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解锰渣固废制备建筑保温材料实验研究
1
作者 李洪强 陈治平 +4 位作者 钱想想 蔡澄汉 刘甜甜 彭逸喆 刘丽芳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4-188,共15页
针对当前电解锰渣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不足、工艺复杂、经济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为有效消纳和利用电解锰渣,在前期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基础原料配比(电解锰渣的质量与电解锰渣及粉煤灰的质量和之比)、碱激发剂配比(水玻璃、... 针对当前电解锰渣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不足、工艺复杂、经济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为有效消纳和利用电解锰渣,在前期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基础原料配比(电解锰渣的质量与电解锰渣及粉煤灰的质量和之比)、碱激发剂配比(水玻璃、氢氧化钠和混合水的用量配比)、发泡剂和稳泡剂的种类与用量等因素对目标保温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原料配比和碱激发剂配比均会对SiO_(2)/Al_(2)O_(3)摩尔比、SiO_(2)/Na_(2)O摩尔比和水灰比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试样的力学性能;基础原料配比为0.7、SiO_(2)/Al_(2)O_(3)摩尔比为4.0、SiO_(2)/Na_(2)O摩尔比为2.5、水灰比为0.5时建筑结构材料试样的力学性能最优,其抗压强度为11.15 MPa,密度为1476 kg/m^(3);发泡剂和稳泡剂的种类与用量会对试样的各项性能产生影响,当发泡剂为双氧水,用量为4~6 g,稳泡剂为实验室自制稳泡剂,用量为2 g时,建筑保温材料试样的各项性能最优,其导热系数为0.104~0.131 W/(m·K),抗压强度为0.69~1.49 MPa,密度为433~533 kg/m^(3),成本为1294~1722元/m^(3).该研究为较大量消纳和利用电解锰渣提供了新思路,在满足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降低建筑能源需求,经进一步优化后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 电解锰渣 粉煤灰 保温材料 建筑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造零事故的建筑安全文化 被引量:12
2
作者 邹小伟 邓铁军 周祥蕴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84,共8页
在研讨安全文化和建筑安全文化内涵,分析国内外建筑安全文化研究与国内实施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5家国际建筑企业的安全创新活动,包括:企业背景、方案、实施过程等。结合利害关系者原理、风险管理和安全知识管理,笔者提出:要实现安全行为... 在研讨安全文化和建筑安全文化内涵,分析国内外建筑安全文化研究与国内实施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5家国际建筑企业的安全创新活动,包括:企业背景、方案、实施过程等。结合利害关系者原理、风险管理和安全知识管理,笔者提出:要实现安全行为,应注重塑造员工的安全信念、态度和承诺;应有高层管理人员强有力的支持,将整个建筑业供应链的利害关系者都纳入到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和安全知识管理的运用可促进零事故安全文化的形成。同时提出构建在我国实现零事故的建筑安全文化的流程,即承认-启动-执行-监督-更新的步骤,给出了一种提高员工安全知识、坚定员工安全信念、塑造员工安全态度、形成安全行为并最终打造健全安全文化的整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职业健康与安全 零事故 文化 风险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苇杆制备高热值可燃颗粒实验研究
3
作者 崔景健 李洪强 +1 位作者 刘丽芳 蔡澄汉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7-734,共8页
文章以芦苇杆和芦苇杆生物炭为原材料开展了制备高热值生物质可燃颗粒的研究,并测试了其物理性能、热学性能和防潮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生物炭质量分数为0~50%时,可燃颗粒的密度为1188~1304kg/m^(3)、高位热值为16.75~22.00 MJ/kg、燃... 文章以芦苇杆和芦苇杆生物炭为原材料开展了制备高热值生物质可燃颗粒的研究,并测试了其物理性能、热学性能和防潮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生物炭质量分数为0~50%时,可燃颗粒的密度为1188~1304kg/m^(3)、高位热值为16.75~22.00 MJ/kg、燃烧速率为3.70%/min~3.24%/min、燃烧后残余率为5.33%~7.05%、单位体积热值为19905.43~28698.51 MJ/m^(3)、吸湿率为17.44%~13.66%;当生物炭质量分数为20%时,生物质可燃颗粒的综合性能最优,此时其密度为1281 kg/m^(3)、高位热值为18.79 MJ/kg、燃烧速率为3.50%/min、燃烧后残余率为5.97%、单位体积热值为24075.11 MJ/m^(3)、吸湿率为14.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杆 生物质能 生物炭 可燃颗粒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围护结构热湿耦合传递特性实验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友明 邓永强 +1 位作者 郭兴国 张乐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6,共6页
建立了多层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的实验测试方法,测试了长沙地区1月份和7月份空调房间外墙体内的温湿度分布情况.分析了热湿气候地区墙体内湿传递和积累的情况,以及不同内表面情况对墙体热湿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靠近室外侧水泥砂浆与... 建立了多层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的实验测试方法,测试了长沙地区1月份和7月份空调房间外墙体内的温湿度分布情况.分析了热湿气候地区墙体内湿传递和积累的情况,以及不同内表面情况对墙体热湿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靠近室外侧水泥砂浆与红砖界面处的温度、湿度严重受室外温、湿度变化的影响,且此界面处的湿度长期高于80%,易引发霉菌的生长;靠近室内侧红砖与水泥抹灰界面处的温度、湿度主要受室内温、湿度的影响,变化较小;在夏季,内表面贴发泡塑料墙纸的墙体内各界面处的温、湿度普遍比没贴墙纸的墙体内相应位置处的要高;在冬季,两墙体内界面处的温度基本相同,但没贴墙纸的墙体内各界面处的湿度比内表面贴有发泡塑料墙纸的墙体要略高.同时,墙体内的温、湿度变化存在着很强的耦合作用,并且太阳辐射强度对墙体内的温、湿度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构件 热湿耦合传递 实验测试 围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超高层节能建筑抗风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伏彬 李秋胜 赵松林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0-156,共7页
在大气边界层风洞进行了"珠江城"商务写字楼大比例尺(1:150)模型风洞试验,通过对风洞试验数据分析,获得了基础等效静风荷载及结构顶部风致加速度响应。并将其结果与其它较小比例尺的两个风洞试验结果相对比,分析了模型几何缩... 在大气边界层风洞进行了"珠江城"商务写字楼大比例尺(1:150)模型风洞试验,通过对风洞试验数据分析,获得了基础等效静风荷载及结构顶部风致加速度响应。并将其结果与其它较小比例尺的两个风洞试验结果相对比,分析了模型几何缩尺比、周边建筑及平均风剖面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获得的结果可以为此结构设计提供风荷载,同时也为其他建筑的抗风设计和风洞实验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风洞实验 等效静风荷载 风致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联机系统与轻钢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新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许馨悦 李洪强 +1 位作者 刘丽芳 毛颖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354-6365,共12页
近年来,轻钢装配式建筑因施工便捷、环境效益高等优势,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由于传统暖通空调设计方法导致的后续施工会二次破坏建筑构件,传统暖通空调设计方法已不适用于轻钢装配式建筑。目前,针对暖通空调与轻钢... 近年来,轻钢装配式建筑因施工便捷、环境效益高等优势,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由于传统暖通空调设计方法导致的后续施工会二次破坏建筑构件,传统暖通空调设计方法已不适用于轻钢装配式建筑。目前,针对暖通空调与轻钢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较少,为填补该领域的空白,提出了一种暖通空调系统(以多联机为例)与轻钢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新方法IB-VRV(variable refrigerant volume air conditioner integrating with buildings)。探究了适用于传统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方法与适用于轻钢装配式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方法的差异。并根据这两种暖通空调设计方法的差异,在现有传统暖通空调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凝练出暖通空调系统与轻钢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三项原则。这三项融合原则分别为结构安全优先、非同寿命周期和功能区弹性化原则。基于上述三原则,进一步提出暖通空调系统与轻钢装配式建筑融合新方式,并以多联机系统为案例展开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IB-VRV能够弥补传统暖通空调设计方法应用于轻钢装配式建筑的不足,并能充分发挥轻钢装配式建筑自重轻、结构简单、构件小可暗装等优势。该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与其他类型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开拓了思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暖通空调 轻钢构件非同寿命周期 建筑功能区可变 暖通空调管道弹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34a及其替代工质R513A在微通道管中的流动沸腾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厚培 李洪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8,共8页
研究了R134a及其替代工质R513A在微通道管内流动沸腾时,干度、饱和温度、热流密度、质量通量对传热系数与压力梯度的影响,并横向对比了2种制冷剂在同一工况下的差异。测试工况覆盖了干度0~1,进口饱和温度10~30℃,热流密度2~8 kW/m^(2)... 研究了R134a及其替代工质R513A在微通道管内流动沸腾时,干度、饱和温度、热流密度、质量通量对传热系数与压力梯度的影响,并横向对比了2种制冷剂在同一工况下的差异。测试工况覆盖了干度0~1,进口饱和温度10~30℃,热流密度2~8 kW/m^(2)和质量通量100~200 kg/(m^(2)·s)。结果表明:饱和温度对R134a的传热系数几乎无影响,对R513A的传热系数有轻微影响,高饱和温度下,制冷剂压力梯度更低。热流密度对二者的传热系数影响均很显著,当传热系数增至4倍,传热系数极值增幅超过30%,低干度下传热系数增幅超过80%;但对压力梯度影响不显著。质量通量对制冷剂在中间干度时影响较显著,且高于热流密度的影响,其翻倍后传热系数上升超过50%,同时质量通量对压力梯度影响巨大。横向对比R134a与R513A相同工况下流动沸腾特性不同,R513A的传热系数较高且压力梯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GWP制冷剂 流动沸腾 微通道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循环荷载下橡胶混凝土阻尼耗能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玲 陈智超 +1 位作者 彭芯钰 周蓉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3,共12页
橡胶混凝土是以橡胶颗粒为附加集料形成的混凝土,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强化效果使其在土木工程中日益推广应用.为了研究橡胶混凝土作为桩承式低路堤体系中桩帽的可行性,制备了不同橡胶颗粒粒径和体积掺量的橡胶混凝土试件,开展了系列静力... 橡胶混凝土是以橡胶颗粒为附加集料形成的混凝土,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强化效果使其在土木工程中日益推广应用.为了研究橡胶混凝土作为桩承式低路堤体系中桩帽的可行性,制备了不同橡胶颗粒粒径和体积掺量的橡胶混凝土试件,开展了系列静力抗压试验和循环荷载下滞回特性试验,获得了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滞回耗能、阻尼损耗因子、动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及其随橡胶颗粒粒径、体积掺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橡胶颗粒体积掺量的增加,橡胶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和动弹性模量逐渐呈指数形式降低至某一临界值,该临界值大小与橡胶颗粒粒径大小有关,粒径越小,强度越小,动弹性模量越小;而滞回耗能、损耗因子随橡胶颗粒掺量呈现二次函数变化趋势,先增长后略微下降,且在橡胶颗粒掺量8%~10%左右达到峰值,相较于加载幅值水平,颗粒粒径对能耗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混凝土 滞回试验 滞回耗能 损耗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主应力偏转的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分析
9
作者 张玲 林炜 +1 位作者 周帅 周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4-1073,共10页
土拱效应是桩承式路堤荷载传递的主要机理之一。基于Terzaghi土柱土拱模型,考虑小主应力偏转对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影响,假定应力偏转角随土拱高度的增加呈线性变化,且小主应力线轨迹为圆弧形,引入小主应力形状系数来表征同一深度处桩... 土拱效应是桩承式路堤荷载传递的主要机理之一。基于Terzaghi土柱土拱模型,考虑小主应力偏转对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影响,假定应力偏转角随土拱高度的增加呈线性变化,且小主应力线轨迹为圆弧形,引入小主应力形状系数来表征同一深度处桩间土平均竖向应力与滑移面竖向应力的关系;然后通过分析等沉面以下桩间土上方路堤填土单元体,建立竖向应力平衡方程,同时利用Winkler地基模型表征桩间土和桩,建立等沉面至桩底的桩-土位移协调方程,解得随桩土差异沉降变化的桩承式路堤土拱高度,以及随土拱高度变化的桩土应力比;最后,结合2个实际工程案例,对比本文方法计算值、实测值以及其他已有理论方法计算值,验证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路堤高度、桩土刚度比、桩间净距等参数变化时主应力偏转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考虑了主应力偏转,优化了滑移面应力分布;与传统Terzaghi法相比,本文方法土拱高度能随剪应力动态调整;桩土应力比与Terzaghi法趋势一致,但数值更低;桩土应力比和土拱高度随桩土刚度比和路堤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桩土应力比随桩间净距的增大而减小,而土拱高度随桩间净距的增加而增大;3个影响因素中,桩间净距对桩土应力比和土拱高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路堤填土高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承式路堤 土拱效应 主应力偏转 桩土应力比 土拱高度 桩土刚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屋顶柔性光伏系统颤振性能研究
10
作者 李正农 肖蓓 +1 位作者 钟旻 吴红华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4-622,共9页
为研究柔性光伏支架在屋顶风场条件下的颤振性能,基于Ansys Fluent计算平台,根据某屋顶风场实测结果,通过嵌入自定义函数(UDF)的方法实现屋顶风场的模拟,利用Newmark-β法进行0°~40°范围内柔性光伏组件竖向及扭转自由度的流... 为研究柔性光伏支架在屋顶风场条件下的颤振性能,基于Ansys Fluent计算平台,根据某屋顶风场实测结果,通过嵌入自定义函数(UDF)的方法实现屋顶风场的模拟,利用Newmark-β法进行0°~40°范围内柔性光伏组件竖向及扭转自由度的流固耦合数值计算。研究发现,柔性光伏组件在屋顶风场环境下也会同时发生竖弯和扭转的耦合振动,此颤振形式为自限幅软颤振。光伏组件倾角对屋顶柔性光伏支架系统颤振性能有显著影响:在光伏组件倾角0°~30°内,颤振临界风速随倾角的增大不断减小;在30°~40°倾角内,颤振临界风速随倾角的增大有增大趋势。基于频谱分析发现,随着倾角的增大,扭转运动在耦合振动中的占比逐渐增大,0°~40°倾角的扭转成分占比为52.3%~7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耦合 颤振 振动分析 柔性光伏支架 屋顶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桩身弯曲破坏的路堤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
11
作者 张玲 彭搏程 +1 位作者 徐泽宇 赵明华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1,共9页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稳定分析是其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针对该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基于路堤下不同位置筋箍碎石桩破坏模式的差异对其进行分区,考虑桩身受压和弯曲破坏,对路堤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开展了理论研究。...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稳定分析是其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针对该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基于路堤下不同位置筋箍碎石桩破坏模式的差异对其进行分区,考虑桩身受压和弯曲破坏,对路堤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开展了理论研究。首先借鉴钢筋混凝土桩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结合筋箍碎石桩自身物理特性及二次逼近法求解超越方程的思想,提出了筋箍碎石桩临界弯矩理论值的计算方法。随后将桩身临界弯矩和等效抗剪强度概念引入传统极限平衡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桩身弯曲破坏的路堤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对比传统极限平衡法、数值强度折减法与所提方法的计算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用于路堤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堤 筋箍碎石桩 复合地基 稳定分析 弯曲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流及建筑物风沙荷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斌 李正农 +3 位作者 丛顺 周利芬 陈策 回忆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9,共11页
我国西、北部地区风沙对建筑物侵袭严重,其作用效应大于净风荷载作用。但我国对于建筑物抗风沙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开展对风沙流及建筑物风沙荷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简要回顾了风沙流的研究历史,概述了国内... 我国西、北部地区风沙对建筑物侵袭严重,其作用效应大于净风荷载作用。但我国对于建筑物抗风沙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开展对风沙流及建筑物风沙荷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简要回顾了风沙流的研究历史,概述了国内外对输沙通量垂线分布、输沙率模型、临界起沙风速、风速轮廓线规律和风沙两相流模型等物理参数模型以及建筑物风沙荷载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风沙两相流和建筑物风沙荷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综合应用风沙现场实测、风沙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建筑物风沙荷载和风沙流场研究的发展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 风沙流 风沙荷载 现场实测 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及风能发电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秋胜 李永贵 +2 位作者 陈伏彬 赵松林 朱楚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9-36,共8页
珠江城商务写字楼高309.6m,在大楼中上部安装有4个风能发电机进行风能发电,风荷载是该超高层建筑的控制荷载。对该建筑进行了大比例尺(1∶150)模型的风洞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计算了该结构的基底等效风荷载,分析了吸风口附近和各立面风压... 珠江城商务写字楼高309.6m,在大楼中上部安装有4个风能发电机进行风能发电,风荷载是该超高层建筑的控制荷载。对该建筑进行了大比例尺(1∶150)模型的风洞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计算了该结构的基底等效风荷载,分析了吸风口附近和各立面风压分布的特点、吸风口内风速放大的特点以及高层建筑中应用风能发电的可行性,并将基底等效风荷载与小比例尺模型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根据不同比例尺模型的风洞试验结果计算的基底等效风荷载会有所不同;在超高层建筑中开设吸风口应用风能发电,对减少结构总体风荷载是有益的,但风机运行时,吸风口内测点极小值风压比无风机时最大增加65%。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风能发电是一种开创性的策略,在超高层建筑中可获得比10m高度处大29.5倍的风能,但要充分利用高层建筑进行风能发电需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风荷载 风能发电 风洞试验 结构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下穿引起砌体结构建筑沉降损伤实例研究 被引量:45
14
作者 陈仁朋 曾巍 +2 位作者 吴怀娜 吴文斌 刘齐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01-2307,共7页
盾构掘进引起地层变形过大极易导致上方沉降敏感结构物变形开裂。对某地铁盾构隧道正交下穿砌体结构建筑物进行研究。通过对建筑物沉降进行系统监测和对建筑物进行全面巡查,获得了双线盾构隧道施工过程引起建筑物沉降及裂缝开展状况。... 盾构掘进引起地层变形过大极易导致上方沉降敏感结构物变形开裂。对某地铁盾构隧道正交下穿砌体结构建筑物进行研究。通过对建筑物沉降进行系统监测和对建筑物进行全面巡查,获得了双线盾构隧道施工过程引起建筑物沉降及裂缝开展状况。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建筑物–地层变形相互作用规律,对比分析了墙体主拉应变云图与实测裂缝分布规律,发现当隧道下穿引起的主拉应变超过0.05%的墙体区域会产生裂缝,且墙体裂缝的发展角度与该处的主拉应变方向垂直。最后根据墙体最大主拉应变讨论了建筑物损伤程度和损伤等级。盾构掘进引起上方砌体建筑物损伤案例,对地铁施工过程中砌体建筑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砌体结构 损伤评估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锚支护基坑对近邻建筑影响实测及三维数值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谭鑫 金永乐 +3 位作者 黄明华 刘晓明 胡政博 陈大川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6-136,共11页
文章对长沙市中密砂砾-粉质黏土地层中某基坑开挖进行了现场地表沉降和支护结构位移的实测分析,利用有限差分程序建立了考虑建筑结构-地基-支护体系相互作用的三维数值模型,结合考虑加卸载路径的土体塑性硬化本构关系较好地模拟了开挖... 文章对长沙市中密砂砾-粉质黏土地层中某基坑开挖进行了现场地表沉降和支护结构位移的实测分析,利用有限差分程序建立了考虑建筑结构-地基-支护体系相互作用的三维数值模型,结合考虑加卸载路径的土体塑性硬化本构关系较好地模拟了开挖诱发的地层变形。在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桩锚支护深基坑开挖影响下的地层位移、围护结构变形以及近邻浅基础建筑结构变形内力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依托工程所采用的桩锚支护设计及施工方案能较好地控制地层变形并保障近邻既有建筑物的安全。锚索预应力的传递可导致地表出现隆起,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差异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出现轻微偏转,引起基础下地基附加应力重分布,进而加剧差异沉降。基坑开挖后建筑结构柱附加弯矩趋向于集中在框架底层,建议类似工程中将安全监测重点可布置在紧临开挖侧的低楼层板柱连接处。对于基坑诱发变形的预测有必要考虑建筑物与地基的共同作用,忽视共同作用则有可能低估基坑开挖引起的建筑物差异沉降而造成潜在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变形特征 浅基础 差异沉降 既有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层建筑上实施风力发电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秋胜 陈伏彬 +4 位作者 黄生洪 张明亮 卢春玲 赵松林 朱楚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18,共8页
珠江城商务写字楼高309.6m,在大楼中上部建造4个风洞(吸风口)并安装有4个风能发电机进行风能发电。通过大比例尺(1∶150)模型的风洞试验,研究吸风口内风速放大效应;利用全尺寸CFD数值模拟评估在3年重现期风速下风机运行及气流流经吸风... 珠江城商务写字楼高309.6m,在大楼中上部建造4个风洞(吸风口)并安装有4个风能发电机进行风能发电。通过大比例尺(1∶150)模型的风洞试验,研究吸风口内风速放大效应;利用全尺寸CFD数值模拟评估在3年重现期风速下风机运行及气流流经吸风口引起的噪声影响;通过CFD数值模拟获得来流为40m/s时风机切入绕流的风荷载,建立风机及其上下8个楼层范围内的结构有限元模型,并将CFD数值模拟获得的风荷载作为输入荷载评估了风机运行时对其连接的上下两个楼层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筑外形及吸风口的喇叭口形状对气流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②受到周边建筑的干扰作用,出现明显的"峡谷风效应",有周边工况下吸风口的风速放大效应出现在2号吸风口(tunnel-2);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4个吸风口均能达到风机运行时所需的风速要求,风力发电基本能够正常运行;④在3年重现期风速下,风机运行及气流流经吸风口产生的噪声小于50分贝,满足城市2类地区的噪声限制要求;⑤在吸风口处的来流风速为40m/s情况下,风机运行产生的振动较小,满足高层建筑对结构振动舒适度的要求;⑥在超高层建筑上实施风力发电是可行的,乃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低碳建筑 风能发电 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 有限元分析 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HP法和区间数改进TOPSIS法的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风险评估 被引量:23
17
作者 陈仁朋 王志腾 +2 位作者 吴怀娜 刘源 孟凡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10-1719,共10页
为评估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区间数改进优劣解距离(TOPSIS)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调研建立基于土体性质、建筑物因素、隧道因素、盾构掘进参数等影响因素为主的风险评估体系,基于... 为评估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区间数改进优劣解距离(TOPSIS)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调研建立基于土体性质、建筑物因素、隧道因素、盾构掘进参数等影响因素为主的风险评估体系,基于专家打分利用FAHP判断因素权重.利用传统TOPSIS法,根据因素分级标准选取6个典型样本,确定非等分风险等级判断标准.首次将区间数改进TOPSIS法运用到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的风险评估中,采用区间数描述工程情况.该评估过程均采用量化方式,比传统风险评估方法的准确性更高,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少,客观性更强.利用该方法对某砌体建筑物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为类似工程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模糊层次分析法 TOPSIS法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对低矮建筑整体受力影响的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正农 王尚雨 +2 位作者 宫博 丛顺 范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9,共7页
通过风洞测力试验,研究了不同沙浓度和风速条件下风沙对低矮建筑整体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和净风工况相比,风沙对低矮建筑整体受力有着较大影响。风沙对低矮建筑平均基底剪力系数有着明显的增大作用,且沙浓度越大,增大的越明显。... 通过风洞测力试验,研究了不同沙浓度和风速条件下风沙对低矮建筑整体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和净风工况相比,风沙对低矮建筑整体受力有着较大影响。风沙对低矮建筑平均基底剪力系数有着明显的增大作用,且沙浓度越大,增大的越明显。而对于脉动基底剪力系数的影响,除了与沙浓度有关之外,还与指示风速有关。当风速较小时,风沙增大了试验房的脉动效应,而当风速较大时,风沙减小了试验房的脉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 低矮建筑 测力试验 剪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凡亚比”作用下超高层建筑风压特性的现场实测与风洞试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史文海 李正农 罗叠峰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4-271,共8页
为研究台风作用下我国沿海地区超高层建筑表面的风压特性,于2010年在台风"凡亚比"登陆前后对厦门沿海某超高层建筑的风场和建筑表面风压状况进行了同步监测,并开展了建筑模型风洞试验,获得了超高层建筑表面的实测瞬时风压、... 为研究台风作用下我国沿海地区超高层建筑表面的风压特性,于2010年在台风"凡亚比"登陆前后对厦门沿海某超高层建筑的风场和建筑表面风压状况进行了同步监测,并开展了建筑模型风洞试验,获得了超高层建筑表面的实测瞬时风压、平均风压、平均风压系数和脉动风压系数的相关特性和分布规律。现场实测与风洞试验的对比研究表明:现场实测和风洞试验所揭示出的超高层建筑表面风压特性及其随风向角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迎风面平均风压系数的现场实测值明显大于风洞试验结果,而背风面和侧风面平均风压系数的现场实测值与风洞试验结果相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台风观测 风洞试验 风压特性 风压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地层隧道围岩承载环抗力计算
20
作者 苏雅 苏永华 +2 位作者 刘阳阳 李明 罗彪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软弱地层中隧道锚喷支护的力学效果主要是形成基于空间边界附近围岩的承载环.利用岩体评级(RMR)系统中的相关因素与岩体地质强度指标(GSI)所涉及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GSI各项要素指标及其总值确定的简明途径.利用岩体内摩擦角、黏... 软弱地层中隧道锚喷支护的力学效果主要是形成基于空间边界附近围岩的承载环.利用岩体评级(RMR)系统中的相关因素与岩体地质强度指标(GSI)所涉及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GSI各项要素指标及其总值确定的简明途径.利用岩体内摩擦角、黏聚力与霍克-布朗(Hoek-Brown,H-B)准则常数ms、s及a的等效换算关系,结合拉布西维兹剪切楔体滑移失稳模式,导出了基于H-B非线性屈服准则的承载环抗力及其稳定安全系数计算表达式.实例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基于H-B准则计算获得的承载环安全系数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而基于Mohr-Coulomb(M-C)准则的安全系数则过于保守.承载环力学机制及其总体特征由岩体自身力学属性及锚喷拱架支护结构协同决定.锚杆长度控制承载环厚度,其与承载环抗力首先正相关,超过一定值后,转变为负相关.拱架的主要效能在于避免围岩早期出现过大变形松散,喷射混凝土是承载环紧固力(围压)的主要贡献者.岩体力学属性是承载环抗力大小的控制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力学 隧道工程 锚喷支护 霍克-布朗准则 承载环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