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SEI的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以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致密砂岩为例
1
作者 周雪 高辉 +5 位作者 王成龙 张创 梁涛 吴云 郭艳琴 李百强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2-1214,共13页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油气的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用于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的参数众多,导致评价结果有时不一致,限制了对致密砂岩储层有利区分布规律及优质储层成储机制的深刻认识。本文综合岩相...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油气的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用于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的参数众多,导致评价结果有时不一致,限制了对致密砂岩储层有利区分布规律及优质储层成储机制的深刻认识。本文综合岩相学观察和多种地质实验测试结果,精细表征了志丹地区长4+5致密砂岩储层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方法优选了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评价参数,构建了适用于志丹地区长4+5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综合指标PSEI,并采用PSEI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类评价,最后结合油水相渗实验结果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分类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区内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主要为绿泥石、方解石和铁方解石等;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其次为岩屑溶孔和长石粒内溶孔;孔隙度主要介于7%~11%,渗透率主要小于0.5×10^(-3)μm^(2);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根据PSEI可将研究区长4+5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Ⅰ类(PSEI>0.7)、Ⅱ类(PSEI介于0.3~0.7)和Ⅲ类(PSEI<0.3),孔隙结构分类结果与油水相渗实验结果一致,研究区长4+5油层组主要发育Ⅱ类和Ⅲ类孔隙结构。研究成果可以为致密砂岩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及成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综合评价指标 因子分析 致密砂岩储层 长4+5 志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西北部延长组长6—长9致密储层微观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孙昆 白玉彬 +2 位作者 陈莹 庞长旭 贺姣姣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41,共8页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黏土矿物X衍射、常规物性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西北部长6—长9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长6—长9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胶结物成分主要为方...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黏土矿物X衍射、常规物性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西北部长6—长9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长6—长9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胶结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储层物性总体很差,属于致密储层,但不同层位储层物性差异明显;储层孔隙类型以长石类溶孔为主,其次为残余粒间孔,孔隙结构极其复杂;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有关,不同沉积微相和粒度变化的储层物性差异明显,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储层物性最好;压实作用是破坏储层物性的第一要素,胶结作用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而溶蚀作用大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构造成因的裂缝对储层渗透率有显著影响,而对孔隙度影响微弱。研究成果可为志丹油田致密油藏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微观特征 延长组 志丹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特征与石油充注
3
作者 李媛 白玉彬 孙昆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3期51-56,共6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充注、运移、成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测试技术,研究了志丹油田纸坊区延长组石油充注方向。结果表明:纸坊区延长组原油具有相同的成因和相似的热演化程度;石油总体由中部向西部、东北...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充注、运移、成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测试技术,研究了志丹油田纸坊区延长组石油充注方向。结果表明:纸坊区延长组原油具有相同的成因和相似的热演化程度;石油总体由中部向西部、东北部发生充注,具体表现为:沿着充注方向,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总量增加、原油成熟度逐渐降低、暴露型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原油充注方向与烃源岩厚度变薄所指示的方向一致,且以短距离充注为主。研究结果对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机理研究及勘探选区评价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含氮化合物 石油充注 延长组 志丹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以永宁油田任山区块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谢伟 王延锋 李红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45,共10页
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永宁油田任山区块延长组长2油藏的富集规律,利用岩心分析测试、测井曲线以及试油等资料,对长2油层组的沉积微相、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长2油层组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由河道砂坝、天然堤及泛滥平原微相构成,其... 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永宁油田任山区块延长组长2油藏的富集规律,利用岩心分析测试、测井曲线以及试油等资料,对长2油层组的沉积微相、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长2油层组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由河道砂坝、天然堤及泛滥平原微相构成,其中河道砂坝微相由灰白色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组成。河道砂坝微相砂岩以长213小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为11.6%,渗透率变化较大,发育残余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较为强烈的成岩作用有绿泥石薄膜胶结,自生高岭石胶结及长石、岩屑颗粒的溶解作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为0.57~0.88,表明砂岩整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长2油藏的分布受局部构造和供烃条件的控制,充足的油源供应是长2油气成藏的最关键因素,本区西南部靠近长2—长7暗色泥岩发育区,是长2油气最有利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储层特征 油气富集 长2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2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度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康 李红 +3 位作者 周雪 谢伟 董杨坤 刘永杰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81,共8页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实验、流体包裹体、真实砂岩微观模型驱替等分析资料,对志丹地区长2储层砂岩成岩作用、成岩演化阶段及孔隙度演化与驱替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实验、流体包裹体、真实砂岩微观模型驱替等分析资料,对志丹地区长2储层砂岩成岩作用、成岩演化阶段及孔隙度演化与驱替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砂岩经历了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改造,研究区长2油层组现今处于中成岩A期;应用Beard砂岩原始孔隙度恢复公式,计算出长2储层未固结砂岩的原始孔隙度平均39.09%;压实、压溶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可以使原始孔隙度减少15.41%,减孔率为39.42%;胶结作用会进一步减少原始孔隙度,使孔隙度损失12.72%,减孔率为32.46%,而绿泥石薄膜的普遍发育则对于原生孔隙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长石和岩屑的溶蚀作用也对储层物性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且溶蚀作用产生的高岭石充填在孔隙中形成的晶间孔也可以成为储集空间,使孔隙度增加4.2%,增孔率为10.76%;各种成岩作用造成孔隙度变化对于储层的驱替效率影响不同,其中压实作用的增强对降低驱替效率影响最大,而强烈的溶蚀作用会使储层的驱替效率增加,以方解石胶结为主的胶结作用会降低储层驱替效率,而以绿泥石膜胶结为主的胶结作用对储层驱替效率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驱替效率 成岩作用 长2储层 志丹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断缝体特征及对油藏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尹帅 田涛 +6 位作者 李俊鹿 王瑞飞 周雪 李玉蓉 柳伟明 李香雪 张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发育,针对断缝体对延长组油藏甜点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利用大量的地震及测井解释结果,从断缝体演化机制角度对断缝体特征进行精细描述,进而系统探讨断缝体对油气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发育,针对断缝体对延长组油藏甜点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利用大量的地震及测井解释结果,从断缝体演化机制角度对断缝体特征进行精细描述,进而系统探讨断缝体对油气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发育直立走滑断裂,多具有“Y”字型、花状及负花状结构,且断裂常穿过白垩系底、延安组底、长7油层组底等界面,向下则插入基底。部分断裂仍具有早期逆断性质,表明断裂在后期反转程度不彻底。主断裂在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形态及偏移量,剖面上表现为张扭及压扭性质的循环转变,平面上则表现为不同类型断裂组合形式的交替出现。构建了断缝体中走滑断裂的发育模式,走滑断裂具有典型的多期活动、继承发育的特征。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垂直缝及水平层理缝,水平层理缝的发育频率为62.5%,垂直缝的发育频率为37.5%,且垂直缝含油级别相对较高。裂缝主要发育于分流河道细砂岩。当距主断裂距离大于1.25~1.5 km时,裂缝发育程度急剧降低,存在断缝体边界;在该边界范围内,厚度小于6 m的单砂体裂缝较为发育,当单砂体厚度超过6m,裂缝发育程度急剧降低。所构建的基于沉积(基础)、构造(主导)及裂缝(见效)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预测研究区长8油层组断缝体油藏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 有利区预测 走滑断裂 延长组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浊沸石胶结物特征及其成岩模式 被引量:6
7
作者 袁珍 郑艳忠 +2 位作者 袁海莉 杨喜彦 李文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衍射等微观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发育的浊沸石胶结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发育了受控于东北及南部物源两个方向的沉积体系,浊沸石分布在这两个沉积体系的延长组下组合中的长10,长... 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衍射等微观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发育的浊沸石胶结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发育了受控于东北及南部物源两个方向的沉积体系,浊沸石分布在这两个沉积体系的延长组下组合中的长10,长9油层组中,仅在东北沉积体系浅层长3油层组出现了浊沸石胶结物。结合含浊沸石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自生胶结物的赋存状态与其他自生矿物及骨架颗粒之间相互关系,认为研究区延长组浊沸石的形成受控于物源区母岩的特征及成岩流体的演化特征,以此建立浊沸石的成岩模式,明确研究区浊沸石的成因,进一步分析了浊沸石胶结物对延长组储层储集性能的双重影响(即早期堵塞孔隙、晚期因溶蚀而改善储层),为延长组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延长组 浊沸石 成岩模式 优质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染色算法的地震干涉成像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振春 刘畅 +3 位作者 曲英铭 苏琳淞 丁泽政 陶同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为了提高基于染色算法的逆时偏移计算效率,提出基于染色算法的地震干涉成像技术(CC-STRTM)。地震干涉技术作为一种炮记录的处理手段可以消去两个炮记录中相同的信号。该技术将观测系统从地表下移到人为选取的地下校准面,将研究区域缩小... 为了提高基于染色算法的逆时偏移计算效率,提出基于染色算法的地震干涉成像技术(CC-STRTM)。地震干涉技术作为一种炮记录的处理手段可以消去两个炮记录中相同的信号。该技术将观测系统从地表下移到人为选取的地下校准面,将研究区域缩小到校准面下侧。再分析干涉成像结果,选出染色区域。最后完成复数域的逆时偏移处理,输出虚部偏移结果。通过复杂模型对该方法进行测试,对比分析成像结果和计算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成像精度的同时不降低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成像 染色算法 逆时偏移 盐下构造 计算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套损井非金属大段贴堵技术研究
9
作者 杨琦 王海洲 +4 位作者 陈昌奎 赵鹏玉 李德君 黄东安 袁秀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42,共7页
对于低渗透油藏φ139.7 mm套管因腐蚀发生大段连续套损问题,通常采用φ88.9 mm小套管进行二次固井,但治理后依然存在二次套损隐患,同时其76 mm的内径也不便于后期生产维护。为此,开展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非金属大段贴堵管的结构设计、实... 对于低渗透油藏φ139.7 mm套管因腐蚀发生大段连续套损问题,通常采用φ88.9 mm小套管进行二次固井,但治理后依然存在二次套损隐患,同时其76 mm的内径也不便于后期生产维护。为此,开展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非金属大段贴堵管的结构设计、实物静水压试验及窄间隙高强韧性固井材料优选。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管在不同温度下的承压性能、管体和螺纹接头的密封性均能够满足现场需求,设计的固井材料抗压强度达到62 MPa,同时配套贴堵施工作业保障措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非金属大段贴堵工艺技术体系;现场应用7口井,固井成功率100%,固井质量合格率99%以上,平均单井日增油3.2 t,效果显著。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低渗透油藏开发效益,也进一步丰富了套损井治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套管 套损井 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 贴堵剂 非金属大段贴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地震波强化泡沫稳定性微观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静 夏军勇 +2 位作者 刘玺 吴飞鹏 蒲春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5-192,共8页
针对低频人工地震波对泡沫稳定性的协同强化效应,基于垂直液膜排液模型和波动理论,建立了低频人工地震波激励下泡沫稳定性微观动力学模型;采用高阶偏微分方程组无因次变换、隐式和显式差分方法对该模型进行复合求解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针对低频人工地震波对泡沫稳定性的协同强化效应,基于垂直液膜排液模型和波动理论,建立了低频人工地震波激励下泡沫稳定性微观动力学模型;采用高阶偏微分方程组无因次变换、隐式和显式差分方法对该模型进行复合求解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对低频人工地震波作用下的泡沫液膜厚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分布及排液速度等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研究表明,低频振动可降低排液后期泡沫液膜中表面活性剂浓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强化Marangoni效应的作用效果,提高了泡沫液膜的稳定性。当振动频率接近泡沫液膜固有频率时振动效果最佳,最佳振动频率约为50 Hz。振动加速度越大,泡沫液膜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恢复速度越快,Marangoni效应延缓泡沫液膜排液的能力越强,稳泡性能越好,但振动加速度并非越大越好,最佳振动加速度约为0.5倍重力加速度。合理的振动参数会大幅提高Marangoni效应的作用效果,表面活性剂初始浓度越小,振动提高Marangoni效应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波 泡沫稳定性 液膜排液 波动理论 动力学模型 振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藏多分支水平井非稳态产能模型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瑞忠 刘秀伟 +3 位作者 王星 郜益华 高岳 黄岩松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56,共9页
针对煤层气藏多分支水平井产能研究,从渗流力学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考虑割理系统应力敏感性和基质系统非稳态扩散的煤层气藏多分支水平井非稳态产能数学模型,基于点源解理论、Pedrosa变换、摄动变换、Laplace变换、有限余弦变换、数值... 针对煤层气藏多分支水平井产能研究,从渗流力学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考虑割理系统应力敏感性和基质系统非稳态扩散的煤层气藏多分支水平井非稳态产能数学模型,基于点源解理论、Pedrosa变换、摄动变换、Laplace变换、有限余弦变换、数值离散以及叠加原理,求解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的技术绘制典型产量递减曲线,并依据曲线特点划分成9个不同的流动阶段,同时进行模型验证与对比;并对渗透率模量、分支井长度以及分支井个数等进行敏感性参数分析,总结出不同参数对生产动态的影响规律。煤层气藏多分支水平井产能动态的研究为合理开发煤层气藏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应力敏感性 非稳态扩散 多分支水平井 敏感性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波激励下泡沫强化起泡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静 夏军勇 +2 位作者 刘玺 吴飞鹏 李正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0,共8页
为探究低频波对泡沫起泡性能的影响机制,利用毛细管和多孔介质玻璃刻蚀模型,开展低频波激励下泡沫起泡性能表征试验并对协同强化起泡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低频波激励下可缩短起泡时间、提高泡沫液利用率和气泡数目提高倍数;毛细管静... 为探究低频波对泡沫起泡性能的影响机制,利用毛细管和多孔介质玻璃刻蚀模型,开展低频波激励下泡沫起泡性能表征试验并对协同强化起泡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低频波激励下可缩短起泡时间、提高泡沫液利用率和气泡数目提高倍数;毛细管静态起泡时间缩短高达42%,其对应最佳频率和加速度分别为15 Hz和0.5 g(g为重力加速度);多孔介质动态起泡泡沫液利用率和气泡数目提高倍数分别比不加振动时提高了16.33%和5.59倍,其对应的最佳频率和加速度分别为25 Hz和0.3 g。揭示了低频波可通过降低泡沫液膜垂直方向上的拖拽力、增加水平方向上的剪切力以及降低气泡发生缩颈分离和液膜截断时的临界压力,进而缩短了起泡时间、提高了起泡速率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波 强化起泡 毛细管 多孔介质 起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古环境恢复及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华丽 高建荣 +5 位作者 付玲 白莹 张涛 陈朝兵 袁立甲 刘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6,I0003,I0004,69,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沉积体系类型认识存在争议。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与中东部地层的对接关系,以元素录井资料为主,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铸体薄片等资料,分析盆地西缘海域古环境特征及其与中东部海域的差异,揭示鄂尔多斯盆...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沉积体系类型认识存在争议。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与中东部地层的对接关系,以元素录井资料为主,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铸体薄片等资料,分析盆地西缘海域古环境特征及其与中东部海域的差异,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重点层系的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建立古环境及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奥陶系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古环境演化趋势与盆地中东部的基本一致,纵向上,自三道坎组至乌拉力克组沉积期,海平面呈振荡—上升趋势,古水体逐渐加深,古氧化还原性和古生产力逐渐增强;古气候对古盐度影响明显,其中三道坎组—桌子山组沉积期古气候为干热型,古盐度逐渐升高,克里摩里组—乌拉力克组沉积期古气候转为相对温湿型,古盐度呈下降趋势。古环境演化对沉积体系类型具有一定约束作用,三道坎组—乌拉力克组沉积区域集中发育于Y窄相带—X宽相带,三道坎组主要发育台地边缘相的浅滩和礁滩,桌子山组以台地前缘斜坡相为主,克里摩里组发育盆地边缘相—开阔陆棚相,乌拉力克组发育盆地相。该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天然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录井 古环境 沉积演化模式 沉积体系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4~2022年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毕岭 肖玲 +2 位作者 贾慧 章宏波 陈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5-2347,共13页
遗迹化石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地层旋回性及其全球成因动力学研究的有效载体。遗迹化石是某种环境条件下生物行为习性的直接证据,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对探讨生物行为习性的演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储层地质... 遗迹化石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地层旋回性及其全球成因动力学研究的有效载体。遗迹化石是某种环境条件下生物行为习性的直接证据,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对探讨生物行为习性的演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笔者等选取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数据,对1954~2022年遗迹化石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CiteSpace 6.1.R2软件对文献类型分布、年度发文数量、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引文献、突现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构建和绘制各单元间相互关系,以探求研究领域关键路径及知识拐点,进而挖掘所蕴含的新知识,预测学科研究趋势。研究表明:①我国遗迹化石领域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河南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胡斌;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作者是龚一鸣;我国遗迹化石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基金资助为主。②系统发展阶段,我国遗迹化石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贵阳、新疆;创新发展阶段,研究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等地。③中国寒武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云南省和贵州省境内;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贵州、陕西、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湖南等地。石炭系—二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等地;三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区。笔者等基于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遗迹化石研究现状和趋势,对于进一步了解遗迹化石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CITESPACE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信息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水平井轨道优化对齐设计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小平 李伟峰 +1 位作者 贾红娟 郝世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4,共6页
针对现有三维水平井轨道计算方法程序复杂,迭代计算过于繁琐的问题,形成了基于空间圆弧曲线优化对齐方法的水平井轨道优化设计模型和简易算法。将水平井的轨道设计问题,转化为带有三角函数的多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根据该算法,只要确... 针对现有三维水平井轨道计算方法程序复杂,迭代计算过于繁琐的问题,形成了基于空间圆弧曲线优化对齐方法的水平井轨道优化设计模型和简易算法。将水平井的轨道设计问题,转化为带有三角函数的多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根据该算法,只要确定了造斜点、靶点,并预设合理的第一、第二圆弧段狗腿度,就可以精确计算出水平井的各项轨道参数,参数求解具有唯一性。为轨道设计和软件编程人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水平井 轨道设计 数学模型 模型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雪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9,共5页
详细梳理了美国页岩油的资源规模与分布、主要富集区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现状,总结归纳了全美页岩油开发的政策、技术和管理模式。综述了中国陆相页岩油的资源分布、类型及潜力,探讨了我国陆相页岩油开发面临的关键问题。借鉴北美页岩油... 详细梳理了美国页岩油的资源规模与分布、主要富集区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现状,总结归纳了全美页岩油开发的政策、技术和管理模式。综述了中国陆相页岩油的资源分布、类型及潜力,探讨了我国陆相页岩油开发面临的关键问题。借鉴北美页岩油革命的成功经验,中国应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开发现状 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智能驱油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创 王成龙 +1 位作者 时圣彪 郑川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01-2105,共5页
综述了纳米驱油技术的分类,及微观和宏观驱油机理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智能纳米驱油技术的五大应用,对比了该技术与常规驱油技术的优势,从性能效果、经济成本、安全及环保层面分析了智能纳米驱油技术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前瞻性的发展... 综述了纳米驱油技术的分类,及微观和宏观驱油机理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智能纳米驱油技术的五大应用,对比了该技术与常规驱油技术的优势,从性能效果、经济成本、安全及环保层面分析了智能纳米驱油技术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前瞻性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智能驱油 驱油机理 分离压力 应用 纳米调驱 优势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井油套环空带压原因分析及治理
18
作者 刘博 《湖北农机化》 2020年第14期141-142,共2页
注水井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严重的老化现象,导致石油油田出现安全问题。针对石油注水井产生的问题,在本文中进行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的阐述,为注水井的使用问题给出建议。
关键词 油田 注水井 油套环空带压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