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体叠置关系及其对油水分布的影响——以南泥湾油田南212井区长4+5^(2)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平 袁海 +6 位作者 樊平天 相金元 呼园平 赵灵生 吴珍珍 郭艳琴 王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6-295,共10页
为明确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油层组砂体叠置类型及其与油水分布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对研究区长4+5^(2)沉积微相类型、砂体的垂向叠置及横向接触样式进行深入剖析,再结合试油资料探讨不同砂体叠置类型的含油特征。结果表明... 为明确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油层组砂体叠置类型及其与油水分布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对研究区长4+5^(2)沉积微相类型、砂体的垂向叠置及横向接触样式进行深入剖析,再结合试油资料探讨不同砂体叠置类型的含油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储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分流河道与河道间微相。砂体样式按照垂向叠置关系可划分为块状、分段互层、薄互层以及薄层砂体,在横向上可将其划分为孤立砂体、垂向叠置、水平搭接及切割叠置砂体。研究区长4+5^(2)砂体垂向叠置类型主要为薄互层和分段互层砂体,分段互层砂体含油性较好,而薄互层砂体含油性较差。长4+5^(2-1)砂体横向接触关系主要包括垂向叠置、切割叠置及水平搭接砂体,且切割叠置类砂体含油性最好,长4+5^(2-2)主要为水平搭接和孤立砂体,含油性整体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泥湾油田 长4+5 砂体垂向叠置 砂体横向接触关系 油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东部浅层致密油储层驱油压裂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东魁 余维初 +5 位作者 周丰 樊平天 张颖 卢毓周 吕成成 杨森锋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9-443,452,共6页
南泥湾采油厂浅层致密油储层采用滑溜水分段压裂取得初步成效,但产量递减快,原因之一就是油藏能量不足。针对浅层致密油藏增能需求,采用大排量、大液量、低砂比的驱油型滑溜水压裂液滞留地层,补充地层能量,通过焖井进行油水置换,形成驱... 南泥湾采油厂浅层致密油储层采用滑溜水分段压裂取得初步成效,但产量递减快,原因之一就是油藏能量不足。针对浅层致密油藏增能需求,采用大排量、大液量、低砂比的驱油型滑溜水压裂液滞留地层,补充地层能量,通过焖井进行油水置换,形成驱油压裂技术。根据施工排量控制总射孔数,按照每孔排量最少0.3 m^(3)/min进行压裂,压后焖井,通过优化压裂缝模拟设计形成较大的储层改造体积,达到体积压裂的效果。评132井区平2井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实施简单,整个施工泵压较低且平稳,排量稳定,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致密油 驱油压裂技术 驱油型滑溜水压裂液 压裂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异常低压油藏成因及异常低压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孙敏 樊平天 +4 位作者 李新 曲建山 邵先杰 胥昊 董新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26,45,共6页
根据南泥湾油田的压力测试资料,分析了油藏异常低压的特征及成因,认为抬升剥蚀、孔隙度反弹、温度降低改造骨架和流体的收缩以及油气散失是主要原因.异常低压油藏在生产中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自然产能低,产量递减快,一旦产生渗透率应力敏... 根据南泥湾油田的压力测试资料,分析了油藏异常低压的特征及成因,认为抬升剥蚀、孔隙度反弹、温度降低改造骨架和流体的收缩以及油气散失是主要原因.异常低压油藏在生产中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自然产能低,产量递减快,一旦产生渗透率应力敏感,很难恢复.对比分析了超前注水和正常注水开发的效果,超前注水井组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量是正常注水采油井的2.86倍,前者累计产量是后者的1.7倍.超前注水开发方式能够克服异常低压的不足,这一措施在生产中已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低压油藏 异常低压成因 注水开发 开发效果 超前注水 南泥湾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凝胶微球的流变性及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力学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磊 倪军 樊平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1,共9页
凝胶微球调剖是基于大量分散的凝胶微球个体在油藏介质中的变行与运移而实现的。凝胶微球的变行与运移在本质上取决于材料的流变特性,认识单个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对持续发展凝胶微球调剖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对单... 凝胶微球调剖是基于大量分散的凝胶微球个体在油藏介质中的变行与运移而实现的。凝胶微球的变行与运移在本质上取决于材料的流变特性,认识单个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对持续发展凝胶微球调剖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对单个凝胶微球流变参数测试方法、微尺度流变力学模型建立原理以及凝胶微球在油藏介质中的运移力学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组合不同的微尺度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可以实现从凝胶微球表面局部的或单一的性能指标测试转变至能反映凝胶微球整体的或综合的性能指标测试,为后续的力学模型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实验依据;基于黏弹性分解的原理,通过微尺度弹性力学模型和微尺度黏性力学模型组合叠加的方法,开展微尺度黏弹性力学模型研究,为后续的数值计算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微尺度黏弹性力学模型,结合多孔介质和凝胶微球的相关参数,通过计算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应力-应变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定量刻画凝胶微球在油藏介质中的运移阻力大小。研究成果可为促进凝胶微球的性能表征、凝胶微球的高效调剖以及高分子材料流变学从宏观向微观的拓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微球 流变 测试方法 力学模型 油藏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虎泡低渗透油田聚表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伟 岳湘安 +1 位作者 王敏 王振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5,115,共4页
针对龙虎泡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等特点,开展了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在低渗透油藏适应性的室内评价实验.注入性实验表明,相对分子量为2 200万的FP-3聚合物注入渗透率46.45×10-3μm2的岩心未发生堵塞,具有良... 针对龙虎泡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等特点,开展了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在低渗透油藏适应性的室内评价实验.注入性实验表明,相对分子量为2 200万的FP-3聚合物注入渗透率46.45×10-3μm2的岩心未发生堵塞,具有良好的注入选择性及封堵选择性.驱油实验表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可分别提高低渗透岩心驱油效率10%和20%,且表面活性剂容易注入,可降低注入压力.在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不同段塞组合实验中,两者分段塞注入的方式优于单独注入表面活性剂或将两者混合后注入的方式,其中先注聚合物后注入表面活性剂的段塞组合方式最好,可提高采收率17.74%.因此,对于非均质性较弱的低渗透油田,可采用聚表二元复合驱技术,先注入聚合物降低储层的非均质性,后注入表面活性剂启动低渗区的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聚表二元复合驱 驱油效率 波及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致密油藏压裂施工关键参数优化
6
作者 樊平天 刘月田 +4 位作者 段景涛 甘茂宗 杨潇文 宋宪坤 刘程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64-3671,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致密油藏储层浅,压力低,地应力主值小,破裂压力低,明显不同于一般中深层致密油藏。此前该区域油藏水平井压裂开发主要依赖现场经验,压裂施工设计缺少理论依据,施工参数影响规律不清楚,增产效果难以保证,亟须开展压裂施...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致密油藏储层浅,压力低,地应力主值小,破裂压力低,明显不同于一般中深层致密油藏。此前该区域油藏水平井压裂开发主要依赖现场经验,压裂施工设计缺少理论依据,施工参数影响规律不清楚,增产效果难以保证,亟须开展压裂施工关键参数优化研究。以产能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压裂模拟与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方法,使用FrSmart进行压裂模拟、Petrel构建油藏地质模型和tNavigator进行数值模拟,综合运用多种模拟软件对压裂施工关键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得到了适合该油藏水平井压裂施工的最优簇间距、排量和单段液量。通过调整研究区YCN-1井常规体积压裂工艺参数,簇间距改用20 m,排量12 m^(3)/min,单段液量增至1000 m^(3),显著提高了压裂和增产效果。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压裂参数优化后的YCN-1井产量比未优化的N-2、N-3井高出29.98%和50.27%。可见该方法对于指导浅层致密油藏压裂施工、提升压裂效率和增产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压裂模拟 数值模拟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董海波 相金元 +4 位作者 李玲 白聪萍 何子琼 王美霞 郭艳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35,46,共8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油藏规模小但储量高、孔隙度相对较高但渗透率低、隐蔽性强且勘探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及全岩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长2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喉...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油藏规模小但储量高、孔隙度相对较高但渗透率低、隐蔽性强且勘探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及全岩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长2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喉结构以及物性特征等进行研究,并从沉积相、成岩作用以及岩石成分等多角度对低渗透储层的控制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蟠龙油田长2油层组低渗透砂岩为辫状河流沉积,储渗体系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中的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等组成。共发育4类孔隙结构且河道砂体物性最好。压实作用造成孔隙度损失最大,胶结作用次之,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石英、长石等组分含量与孔隙度、渗透率呈正相关,岩屑、黑云母与杂基、碳酸盐矿物和钙质等组分含量与储层物性呈负相关关系,微裂缝对储层渗透率贡献明显(尤其是渗透率大于10×10^(-3)μm^(2)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长2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模型的致密油藏周期注水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
8
作者 童长兵 程时清 +2 位作者 石立华 薛颖 石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7,共9页
目前针对致密油藏周期注水的室内实验和模型设计偏向宏观,较少涉及周期注水过程中微观作用机理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揭示周期注水过程中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了考虑非均质性与裂缝属性的玻璃刻蚀微观模型,利用微流控周期... 目前针对致密油藏周期注水的室内实验和模型设计偏向宏观,较少涉及周期注水过程中微观作用机理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揭示周期注水过程中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了考虑非均质性与裂缝属性的玻璃刻蚀微观模型,利用微流控周期注水实验,分析了2种模型下的注入周期、注入速度对微观剩余油赋存类型及主要作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均质模型中,周期注水注入阶段主要动用簇状剩余油,停注阶段主要动用多孔剩余油,停注阶段的采收率提高幅度大于注入阶段;在裂缝模型中,周期注水注入阶段多孔状剩余油得到较好动用,停注阶段多孔状及柱状剩余油得到有效动用,停注阶段的剩余油动用幅度高于注入阶段。在“一注四采”工作制度下,2种模型下的周期注水参数变化规律相似,注入速度越大,水驱波及能力越强,周期注水效果越好;注入周期越短,波及体积越小,注入周期越长,注入水易沿着高渗方向推进,压力扰动不明显,基质中原油驱替效果较差。注入周期10 min,注入速度0.2μL/min时的开发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老油田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微流控模型 周期注水 波及系数 微观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WL地区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差异成因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芥瑜 张凤奇 +4 位作者 刘阳 武富礼 闫凤平 谢冲 张兰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173,共12页
为了明确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纵向上差异性的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WL地区为例,利用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分析资料,通过对研究区成岩相的划分和不同成岩相纵向分布差异的分析,对延长组不同层系储层孔隙结构... 为了明确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纵向上差异性的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WL地区为例,利用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分析资料,通过对研究区成岩相的划分和不同成岩相纵向分布差异的分析,对延长组不同层系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差异性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延长组主力层系共发育5类孔隙结构,在同一层系内和不同层系之间孔隙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上组合长2和长3油层组主要发育Ⅲa、Ⅲb类孔隙结构;中组合长4+5和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Ⅳ_(a)、Ⅳ_(b)类孔隙结构;下组合长7、长8和长9油层组主要发育Ⅳ_(b)、Ⅴ类孔隙结构。随着埋深增加,储层孔隙结构及孔渗条件整体上逐渐变差。研究区延长组储层发育4种成岩相类型,孔隙结构的纵向差异主要受控于成岩相类型的差异分布:上组合大气水淋滤主导的溶蚀作用强,发育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绿泥石胶结相为主的成岩相类型,形成的孔隙结构以相对较好类型为主;中组合胶结作用强,发育绿泥石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为主的成岩相类型,形成的孔隙结构以中等类型为主;下组合压实和胶结作用强,发育碳酸盐胶结相和富软颗粒压实充填相为主的成岩相类型,形成的孔隙结构以相对较差类型为主。研究结果可以为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利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差异性成因 成岩作用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油藏低盐度水驱作用规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柴汝宽 刘月田 +2 位作者 何宇廷 王靖茹 樊平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7-74,共8页
目前低盐度水驱研究主要集中于中高渗透、高黏土质量浓度的砂岩油藏,是否适用于致密砂岩油藏有待于深入研究。基于这种情况,以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岩心和原油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驱替实验、润湿角测定实验、界面张力以及界面扩张流变... 目前低盐度水驱研究主要集中于中高渗透、高黏土质量浓度的砂岩油藏,是否适用于致密砂岩油藏有待于深入研究。基于这种情况,以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岩心和原油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驱替实验、润湿角测定实验、界面张力以及界面扩张流变测定实验开展致密砂岩油藏低盐度水驱作用规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低盐度水驱适用于致密砂岩油藏,调整注入水离子组成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以及油水相互作用,即可实现采收率的提高;其中,降低Ca^(2+)质量浓度或增加SO_(2)质量浓度可促进极性原油组分脱离岩石表面,增强岩石表面水湿性;与此同时,降低Ca^(2+)质量浓度或增加SO_(2)质量浓度可促进极性原油组分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降低界面张力并增强界面黏弹性;降低Ca^(2+)质量浓度或增加SO_(2)质量浓度对提高采收率有较好效果。研究成果为低盐度水驱在致密砂岩油藏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致密砂岩油藏 低盐度水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长油田子128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辉 王美霞 +3 位作者 白聪萍 何子琼 白海东 白海燕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25,共9页
针对子长油田子128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稳产率不高等问题,综合分析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利用压汞实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深入探讨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的层内和层间非均质... 针对子长油田子128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稳产率不高等问题,综合分析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利用压汞实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深入探讨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的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自上部地层至下部地层逐渐增强,而平面非均质性逐渐减弱。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对储层非均质性具有控制作用,单期分流河道宽度变化越大、多期河道叠加宽度越小,储层非均质性越强。成岩作用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利弊兼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长6储层 子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各向异性动态渗透率模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裴雪皓 刘月田 +3 位作者 林子愉 樊平天 米辽 薛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1,共9页
基于迂曲毛细管网络模型,推导建立了各向异性渗透率与岩石正应变间的关系式,即各向异性动态渗透率模型(ADPM),采用孔隙尺度流动模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单轴应变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变形过程中影响不同方向渗透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基于迂曲毛细管网络模型,推导建立了各向异性渗透率与岩石正应变间的关系式,即各向异性动态渗透率模型(ADPM),采用孔隙尺度流动模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单轴应变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变形过程中影响不同方向渗透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层状油气藏开采的单轴应变过程中,有效面孔率对各方向的渗透率影响规律一致,随着有效面孔率的减小,渗透率对应变的敏感程度增大;垂直于压缩方向的渗透率对应变的敏感程度随迂曲度的增加而减小,沿压缩方向的渗透率对应变的敏感程度随迂曲度的增加而增大。初始各方向迂曲度相同的层状油气藏,在压力下降的过程中,迂曲度对各方向渗透率变化幅度的相对关系起决定性作用,迂曲度小于1.6时,岩石水平方向渗透率的降幅要高于垂向渗透率,迂曲度大于1.6时则相反,传统动态渗透率模型无法表征这一现象。经孔隙尺度模拟实验数据的验证,新模型拟合精度高,可以有效表征不同方向变形对各方向渗透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动态渗透率 各向异性 毛细管网络模型 迂曲度 正应变 流动模拟 渗透率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替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宪坤 刘月田 +2 位作者 杨潇文 樊平天 刘新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52,共13页
CO_(2)混相驱替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要方式,明确多孔介质的复杂结构、流体物性及注入参数对驱替效果的影响是低渗透油藏CO_(2)开发的理论基础。耦合流体运动方程与对流扩散方程,建立混相驱替数学模型。利用随机四参数生长法建立2种不... CO_(2)混相驱替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要方式,明确多孔介质的复杂结构、流体物性及注入参数对驱替效果的影响是低渗透油藏CO_(2)开发的理论基础。耦合流体运动方程与对流扩散方程,建立混相驱替数学模型。利用随机四参数生长法建立2种不同结构的岩心孔隙,开展复杂多孔介质内CO_(2)混相驱替模拟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孔隙结构下CO_(2)浓度变化规律、剩余油的形成及分布情况,分析黏度差异、密度差异、注入速度对两相渗流行为的影响,得出了黏度影响下不同孔隙结构的产量图版以及不同注入速度下浓度、黏度变化趋势图版,明确了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混相驱替过程受孔隙结构影响,产生4种类型的剩余油:盲端剩余油、簇状剩余油、隔断剩余油、岩石骨架尾部剩余油及油膜。②不同孔隙结构下CO_(2)黏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孔隙内剩余油的含量约为78%,而大孔道多孔介质中剩余油的含量约为56%,且2种孔隙结构存在各自所适应的优势黏度。③随着所注入的CO_(2)密度逐渐增大,波及范围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CO_(2)在孔隙中的分布范围缩小,在大孔道中的分布范围增大。对比不同黏比对数下的混合物密度变化,最大黏比对数下混合物密度是最小黏比对数下的1.12倍;含大孔道多孔介质内的最高浓度比约为260,不含大孔道多孔介质内的最高浓度比达450。④提高注入速度会改变原有的驱替压力系统,增大驱动能力,有效减少剩余油的分布,进而改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多孔介质 孔隙结构特征 混相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构造隆升期次及能源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小元 刘池洋 +4 位作者 张龙 王建强 黄立平 杜芳鹏 杨兴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35-3750,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丰富,继苏里格、榆林等大气田勘探开发以后,在盆地东北部又发现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神府深煤层大气田,油气勘探前景非常可观。但是,盆地东北部后期抬升剥蚀强烈,对油气等能源矿产赋存、调整及成藏(矿)定位影响明显...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丰富,继苏里格、榆林等大气田勘探开发以后,在盆地东北部又发现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神府深煤层大气田,油气勘探前景非常可观。但是,盆地东北部后期抬升剥蚀强烈,对油气等能源矿产赋存、调整及成藏(矿)定位影响明显,然而其构造隆升期次一直悬而未解,制约着该区进一步能源资源勘探。本次研究通过对研究区碎屑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发现: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最小为257±22 Ma)普遍大于地层年龄,记录着来自源区的热事件,说明盆地东北部三叠纪以来构造事件温度低于锆石径迹完全退火温度;裂变径迹年龄统计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经历217~203 Ma、150~135 Ma、90~60 Ma和60~10 Ma四期阶段性抬升冷却事件,分别对应着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形成期、油气的充注和砂岩型铀矿成矿期及两次油气调整期,指示能源矿产的生成、迁移和富集与构造隆升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隆升期次 裂变径迹 多种能源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三角洲长4+5和长6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爱荣 王维喜 +2 位作者 武富礼 赵靖舟 张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7-671,共5页
延安三角洲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该三角洲之上发育多个油藏,主力产油层为长4+5和长6。根据沉积相带、储盖条件和距油源距离等差异,建立了不同的油气聚集模式。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河道主砂体的叠置发育区为油气主运移通道,油气... 延安三角洲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该三角洲之上发育多个油藏,主力产油层为长4+5和长6。根据沉积相带、储盖条件和距油源距离等差异,建立了不同的油气聚集模式。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河道主砂体的叠置发育区为油气主运移通道,油气可以远距离地垂向、侧向运移。根据油藏距油源的相对位置和油气的聚集能力,油藏可分为近源聚集区、近源逸散区和远源聚集区3种。近源聚集区和远源聚集区由于油气运移或遮挡条件有利,具有较好的油气富集条件;近源逸散区尽管距油源最近,但由于油气具有向构造高部位运移的特点,油气聚集的能力有限,往往仅具备油气运移通道的功能。综合油气运移通道的优劣与油藏所处区带位置的不同,将延安三角洲油气聚集模式分为主运移通道近源聚集、主运移通道远源聚集、次运移通道近源聚集、次运移通道远源聚集、近源逸散5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模式 延安三角洲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孔隙的剪切-拉伸对弱凝胶调剖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丁名臣 岳湘安 +2 位作者 张立娟 赵海龙 王振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1-524,共4页
弱凝胶溶液在通过油藏孔隙时,所受的剪切-拉伸作用是影响其成胶及封堵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了孔隙的剪切-拉伸作用对一类弱凝胶溶液(HPAM溶液+交联剂)静态成胶特性的影响;将剪切-拉伸前后的弱凝胶溶液注入填砂模型中,以其在多孔介... 弱凝胶溶液在通过油藏孔隙时,所受的剪切-拉伸作用是影响其成胶及封堵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了孔隙的剪切-拉伸作用对一类弱凝胶溶液(HPAM溶液+交联剂)静态成胶特性的影响;将剪切-拉伸前后的弱凝胶溶液注入填砂模型中,以其在多孔介质中形成弱凝胶后的残余阻力系数为指标,评价了孔隙的剪切-拉伸对这类弱凝胶在储层中调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凝胶溶液经多孔介质剪切-拉伸前后的黏度值分别为170和43mPa·s,黏度损失率为74.7%;经孔隙剪切-拉伸的弱凝胶溶液在静态条件下成胶后,与原样相比其黏性模量和弹性模量的最大降幅分别为18%和55%,凝胶强度损失严重。经剪切-拉伸的弱凝胶溶液在填砂模型中成胶后,在注胶部位的最大残余阻力系数为10,与原样(279)相比降低了26.9倍,残余阻力系数随后续注水量的增加降幅明显增大;段塞下游未注胶部位最大残余阻力系数为4.3,与原样(102)相比降低了22.7倍。经油藏孔隙剪切-拉伸后,弱凝胶的调剖能力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 拉伸 弱凝胶 封堵强度 封堵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水气藏高产气井见水时间预测方法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芙蓉 樊平天 +3 位作者 贺静 吴克柳 李异才 李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8745-8747,8754,共4页
基于多孔介质流体质点渗流规律,考虑高产气井近井地带非达西效应,对具有近似直线供给边界的边水气藏见水时间的预测方法进行研究。考虑气体非达西效应、气水流度比、原始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气饱和度、气井距边水的距离等影响因素,并通... 基于多孔介质流体质点渗流规律,考虑高产气井近井地带非达西效应,对具有近似直线供给边界的边水气藏见水时间的预测方法进行研究。考虑气体非达西效应、气水流度比、原始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气饱和度、气井距边水的距离等影响因素,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到高产气井边水气藏水舌突破时间的计算公式。应用表明,该公式考虑了气体非达西效应,与未考虑气体非达西效应的气井见水时间预测方法相比,预测时间更符合实际情况,对现场生产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气井 非达西效应 见水时间 预测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212井区长4+5^(2)储层的非均质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平 樊平天 +3 位作者 相金元 呼园平 张俊杰 郭艳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南泥湾油田延长组长4+5油层组砂体厚度,分布规模在纵、横向变化较大,不同小层储层孔隙结构、物性差异明显,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增大了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难度。为了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性,高效开发储层剩余油,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 南泥湾油田延长组长4+5油层组砂体厚度,分布规模在纵、横向变化较大,不同小层储层孔隙结构、物性差异明显,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增大了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难度。为了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性,高效开发储层剩余油,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实验及扫描电镜分析,对南212井区长4+5^(2)储层的长4+52-1和长4+5^(2-2)这2个小层非均质性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长4+5^(2-1)小层的层间非均质性强于长4+5^(2-2),其平面非均质性弱于长4+5^(2-2),两个小层的层内非均质性整体差异不大,而长4+5^(2-1)的微观非均质性强于长4+5^(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长4+5^(2)储层 南泥湾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八连沟—金庄地区长6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宽亮 张炜 田靖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32-139,共8页
通过岩性数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及物性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八连沟—金庄地区长6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长6油层组总体物性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 通过岩性数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及物性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八连沟—金庄地区长6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长6油层组总体物性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溶蚀粒间孔、残余粒间孔、溶蚀粒内孔、溶蚀填隙物内孔和溶蚀微裂缝5种类型。该区孔隙结构以中排驱压力-中喉道型及高排驱压力-细喉道型为主,具有较强的多变性、复杂性及非均质性。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水下分流河道是形成有利储层的主要相带,胶结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产生的溶蚀孔隙是重要的储集空间,裂缝的存在大大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八连沟—金庄地区 长6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NX地区长6段特低-超低渗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春梅 钟红利 +5 位作者 闫凤平 蒋司淋 白二林 张凤奇 武富礼 刘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8-46,共9页
根据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NX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砂岩储层为低孔-特低、超低渗透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孔喉组合主要为中孔... 根据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NX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砂岩储层为低孔-特低、超低渗透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孔喉组合主要为中孔-细喉型和小孔-细喉型。早期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使研究区长6段储层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作用。压实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45.9%~65.6%,平均为56.5%;胶结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21.8%~46.4%,平均为28.3%,粘土矿物、碳酸盐是造成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类型。长石、浊沸石、岩屑等的溶蚀作用极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改善了现今孔隙的22.2%~71.4%,平均44.2%。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长6储层已基本变为特低~超低渗透,该时期之后,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弱,储层物性基本保持到现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成岩作用 成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