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缬沙坦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炎症介质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唐启卫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75-779,共5页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干预的临床研究。方法不稳定斑块65例,缬沙坦治疗组33例,缬沙坦胶囊,80 mg,每日1次...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干预的临床研究。方法不稳定斑块65例,缬沙坦治疗组33例,缬沙坦胶囊,80 mg,每日1次,口服,其他治疗措施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对照组32例,利尿降压药,口服。治疗前、1个月、2个月、38个月抽空腹静脉血共计5 ml,检测CRP、sVCAM-1、IL-6、血糖,同时监测血压。38个月时统计两组脑梗死复发和死亡情况,以CT或磁共振成像(MRI)出现新的梗塞灶为准。结果在1、2、38个月后治疗组血清CRP、sVCAM-1I、L-6浓度逐渐降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转变为硬斑者外其余变化不大。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点38个月时,治疗组、对照组经CT或MRI证实脑梗死复发为7例(21.2%)和15例(46.9%)例,死亡为2例(6.1%)和5例(15.6%)例,治疗组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稳定颈动脉斑块与血清中CRP、sVCAM-1I、L-6炎症介质的降低密切相关,降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从而减少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炎症介导素类 不稳定斑块 复发 缬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