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述论 |
吴国源
|
《建筑与文化》
|
2013 |
1
|
|
2
|
形塑历史——建筑学的正典与时间想象 |
王为
|
《新建筑》
|
2023 |
1
|
|
3
|
图像叙事与空间识别——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中的民居建筑研究 |
宋辉
邱雅茹
张晓楠
|
《世界建筑》
|
2023 |
1
|
|
4
|
“花板代栱”——明清河西走廊建筑檐下装饰手法研究 |
李佳璐
吴葱
|
《古建园林技术》
|
2022 |
1
|
|
5
|
历史语境下的近代建筑遗产建设机制——以民国时期的中山陵园为例 |
汪晓茜
赵男
|
《新建筑》
|
2019 |
3
|
|
6
|
中国建筑史研究中有关“类型”问题早期探索的三个线索与三重维度(20世纪40—60年代) |
郭勉
沈旸
|
《建筑史学刊》
|
2021 |
1
|
|
7
|
今日“壮游”——关于建筑学视野中“经验论”的个案研究 |
王为
闫蔚清
林俏肖
|
《新建筑》
|
2023 |
0 |
|
8
|
“空地协同”的古建筑测绘方法初探——北京寿皇殿建筑群实施案例分析和总结 |
闫宇
李哲
张玉坤
张凤梧
|
《古建园林技术》
|
2015 |
9
|
|
9
|
老吾老以及城之老——适应性市政基础建设是延续历史街区生命力的关键 |
李新建
陈建刚
|
《建筑与文化》
|
2006 |
3
|
|
10
|
什么是建筑遗产的展示?——关于中国建筑遗产展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的探讨 |
林源
|
《华中建筑》
|
2008 |
9
|
|
11
|
工作室教学法,建筑学训练的根本之路 |
周琦
|
《建筑与文化》
|
2013 |
3
|
|
12
|
近代中国建筑师职业制度形成之探讨 |
汪晓茜
俞琳
|
《建筑与文化》
|
2010 |
1
|
|
13
|
论“奇奇怪怪”的建筑——新常态下的建筑原则 |
周琦
|
《建筑与文化》
|
2015 |
1
|
|
14
|
“诚”载过去——比较视野下解读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和设计创作中的东亚思维 |
汪晓茜
|
《城市建筑》
|
2018 |
1
|
|
15
|
民国南京钩沉之建筑师篇 |
汪晓茜
俞琳
|
《新建筑》
|
2011 |
0 |
|
16
|
中外建筑师的此消彼长 |
周琦
|
《建筑与文化》
|
2012 |
0 |
|
17
|
西方建筑师在中国——从中国美术馆新馆的竞标说起 |
周琦
|
《建筑与文化》
|
2013 |
0 |
|
18
|
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城市化的尺度与布局 |
周琦
|
《建筑与文化》
|
2013 |
0 |
|
19
|
传统建筑学的现代意义——祝贺吴良镛先生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周琦
|
《建筑与文化》
|
2012 |
0 |
|
20
|
城市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左”与“右” |
周琦
|
《建筑与文化》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