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热演化史 被引量:20
1
作者 于强 任战利 +3 位作者 王宝江 高利军 李成福 曹红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3-308,共6页
通过试气静温资料,统计了延长探区上古生界各个主力含气层位的现今地层温度。通过地化资料指出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采用经验公式法恢复了对应的最大古地温。采用将今论古方法探讨了该区各个时期的古地温... 通过试气静温资料,统计了延长探区上古生界各个主力含气层位的现今地层温度。通过地化资料指出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采用经验公式法恢复了对应的最大古地温。采用将今论古方法探讨了该区各个时期的古地温梯度。在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详细配置各个地层的岩性、物性、地化参数等指标,恢复了该区埋藏沉降史和热演化史。沉降史模拟表明:晚三叠世为该区沉降的主要发育时期。热演化史模拟表明: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在早侏罗世进入成熟阶段,晚侏罗世进入高成熟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主生烃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天然气 热演化史 延长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隐蔽圈闭类型与形成条件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庆 朱玉双 +1 位作者 张金功 龙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油气勘探活动已经历了30余年,勘探发现的油气田主要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寻找非构造的隐蔽圈闭油气藏以改变莺-琼盆地油气勘探的被动局面显得日益重要。根据油气勘探工作需要将莺-琼盆地隐蔽圈闭...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油气勘探活动已经历了30余年,勘探发现的油气田主要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寻找非构造的隐蔽圈闭油气藏以改变莺-琼盆地油气勘探的被动局面显得日益重要。根据油气勘探工作需要将莺-琼盆地隐蔽圈闭划分为低位盆底扇型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浊积砂岩型圈闭、地层超覆型圈闭、古水道型圈闭、三角洲前缘砂体型圈闭。南海北部莺-琼盆地具备形成隐蔽圈闭油气藏的有利条件:莺-琼盆地有丰富的烃源基础;在历史时期内水平面的频繁变化,使得岩性带在纵横向上都发生交织变化而产生岩性油气藏,尤以在盆地低水位期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等低位扇为主;另外历史时期构造活动频繁,而形成多个构造面和构造不整合面,与之相适应地产生了多种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型油气藏 隐蔽圈闭 岩性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莺琼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及微观孔喉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虎 王建民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5-762,共8页
为探讨微观孔喉结构与致密砂岩物性的关系物性,进一步为延长气田致密气勘探部署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及压汞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山西组砂岩储层及其微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为探讨微观孔喉结构与致密砂岩物性的关系物性,进一步为延长气田致密气勘探部署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及压汞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山西组砂岩储层及其微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以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颗粒以细-中粒为主,成分成熟度较高,孔喉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很强,属于致密砂岩储层。综合研究认为:山西组砂岩呈现出高粘土、高硅质、较高的火山灰充填胶结特点以及较差的孔喉组合类型是储层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致密砂岩储层孔、渗与平均孔喉半径、分选系数具正相关关系,而与排驱压力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特征 微观结构 山西组 延长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东区块本溪组砂砾岩储层孔隙及可动流体差异赋存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吕敏 刘江斌 +4 位作者 王茜 吴小斌 余皓天 崔宏俊 魏灿灿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3-442,共10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东区块本溪组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储层孔隙与流体差异赋存特征,探讨流体差异赋存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储层主要发育粒间溶孔和晶间孔,进一步分为裂缝-粒间溶...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东区块本溪组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储层孔隙与流体差异赋存特征,探讨流体差异赋存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储层主要发育粒间溶孔和晶间孔,进一步分为裂缝-粒间溶孔型、晶间孔-溶孔型、溶孔型、微孔型储层,以裂缝-粒间溶孔型、晶间孔-溶孔型储层发育较好。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51.16%~86.82%,T 2谱为双峰态,呈左低右高型。孔隙发育差异对可动流体流体赋存呈现出不同特征,孔隙发育较差的溶孔型和微孔型储层仍具有较高的可动流体饱和度。粒间溶孔、最大连通孔喉半径、中值半径及最大进汞饱和度等影响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以裂缝-粒间溶孔型、晶间孔-溶孔型储层尤为显著。溶孔型、微孔型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受铁白云石影响更为明显,铁白云石能够改善界面的润湿性,使流体在其纳米孔隙中仍具备较好的流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流体饱和度 微观孔隙结构 砂砾岩储层 本溪组 延长东区块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气田新型缓蚀剂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崔铭伟 封子艳 刘其鑫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7-204,共8页
为提高气井腐蚀防护效果,现场验证了一种新型缓蚀剂的缓蚀效果。选择4口实验井,优选加注方式、注入点及计算合适加注量,分别采用挂片失重分析、SEM、EDS及XRD等评价手段分析缓蚀剂的现场应用效果和缓蚀原理。结果表明,加注缓蚀剂后,不... 为提高气井腐蚀防护效果,现场验证了一种新型缓蚀剂的缓蚀效果。选择4口实验井,优选加注方式、注入点及计算合适加注量,分别采用挂片失重分析、SEM、EDS及XRD等评价手段分析缓蚀剂的现场应用效果和缓蚀原理。结果表明,加注缓蚀剂后,不同材质实验井的缓蚀效率大都在80%以上,加注缓蚀剂对20^(#)钢的缓蚀性能与N80的接近,挂片表面均覆盖了一层较为致密、鳞次状明显的腐蚀产物且分布均匀,均优于对16Mn的缓蚀性能,缓蚀剂对实验井的选择性不明显;20^(#)钢与N80钢腐蚀产物中O元素以及Cl元素含量明显减少;16Mn钢腐蚀产物中O元素含量较高,存在明显的堆积现象,局部腐蚀较多,但蚀坑直径较小;腐蚀产物中垢样含量升高,腐蚀产物含量降低,表明缓蚀剂起到了较好的缓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缓蚀剂 现场实验 挂片失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耐酸耐碱高强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冰 王磊 +3 位作者 黄欣茹 袁红鹏 赖小娟 李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2000,共9页
小套管二次固井是一种新型的固井工艺,针对目前由于水泥自身脆性大易气窜和水窜且为碱性固化体、易受压产生裂缝、易受酸性介质破坏的问题,以D-33二元醇和顺丁烯二酸为原料,苯乙烯作为活性稀释剂合成了一种不饱和型聚酯树脂。在树脂体... 小套管二次固井是一种新型的固井工艺,针对目前由于水泥自身脆性大易气窜和水窜且为碱性固化体、易受压产生裂缝、易受酸性介质破坏的问题,以D-33二元醇和顺丁烯二酸为原料,苯乙烯作为活性稀释剂合成了一种不饱和型聚酯树脂。在树脂体系中引入填料,提高产品韧性及抗压强度。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树脂进行表征;通过万能试验机对树脂体系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目标产物包含羰基、碳碳双键和苯环对位取代结构的特征峰,固化体系为过氧化二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其在50℃、60℃和70℃条件下的添加量分别为0.2%/0.02%、0.1%/0.02%、0.1%/0.01%,万能试验机测试结果显示,在50℃、60℃和70℃下养护24h后的抗压强度分别约为50MPa、70MPa、90MPa。实验获得了一种聚合时间可调、黏度小、抗压强度高且耐酸耐碱的固井材料,有望在水平井重复压裂改造中大规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固井 不饱和树脂 低黏高抗压 催化剂 固化剂 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油藏水平井分段完井产能预测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林 熊友明 +4 位作者 郭西水 陈阳 徐家年 刘骁 刘理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8-92,共5页
在分析分段完井渗流机理的基础上,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及动量定理推导出了水平井分段完井井筒压降计算模型,并引入了一个修正的壁面摩擦系数,可以准确计算分段后各微元段的压降。针对底水油藏类型,根据势的叠加原理导出了单相原油三维稳态... 在分析分段完井渗流机理的基础上,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及动量定理推导出了水平井分段完井井筒压降计算模型,并引入了一个修正的壁面摩擦系数,可以准确计算分段后各微元段的压降。针对底水油藏类型,根据势的叠加原理导出了单相原油三维稳态渗流的压力分布公式,再结合分段压降模型,建立了油藏渗流与井筒流动耦合产能预测模型。实例计算表明:用此模型计算水平井分段完井产能,精度高,通过迭代求解可获得沿井筒长度的流率分布和压降分布,从而为生产段和盲管组合方案的优化设计和水平井长度优化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分段完井 耦合 产能预测 底水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端面机械密封间液膜的CFD数值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丁雪兴 王燕 +1 位作者 佘志刚 毛亚军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3,共5页
应用Pro/E软件建立微孔端面间液膜的三维立体模型,Gambit软件对模型进行划分网格,Fluent软件对微孔端面间特定工况下的内部微间隙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流场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以及泄漏量.改变微孔深径比再次模拟,得到不同参数下... 应用Pro/E软件建立微孔端面间液膜的三维立体模型,Gambit软件对模型进行划分网格,Fluent软件对微孔端面间特定工况下的内部微间隙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流场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以及泄漏量.改变微孔深径比再次模拟,得到不同参数下流场所对应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及泄漏量,分析在同一液膜厚度情况下,微孔深径比对端面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深径比ε=0.1时泄漏量最小,可获得最佳密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密封 端面微孔 泄漏量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WSN的智能灌溉远程SCADA系统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增林 郁晓庆 拓延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0,共4页
采用Citect组态软件、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和GPRS模块,开发设计了一套分布式精确灌溉的闭环远程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上位机、灌溉监控器、WSN、GPRS无线通讯模块和灌溉阀门系组成。其... 采用Citect组态软件、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和GPRS模块,开发设计了一套分布式精确灌溉的闭环远程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上位机、灌溉监控器、WSN、GPRS无线通讯模块和灌溉阀门系组成。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地上和地下的混合拓扑结构,灌溉控制器通过土壤水分含量调控区域面积内的灌水量;远程监控中心采用Citect组态软件实现数据、人机界面管理,并可以通过web发布来实现高层次的监控。测试和试验过程中,数据采样间隔设定为30min,选用4组WSN节点,分别测得深度为5cm和35cm处的土壤温度、含水量,测试结果与普通灌溉相比可节水约20%。该系统实现了灌溉的在线自动监控和作物的精量灌溉,创新性的建立了一种地上、地下混合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监控系统 CITECT组态软件 灌溉 GP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奥陶系白云岩岩相学及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虎 石堃 刘佳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5-422,共8页
应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技术,研究白云岩岩相特征,应用全岩及矿物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及X衍射分析方法,研究白云岩地球化学及成岩环境特征。研究后可知,奥陶系白云岩主要有6类:1形成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的块状泥晶云... 应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技术,研究白云岩岩相特征,应用全岩及矿物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及X衍射分析方法,研究白云岩地球化学及成岩环境特征。研究后可知,奥陶系白云岩主要有6类:1形成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的块状泥晶云岩,以高白云石含量、泥晶结构、低有序度和较高的δ^(18)O,δ^(13)C为特征;2形成于准同生及微生物白云化作用的生屑云岩和藻云岩,以高白云石含量、生物骨架结构、低有序度、较高δ^(18)O和较低δ^(13)C为特征;3形成于准同生白云化及淡水淋滤与溶蚀作用的角砾白云岩,以含灰质及溶孔、角砾结构、低有序度、较低δ^(13)C为特征;4形成于卤水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的细—粉晶白云岩,以含残余灰质、细粉晶结构、高有序度、较高δ^(18)O和δ^(13)C为特征,经淡水淋滤之后发育晶间孔,同时δ^(13)C明显下降;5形成于海水交代白云化作用的残余结构中—细晶白云岩,以含灰质组分及晶间孔、残余颗粒结构、高有序度、高δ^(18)O和δ^(13)C为特征;6形成于埋藏封闭环境重结晶作用的镶嵌结构中—粗晶白云岩,以高白云石含量、镶嵌结构和似斑状构造、异形白云石及高有序度、保持原岩δ^(18)O和δ^(13)C为特征。孔、缝中的热液或淡水白云石均以高有序度、极低的δ^(13)C为特征,淡水白云石较热液白云石,具有较高的δ^(18)O,Fe2+及较低的Mn2+。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的δ^(18)O,δ^(13)C以及白云石有序度等地球化学参数是识别白云岩岩相、成岩条件和成岩环境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碳、氧稳定同位素 白云石有序度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气田北部山1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江斌 李文厚 +2 位作者 吴小斌 崔宏俊 高其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7,共9页
以延安气田北部山1段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分析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其对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溶孔、晶间孔和微裂隙为主要... 以延安气田北部山1段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分析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其对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溶孔、晶间孔和微裂隙为主要的孔隙类型,发育缩颈喉道,片状、弯片状喉道。储层具有中—大孔隙、微细喉道的特征,喉道为影响储层渗流的关键因素,微裂隙及溶蚀影响孔隙、喉道的发育。微裂隙型储层喉道半径大,喉道频谱分布宽,渗透性最好。储层样品可动流体饱和度为14.82%~55.16%,平均为32.23%。研究认为,喉道半径、孔隙半径、孔喉比及分选性影响着可动流体的饱和度,喉道半径为影响可动流体赋存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半径≥1.5μm的喉道,其所占比例越高,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而半径≤0.3μm的微喉道比例越高,可动流体饱和度越低。分选系数越高,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流体饱和度 微观孔隙结构 山1段储层 延安气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山2段储层可动流体赋存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江斌 吴小斌 +2 位作者 崔宏俊 高其宇 雷开宇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1-240,共10页
山2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致密砂岩气生产的重要层段,目前对其流体赋存规律认识明显不足。因此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测试的基础上,分析该储层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 山2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致密砂岩气生产的重要层段,目前对其流体赋存规律认识明显不足。因此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测试的基础上,分析该储层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2储层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溶蚀孔和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粒间溶孔显著发育。山2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34.74%~91.83%,平均为69.94%,T 2谱多为双峰态,呈左低右高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孔喉特征及胶结物影响可动流体饱和度。孔隙为可动流体提供主要空间,平均孔隙半径越大,平均喉道半径越大,孔喉比越小,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硅质含量越高,粒间孔保存越好,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铁方解石含量越高,孔隙破坏越明显,可动流体饱和越低。高岭石含量较高,长石溶孔及晶间孔发育较好,有利于流体流动,可动流体饱和度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流体饱和度 微观孔隙结构 山2段储层 山西组 延安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