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4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香增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3,共8页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石油集团)在鄂尔多斯盆地大力推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多类型资源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效果。石油勘探方面,提出了延长组下组合特低渗"交替式"石油成...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石油集团)在鄂尔多斯盆地大力推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多类型资源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效果。石油勘探方面,提出了延长组下组合特低渗"交替式"石油成藏理论认识,综合利用量化运聚模拟等技术,实现下组合勘探突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5×10~8t。石油开发方面,揭示了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渗吸—驱替双重作用机制,创建了"适度温和"注水开发技术,油田自然递减率由18.22%下降到12.6%,实现了低品位油田的有效开发。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提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浅水环境岸线频繁迁移控砂"和"成熟烃源灶迁移控藏"理论新认识,经勘探实践,发现了延安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650×10~8m^3。页岩气方面,提出陆相湖盆具备页岩气成藏条件的地质认识,通过配套技术攻关,实现陆相页岩气突破。下一步,延长石油集团将继续坚持"稳油、增气、强化非常规"战略,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开发模式,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石油集团 鄂尔多斯盆地 “交替式”石油成藏 “适度温和”注水 延安气田 陆相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石油CCUS-EOR项目CO_(2)泄漏监测关键技术及矿场应用
2
作者 王香增 马振鹏 +8 位作者 倪军 梁全胜 刘瑛 郑晶 杨康 杨红 卢勇旭 Tao Yang Malcolm Wilson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46,I0001,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资源丰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CCUS-EOR)可实现驱油和CO_(2)的就地转化与利用,但该区特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发育,开展必要的CO_(2)泄漏监测可及时发现泄漏及潜在的风险,对于...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资源丰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CCUS-EOR)可实现驱油和CO_(2)的就地转化与利用,但该区特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发育,开展必要的CO_(2)泄漏监测可及时发现泄漏及潜在的风险,对于确保CCUSEOR的安全性、封存有效性和碳封存量的核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以延长石油建成的国内首个全流程一体化CCUS-EOR示范工程为对象,立足黄土塬地域特征与油田开发工程实际,形成了包含CO_(2)运移、盖层完整性、泄漏环境监测的“地下-地表-地上”“三位一体”的泄漏监测体系和关键技术,并取得较好的矿场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优化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与处理流程开发了时移垂直地震剖面(VSP)监测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CCUS-EOR项目的CO_(2)运移监测,明确了CO_(2)的地下运移范围,证明了CO_(2)封存的有效性,解决了黄土塬地区常规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精度受限的问题;②研发了微地震监测装备及数据处理算法,证实了CO_(2)注入仅影响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储层而未破坏长4+5段盖层的完整性,解决了CO_(2)驱油过程中盖层完整性评估困难的问题;③基于CO_(2)在浅层地下水—土壤中迁移转化模拟优化监测网络,构建了“大气-土壤-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结合注采动态风险建模,研发了CO_(2)泄漏预警系统,在化子坪示范工程连续4年监测未发现泄漏事件。结论认为,研究构建的“地下-地表-地上”“三位一体”CO_(2)泄漏监测关键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黄土塬地区CO_(2)封存监测的难题,为国内同类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示范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石油 CCUS-EOR CO_(2)泄漏监测 监测关键技术 三位一体 矿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三维地理信息的数智化油气勘探开发——延长石油的实践与展望
3
作者 王香增 党海龙 +3 位作者 张亮 张建锋 王世玉 张景涛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延长石油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历年积累的海量数据存储分散且安全风险较高,陕北油气区极其分散的作业环境,使得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数据孤岛,导致数据难以共享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为应对这些问题,延长石油致力于研究数... 延长石油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历年积累的海量数据存储分散且安全风险较高,陕北油气区极其分散的作业环境,使得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数据孤岛,导致数据难以共享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为应对这些问题,延长石油致力于研究数智化油气勘探开发与三维地理信息的融合技术,旨在提高油气藏的经营效率,探索数字化驱动转型的新路径。文章从延长石油地理信息与勘探开发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实践出发,深入分析数智化油气勘探开发与三维地理信息融合的方法与成效。通过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导航,围绕勘探开发研究构建主线,依托高效的数据组织和传递机制,依托油气藏综合分析及专业软件集成,建立覆盖勘探开发全流程的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由此建立了数据标准体系,实现了智能化数据检索,构建了勘探开发全周期业务流程,促进了多专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创建了一体化协同研究工作流程,进而实现精准管控与高效决策。文章通过分析融合应用场景模型的建设展望,为延长石油智能化油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油气勘探开发 延长石油 协同工作平台 融合应用 场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石油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9
4
作者 王香增 杨红 +5 位作者 刘芳娜 胡海文 李超跃 刘瑛 梁全胜 张春威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8-262,共15页
延长石油创新将煤化工CO_(2)捕集与油藏CO_(2)封存相结合,实现了煤炭清洁利用、碳减排和原油增产等多重效益,探索形成了一条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径。系统阐述了延长石油CCUS全流程一体化技术及矿场实践,形成了煤化工低温甲醇洗低成... 延长石油创新将煤化工CO_(2)捕集与油藏CO_(2)封存相结合,实现了煤炭清洁利用、碳减排和原油增产等多重效益,探索形成了一条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径。系统阐述了延长石油CCUS全流程一体化技术及矿场实践,形成了煤化工低温甲醇洗低成本CO_(2)捕集技术,捕集成本105元/t,捕集示范规模30万t/a;建立了CO_(2)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方法,评价油田CO_(2)理论封存量为8.84×10~8 t,封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油田西部;揭示了跨时间尺度油藏CO_(2)封存状态演变规律,水气交替注入情景下CO_(2)封存10年和100年对应的构造、束缚、溶解和矿化封存量占比分别为24.38%、27.19%、48.38%、0.05%和15.09%、38.65%、45.77%、0.49%;创建了盖层封闭性评价方法,明确化子坪CO_(2)封存试验区长4+5盖层主要为Ⅰ、Ⅱ类;构建了“三位一体”CO_(2)安全监测体系,监测未发现CO_(2)地质泄漏,封存安全等级为Ⅰ级,矿场实现CO_(2)安全有效封存10.12×10~4 t。煤化工CO_(2)捕集与油藏CO_(2)封存矿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碳减排与原油增产效果,相关创新技术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CO_(2)捕集 CO_(2)封存 盖层封闭性 安全监测 延长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庆城地区延长组前积斜坡生长及其控砂规律 被引量:2
5
作者 夏勇 惠潇 +4 位作者 赵俊峰 侯云超 李慧琼 白金莉 刘永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7,共15页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式”沉积分层的传统认识,也为分析三角洲—深湖区砂体分布规律及储层预测提供了新思路。【方法】以斜坡生长理论为指导,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延长组长7—长1油层组依次划分为F1~F6共6期前积斜坡体。【结果与结论】定量表征了发育较完整的F1~F4斜坡体特征,识别出平坦型(0°~0.5°)和低角度上升型(0.5°~1.0°)两种坡折迁移轨迹。F1沉积期,物源供应弱,湖盆规模最大,形成加积型斜坡,砂体主要发育于顶积层。F2~F3沉积期,物源供应增强,湖盆收缩,形成进积型斜坡,具有平坦型迁移轨迹,砂体主要分布在深湖区。F4沉积期,形成加积—进积混合型斜坡,具有低角度上升型迁移轨迹,顶积层及深湖区均富砂。物源供给与湖平面变化是研究区斜坡生长及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斜坡体 滨线迁移轨迹 砂体分布样式 延长组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本溪组物源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樊宇洁 孟祥振 +3 位作者 蒲仁海 高小平 强腾 宋明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11,共15页
碎屑物质来源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内本溪组砂岩储层发育和展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延长探区内37口井砂岩和泥岩样品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龄、重矿物组合、微量元素以及砂砾岩粒径统计等分析,揭示了本溪组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和搬... 碎屑物质来源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内本溪组砂岩储层发育和展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延长探区内37口井砂岩和泥岩样品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龄、重矿物组合、微量元素以及砂砾岩粒径统计等分析,揭示了本溪组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和搬运方向。研究表明探区内延528井的1 912 Ma和2 425 Ma 2个年龄峰值与华北克拉通北缘相对应,其他5口井的年龄峰值段435~447 Ma和952~976 Ma则与北秦岭的年龄峰值相对应,据此可将探区内物源划分为NE和S部2个方向。通过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等重矿物,可将S部物源进一步划分为WS和ES 2个方向;与重矿物分析结果相对应,在微量元素锆铌比分析中,存在WS陇东地区和ES豫西地区2个方向的物源;对砂砾岩粒径在平面上分布特征的显示,研究区存在来自ES方向的物源。综合分析可得,延长探区本溪组总体上可划分为NE、WS和ES 3个物源区,分别指示了盆地北缘阴山、盆地南缘祁连山和北秦岭东段剥蚀区,其中ES方向物源距延长探区最近,对探区影响较大。该成果探明了研究区内的3个物源方向以及其影响区域,对延长探区本溪组砂体分布预测和沉积相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组 沉积物源 锆石 重矿物 微量元素 砾径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乙醇高效催化脱氢制乙醛和氢气新型高分散铜催化剂研究取得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东元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9-979,共1页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杨东元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石峰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发的乙醇高效催化脱氢制乙醛和氢气新型高分散铜催化剂取得进展。该新型高分散铜催化剂可使煤基乙醇经预热后通过催化剂床层发生脱氢...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杨东元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石峰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发的乙醇高效催化脱氢制乙醛和氢气新型高分散铜催化剂取得进展。该新型高分散铜催化剂可使煤基乙醇经预热后通过催化剂床层发生脱氢反应,经分离后得到乙醛及氢气产品,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高稳定性催化转化及反应的本质安全,为煤基乙醇高附加值利用,提供新的工艺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催化剂 工艺技术路线 催化剂床层 高附加值利用 脱氢反应 催化脱氢 乙醛 本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发的苯与合成气制甲苯/二甲苯技术取得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东元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5-945,共1页
近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杨东元教授团队与西北大学代成义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的苯与合成气一步法制甲苯/二甲苯技术取得进展。研究团队采用新型金属-分子筛封装技术,实现了多金属与分子筛催化剂材料的纳米级短程复合及连续表... 近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杨东元教授团队与西北大学代成义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的苯与合成气一步法制甲苯/二甲苯技术取得进展。研究团队采用新型金属-分子筛封装技术,实现了多金属与分子筛催化剂材料的纳米级短程复合及连续表面改性。研究发现:采用该催化剂,在反应压力3 MPa、温度450℃、合成气碳/氢摩尔比1∶0.57、合成气体积空速4.71 m 3/(kg·h)、苯体积空速0.525 kg/(kg·h)等优化工艺条件下,苯转化率高于81.0%,甲苯/二甲苯总选择性高于91.0%,并已完成中试规模500 h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苯 合成气 分子筛催化剂 中试规模 体积空速 表面改性 西北大学 封装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气水平井固井技术——以延长石油延安国家级陆相页岩气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35
9
作者 李伟 王涛 +3 位作者 王秀玲 李社坤 周战云 李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112,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上三叠统延长组及下二叠统山西组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对该区页岩气进行开发。针对水平井固井过程中存在的油基钻井液清洗困难、长水平段套管难以居...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上三叠统延长组及下二叠统山西组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对该区页岩气进行开发。针对水平井固井过程中存在的油基钻井液清洗困难、长水平段套管难以居中、固井过程中易发生漏失、水平井及分段压裂对水泥环要求高、长封固段固井附件易失效等技术难题,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获得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措施:1在该示范区通过采用清油型前置液多级冲洗工艺,有效地冲洗界面残留油膜,提高油基钻井液冲洗效率;2新研制的水平井专用扶正器能有效降低管柱下入摩擦阻力,保证套管的居中度;3通过提高地层承压能力、优化浆柱结构实现平衡压力固井;4优选韧性材料提高水泥环的耐冲击能力,较好地满足了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对水泥石性能的要求;5研制的高性能固井附件,保证了长封固段水平井施工安全。所获成果已在该示范区的4口页岩气水平井中进行了应用,固井一次成功率达100%,固井质量优良率达100%,取得了良好的固井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固井 冲洗液 增韧水泥浆 具附件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早二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划分与对比关系再认识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一凡 郭懿萱 +4 位作者 姚泾利 赵俊峰 刘鑫 白金莉 李慧琼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7-1308,共12页
【目的】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深水沉积过渡带存在大量的前积反射现象,指示以往“千层饼”式的近等厚地层划分方案在前积发育区存在“穿时”问题。研究旨在探索建立前积模式下延长组的等时划分... 【目的】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深水沉积过渡带存在大量的前积反射现象,指示以往“千层饼”式的近等厚地层划分方案在前积发育区存在“穿时”问题。研究旨在探索建立前积模式下延长组的等时划分与对比方案,并探讨其与传统地层划分方案的衔接对比关系。【方法】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震相互约束和标定,结合岩心沉积相标志的识别,明确盆地西南部延长组中上部(长7及以上地层)的等时划分与对比关系。【结果】将庆城、合水地区延长组中上部划分出6期前积斜坡体(F1~F6),环县地区划分出5期前积体(F1~F5)。【结论】各期前积体在顶积段与传统分层可较好地衔接对比,但在前积段和底积段,新、旧方案差异较大。各期前积体在前积段普遍较厚,在深水区,F1~F3厚度明显减薄,F5、F6厚度大幅增加。研究区从西南向东北,各期前积体平面分布呈薄—厚—薄的带状样式;北西向展布的地层较厚带指示前积体向湖盆中心的持续推进,指示了湖盆的收缩和充填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延长组三角洲—深水区砂体连通关系、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湖盆沉积充填过程等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时地层划分 前积斜坡 坳陷湖盆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波波 杨塞锋 +3 位作者 贺洁 樊婷婷 车飞翔 周梦影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安塞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综合运用岩芯描述、显微镜鉴定、扫描电镜和压汞试验等手段,对长6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和孔隙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其对指导致密砂岩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安塞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综合运用岩芯描述、显微镜鉴定、扫描电镜和压汞试验等手段,对长6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和孔隙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其对指导致密砂岩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安塞地区长6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隙结构以Ⅱ类(中高排驱压力-微细喉)为主;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9.97%,平均渗透率为1.37×10^(-3)μm~2;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不同微相下的沉积结构不同造成储层的物性差异;强烈成岩作用造成孔隙的孔喉结构差,其中压实压溶作用造成16.7%的孔隙度损失率;受东北方向物源方向影响,不同胶结物差异分布导致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后期溶蚀作用改善储层物性,主要是长石溶蚀,以及区域东北部浊沸石发生溶蚀。在成岩演化基础上进行成岩序列分析,将安塞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为中成岩A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石油探区延长组页岩总含气量综合预测模型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邓长生 张毅 +3 位作者 谢小飞 米伟伟 强娟 宋珈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9-277,共9页
通过页岩样品的等温吸附实验,计算了延长组页岩的吸附气含量,通过建立公式和测井综合解释计算了延长组页岩的游离气含量和溶解气含量,结果表明延长石油探区延长组页岩总含气量为2.25~5.08 m3/t,其中吸附气含量为1.75~4.21 m3/t,游离气... 通过页岩样品的等温吸附实验,计算了延长组页岩的吸附气含量,通过建立公式和测井综合解释计算了延长组页岩的游离气含量和溶解气含量,结果表明延长石油探区延长组页岩总含气量为2.25~5.08 m3/t,其中吸附气含量为1.75~4.21 m3/t,游离气含量为0.20~0.60 m3/t,溶解气含量为0.05~0.52 m3/t.通过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气与多个地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吸附气含量主要受控于温度、压力、总有机碳含量和含水饱和度,游离气含量主要受控于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溶解气含量主要受控于残余油含量、温度、压力、天然气相对密度和原油相对密度。建立了延长石油探区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气总含气量综合预测模型,用现场解吸法获得的总含气量的实测值进行检验,证实页岩总含气量综合预测模型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页岩 吸附气 游离气 溶解气 主控因素 含气量 综合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石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技术特色与工程实践 被引量:13
13
作者 康宇龙 白艳伟 +3 位作者 江绍静 王维波 王宏 梁凯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68-1771,1775,共5页
从二氧化碳捕集、运输、驱油、封存与监测四个环节入手,对延长石油全流程CCUS工程技术分析,识别出具有高浓度、低成本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超临界及适应复杂地形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低压、低渗油藏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油技术;二氧化碳... 从二氧化碳捕集、运输、驱油、封存与监测四个环节入手,对延长石油全流程CCUS工程技术分析,识别出具有高浓度、低成本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超临界及适应复杂地形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低压、低渗油藏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油技术;二氧化碳封存与监测一体化预警体系。延长石油在CCUS工程实践中形成了科技化与国际化引领技术创新、全流程低成本商业示范的自身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CUS 全流程 低成本 超临界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大气扩散数值模拟研究及监测点位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康 杨红 +7 位作者 沈振振 刘瑛 梁全胜 杨强强 王宏 姚振杰 王苛宇 马振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并开展了监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加,CO_(2)云的浓度在纵向上呈现出一直缩小的趋势,但是CO_(2)云的浓度在横向上的扩散距离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当风速为2.0 m/s时,CO_(2)云的扩散距离最远为47 m,浓度最大的CO_(2)云扩散距离为15 m;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大,近地表处CO_(2)云的浓度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在不断增大;当泄漏速度小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得较快;当泄漏速度大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速率变缓。结合模拟结果、陕北地区气象环境、裂缝发育方向、“注气”优势方向和近地表植被高度,确定监测点位布局:方向上为北东—南西向;平面上为距离井口下风向15 m;纵向上为采样高度50 cm。CO_(2)浓度大气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并未发生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 CO_(2)泄漏 CO_(2)浓度大气扩散 监测点位 黄土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双河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分布规律
15
作者 侯宾东 李爱荣 +6 位作者 杨怡青 郭远智 姬伟华 陈兵兵 尹帅 刘梦 赵凯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635-10644,共10页
致密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地层水化学组分及其分布规律对指导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双河地区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参数与沉积微相、有效厚度及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双河地区地层水... 致密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地层水化学组分及其分布规律对指导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双河地区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参数与沉积微相、有效厚度及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双河地区地层水类型主要为CaCl_(2)型,地层水的矿化度主要分布在2201.2~153670.9 mg/L,平均为53947.2 mg/L。矿化度在50000 mg/L之前,含油饱和度随着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而在50000 mg/L之后,含油饱和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较高的矿化度代表好的保存条件,利于油气长期大规模聚集,因而含油饱和度较高;而当目的层矿化度处于10000~20000 mg/L相对低的范围时,主要对应3~5 m薄层单砂体组成的复合砂体,因而含油饱和度也相对较高。分析认为,目的层矿化度、钠氯系数、镁钙系数特征均表明目的层处于相对封闭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油气的保存,这些水化学参数均与致密油藏聚集及产能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双河地区 长6油层组 地层水 水化学参数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煤生物产气过程中大分子结构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大平 秦旭 +4 位作者 邓泽 石尚威 李银川 薛培 张亚伟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为阐明煤的大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在生物产气过程中的变化,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图噶矿区的褐煤进行生物产气实验,通过^(13)C-NMR测试、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研究其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原始乌兰煤样的芳香结构基本单元由... 为阐明煤的大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在生物产气过程中的变化,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图噶矿区的褐煤进行生物产气实验,通过^(13)C-NMR测试、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研究其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原始乌兰煤样的芳香结构基本单元由3个苯环、3个萘环、1个蒽环和3个吡咯组成,碳原子总数为129个。经过微生物的生物产气作用,碳原子总数减少了21个,其中芳香族碳减少了4个,脂肪族碳减少了17个。原始乌兰煤样大分子结构中的脂肪碳原子为55个,生物产气结束后,脂肪碳数量减少了21.8%,亚甲基碳数量减少了25%,次甲基碳和季碳数量减少了16.7%,氧接脂碳和甲基碳数量分别减少了14.3%和33.3%。煤大分子的芳香结构基本单元和侧链脱落主要发生在水解阶段,在后期产甲烷阶段,煤的结构改造基本停止,仅依靠已脱落于反应液中的物质参与生化反应,这证实了在生物产气过程中,煤大分子结构向更高芳构化程度转化是一个显著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结构 褐煤 生物产气 芳香结构基本单元 脂肪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杂质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水膜生成模拟及腐蚀威胁预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兵 张萧玉 +3 位作者 房启超 唐春丽 齐文娇 王香增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6,共9页
以延长油田一期管网工程中榆林能化-乔家洼干线CO_(2)输送管道为例,结合热力学分析了该实际管网工程中杂质水凝析过程及其腐蚀威胁,使用OLGA软件模拟了管线的水膜生成并预测了腐蚀威胁,分析了稳态工况和不同瞬态工况下水膜含量及存在位... 以延长油田一期管网工程中榆林能化-乔家洼干线CO_(2)输送管道为例,结合热力学分析了该实际管网工程中杂质水凝析过程及其腐蚀威胁,使用OLGA软件模拟了管线的水膜生成并预测了腐蚀威胁,分析了稳态工况和不同瞬态工况下水膜含量及存在位置变化,并基于试验数据验证了模拟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稳态运行过程中,该管线前22.3 km存在一定量的连续水膜,管内存在腐蚀威胁;随管线输量波动,水膜体积增加,低输量下存在水膜的管段更长;低压运行时水膜体积减少,但在压力恢复过程中,水膜体积迅速增加,被水膜覆盖的管线长度达到37 km;在停输/再启动工况下,水膜体积和存在水膜的管段长度均减小,但停输可能导致前8 km管线中的静态水膜发生聚集,造成管壁严重腐蚀;在泄漏工况下,管内水膜体积增加,存在水膜的管段长度增加至30 km,管内腐蚀威胁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腐蚀 水膜 存在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表面CO_(2)-CH_(4)竞争吸附特征与扩散过程研究--以延安气田山西组2段为例
18
作者 林进 汪心雯 +5 位作者 王香增 何庆成 孟祥振 吕敏 王泉波 杨利超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4-713,共10页
【研究目的】CO_(2)-EGR技术能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同时将CO_(2)永久封存于地下,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CO_(2)-CH_(4)在纳米孔隙中竞争吸附和扩散是增采和封存的关键机理。【研究方法】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山2储层为靶区,利用分子... 【研究目的】CO_(2)-EGR技术能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同时将CO_(2)永久封存于地下,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CO_(2)-CH_(4)在纳米孔隙中竞争吸附和扩散是增采和封存的关键机理。【研究方法】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山2储层为靶区,利用分子动力学(MD)和巨正则系统蒙特卡罗(GCMC)方法建立模型,研究储层温压条件下CO_(2)-CH_(4)混合气体在关键矿物(石英和伊利石)纳米基质孔隙中的竞争吸附规律,分析CO_(2)自扩散系数与温压关系。【研究结果】(1)在等温(353.15 K)变压(5.9~17.7 MPa)和等压(11.8 MPa)变温(313.15~373.15 K)条件下,石英和伊利石对CO_(2)吸附能力大于CH_(4),CO_(2)-CH_(4)在石英孔隙中的竞争吸附选择性大于伊利石孔隙;(2)等温(353.15 K)变压(5.9~17.7 MPa)和等压(11.8 MPa)变温(313.15~373.15 K)条件下,CO_(2)-CH_(4)在石英和伊利石孔隙中的竞争吸附选择性分别随压力、温度的增加而降低;(3)低压(5.9 MPa)高温(373.15 K)条件下,CO_(2)在CO_(2)-CH_(4)-石英和CO_(2)-CH_(4)-伊利石系统的流动和扩散效率更高。【结论】石英和伊利石对CO_(2)吸附量更高,置换CH_(4)能力更高,CO_(2)封存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埋藏 致密砂岩 纳米孔隙 分子动力学 竞争吸附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Q1区块齐古组稠油油藏倾斜油水界面主控因素
19
作者 颜永何 李海波 +5 位作者 朱爱国 张无忌 张晶 刘刚 陈燕辉 汪彪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2-590,共9页
为确定克拉玛依油田HQ1区块齐古组浅层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及其主控因素,以油藏边部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h-4井区为例,利用密集井网资料及测试分析资料,探讨了砂体展布、水动力、储集层物性、油藏充注压力和构造作用对油藏油水界面的影响。... 为确定克拉玛依油田HQ1区块齐古组浅层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及其主控因素,以油藏边部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h-4井区为例,利用密集井网资料及测试分析资料,探讨了砂体展布、水动力、储集层物性、油藏充注压力和构造作用对油藏油水界面的影响。研究区h-4井区油水界面特征明显,东部含水边界线与构造线平行,西部含水边界线与构造线斜交且油水界面倾斜。形成倾斜油水界面的主要原因为构造作用影响下的断裂阶段性开启、原油黏度变化导致的油水界面调整滞后,油藏具构造活动与非稳态耦合的成藏机制。研究区西部断裂开启形成原油的运移通道,原油在齐古组聚集成藏。西部断裂封闭后再次开启,油藏被破坏,原油溢散形成西高东低油水界面;同时,原油遭受降解,形成原油黏度西高东低的特征。在构造作用以及原油黏度影响下,油水界面的水平调整明显滞后,油藏属于非稳态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HQ1区块 齐古组 稠油油藏 油水界面 原油黏度 非稳态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深部8^(#)煤储层地质特征及含气性主控因素分析
20
作者 魏虎 林进 +6 位作者 王香增 乔向阳 万永平 李涛 郭雨嘉 吕敏 杜锦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6-1331,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安气田石炭系本溪组8^(#)煤埋藏深度大,极具开发潜力。但当前地质资料匮乏,对储层的地质非均质性特征、含气性展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尚未厘清。本研究依据测、录井,并结合岩心观察及各项室内试验,对研究区8^(#)煤开展...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安气田石炭系本溪组8^(#)煤埋藏深度大,极具开发潜力。但当前地质资料匮乏,对储层的地质非均质性特征、含气性展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尚未厘清。本研究依据测、录井,并结合岩心观察及各项室内试验,对研究区8^(#)煤开展煤岩煤质、孔隙结构、吸附解析及含气性特征探究,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含气性的主控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本溪组8^(#)煤呈大面积稳定分布,埋藏深度大于2000 m,呈现西深东浅趋势。煤层平均厚5.51 m,东厚西薄,以原生结构光亮-半亮煤为主。有机质含量达81.5%~94.6%,镜质组主导,镜质体反射率在3.03%~3.25%,表征其为过成熟高阶煤,具备强热成因气生成能力。(2)顶板灰岩与底板泥岩构成有效封盖体系,利于深部煤层气保存。储层孔隙以微孔为主,孔隙度在0.84%~7.06%,比表面积大,渗透率均值0.97mD,形成有利储集空间。(3)兰氏体积>30 cm^(3)/g,兰氏压力1.36~6.78 MPa,吸附能力西高东低。现场解吸气量达24.397~36.314 cm^(3)/g,呈中部高、东西两翼低的空间分异。(4)灰分含量与镜质体反射率为关键控制因素,关联度分别为0.9112和0.9107,而煤层厚度、埋深及顶底板封闭性受深部复杂温压环境影响,关联性较弱。本研究覆盖“生-储-保-控”关键环节,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安气田深层煤层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含气性 储层特征 灰色关联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