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5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三维地理信息的数智化油气勘探开发——延长石油的实践与展望
1
作者 王香增 党海龙 +3 位作者 张亮 张建锋 王世玉 张景涛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延长石油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历年积累的海量数据存储分散且安全风险较高,陕北油气区极其分散的作业环境,使得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数据孤岛,导致数据难以共享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为应对这些问题,延长石油致力于研究数... 延长石油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历年积累的海量数据存储分散且安全风险较高,陕北油气区极其分散的作业环境,使得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数据孤岛,导致数据难以共享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为应对这些问题,延长石油致力于研究数智化油气勘探开发与三维地理信息的融合技术,旨在提高油气藏的经营效率,探索数字化驱动转型的新路径。文章从延长石油地理信息与勘探开发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实践出发,深入分析数智化油气勘探开发与三维地理信息融合的方法与成效。通过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导航,围绕勘探开发研究构建主线,依托高效的数据组织和传递机制,依托油气藏综合分析及专业软件集成,建立覆盖勘探开发全流程的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由此建立了数据标准体系,实现了智能化数据检索,构建了勘探开发全周期业务流程,促进了多专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创建了一体化协同研究工作流程,进而实现精准管控与高效决策。文章通过分析融合应用场景模型的建设展望,为延长石油智能化油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油气勘探开发 延长石油 协同工作平台 融合应用 场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石油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香增 杨红 +5 位作者 刘芳娜 胡海文 李超跃 刘瑛 梁全胜 张春威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8-262,共15页
延长石油创新将煤化工CO_(2)捕集与油藏CO_(2)封存相结合,实现了煤炭清洁利用、碳减排和原油增产等多重效益,探索形成了一条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径。系统阐述了延长石油CCUS全流程一体化技术及矿场实践,形成了煤化工低温甲醇洗低成... 延长石油创新将煤化工CO_(2)捕集与油藏CO_(2)封存相结合,实现了煤炭清洁利用、碳减排和原油增产等多重效益,探索形成了一条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径。系统阐述了延长石油CCUS全流程一体化技术及矿场实践,形成了煤化工低温甲醇洗低成本CO_(2)捕集技术,捕集成本105元/t,捕集示范规模30万t/a;建立了CO_(2)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方法,评价油田CO_(2)理论封存量为8.84×10~8 t,封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油田西部;揭示了跨时间尺度油藏CO_(2)封存状态演变规律,水气交替注入情景下CO_(2)封存10年和100年对应的构造、束缚、溶解和矿化封存量占比分别为24.38%、27.19%、48.38%、0.05%和15.09%、38.65%、45.77%、0.49%;创建了盖层封闭性评价方法,明确化子坪CO_(2)封存试验区长4+5盖层主要为Ⅰ、Ⅱ类;构建了“三位一体”CO_(2)安全监测体系,监测未发现CO_(2)地质泄漏,封存安全等级为Ⅰ级,矿场实现CO_(2)安全有效封存10.12×10~4 t。煤化工CO_(2)捕集与油藏CO_(2)封存矿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碳减排与原油增产效果,相关创新技术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CO_(2)捕集 CO_(2)封存 盖层封闭性 安全监测 延长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庆城地区延长组前积斜坡生长及其控砂规律 被引量:1
3
作者 夏勇 惠潇 +4 位作者 赵俊峰 侯云超 李慧琼 白金莉 刘永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7,共15页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式”沉积分层的传统认识,也为分析三角洲—深湖区砂体分布规律及储层预测提供了新思路。【方法】以斜坡生长理论为指导,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延长组长7—长1油层组依次划分为F1~F6共6期前积斜坡体。【结果与结论】定量表征了发育较完整的F1~F4斜坡体特征,识别出平坦型(0°~0.5°)和低角度上升型(0.5°~1.0°)两种坡折迁移轨迹。F1沉积期,物源供应弱,湖盆规模最大,形成加积型斜坡,砂体主要发育于顶积层。F2~F3沉积期,物源供应增强,湖盆收缩,形成进积型斜坡,具有平坦型迁移轨迹,砂体主要分布在深湖区。F4沉积期,形成加积—进积混合型斜坡,具有低角度上升型迁移轨迹,顶积层及深湖区均富砂。物源供给与湖平面变化是研究区斜坡生长及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斜坡体 滨线迁移轨迹 砂体分布样式 延长组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大气扩散数值模拟研究及监测点位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康 杨红 +7 位作者 沈振振 刘瑛 梁全胜 杨强强 王宏 姚振杰 王苛宇 马振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并开展了监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加,CO_(2)云的浓度在纵向上呈现出一直缩小的趋势,但是CO_(2)云的浓度在横向上的扩散距离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当风速为2.0 m/s时,CO_(2)云的扩散距离最远为47 m,浓度最大的CO_(2)云扩散距离为15 m;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大,近地表处CO_(2)云的浓度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在不断增大;当泄漏速度小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得较快;当泄漏速度大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速率变缓。结合模拟结果、陕北地区气象环境、裂缝发育方向、“注气”优势方向和近地表植被高度,确定监测点位布局:方向上为北东—南西向;平面上为距离井口下风向15 m;纵向上为采样高度50 cm。CO_(2)浓度大气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并未发生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 CO_(2)泄漏 CO_(2)浓度大气扩散 监测点位 黄土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长期注入对超低渗透储层及赋存流体性质影响实验研究
5
作者 杨红 杨康 +2 位作者 李鹏宇 刘瑛 李超跃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3-860,共8页
延长油田为超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纳米级孔喉占比高,孔喉结构复杂,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CO_(2)-地层水-岩石和CO_(2)-原油作用对该类储层物性及赋存流体性质的影响更复杂。为此,基于化子坪、乔家洼和白豹三个CO_(2)... 延长油田为超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纳米级孔喉占比高,孔喉结构复杂,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CO_(2)-地层水-岩石和CO_(2)-原油作用对该类储层物性及赋存流体性质的影响更复杂。为此,基于化子坪、乔家洼和白豹三个CO_(2)驱油示范区,针对性开展了上述两种作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O_(2)长期注入对超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及流体性质具有较大影响。水岩反应后,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和接触角均下降,且下降幅度随注入压力升高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规律,HCO_(3)^(-)和Ca^(2+)质量浓度随压力升高均呈先增大后稳定的态势;实际注气压力下,三个示范区岩心总体堵塞率分别为7.71%,8.65%和13.88%,且小孔隙堵塞更为严重,其堵塞率分别达到21.36%,26.66%和32.81%。受CO_(2)-原油作用影响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呈现与水岩反应条件下相似的变化规律;注入压力升高,采出油中C_(3)-C_(14)和C_(15)-C_(29)含量增加,C_(30+)和沥青质含量降低,原油黏度对应迅速降低,且各组分和原油黏度在达到混相压力后稳定;实际注气压力下,岩心堵塞率分别为15.81%,18.85%和20.69%,并以中小孔隙堵塞为主,由于混相条件CO_(2)-原油作用更强,该类孔隙中白豹示范区岩心堵塞率较化子坪和乔家洼分别高20.84%和11.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CO_(2)驱 水岩反应 沥青质沉积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CO_(2)复合封窜体系适应性研究
6
作者 杨红 杨康 +4 位作者 刘瑛 沈振振 刘凯 刘芳娜 汪章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性能评价、注入参数和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优化,并通过径向流注采模拟验证了体系的适应性。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0.2%AOS+0.2%MX-20+0.4%HPAM泡沫体系综合性能最好,起泡体积为510 mL、半衰期为3940 s,较佳气液比、注入速度和注入量分别为3∶1、0.3 mL/min和0.4 PV;凝胶与CO_(2)配伍性良好,强度可满足对裂缝的封堵要求;复合封窜体系的较佳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为0.1 PV凝胶+0.4 PV泡沫+0.1 PV凝胶。径向流模型验证实验表明复合体系在裂缝性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 复合封窜 CO_(2)泡沫 聚合物凝胶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驱注入参数对底水油藏水侵状况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白远 张景涛 +1 位作者 高潮 杜彦军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5,共8页
研究氮气泡沫驱不同注入参数下低渗透底水油藏底水锥进的状况,对指导油藏有效抑制底水锥进,控制含水上升率,提高油藏采收率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考虑各向异性地应力三维平板物理模型实验装置和基于灰狼优化算法的探测数据数学反演,对水... 研究氮气泡沫驱不同注入参数下低渗透底水油藏底水锥进的状况,对指导油藏有效抑制底水锥进,控制含水上升率,提高油藏采收率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考虑各向异性地应力三维平板物理模型实验装置和基于灰狼优化算法的探测数据数学反演,对水锥的高度、宽度和角度变化进行了定量描述,实现了氮气泡沫驱过程中水锥三维形态的动态演化表征。选择注入倍数、注入速度和注入时机三个因素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不同注入参数下水锥形态的演化和油藏含水率、采收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还与常规水驱进行了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水驱,氮气泡沫驱时底水锥进的高度、宽度和角度变化率均降低,注氮气泡沫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注水;油井高含水阶段是实施氮气泡沫驱的最佳时机,此时油层含油饱和度较低,泡沫稳定性好;选择合理注入速度和合理注入量可有效降低含水率,并提高最终采收率;本文研究为低渗透底水油藏注氮气泡沫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底水油藏 氮气泡沫驱 水锥形态 水侵规律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合金化制备Ti-Cu合金层及其性能研究
8
作者 武骞 谢燕翔 +2 位作者 王珂 叶芳霞 杨朝锋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3-719,共7页
由于普通钛合金在高温、高压和高速气流下服役时,局部区域容易温度升高而燃烧并迅速扩散蔓延,引发“钛火”故障,极大地制约了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应用。本文采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Ti6Al4V钛合金表面制备Ti-Cu阻燃合金层,防止“钛火”事... 由于普通钛合金在高温、高压和高速气流下服役时,局部区域容易温度升高而燃烧并迅速扩散蔓延,引发“钛火”故障,极大地制约了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应用。本文采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Ti6Al4V钛合金表面制备Ti-Cu阻燃合金层,防止“钛火”事故的发生。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合金化层组织进行分析,并用维氏显微硬度计对合金化层硬度进行分析,最后借助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其阻燃性能。通过激光合金化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可形成连续致密的合金化层,合金层厚度约为220μm;形成的Ti-Cu合金化层的硬度呈梯度变化,其的最高硬度值可达616HV,是Ti6Al4V钛合金基体硬度的1.61倍;600℃高温条件下,Ti6Al4V钛合金基体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47,Ti-Cu合金层平均摩擦系数为0.46,两者大小基本相同;600℃高温条件下,Ti6Al4V钛合金基体和Ti-Cu合金层两种材料的主要磨损机制均是以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要形式;Ti6Al4V钛合金基体磨痕宽度是Ti-Cu激光合金层的2.14倍,Ti6Al4V钛合金基体的磨损体积和比磨损率为Ti-Cu激光合金层的5.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合金化 TI6AL4V Ti-Cu阻燃合金层 微观组织 高温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气田上古生界气藏储层特征综合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浩 陈占军 +4 位作者 任战利 王力 林进 李云 何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3,共6页
通过对延长气田上古生界本溪组、山西组山2段与山1段、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的砂岩类型、岩屑组分、粒度分布、孔隙类型、孔喉结构、物性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延长气田上古生界气藏储层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目的储集层段主要为石英... 通过对延长气田上古生界本溪组、山西组山2段与山1段、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的砂岩类型、岩屑组分、粒度分布、孔隙类型、孔喉结构、物性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延长气田上古生界气藏储层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目的储集层段主要为石英砂岩、石英岩屑砂岩与岩屑石英砂岩;2碎屑组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岩屑,仅有少量长石;3储层碎屑骨架颗粒主要为中砂,其次为粗砂,粉砂与砾石颗粒较少;4储层孔隙度普遍小于10%,渗透率主要介于(0.005~0.23)×10-3μm2,为致密型储层;5储层层内与层间的非均质强。将该区储层按物性特征划分为4类:优质储层,良好储层,差储层及非有效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生界天然气藏 储层特征 延长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探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岩溶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海燕 曹红霞 +3 位作者 强娟 于珺 孙建博 赵谦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67-172,210,共7页
通过对延长探区周缘7条野外露头和80余口井岩心观察及110块样品的分析,表明延长探区奥陶系下古生界马5段上部岩溶储层分为三段式:即致密破碎段,以泥-微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发育,裂缝发育;溶孔溶斑段,以膏溶角砾岩、晶粒白云岩为主,... 通过对延长探区周缘7条野外露头和80余口井岩心观察及110块样品的分析,表明延长探区奥陶系下古生界马5段上部岩溶储层分为三段式:即致密破碎段,以泥-微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发育,裂缝发育;溶孔溶斑段,以膏溶角砾岩、晶粒白云岩为主,各种溶孔十分发育;深部交代段,以次生白云岩为主,晶间溶孔、微裂隙发育。白云岩中以不同形式存在的膏盐岩为各种溶孔溶洞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是寻找有利储层的关键。延长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含气储层属于特低孔低渗储层;储层分为单重孔隙介质储层、双重孔隙介质储层及三重孔隙介质储层;压汞实验数据显示,探区内以Ⅱ,Ⅲ类储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探区 马五段 碳酸盐岩 岩溶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定边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9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于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16-20,共5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利用薄片、粒度、压汞、物性等资料,对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物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定边地区上...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利用薄片、粒度、压汞、物性等资料,对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物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定边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的储层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孔隙以溶蚀粒间孔为主,孔隙度主要为8%~12%,渗透率主要为0.1~1mD。压实作用使储集层的原始孔隙空间损失;胶结作用不仅破坏了部分原生孔隙,而且使部分次生溶孔也遭到了破坏;溶解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长7—长9油层组 延长组 吴起、定边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主力油层泡沫水泥堵剂体系配方优化与性能研究
12
作者 李小瑞 王成俊 费贵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7-182,共6页
针对延长石油主力油层油井堵水及井壁再造问题,对泡沫水泥体系中发泡剂、稳泡剂、水灰比、缓凝剂、木纤维等添加剂进行了室内优化实验,确定了适合延长石油主力油层油井堵水的泡沫水泥浆体系配方:G级油井水泥浆体系为:0.5%AES+0.3%CMC+G... 针对延长石油主力油层油井堵水及井壁再造问题,对泡沫水泥体系中发泡剂、稳泡剂、水灰比、缓凝剂、木纤维等添加剂进行了室内优化实验,确定了适合延长石油主力油层油井堵水的泡沫水泥浆体系配方:G级油井水泥浆体系为:0.5%AES+0.3%CMC+G级油井水泥浆(水灰比为0.44~0.55)+0.2%缓凝剂+0.2%木纤维;800目超细水泥浆体系为:0.5%AES+0.3%CMC+800目超细水泥浆(水灰比为0.55~0.60)+0.2%缓凝剂+0.2%木纤维。并对优化后的泡沫水泥浆体系进行了动态封堵性能评价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泡沫水泥体系具有较强的封堵调剖能力以及封堵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水泥 发泡剂 稳泡剂 水灰比 缓凝剂 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气水平井固井技术——以延长石油延安国家级陆相页岩气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33
13
作者 李伟 王涛 +3 位作者 王秀玲 李社坤 周战云 李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112,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上三叠统延长组及下二叠统山西组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对该区页岩气进行开发。针对水平井固井过程中存在的油基钻井液清洗困难、长水平段套管难以居...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上三叠统延长组及下二叠统山西组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对该区页岩气进行开发。针对水平井固井过程中存在的油基钻井液清洗困难、长水平段套管难以居中、固井过程中易发生漏失、水平井及分段压裂对水泥环要求高、长封固段固井附件易失效等技术难题,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获得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措施:1在该示范区通过采用清油型前置液多级冲洗工艺,有效地冲洗界面残留油膜,提高油基钻井液冲洗效率;2新研制的水平井专用扶正器能有效降低管柱下入摩擦阻力,保证套管的居中度;3通过提高地层承压能力、优化浆柱结构实现平衡压力固井;4优选韧性材料提高水泥环的耐冲击能力,较好地满足了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对水泥石性能的要求;5研制的高性能固井附件,保证了长封固段水平井施工安全。所获成果已在该示范区的4口页岩气水平井中进行了应用,固井一次成功率达100%,固井质量优良率达100%,取得了良好的固井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固井 冲洗液 增韧水泥浆 具附件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早二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凝胶-空气泡沫综合调驱技术实验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茂雷 黄春霞 +3 位作者 余华贵 张新春 张冠华 周海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6,7-8,共5页
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凝胶-空气泡沫综合调驱的方案。利用方形裂缝性岩心和填砂管岩心模拟油藏条件,对凝胶和空气泡沫的注入方式、段塞大小等一系列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凝胶注入量为0.3 P... 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凝胶-空气泡沫综合调驱的方案。利用方形裂缝性岩心和填砂管岩心模拟油藏条件,对凝胶和空气泡沫的注入方式、段塞大小等一系列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凝胶注入量为0.3 PV时可有效封堵裂缝性岩心的高渗条带;气液体积为3∶1、气液小段塞多周期交替注入时生成的泡沫质量最佳;非均质油藏综合调驱最佳注入方案为0.3 PV凝胶+0.6 PV空气泡沫,可将综合采收率提高40%以上。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凝胶-空气泡沫综合调驱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具有在同类油藏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低渗油藏 凝胶-空气泡沫调驱 参数优化 采收率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郭茂雷 黄春霞 +2 位作者 董小刚 周晔 汤瑞佳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79,88,共6页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田产量、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压力系数低、原油轻质组分含量高的特点,通过PVT和最小混相压力等测试分析方法,揭示了低压、低孔、低渗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机理。开展了CO_2注入储层...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田产量、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压力系数低、原油轻质组分含量高的特点,通过PVT和最小混相压力等测试分析方法,揭示了低压、低孔、低渗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机理。开展了CO_2注入储层与无机、有机物作用后的沉淀研究,表明CO_2在无机盐溶液中不会形成沉淀堵塞孔隙,CO_2与有机质作用后沉积点高于油藏压力,且注入压力越高,CO_2在地层原油中的溶解能力越强,目标区块CO_2注入后不易形成沥青质沉淀。物模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均质岩心的采出程度明显高于非均质岩心,且随着岩心非均质性的增加,水驱采出程度、气驱采出程度及最终采出程度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CO2驱 驱油机理 储层伤害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离子液体协同破乳的参数优化研究
16
作者 孙娜娜 胡建波 +2 位作者 王丁 郭文豪 张少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1-56,共6页
针对稠油O/W型乳状液难以破乳的问题,本文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和离子液体浓度等参数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搅拌速率、搅拌时间、破乳温度的最佳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和离子液体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提... 针对稠油O/W型乳状液难以破乳的问题,本文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和离子液体浓度等参数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搅拌速率、搅拌时间、破乳温度的最佳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和离子液体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当微波辐射功率为400 W、微波辐射时间为40 s、离子液体[C_(16)MIM]Br浓度为1.337 mmol/L、搅拌速率为1200 r/min、搅拌时间为5 min、破乳温度为75℃时,稠油O/W型乳状液破乳效率达到最高值99.10%。该研究为微波-离子液体破乳技术在现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离子液体 响应面 稠油乳状液 破乳 操作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新型驱油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忠林 王成俊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6-1249,1253,共5页
对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剩余油临界启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了渗吸效应、油水界面张力、岩石润湿性及原油乳化性等因素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阐述了在特低渗透油藏中驱油剂研究应用的适用条件及技术关键,介绍了近年来延长油田在生物活性复合... 对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剩余油临界启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了渗吸效应、油水界面张力、岩石润湿性及原油乳化性等因素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阐述了在特低渗透油藏中驱油剂研究应用的适用条件及技术关键,介绍了近年来延长油田在生物活性复合驱油体系、高分子/小分子复合驱油体系、纳米膜等新型高效驱油剂的研发及矿场应用情况,提出特低渗透油藏驱油剂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田 特低渗油藏 化学驱 采收率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湾地区延长组8段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贺永红 任战利 +6 位作者 陈占军 邓亚仁 葛云锦 焦健 李红进 陈西畔 师学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2,67,共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湾地区延长组8段的岩心分析、薄片鉴定、压汞测试等研究,认为该区长8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湾沉积微相,砂体多呈条带状展布,岩性为细粒级别长石砂岩。物性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为特低孔、超低...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湾地区延长组8段的岩心分析、薄片鉴定、压汞测试等研究,认为该区长8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湾沉积微相,砂体多呈条带状展布,岩性为细粒级别长石砂岩。物性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为特低孔、超低渗、特小孔道、细微喉型储层。按物性及与含油气关系可将储层分为4类:Ⅰ、Ⅱ类为物性相对较好的储层,Ⅲ类仍具一定开发价值,Ⅳ类几乎无油气显示。根据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及含油气特征,预测有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致密储层 延长组8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开采参数优化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小琴 石立华 +3 位作者 柳朝阳 赵思远 周昕 冯婷婷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64,128,129,共6页
文章基于超低渗透水平井分段压裂大型物理平板模型,进行不同压裂规模、压力驱替下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压差的增加,压力梯度升高,相同驱替压差下,裂缝越长,压力梯度越高,增加压裂规模可提高储层动用,在此基础上,针对直井... 文章基于超低渗透水平井分段压裂大型物理平板模型,进行不同压裂规模、压力驱替下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压差的增加,压力梯度升高,相同驱替压差下,裂缝越长,压力梯度越高,增加压裂规模可提高储层动用,在此基础上,针对直井与水平井联合开采井网,对井网形式、水平井长度、裂缝分布形态及导流能力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定量表征了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得到延长油田W区块长9储层800 m水平段采用6~7条裂缝,半长为0. 6倍井距,导流能力为30 D·cm时为最优裂缝布置,最佳井网为水平井采油+直井注水+裂缝交错排列,采用间断型纺锤形布缝时补充能量效果最好,矿场应用后增油效果显著,该研究对延长油田超低渗透储层水平井分段压裂开采参数优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矿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水平井 分段压裂 参数优化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产量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党海龙 石立华 +3 位作者 刘滨 张亮 丁磊 薛颖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52,56,共4页
目前国内外关于水平井压裂产量的计算主要是基于储层基质中的达西流动模型,而油田矿场生产实践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超低渗储层基质渗流不符合经典达西定律,存在较强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因此,建立基于非线性渗流规律的产量评价模型对于超... 目前国内外关于水平井压裂产量的计算主要是基于储层基质中的达西流动模型,而油田矿场生产实践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超低渗储层基质渗流不符合经典达西定律,存在较强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因此,建立基于非线性渗流规律的产量评价模型对于超低渗透致密油藏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针对超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规律,考虑分段压裂水平井基质中的非线性流动、裂缝中的达西流动、水平井井筒内的水力压降流动,提出一种耦合数值求解水平井产量的计算新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延长油田W区块水平井产量进行计算,符合率达85.21%~95.79%。结果表明,应用推导的水平井产量计算模型可得到相对可靠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这对于超低渗透储层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致密油藏 水平井 分段压裂 产量模型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