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断陷盆地典型县域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以云南建水县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肖林颖 吴秀芹 +1 位作者 周金星 肖桂英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4-450,共7页
云南省建水县境内分布有建水盆地、曲江盆地两大盆地,是岩溶断陷盆地区的典型代表,并且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的重点县域,近十年来石漠化治理产生了明显的成效。为探究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的成效,文章以建水县为例,基于... 云南省建水县境内分布有建水盆地、曲江盆地两大盆地,是岩溶断陷盆地区的典型代表,并且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的重点县域,近十年来石漠化治理产生了明显的成效。为探究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的成效,文章以建水县为例,基于2007—2017年Landsat TM数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石漠化监测数据及社会经济年鉴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建立了建水县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对建水县石漠化治理效益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研究表明:①2013年以前综合效益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3年以后,各项效益上升幅度开始减小。②建水县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存在正向可持续性,且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性要明显高于社会效益。③从指标层来看,限制社会效益的主要因素为外出打工人口增加率及空巢老人数目增加率,区域吸引力不足。生态效益中植被覆盖增加和石漠化面积减少在人口较少、生态修复力度较大的山区更为明显。而经济效益中,粮食产量上升趋势明显低于二三产业经济生产总值占比和经济作物收益的增加趋势。建水县石漠化治理以来,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居民满意度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石漠化治理模式 效益评价 建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建水县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下碳储量功能评估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靖宙 吴秀芹 肖桂英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81,共10页
【目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土壤呼吸条件和地表植被,进而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功能产生影响。本文为揭示区域不同发展模式下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碳储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县为案例,基于Dyna-CLUE和In V... 【目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土壤呼吸条件和地表植被,进而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功能产生影响。本文为揭示区域不同发展模式下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碳储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县为案例,基于Dyna-CLUE和In VEST模型,以2015年为基期,模拟和预测了县域未来10~年3种发展情景(快速发展、石漠化治理、规划发展)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影响。【结果】(1)石漠化治理情景下,相比2015年,2025年乔木林、建设用地、园地、水域面积均有所增加;而未利用地、耕地、草地和灌木面积有所减少。快速发展情景下,相比于2015年,耕地、园地、建设用地、乔木林和水域的面积有所增加。未利用地、灌木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规划发展情景下,相比2015年,耕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灌木和水域面积有所增加。未利用地和乔木林面积有所减少。(2)2025年,石漠化治理情景下建水县的碳储量为318.72×10~5t,相比于2015年,增加23.94×10~5t,该情景为研究区提升了最多的碳储存量;快速发展情景延续之前趋势,碳储量总量为301.07×10~5t,相比于2015年增加了6.29×10~5t;规划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总量为284.89×10~5t,相比于2015年损失了9.89×10~5t。【结论】研究反映了不同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模式对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岩溶生态系统碳储服务的影响,可为政府管理人员区域发展模式的确定,和利益相关者实施石漠化治理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INVEST 石漠化 Dyna-CLUE 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建水县防火树种筛选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顾汪明 卢泽洋 +2 位作者 黄春良 李逸凡 关颖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60,共12页
【目的】根据云南省建水县森林火灾和造林树种组成的特点,选取当地18种主要造林树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筛选出适宜建水县林业发展的防火树种,以期为该区森林火灾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含水率、粗脂肪、灰分等树种的理化性... 【目的】根据云南省建水县森林火灾和造林树种组成的特点,选取当地18种主要造林树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筛选出适宜建水县林业发展的防火树种,以期为该区森林火灾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含水率、粗脂肪、灰分等树种的理化性质和燃烧性能,树冠浓密稀疏、叶质地厚薄、树皮厚度等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自然更新能力、种苗来源、造林技术等树种的造林学特性共16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典型采样、选点调查、实验测定、层次分析等方法对18种树种的防火性能进行综合评判。【结果】按照防火性能综合评价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树种分为4类。Ⅰ类(最优防火树种):火力楠、黄连木、油茶、短萼海桐,是营造防火林带的首选树种;Ⅱ类(较优防火树种):厚皮香、石楠、女贞、滇青冈、山矾,可作为防火树种营造生物防火林带;Ⅲ类(一般防火树种):红叶乌桕、麻栎、栓皮栎、清香木,难以作为防火树种大量种植,但可用于营林防火;Ⅳ类(非防火树种):云南松、白枪杆、蓝桉、马尾松、侧柏,防火性能差,不宜作为防火树种,应予保护。【结论】针对目前建水县林分结构单一、纯林面积大的林分组成特点,建议未来可以Ⅰ类和Ⅱ类防火树种为主营建生物防火林带,以达到阻隔林火蔓延的目的;Ⅲ类树种的防火性能一般,实地可根据立地条件和地域特征与Ⅰ类和Ⅱ类防火树种搭配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树种 防火性能 层次分析法 建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建水县岩溶石漠化治理对策初探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清 肖桂英 +3 位作者 李乡旺 曾永云 顾汪明 万龙 《湖南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77-83,共7页
以滇东南岩溶石漠化区典型区域建水县为例,针对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瘠薄以及植被恢复困难的特点,从地貌、气候、人为活动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建水县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指出石漠化是由内因(自然条件如岩溶地貌、气候因素等)和... 以滇东南岩溶石漠化区典型区域建水县为例,针对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瘠薄以及植被恢复困难的特点,从地貌、气候、人为活动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建水县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指出石漠化是由内因(自然条件如岩溶地貌、气候因素等)和外因(人为因素如毁林开荒、烧放牧场、山林火灾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全面总结建水县当地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得失、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建水县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对生态环境、植被恢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危害,研究并提出了建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驱动因素 治理对策 建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种源锥连栎的种子形态特征及变异 被引量:11
5
作者 常恩福 肖桂英 +5 位作者 李品荣 李娅 张清 丁玉雄 黄春良 景跃波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以建水县5个锥连栎种群的34个家系为研究材料,通过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粒重及千粒重5个性状指标的测定,分析锥连栎不同家系间及种群间种子形态特征及变异。结果表明,锥连栎种子的5个性状指标在家系内、家系间及种群间均存在着显著... 以建水县5个锥连栎种群的34个家系为研究材料,通过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粒重及千粒重5个性状指标的测定,分析锥连栎不同家系间及种群间种子形态特征及变异。结果表明,锥连栎种子的5个性状指标在家系内、家系间及种群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家系及种群间种子性状的变异均以单粒重及千粒重最大,种长、种宽及种形指数3个性状更趋于稳定,种群间变异小于家系间的变异。其种子的形状主要受遗传控制,受环境影响较小,种子大小及质量则受分布区海拔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垂直变异。基于聚类分析结果,可优先选择格安、双剑峰、红田、燕子洞4个种群的4号、8号、9号、10号、15号、19号、20号、21号和34号共9个种子质量优良的家系作为锥连栎的采种母树。就种群而言,则是红田种群和双剑峰种群作为采种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锥连栎 种子 形态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育苗基质对铁橡栎和乌桕苗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常恩福 李娅 +4 位作者 李品荣 肖桂英 张清 丁玉雄 黄春良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62,共7页
铁橡栎和乌桕是石灰岩山地的适生树种。以咖啡壳、甘蔗渣、草碳、森林土等为原料配制成4种育苗基质,开展铁橡栎和乌桕育苗对比试验,通过测定2个树种苗高、地径、主根长、根幅、一级侧根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共7个性状指标,分析不... 铁橡栎和乌桕是石灰岩山地的适生树种。以咖啡壳、甘蔗渣、草碳、森林土等为原料配制成4种育苗基质,开展铁橡栎和乌桕育苗对比试验,通过测定2个树种苗高、地径、主根长、根幅、一级侧根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共7个性状指标,分析不同育苗基质对其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对2个树种苗木质量的影响不同,不同树种适应不同的育苗基质。铁橡栎苗木的7个性状指标中,除苗高无显著差异和主根长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5个性状指标差异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乌桕除一级侧根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余6个性状指标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育苗基质苗木生长的差异是树种生长特性、苗期生长规律及基质理化性状综合作用的结果。铁橡栎苗期主要以扩展根系、增强根系吸收功能为主,乌桕苗期主要是通过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长来扩展其光合面积,从而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基于单一性状指标的表现及7个苗木生长指标隶属函数值计算结果,以有机废弃物咖啡壳、甘蔗渣为主要原料配制的1#、2#育苗基质可用作铁橡栎的育苗基质,1#育苗基质也可满足乌桕苗木生长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山地 适生树种 育苗基质 铁橡栎 乌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年生云南松优良家系子代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常恩福 孟广涛 +5 位作者 肖桂英 郑畹 李思广 李娅 李品荣 丁玉雄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10,共6页
以8个种源27个云南松优良家系22年生的子测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树高、胸径、材积、冠幅、直干率及木纹理扭转度等6个表型性状的测定及其遗传参数估算,研究其子代的遗传变异并进行良种筛选。结果表明,在其子测林的6个性状中,除冠幅外,其... 以8个种源27个云南松优良家系22年生的子测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树高、胸径、材积、冠幅、直干率及木纹理扭转度等6个表型性状的测定及其遗传参数估算,研究其子代的遗传变异并进行良种筛选。结果表明,在其子测林的6个性状中,除冠幅外,其余性状在种源间、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遗传力虽大小不一,但均受较强的遗传控制;遗传增益较为有限或不明显,说明云南松仅依据其表型性状进行优树选择和造林,并不能保证子代林可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采用材积、直干率和直纹率3个性状对27个优良家系再进行综合选择,筛选出2个良种,即27号和10号家系,其树高和胸径长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0.54%~28.37%和26.49%~28.92%,材积、直干率和直纹率的遗传增益为60.93%~75.54%、6.13%、4.70%~8.05%。云南松就种源而言,以石林最好,双柏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优良家系 子测林 遗传参数 良种筛选 再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在云南的引种成效 被引量:4
8
作者 舒筱武 郑畹 +2 位作者 蔡雨新 李思广 黄春良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4年第2期1-9,24,共10页
20多年来在云南省昆明、蒙自、建水、个旧等地所开展的马尾松引种试验的结果,营造示范林及推广应用的结果证实:马尾松在云南较大范围内的引种收到了好的效果。其马尾松林单位面积的材积生长量超过了对照云南松林的1 5倍,比同等条件下评... 20多年来在云南省昆明、蒙自、建水、个旧等地所开展的马尾松引种试验的结果,营造示范林及推广应用的结果证实:马尾松在云南较大范围内的引种收到了好的效果。其马尾松林单位面积的材积生长量超过了对照云南松林的1 5倍,比同等条件下评选出来的云南松优良种源林提高14 8%~64 5%;马尾松在云南引种区域内,能正常开花结实,且种子的千粒重、饱满度、发芽率、发芽势均好;马尾松木材的气干密度、干缩系数、质量系数、力学性能与云南松相当,有的指标还稍有超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云南 引种成效 单位面积 材积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属8个树种的引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郑畹 舒筱武 +2 位作者 蔡雨新 李思广 黄春良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4年第1期15-20,共6页
为丰富云南造林树种资源,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和质量;改变长期以来树种单一带来的病虫害严重、产量和质量下降的状况,在1981年云南松地理种源试验中,引入了湿地松、火炬松、海岸松、马尾松等8个松类树种一并参试。经过20年来试验示范... 为丰富云南造林树种资源,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和质量;改变长期以来树种单一带来的病虫害严重、产量和质量下降的状况,在1981年云南松地理种源试验中,引入了湿地松、火炬松、海岸松、马尾松等8个松类树种一并参试。经过20年来试验示范、跟踪观测、分析比较,评选出适应性广、抗性强、生长量高的马尾松树种。其蓄积量超过海岸松、湿地松、火炬松3 5~11 2倍,超过云南松对照种源的1 5倍,收到较好的引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属树种 引种 适应性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育苗基质对3个喀斯特适生灌木树种苗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常恩福 李娅 +4 位作者 李品荣 肖桂英 张清 丁玉雄 黄春良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7-112,120,共7页
苦刺、鞍叶羊蹄甲和华西小石积是喀斯特山地的适生灌木树种,以咖啡壳、甘蔗渣、草碳、森林土等为基质原料配制成4种育苗基质,开展育苗对比试验,通过测定苗高、地径、主根长、根幅、一级侧根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共7个性状指,分析... 苦刺、鞍叶羊蹄甲和华西小石积是喀斯特山地的适生灌木树种,以咖啡壳、甘蔗渣、草碳、森林土等为基质原料配制成4种育苗基质,开展育苗对比试验,通过测定苗高、地径、主根长、根幅、一级侧根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共7个性状指,分析不同育苗基质对其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对3个树种苗木质量的影响不同,不同树种适应不同的育苗基质;不同育苗基质苗木生长的差异是树种生长特性、苗期生长规律及基质理化性状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单一性状指标的表现及7个苗木生长指标隶属函数值计算结果,以有机废弃物咖啡壳为主要原料配制的1~#基质更适宜用作苦刺和鞍叶羊蹄甲的育苗基质,以甘蔗渣为主要原料配制的2~#基质则适宜用作华西小石积的育苗基质,同时2~#,3~#基质也可满足苦刺苗木生长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适生树种 育苗基质 苦刺 鞍叶羊蹄甲 华西小石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豆杂交品种农艺及品质性状评鉴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正红 张青 +2 位作者 杨朝凤 马宏 刘秀贤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0-505,共6页
对从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的12个杂交木豆品种进行农艺及品质性状评鉴,结果表明:(1)ICPH2671和ICPH3359两个品种籽实产量达3 537.6 kg.hm-2和3 217.0 kg.hm-2,显著高于对照品种M aruti的2 318.2 kg.hm-2,增产幅度分别达53%... 对从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的12个杂交木豆品种进行农艺及品质性状评鉴,结果表明:(1)ICPH2671和ICPH3359两个品种籽实产量达3 537.6 kg.hm-2和3 217.0 kg.hm-2,显著高于对照品种M aruti的2 318.2 kg.hm-2,增产幅度分别达53%和39%,说明此二品种在类似于元谋环境条件地区具有较高推广价值;(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测定的其它7个性状均极显著相关,其中与单株荚数、株高、基径和百粒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0.956、0.895和0.827,因此可以把这4个性状初步确定为杂交木豆高产育种的主要选择性状,而单株荚数与株高性状最为直观,相关性也最高,是作为新品种培育中前期选择的最佳性状;(3)在品质性状方面,杂交品种碳含量普遍低于对照品种,胱氨酸、维生素C普遍高于对照品种,早熟杂交品种锰含量普遍低于对照品种;品种ICPH2438的氨基酸总量及各种氨基酸成份大多明显高于对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豆 杂交品种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优良家系、单株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综合选择 被引量:16
12
作者 郑畹 舒筱武 +8 位作者 李思广 尹晓兵 马永涛 张荣 刘丽 黄智敏 张清 韦志勇 黄春良 《云南林业科技》 2003年第4期1-11,共11页
对昆明、永平 2个云南松种源试验林和石屏、建水 3个 3~ 4年生云南松自由授粉子代试验林进行遗传分析及综合选择 ,结果表明 :云南松高、径生长 ,木纹理通直度 ,木材密度和松脂含量在家系间、单株间差异显著 ,其中树高遗传力估值为 :0 ... 对昆明、永平 2个云南松种源试验林和石屏、建水 3个 3~ 4年生云南松自由授粉子代试验林进行遗传分析及综合选择 ,结果表明 :云南松高、径生长 ,木纹理通直度 ,木材密度和松脂含量在家系间、单株间差异显著 ,其中树高遗传力估值为 :0 2 8~ 0 5 75 ,地径遗传力估值为 :0 16~ 0 6 6 6 ,材积遗传力估值为 :0 5 2~0 6 7,木纹理通直度的遗传性被高度控制 ,估值达 0 85 ;木材密度次之 ,估值为 :0 5 2~ 0 83;松脂含量的遗传力估值为 :0 4 5 3~ 0 73。借助于约束或非约束选择条件能有效地进行生长、形质和材性兼优家系、单株的选择 ,综合评选出牛达 39号、龙朋 5号、双柏鄂嘉 17号等 32个优良家系。入选的优良家系高生长实际增益30 6 3% ,遗传增益 16 85 % ,说明依据主要性状联合评选出的家系其优良性能是极其显著的。试验还在 2个种源试验林内共同选出广西乐业、贵州兴义、云南双柏、云龙、富宁、开远 6个优良种源、 2 7个优良单株 ,为进一步开展优良家系、单株的选择 ,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批家系和单株适宜在单试点、双试点或多试点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单株性状 遗传分析 自由授粉 子代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茅根系单根拉伸试验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国建 凌祯 肖桂英 《安徽林业科技》 2019年第3期15-17,21,共4页
植物根系抗拉性能是影响植被生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黄茅植物根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织物强力机对其进行单根竖向拉伸试验,并应用软件进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黄茅根系的抗拉力主要集中在7~15 N,抗拉强度主要集中在50~150 MPa;... 植物根系抗拉性能是影响植被生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黄茅植物根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织物强力机对其进行单根竖向拉伸试验,并应用软件进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黄茅根系的抗拉力主要集中在7~15 N,抗拉强度主要集中在50~150 MPa;黄茅根系抗拉力与根系直径呈正相关关系,抗拉强度与根系直径呈负相关关系,根系抗拉力、抗拉强度与根系直径均呈幂函数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和0.95;根据根系抗拉强度与增加土体抗剪强度关系式,计算得到黄茅根系提高土体抗剪强度12.09 KPa,增加了边坡稳定性。本研究为植被护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茅 抗伸 拟合 幂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岩溶断陷盆地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2
14
作者 吕文凯 周金星 +5 位作者 万龙 关颖慧 刘玉国 肖桂英 丁玉雄 刘发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1-351,共11页
滇东岩溶断陷盆地区独特的“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岩溶地质地貌特征,导致水资源脆弱性问题逐步突出。当前水资源成为限制当地居民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滇东断陷盆地中32区县为例,采用经典DPSIR模型为... 滇东岩溶断陷盆地区独特的“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岩溶地质地貌特征,导致水资源脆弱性问题逐步突出。当前水资源成为限制当地居民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滇东断陷盆地中32区县为例,采用经典DPSIR模型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选取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等具有代表性的18个指标构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互结合进行赋权,对滇东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滇东岩溶断陷盆大部分区县水资源脆弱性为中度及重度脆弱,其中马龙县、华宁县、罗平县为轻度脆弱。禄劝县、开远市、个旧市和泸西县等县为重度脆弱区,耕地石漠化面积比、人均水资源量、供蓄水比、生态需水满足率以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驱动该区域水资源脆弱的关键因素。通过该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估,本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滇东岩溶断陷盆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对策,为有效缓解该区域水资源脆弱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滇东岩溶断陷盆地 DPSIR模型 熵值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一代种子园子代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春良 张清 +5 位作者 郑畹 李思广 谷丽萍 常恩福 韩明跃 舒筱武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5-100,共6页
2012年12月,对建水县小关林场16年生云南松一代种子园子代测定林的生长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调查,研究云南松一代种子园优良家系遗传参数和遗传增益,结果表明,在38个家系中,有23个家系数量指标高于对照(优良林分),说明多数家系生... 2012年12月,对建水县小关林场16年生云南松一代种子园子代测定林的生长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调查,研究云南松一代种子园优良家系遗传参数和遗传增益,结果表明,在38个家系中,有23个家系数量指标高于对照(优良林分),说明多数家系生产的种子可以培育优质高产林分。采用材积、通直率和扭纹率等3个性状对38个家系进行综合选择,筛选出16个优良家系,(1)材积实际增益为4.37%~33.74%,平均为16.85%;遗传增益为0.49%~3.75%,平均为1.87%;(2)通直率实际增益为51.18%~263.28%,平均为186.13%;遗传增益为7.30%~37.54%,平均为26.54%;(3)扭纹率(扭纹指标为负,表示扭纹率降低)实际增益为-52.14%~32.77%,平均为-14.89%;遗传增益为-0.74%~0.47%,平均为-0.21%。其实际增益较高而遗传增益较低的原因是对照为优良林分的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一代种子园 子代林 遗传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断陷盆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永磊 周金星 +3 位作者 庞丹波 刘玉国 肖桂英 张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4-112,共9页
[目的]以喀斯特断陷盆地小流域中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即桉树(Eucalyptus maideni)林、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及天然次生灌丛、高盖度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灌丛和低盖度车桑子灌丛为研究对象... [目的]以喀斯特断陷盆地小流域中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即桉树(Eucalyptus maideni)林、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及天然次生灌丛、高盖度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灌丛和低盖度车桑子灌丛为研究对象,探究断陷盆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土壤水分传感器同步监测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小流域降雨量与各林地土壤水分,采用变异系数与克里金插值分析方法,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以及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衰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雨季和旱季土壤体积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相同,且雨季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旱季(P<0.05),均为中等变异(Cv:12.88%28.66%)。(2)同一乔木林雨季和旱季的土壤活跃层与次活跃层垂直分布不同,但同一灌丛雨季和旱季分布相同。(3)6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在降雨量较充足的8—9月达到最大值,其变化范围介于26.25%44.08%之间,在降雨量明显不足的3—4月达到最小值,土壤体积含水量介于9.48%17.47%之间。(4)3种乔木林0 30 cm土层、3种灌丛0 10 cm土层充分降雨后约10 d土壤水分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低盖度和高盖度车桑子灌丛10 30 cm土层土壤水分降雨后15 d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并且接近植物萎蔫系数。[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雨季、旱季和月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均表现为桉树林>天然次生灌丛>冲天柏林>马尾松林>高盖度车桑子灌丛>低盖度车桑子灌丛。喀斯特断陷盆地季节性干旱和临时性干旱问题严峻,乔木林和灌丛经充足降雨,达到田间持水量后,在连续放晴天气下林地土壤水分可供植物10 15 d的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 变异系数 水分衰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龙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藜颖 谷勇 +2 位作者 吴昊 黄小波 王鲜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1861-1863,共3页
该文选择鲜为人知的神秘原始的独龙族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和少数民族文化学原理,探讨独龙族及其农耕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独龙族的祖先,充分利用独龙族文化系统中有利于自然保护的积极因素,构建独龙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该文选择鲜为人知的神秘原始的独龙族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和少数民族文化学原理,探讨独龙族及其农耕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独龙族的祖先,充分利用独龙族文化系统中有利于自然保护的积极因素,构建独龙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提高自然保护成效,促进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断蔓延,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今天,研究这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对人类社会改造进而过渡到生态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保护全国独有的民族景观文化具有突出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龙族 少数民族文化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森林表土替代物及其石漠化植被恢复效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谭琲琳 沈有信 +4 位作者 赵高卷 李振江 陈发军 朱虹 肖桂英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9-108,共10页
直接迁植森林表土的植被恢复方式消耗土壤资源,故需寻找替代基质。将处理过的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的生活垃圾置于供体森林中"养育"并接收种子雨,形成"森林表土替代物",与供体森林表土之间在萌发期的石漠化植被恢复... 直接迁植森林表土的植被恢复方式消耗土壤资源,故需寻找替代基质。将处理过的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的生活垃圾置于供体森林中"养育"并接收种子雨,形成"森林表土替代物",与供体森林表土之间在萌发期的石漠化植被恢复效能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一个种子雨季节可以收集到供体森林中约79%的物种种类的种子;(2)经过一个种子雨季节的森林"养育",森林表土替代物的繁殖体库密度约为当季森林表土的67%,向其中混合1/5比例的森林表土后,密度为森林表土的77%;(3)经过处理的小城镇生活垃圾中含有显著高于森林表土的土壤肥力值,能够促进部分原生植物的成功建苗,如滇合欢、假虎刺、小叶鼠李、■子梢等,并提高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物种多样性指标。综合来看,小城镇生活垃圾可作为土壤替代物接收种子雨,并且可用于喀斯特石漠化迹地植被恢复,同时也为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生活垃圾 种子雨 森林表土替代物 植被恢复 喀斯特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岩溶区4种松树的生长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春良 张清 陈强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93,共6页
2001—2003年,在建水县半干旱暖热岩溶区具有代表性的石漠化和非石漠化2种立地类型上,采用云南松、湿地松、加勒比松和马尾松4个针叶树种造林,通过10余年的生长量观On,0,研究其对滇东南岩溶区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4个树种对滇... 2001—2003年,在建水县半干旱暖热岩溶区具有代表性的石漠化和非石漠化2种立地类型上,采用云南松、湿地松、加勒比松和马尾松4个针叶树种造林,通过10余年的生长量观On,0,研究其对滇东南岩溶区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4个树种对滇东南非石漠化土地和石漠化土地均有较强的适应性,其中以马尾松和湿地松的总体表现较优;云南松前3年生长较慢,其后生长加快,总体表现较好;加勒比松表现最差,不适宜滇东南半干旱暖热岩溶区作造林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南 半干旱暖热岩溶 松属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橡栎不同种源及家系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变异 被引量:15
20
作者 常恩福 张清 +5 位作者 肖桂英 李品荣 李娅 丁玉雄 黄春良 景跃波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58,共6页
以铁橡栎4个种源的33个家系为研究材料,通过对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果重及千粒重等5个性状的测定,分析铁橡栎不同种源及家系间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变异。结果表明:铁橡栎种子的5个性状在种源及家系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种子的... 以铁橡栎4个种源的33个家系为研究材料,通过对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果重及千粒重等5个性状的测定,分析铁橡栎不同种源及家系间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变异。结果表明:铁橡栎种子的5个性状在种源及家系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种子的形态受遗传特性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其中以单粒重及千粒重变异幅度较大,种长、种宽及种形指数3个性状更趋于稳定,种源间变异小于家系间的变异。种子的形状主要受遗传控制,且随着种子质量的增大及经纬度的升高呈“长圆形-圆形-扁圆形”的变化之势。种子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在不同种源及家系间均无明显的地理变异及垂直变异。影响铁橡栎种子形态特征的首要因子是种子的单粒重、千粒重和形状(种形指数),其次是纬度和海拔。综合种子形态特征及聚类分析的结果认为,8、10、12、14、16、19、22、26、29和31号家系共10个家系属种子质量较好的家系,其单粒重及千粒重分别为1.21~2.36 g和1222.73~2228.53 g,分别较总体平均值高1.1%~142.9%和3.6%~88.8%。种源则是弥勒和个旧种源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铁橡栎 种子 形态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