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起油田压裂返排液回用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刚 王伟龙 +4 位作者 杨水胜 李辰 朱锦艳 申太志 洪曦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3,共9页
吴起(WQ)油田压裂返排液存在排放量大、黏度大、处理难等问题,环保形势异常严峻。结合油田开发实际,分析压裂返排液的主要成分,对其重复配液回用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其影响的处理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Na^(+)、K^(+)、SO_(4)^(2-... 吴起(WQ)油田压裂返排液存在排放量大、黏度大、处理难等问题,环保形势异常严峻。结合油田开发实际,分析压裂返排液的主要成分,对其重复配液回用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其影响的处理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Na^(+)、K^(+)、SO_(4)^(2-)浓度对基液黏度影响比较小,而Ca^(2+)、Mg^(2+)及总铁浓度带来的影响比较大,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确定了离子影响因素排序为总铁含量>Ca^(2+)>Mg^(2+)>K^(+)>Na^(+)>SO_(4)^(2-);残余交联剂浓度、破胶剂浓度、细菌含量、pH对基液黏度也有一定影响,需要进行适当处理。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分别采用化学反应、纳米活性炭吸附、紫外灯或太阳光照射、添加氢氧化钠等方法对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创新性地提出一套“气浮除油-氧化破胶和阳离子去除-混凝脱稳-板框压滤-水质净化”就地处理工艺,经该工艺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用于配制新的压裂液,能够满足现场需求,应用效果较好,实现了压裂返排液的循环利用,达到了清洁生产和节约成本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压裂液性能 循环利用 清洁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深水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2
作者 张龙飞 白玉彬 +4 位作者 闫新智 薛宁 李鹏程 赵靖舟 张宇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5,共14页
深水湖盆沉积的重力流砂体是非常规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根据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综合利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井曲线等资料,研究了吴起—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重力流成因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 深水湖盆沉积的重力流砂体是非常规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根据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综合利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井曲线等资料,研究了吴起—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重力流成因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深水沉积类型丰富,主要发育3种类型重力流沉积: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重力流的主要成因包括触发机制、湖盆底形,沉积物源,不同类型的重力流在垂向上叠置发育。分3个沉积阶段总结了长7段重力流沉积过程:三角洲前缘砂体至半深湖斜坡滑塌砂体沉积阶段,半深湖滑塌砂体至砂质碎屑流沉积阶段,半深湖—深湖砂质碎屑流向浊流沉积过渡阶段。长7段非/限制性水道微相最为发育,也控制了油气分布,为下一步石油勘探的重点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深水沉积 长7段 延长组 吴起—定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储条件的致密油富集因素与有利区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为例
3
作者 张小奇 白江 +4 位作者 赵小春 马荣 双立娜 杨可欣 吴伟涛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4,共8页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续型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预测了有利区。研究表明:周长地区下组合储层孔隙度平均为7.1%,渗透率平均为1.22×10^(-3)μm^(2),中值为0.32×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其油藏类型为三角洲前缘背景下形成的透镜状岩性致密油藏,呈现平面连片、纵向叠置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储层孔隙度和泥质质量分数对致密油的控制作用明显,渗透率次之;烃源岩生烃强度的控制作用明显,其次为泥岩厚度。利用油层富集因子预测了下组合致密油的有利区:Ⅰ类有利区8块,面积为23.1×10^(4) km^(2),主要在周长地区南部;Ⅱ类有利区13块,面积为56.2×10^(4) km^(2),分布相对分散。研究成果旨在丰富致密油富集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导致密油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有利区预测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白江 段喜宏 +3 位作者 冯文金 白成来 魏高峰 贾乐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5,共6页
为了搞清吴起油田曾岔区长6油层组沉积特征及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油气显示、岩心、毛管压力及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储集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为了搞清吴起油田曾岔区长6油层组沉积特征及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油气显示、岩心、毛管压力及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储集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主要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储层孔喉半径较小,孔隙连通性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沉积相对储层物性具有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层物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席状砂;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而交代作用、溶蚀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河道微相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储层特征 储层物性 影响因素 曾岔区 吴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黏土矿物特征及敏感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寨子河地区长6油层为例 被引量:25
5
作者 师俊峰 师永民 +2 位作者 高超利 赵晔 王哲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88-95,共8页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复杂、比表面积大,岩石颗粒表面附着大量的黏土矿物,容易受到外来流体的影响,发生颗粒膨胀、迁移、离子沉淀等反应伤害储层,从而影响生产效率。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寨子河地区延长组6段油层为例,通过岩石薄...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复杂、比表面积大,岩石颗粒表面附着大量的黏土矿物,容易受到外来流体的影响,发生颗粒膨胀、迁移、离子沉淀等反应伤害储层,从而影响生产效率。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寨子河地区延长组6段油层为例,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X-RD)实验、压汞实验和储层敏感性实验等方法,对研究区储层物性、孔喉结构、黏土矿物特征和储层敏感性类型、伤害程度及敏感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岩心分析实验表明,储层黏土矿物由绿泥石、高岭石、伊利石和伊蒙混层4种矿物组成,影响储层渗透性的敏感性伤害强弱依次为酸敏、水敏、碱敏、盐敏和速敏。并结合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绿泥石富集区域尽量避免储层酸化等改造措施;对伊利石及伊蒙混层含量高、易水敏的地区,压裂改造过程需要提高压裂液砂比,减小压裂液量,从而降低储层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吴起地区 致密砂岩储层 黏土矿物 储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白江 刘晓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3-409,共7页
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储层砂体内部渗透率垂向及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砂岩储层中碎屑颗粒、填隙物含量等演示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的分析,利用非均质性计算指标分析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吴起地区延长组以发育长石... 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储层砂体内部渗透率垂向及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砂岩储层中碎屑颗粒、填隙物含量等演示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的分析,利用非均质性计算指标分析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吴起地区延长组以发育长石砂岩为主,具有分成熟度高、分选好的特征,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压实和压溶、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从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等非均质性指标分析认为,单砂体粒度特征以正韵律、正韵律叠加和复合韵律较为发育,层理构造的垂向变化引起渗透率的垂向变化,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对油藏进行了分割,储层砂体渗透率值非均质性强的特征明显。储层非均质性差异导致吴起地区延长组砂体在平面上使得渗透率值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是由于不同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成岩作用 旋回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熊安亮 程国峰 +7 位作者 李东涛 丁维盼 刘宇羲 陈刚 杨磊 袁耀利 朱玉双 刘林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8-1351,共14页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定性定量表征可以为油藏后期高效开发奠定地质基础。本次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对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超低渗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建立起研究区孔隙结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定性定量表征可以为油藏后期高效开发奠定地质基础。本次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对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超低渗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建立起研究区孔隙结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制作真实砂岩模型,通过油水两相渗流实验反映孔隙结构好坏,通过微观可视化油水驱替实验对不同孔隙结构水驱后微观剩余油存在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Ⅰ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粒间孔-溶孔,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好,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以小面积连片簇状形式存在,驱油效率为35%;Ⅱ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溶孔-残余粒间孔,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接近Ⅰ类,储渗能力及水驱效果最好,驱油效率为43%,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以簇状、环状形式存在;Ⅲ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晶间孔-溶孔,其物性最差,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差,驱油效率仅为21%,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以连片簇状形式存在。研究区成岩作用及孔隙中的填隙物含量主要影响孔隙结构发育,从而影响不同孔隙结构在水驱过后的微观剩余油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油水渗流特征 微观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页岩油储层特征、形成环境及富集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梁锋 曹哲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0,共1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钻井岩心进行岩石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采用V/(V+Ni),Ni/Co,U/Th,Sr/Cu,CaO/(MgO*Al_(2)O_(3)),Sr/Ba,Fe/Mn,Mn/Ti,Ba_(bio)值和P/Al值等多种判别标准,并结合总有机碳的含量,进行古环...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钻井岩心进行岩石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采用V/(V+Ni),Ni/Co,U/Th,Sr/Cu,CaO/(MgO*Al_(2)O_(3)),Sr/Ba,Fe/Mn,Mn/Ti,Ba_(bio)值和P/Al值等多种判别标准,并结合总有机碳的含量,进行古环境分析,恢复了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盐度和古氧化还原条件等。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岩石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深灰色灰质泥岩及含炭屑的粉砂质泥岩、富含有机质的粉砂质泥岩,黏土矿物晶间孔与粒间孔是主要的孔隙类型,可见少量溶蚀孔和微裂缝。②研究区延长组长7沉积时期,有机质生产力强,环境以淡水为主且处于贫氧到缺氧状态,其中长7_(2)—长7_(3)亚段沉积时期,部分水体较深的区域出现极强的还原条件,主要为温湿气候。整体上为深水环境,长7_(2)亚段沉积时位于深水区的边界地带,其水深明显较长71与长7_(3)亚段更深,P/Al值以及Ba_(bio)值总体上变化趋势一致,自下而上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③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古沉积环境具备适宜的温度和盐度条件,与深水和强还原性特征共同促进了有机质的广泛发育、富集和保存,源岩与储层之间通过裂缝连通,离源岩较近的储层,其捕获原油的数量和效率更高,这种源储配置为页岩油的大规模富集成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元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古生产力 有机质富集 源储配置 长7 三叠系 华池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KN模型的致密油藏注水诱导裂缝数值模拟方法
9
作者 石登科 程时清 +3 位作者 赵丹凤 汪洋 刘秀伟 徐泽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5,共12页
裂缝性致密油藏注水过程中天然裂缝开启,能够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同时易形成水淹通道。因此,阐明天然裂缝开启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对于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将PKN模型与油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的方法,即利用嵌入式离散... 裂缝性致密油藏注水过程中天然裂缝开启,能够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同时易形成水淹通道。因此,阐明天然裂缝开启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对于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将PKN模型与油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的方法,即利用嵌入式离散裂缝建立精细表征水驱过程中裂缝动态变化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将其结果与解析解对比验证其准确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定压注水时井底处裂缝扩展速度呈现初期快后期慢的特征。注水诱导裂缝的扩展过程中,伴随着裂缝的开启闭合,裂缝内平均压力呈现波动。一注一采模式下,存在裂缝长度临界值,低于临界值有利于扩大水驱波及体积,高于临界值易引起水窜。利用提出的裂缝扩展耦合模型对X低压致密油藏开展不稳定注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稳定注水能够适度诱导裂缝开启,增大水驱波及体积,避免油井快速水淹,极大地改善致密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N模型 两相渗流 致密油藏 数值模拟 不稳定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注气管柱腐蚀失效分析
10
作者 江绍静 肖沛瑶 +3 位作者 王珂 汤瑞佳 刘春燕 刘晶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01-2310,共10页
CO_(2)驱油是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中CO_(2)地质利用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延长油田开展CO_(2)驱油与封存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增油封碳效果,但实际CO_(2)驱注入环境下的管柱腐蚀失效原... CO_(2)驱油是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中CO_(2)地质利用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延长油田开展CO_(2)驱油与封存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增油封碳效果,但实际CO_(2)驱注入环境下的管柱腐蚀失效原因尚不明晰。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3D共聚焦显微镜、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spectroscopy,XRD)等实验手段对取自吴起某CO_(2)驱油与封存示范区注气管柱的腐蚀形貌进行表征,并对管柱腐蚀产物进行分析,以期明确研究区CO_(2)驱注气管柱腐蚀失效原因。结果表明:以CO_(2)腐蚀为主导的局部腐蚀造成注气管柱的腐蚀失效,腐蚀产物包括FeCO_(3)、Fe的高价氧化物及少量FeS。分析认为,低温CO_(2)的连续注入不会引起管柱腐蚀,但CO_(2)停注期间井筒温度回升、地层水上返使得注气管柱具备了发生CO_(2)/H_(2)S腐蚀的条件,且注气井转注水进一步加剧了管柱腐蚀。建议在CO_(2)停注以及转注水期间加强对注气管柱的杀菌与防腐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CO_(2)/H_(2)S电化学腐蚀 管柱腐蚀 腐蚀失效 防腐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井干扰下有限导流裂缝井解析试井分析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操 程时清 +3 位作者 白江 李宗泽 史文洋 吴嘉鑫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97,共8页
低渗油藏中压裂井试井压力导数曲线在中后期出现“上翘”或“下掉”特征,目前试井分析常将该特征考虑为边界的影响,导致解释结果失真;另外常用的半解析方法计算时间长,不利于油田现场应用。因此提出导流能力影响函数来表征有限导流裂缝... 低渗油藏中压裂井试井压力导数曲线在中后期出现“上翘”或“下掉”特征,目前试井分析常将该特征考虑为边界的影响,导致解释结果失真;另外常用的半解析方法计算时间长,不利于油田现场应用。因此提出导流能力影响函数来表征有限导流裂缝和无限导流裂缝井底压力响应的差异,利用叠加原理建立多井干扰下有限导流裂缝井解析试井模型,大幅提高计算速度,并构建数值模型验证解析模型的正确性。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邻井干扰下垂直裂缝井的试井典型曲线会出现“多台阶”特征,反映了干扰井的数量及干扰发生的顺序。利用Laplace解析反演、卷积变换、误差函数的性质、指数积分函数的性质获得模型的晚期近似解,从理论上证明多井干扰下压力导数曲线径向流段水平线的纵轴截距是测试井和产生影响的邻井无因次产量代数和的1/2。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评估邻井产生干扰的时间、干扰量和地层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井系统 压裂井 邻井干扰 有限导流 导流能力影响函数 试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气藏优化配产新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刚 舒维 +6 位作者 白江 孙兵华 王伟龙 袁耀利 蔡珺君 邓菱璐 李浩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59,167,共7页
针对低渗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早期经典气井优化配产方法的不适应问题,文中建立了基于节点分析法的径向复合地层系统流动方程,以及地层压力描述方程、流动压力描述方程与井筒流动方程联合求解的动态资料耦合优化配产方法。在产量... 针对低渗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早期经典气井优化配产方法的不适应问题,文中建立了基于节点分析法的径向复合地层系统流动方程,以及地层压力描述方程、流动压力描述方程与井筒流动方程联合求解的动态资料耦合优化配产方法。在产量优化过程中,首先用图解法确定气井的产量区间,再采用耦合优化配产方法确定气井不同生产制度下油压、稳产期等动态变化规律,以此为依据对气井配产进行优化。该方法已在四川盆地某特大型气藏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符合气藏地质和生产动态认识,验证了其实用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低渗 强非均质性 优化配产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远井场油水分离与原油降凝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杰 史静 +2 位作者 王丁 李鹤 刘立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56-2163,共8页
为解决延长油田部分偏远井场含水原油在井场脱水困难,冬季原油凝固流动性差外运难的问题,开展破乳剂类型、温度、浓度影响的破乳特性实验、微观形貌采集以及降凝流变特性实验,寻求高效脱水与降凝方案,通过实验结果制定生产改造方案实现... 为解决延长油田部分偏远井场含水原油在井场脱水困难,冬季原油凝固流动性差外运难的问题,开展破乳剂类型、温度、浓度影响的破乳特性实验、微观形貌采集以及降凝流变特性实验,寻求高效脱水与降凝方案,通过实验结果制定生产改造方案实现高效脱水与降凝。研究表明井场破乳脱水与降凝的关键在于药剂与产液的充分融合,同时破乳剂的加入使活性水的界面张力明显下降,浓度为100ppm时,活性水的界面张力达到了最低值。通过微观形貌观察,随着破乳剂浓度的增加,油滴的粒径先增大后减小,油滴分布先稀疏后密集,在浓度为100ppm时油滴的粒径达到最大,此时界面张力最低,活性较高,破乳剂能够快速取代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导致原油破乳,破乳率达到97%以上。当破乳后未加降凝剂时原油最优热处理温度在60至70℃之间,添加浓度为150ppm的J2降凝剂,加热至50℃,凝点降低至-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乳 原油 界面张力 降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55钢和80S钢在含硫采出水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14
作者 吕雷 马天奇 刘玉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516-12523,共8页
油田开发生产中,高含硫+含Cl^(-)环境会引起油管钢严重腐蚀。为了给高含硫+含Cl^(-)环境腐蚀防护方案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动电位极化扫描、电化学阻抗测试研究了硫化物含量、Cl^(-)浓度对J55钢和80S钢在高含硫+含Cl^(-)腐蚀环境下电化学... 油田开发生产中,高含硫+含Cl^(-)环境会引起油管钢严重腐蚀。为了给高含硫+含Cl^(-)环境腐蚀防护方案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动电位极化扫描、电化学阻抗测试研究了硫化物含量、Cl^(-)浓度对J55钢和80S钢在高含硫+含Cl^(-)腐蚀环境下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硫化物含量增大,J55钢和80S钢的腐蚀电位减小,腐蚀倾向性增强,腐蚀电流密度增大,交流阻抗谱的电荷传递电阻减小,腐蚀性增强;随着Cl^(-)浓度增大,J55钢的腐蚀电位增大,腐蚀倾向性减弱,但对80S钢的腐蚀电位(E_(corr))没有呈现规律;对于腐蚀电流密度,J55钢和80S钢的腐蚀电流密度(i_(corr))均随着Cl^(-)浓度增大而增大;80S钢略比J55钢具有较强的抗硫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55钢 80S钢 H_(2)S腐蚀 极化曲线 交流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湖相有机质沉积环境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范柏江 师良 +4 位作者 杨杰 苏珊 马荣 袁耀利 曾陈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8-657,共10页
在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的测试过程中,受能量配置探索不足的影响,所测元素的数量往往较少,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元素参数来刻画古沉积环境。此外,陆相有机质的来源包括河流输入有机质和水体生产有机质,如何对其进行定量区分尚存困难。... 在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的测试过程中,受能量配置探索不足的影响,所测元素的数量往往较少,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元素参数来刻画古沉积环境。此外,陆相有机质的来源包括河流输入有机质和水体生产有机质,如何对其进行定量区分尚存困难。针对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的能量配置进行了改进,由此将精确测试的元素数量扩充到28个。选择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7段(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碳、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测试。在分析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长7段有机质的沉积水体、氧化还原状态和生产力等古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建立了有机质来源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有机质的供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有机质形成于偏温暖潮湿的气候背景,水体为偏贫氧和缺氧的淡水环境,古生产力较高但初级生产力不高。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的页岩有机质,水体来源有机质的贡献略大于陆源输入有机质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元素化学 沉积环境 页岩 延长组 吴起-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任晓娟 李晓骁 +1 位作者 鲁永辉 王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1-137,共7页
为解决HV高强度凝胶堵水技术现场效果与室内性能评价存在差异等问题,以吴起区块延10油藏为例,提出了关井后管柱内动态压力对凝胶堵水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添加LCR促进剂优化出一种改进型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基于成胶时间、稳定性、动态... 为解决HV高强度凝胶堵水技术现场效果与室内性能评价存在差异等问题,以吴起区块延10油藏为例,提出了关井后管柱内动态压力对凝胶堵水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添加LCR促进剂优化出一种改进型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基于成胶时间、稳定性、动态压力及安全性能等进行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快速成胶可以解决动态压力对凝胶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同时优化得到了改进型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即为0.8%改性聚合物主剂+5.5%低聚酚醛树脂交联剂+0.03%助剂+0.012%LCR的促进剂,其成胶时间、成胶强度、老化稳定性、施工安全性均符合封堵要求和施工要求,并能在动态压力下保持稳定性和抗剪切作用。矿场试验后,取得了很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措施井降水最高达37.78%,平均日增油2.89 t,且有效期达9个月,取得了良好的堵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 动态压力 稳定性 抗剪切作用 矿场试验 措施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与高温油藏的适应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永太 鲁永辉 +1 位作者 董帅 孔柏岭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6-321,共6页
为了改善特高含水高温油藏Ⅳ5-11层系水驱开发效果,系统研究了Na_2CO_3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与高温油藏的匹配关系。室内研究与现场应用结果表明,Ⅳ5-11层系油藏条件下,弱碱三元复合体系(Na_2CO_3/表面活性剂SH6/聚合物ZL-Ⅱ)高温稳定性好,... 为了改善特高含水高温油藏Ⅳ5-11层系水驱开发效果,系统研究了Na_2CO_3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与高温油藏的匹配关系。室内研究与现场应用结果表明,Ⅳ5-11层系油藏条件下,弱碱三元复合体系(Na_2CO_3/表面活性剂SH6/聚合物ZL-Ⅱ)高温稳定性好,在81℃下老化180 d后,油水界面张力维持在10^(-4)m N/m数量级,黏度保留率为147.6%;该体系对地层溶蚀作用较弱、碱耗小、地层伤害不明显,地面碱结垢现象不严重,Na_2CO_3具备从注入井到油井全程作用的能力。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在Ⅳ5-11层系现场应用取得优异的增油降水效果,峰值含水由97.9%降至90.2%,日产油由23.0 t升至106.1 t,阶段提高采收率9.1个百分点,预计最终提高采收率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碳酸钠 三元复合驱 高温稳定性 碱耗 碱结垢 高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驱油技术应用研究——以QSS-46井组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刚 王伟龙 +1 位作者 朱锦艳 代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吴起油田长4+5油藏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含水率上升快、启动压力高、注水推进不均匀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低渗透油藏注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实现水井增注、油井增油目标,在室内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油区... 吴起油田长4+5油藏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含水率上升快、启动压力高、注水推进不均匀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低渗透油藏注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实现水井增注、油井增油目标,在室内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油区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开展注超级纳米驱油剂驱油试验。试验表明该纳米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在模拟地层温度下界面张力可达1×10^(-3)数量级,且具有良好有抗吸附和抗盐性能;模拟驱油试验结果表明,在驱油剂用量为3%时,水驱采收率平均提高8.4%。现场先导性试验结果与室内评价相符,试验井组油井平均日增油2.01 t,注水井注入压力下降4 MPa,说明纳米驱油剂对于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具有显著效果,为纳米驱油剂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驱油剂 采收率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海水中油气田用缓蚀剂的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金灵 朱世东 +3 位作者 白琰 屈撑囤 林冠发 苗健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3-896,共4页
在90℃常压海水条件下,从油田公司提供的10种缓蚀剂中筛选出HYC-4、IMC-871GH和IR-70三种缓蚀剂,对其进行高温高压评价。结果表明,IR-70缓蚀剂在150℃的高温海水中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而在170℃高温海水中,新推荐的TG520缓蚀剂在气液... 在90℃常压海水条件下,从油田公司提供的10种缓蚀剂中筛选出HYC-4、IMC-871GH和IR-70三种缓蚀剂,对其进行高温高压评价。结果表明,IR-70缓蚀剂在150℃的高温海水中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而在170℃高温海水中,新推荐的TG520缓蚀剂在气液两相中对L80碳钢的缓蚀效果均优于IR-70缓蚀剂。同时,用SEM及EDS表征了产物膜的形貌特征和元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高温海水 缓蚀效率 SEM 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无机盐加重超高密度水泥浆体系室内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洪琼 李早元 +2 位作者 李毅 雷俊杰 郭小阳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62,共4页
针对超高密度水泥浆存在的诸多问题,采用无机盐FX-1提高水泥浆基液的密度,并合理优化固体加重剂铁矿粉的粒径,配制出了密度为2.87 kg/L的高密度水泥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机盐FX-1可将基液密度提高至1.50 kg/L,结合适宜粒径的铁矿粉,... 针对超高密度水泥浆存在的诸多问题,采用无机盐FX-1提高水泥浆基液的密度,并合理优化固体加重剂铁矿粉的粒径,配制出了密度为2.87 kg/L的高密度水泥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机盐FX-1可将基液密度提高至1.50 kg/L,结合适宜粒径的铁矿粉,可配制出密度为2.87 kg/L的超高密度水泥浆。该水泥浆具有较好的沉降稳定性和流变性,API失水量小、稠化时间可调、抗压强度高,其综合性能可满足异常高压油气井的固井要求,具有较高的现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盐 超高密度水泥浆 液体加重 水泥浆性能 实验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