV异常率最高(75.0%);D组SEP(下肢)异常率最高(86.1%),4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神经病早期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能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对无明显肌肉萎缩糖尿病的患者肌电图可不作为常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电生理学 糖尿病并发症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血清指标水平对颅内破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马红梅 赵春水 +5 位作者 郝彦超 刘美香 陈辉 蒋鹏旭 白一蕾 马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 目的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215例。根据术后脑血管痉挛情况分为痉挛组70例和未痉挛组145例。痉挛组根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18例,中度组38例,轻度组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CXCR2、ZO-1水平,采用Spearman、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检验相关性、影响因素和指标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痉挛组CXCR2、ZO-1、颅内出血、入院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3~8分、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和Ⅳ级比例显著高于未痉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颅内出血、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与CXCR2、ZO-1水平呈正相关,入院GCS评分与CXCR2、ZO-1水平呈负相关(P<0.01)。CXCR2、ZO-1是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CXCR2、ZO-1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AUC分别为0.839(95%CI:0.780~0.898)、0.813(95%CI:0.750~0.876),二者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AUC为0.910(95%CI:0.869~0.951),显著优于单独预测(Z=2.391、Z=3.266,P<0.05)。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血清CXCR2、ZO-1水平依次升高,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XCR2、ZO-1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作为预后预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白细胞介素8B 紧密连接蛋白类 颅内动脉瘤 血管痉挛 颅内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突-颈动脉综合征2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成恩 贾永林 +3 位作者 张保华 张宁 韩新生 代育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6-1162,共7页
目的 总结茎突-颈动脉综合征2例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例茎突-颈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并通过PubMed、WOS、Embase、中国知网及维普等国内... 目的 总结茎突-颈动脉综合征2例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例茎突-颈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并通过PubMed、WOS、Embase、中国知网及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综合文献结果,总结茎突-颈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结果 2例经头颈CT血管成像(CTA)和茎突CT等检查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TIA)合并茎突-颈动脉综合征。除本院收治的2例外,中英文文献共报道11例茎突-颈动脉综合征患者(截至2023年10月)。13例中,11例(84.6%)以发作性的TIA症状起病,11例(84.6%)有明显的特殊头位变化的诱发因素。该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力弱伴或不伴感觉障碍(10例,76.9%)、言语不清(7例,53.8%)、单侧肢体感觉障碍(4例,30.7%)、晕厥(3例,23.1%)、黑曚(2例,15.4%)。13例均行64排头颈CTA检查,6例(46.2%)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动态观察了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3个月,10例(76.9%)经治疗后达临床治愈,其中8例行茎突截短术;3例(23.1%)经治疗后达临床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反复TIA或脑梗死发病患者,应了解有无特殊体位变换相关的诱发因素;对高度怀疑茎突-颈动脉综合征患者,应常规行茎突CT、64排头颈CTA检查,必要时行全脑DSA、动态TCD或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以指导诊治。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行茎突截短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突-颈动脉综合征 茎突过长 卒中 动态超声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检测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21
7
作者 韩新生 钱伟军 +6 位作者 徐建可 张洪阳 张军鸽 韩苗 张蕴 荆宏建 许予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8-400,共3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外段血管斑块和狭窄分布特点及其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同期6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入院1周内检测血脂、血尿酸及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双侧前...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外段血管斑块和狭窄分布特点及其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同期6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入院1周内检测血脂、血尿酸及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双侧前循环颅内、外段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管狭窄检出率明显升高(73.3%vs 91.3%,P<0.01),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55.0%vs 90.0%,P<0.01)。与颅外段血管中重度狭窄比较,颈动脉颅内段中重度狭窄明显增高(40.0%vs 60.0%,P<0.05)。结论颈动脉内的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是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颈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较颅外段常见,但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的不稳定斑块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脂异常 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非惊厥性癫痫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1
8
作者 蔡慧敏 陈明月 +2 位作者 张宁 陈江云 蔡慧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62-1063,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非惊厥性癫痫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有反复发作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特点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的视频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资料。结果 38例(67.9%)... 目的探讨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非惊厥性癫痫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有反复发作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特点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的视频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资料。结果 38例(67.9%)患者视频监测脑电图异常,监测到临床发作26例,伴随临床发作同步背景脑电图表现为癫痫样病理波发放为主6例(15.8%),表现为局灶性慢波为主20例(52.6%)。12例(31.6%)不伴临床发作患者脑电图以局灶性慢波为主。视频监测脑电图正常18例(32.1%)。56例患者入院时诊断为TIA,实际上至少6例为癫痫,误诊率大于10.7%。TCD异常52例(92.9%)。MRA显示,颅内大血管狭窄48例(85.7%)。结论老年人TIA与非惊厥性癫痫的临床症状相似,忽视癫痫的排查,容易造成非惊厥性癫痫的漏诊、误诊,对这类患者视频脑电监测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癫痫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电描记术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6
9
作者 裘丽红 韩新生 +1 位作者 苏建 曹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3-616,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老年脑梗死患者400例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144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合并组)256例,选择同期体检者作为对照组102例。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高...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老年脑梗死患者400例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144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合并组)256例,选择同期体检者作为对照组102例。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并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分析。结果合并组和单纯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的HbA1c、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6±2.47)%和(5.01±1.76)%vs(5.10±1.08)%,(4.23±2.76)ng/L和(3.42±2.02)ng/L vs(1.50±1.54)ng/L,P<0.05]。年龄、高血压、HbA1c、hs-CRP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组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较单纯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3%vs 46.5%和8.8%,P<0.05)。IMT与HbA1c、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317,r=0.208,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ICVD颈动脉粥样斑块与HbA1c、hs-CRP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糖尿病 2型 脑梗死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宁 张高才 +2 位作者 徐建可 张洪阳 韩新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3-796,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9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7例,依据影像标准分为VBD组37例,非VBD组43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9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7例,依据影像标准分为VBD组37例,非VBD组43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NIHSS)评分,综合评估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其次行头颅CT、MRI、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评估颅内血管形态、结构等情况。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386例(mRS评分≤3分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81例(mRS评分>3分预后不良)。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流行病学特征、TOAST分型、血管危险因素、血管变异的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可能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VBD组发病90 d转归良好28例,转归不良9例;非VBD组发病90 d转归良好358例,转归不良72例。随访期间VBD组死亡2例,再次非致死性脑梗死7例;非VBD组死亡11例,再次非致死性脑梗死61例。VBD组基线NIHSS评分和Hcy水平明显高于非V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高脂血症、脑梗死、Hcy和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是发生VB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95%CI:1.01~1.08,P=0.005);VBD和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5,95%CI:1.04~7.29,P=0.042;OR=1.54,95%CI:1.40~1.69,P=0.005)。结论VBD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差,VBD和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Hcy是VBD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卒中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高血压 高脂血症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建可 刘宁 +2 位作者 韩苗 张洪阳 韩新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non-HDL-C)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依...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non-HDL-C)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的40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空腹抽取肘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和non-HDL-C。结果2组患者血清non-HDL-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non-HDL-C浓度较稳定斑块组增高,non-HDL-C分别为(3.81±0.99)mmol/L、(2.92±0.72)mmol/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血清non-HDL-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2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on-HDL-C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重要危险因素(OR=3.990,95%CI:2.369~6.72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non-HDL-C升高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性明显增大,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斑块 颈动脉 动脉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津华 马丽丽 +2 位作者 李江坤 苏建 付志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4例,将37例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合并组,127例无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作为...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4例,将37例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合并组,127例无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在发病48h内进行MMP-9、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脑梗死组比较,合并组MMP-9水平升高[(8.78±2.85)μg/L vs(5.14±2.13)μg/L,P=0.046],CD8T淋巴细胞升高[(47.00±15.42)%vs(37.25±17.90)%,P=0.005],CD4T淋巴细胞降低[(14.80±6.39)%vs(20.98±12.74)%,P=0.029],CD4/CD8比值降低[(0.33±0.16)vs(0.51±0.25),P=0.015]。合并组和脑梗死组MMP-9与CD8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0.774,P=0.041;r=0.526,P=0.037),与CD4T淋巴细胞呈负相关(r=-0.810,P=0.043;r=-0.633,P=0.036),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701,P=0.028;r=-0.616,P=0.04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较非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出现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与MMP-9表达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亚群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糖尿病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津华 马丽丽 +3 位作者 李江坤 苏建 赵春水 付志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37-113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sclerosis,CA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以及阿托伐他汀对此的影响。方法选择CAS患者212例,按照CAS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CAS组73例,中度CAS组96例,重度CAS组43例,每天口服...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sclerosis,CA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以及阿托伐他汀对此的影响。方法选择CAS患者212例,按照CAS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CAS组73例,中度CAS组96例,重度CAS组43例,每天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AS斑块的数量和稳定性、HDL-C、LDL-C、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变化。结果中度CAS组和重度CAS组治疗后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77±1.26)mmvs(2.23±1.06)mm,(2.15±1.10)mmvs(2.61±1.31)mm,P<0.05]。3组治疗前后IMT和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治疗前后LDL-C、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组治疗前TG、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LDL-C、TG、hs-CRP、CD8明显降低,HDL-C、CD4、CD4/CD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CAS的机制之一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T淋巴细胞亚群 C反应蛋白质 降血脂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急性脑梗死的MRA特点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冯中全 洪斌 +2 位作者 钱伟军 朱丽娟 蒋忠仆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28-432,共5页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脑梗死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表现特点,探讨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49例青年急性脑梗死及187例中老年急性脑梗死的MRA表现。结果青年脑梗死MRA表现正常率高于中老年组,...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脑梗死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表现特点,探讨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49例青年急性脑梗死及187例中老年急性脑梗死的MRA表现。结果青年脑梗死MRA表现正常率高于中老年组,局限性靶血管异常高于中老年组,动脉硬化性靶血管异常低于中老年组,靶血管阳性患者预后好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与中老年脑梗死的MRA表现差异性很大,应及时分析病因及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好治疗及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脑梗死 急性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与Smad通路对糖尿病脑梗死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段海宇 高标 李江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92-696,共5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通路对糖尿病大鼠脑梗死的影响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20只为假手术组(正常饲养),另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高脂乳剂喂养2周后,尾静脉注射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通路对糖尿病大鼠脑梗死的影响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20只为假手术组(正常饲养),另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高脂乳剂喂养2周后,尾静脉注射2%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再选造模成功大鼠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阿托伐他汀组给予10 mg/kg阿托伐他汀。给药3 d后(第4天)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3组大鼠神经损伤严重程度,造模成功后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第2和4天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mNSS评分[(5.46±0.78)分和(3.14±0.45)分vs(0.63±0.13)分]和脑梗死体积[(415.46±80.68)mm^3和(243.13±54.43)mm^3vs(8.64±2.12)mm^3]均高于假手术组,且模型组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3组糖、脂代谢相关指标差异显著,其中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TG、TC、LDL-C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HDL-C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且阿托伐他汀组各项指标变化显著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其中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TGF-β、Smad2、Smad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而p2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且阿托伐他汀组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阿托伐他汀钙 糖尿病 脑梗死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内外段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新生 裘丽红 +5 位作者 杨成森 徐建可 张洪阳 张军鸽 韩苗 钱伟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776-2778,共3页
目的:分析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颈动脉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探讨其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以80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同期60例非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入院1周内行64层螺旋CTA,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内、外斑块性质... 目的:分析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颈动脉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探讨其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以80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同期60例非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入院1周内行64层螺旋CTA,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内、外斑块性质特征。结果:实验组斑块总数为195个,检出率为90.0%,对照组斑块总数为85个,检出率为5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软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26.7%、42.1%、31.3%;对照组软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10.6%、23.5%、65.9%;两组中各类型斑块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颅外段血管不稳定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占69.4%,颅内段血管稳定斑块(钙化斑块)占91.8%。结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以不稳定斑块分布为主,颅内段血管以稳定斑块分布为主,颅外段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可能是引起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斑块 分布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一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耿海威 周凤琴 +3 位作者 蔡姝萍 刘美香 刘辉 马丽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87-88,共2页
糖尿病所致偏身舞蹈症为糖尿病少见并发症,一般发生在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单侧肢体受累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面肌不自主抽搐及挤眉弄眼等。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对其认识不足,结合本病例的临床表现和... 糖尿病所致偏身舞蹈症为糖尿病少见并发症,一般发生在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单侧肢体受累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面肌不自主抽搐及挤眉弄眼等。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对其认识不足,结合本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加强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1岁,主诉"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1个月"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舞蹈症 高血糖症 氟哌啶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