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以七里村油田延长组7段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孙嘉鑫 赵靖舟 +2 位作者 汤延帅 刘星 李政胤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1-619,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致密油资源最富集的盆地之一,资源量大,分布范围广,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对七里村油田致密砂岩储层的研究较为薄弱。文中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测井曲线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镜下观察资料,并结合全岩X衍射等实...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致密油资源最富集的盆地之一,资源量大,分布范围广,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对七里村油田致密砂岩储层的研究较为薄弱。文中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测井曲线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镜下观察资料,并结合全岩X衍射等实测数据,精细研究了七里村油田长7段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孔隙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表现为特低孔-超低渗和超低孔-超低渗的特征;孔隙类型以溶蚀孔、粒间孔为主,发育少量晶间孔和微裂缝;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有较大影响,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对储层具有建设作用。研究区长7段砂岩储层孔隙演化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初始孔隙度平均为36.54%,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造成的减孔率分别为51.60%,43.75%,溶蚀作用对长7段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增孔率为11.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七里村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压裂裂缝形成机理及监测——以七里村油田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洪 孟选刚 +3 位作者 邵长金 代晓旭 余浩 李相方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8-145,共8页
压裂裂缝形态对低渗透油藏的生产影响较大。为了判断低渗透油藏人工压裂裂缝形态,采用公式计算、Kaiser效应地应力实验、微地震识别结合现场生产效果分析及监测等手段,研究了七里村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缝的形成机理及形成条件,并验证... 压裂裂缝形态对低渗透油藏的生产影响较大。为了判断低渗透油藏人工压裂裂缝形态,采用公式计算、Kaiser效应地应力实验、微地震识别结合现场生产效果分析及监测等手段,研究了七里村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缝的形成机理及形成条件,并验证了水平缝的形成。结果表明,当浅层油藏垂向主地应力最小时,压裂产生水平缝,深层油藏压裂则更容易产生垂直缝;压后产量增加明显、微地震直接显示水平缝特征,以及生产中不存在二次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窜层返排,均验证了七里村油田浅层压裂产生水平缝;通过将公式计算、室内实验、微地震检测等结果与压裂前后产量变化、现场施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能够判断并监测水平缝。该研究成果适用于同类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缝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水平缝 监测 计算 实验 微地震 压裂液返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隔夹层建模——以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长6段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汪洋 汤延帅 +1 位作者 高建武 姜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3,43,共8页
为了识别致密储层隔夹层、认识其发育规律、优选建模方法及变差函数,以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长6段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录井、薄片等资料分析研究区隔夹层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分布特征,结合压汞、测井等资料确定隔夹层的岩电特征及判别方... 为了识别致密储层隔夹层、认识其发育规律、优选建模方法及变差函数,以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长6段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录井、薄片等资料分析研究区隔夹层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分布特征,结合压汞、测井等资料确定隔夹层的岩电特征及判别方法,分析密井网条件,优选致密储层隔夹层建模中的变差函数,最后采用密井网测井资料验证建模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泥质隔层及泥质、钙质、物性夹层,采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电阻率测井曲线可以有效区分夹层性质,结合实际地质论证的建模方法与变差函数特征值使建模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地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地质建模 变差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里村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26
4
作者 杜贵超 胡双全 +1 位作者 石立华 魏繁荣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57,共7页
通过孔渗、压汞、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等分析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砂岩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矿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 通过孔渗、压汞、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等分析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砂岩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矿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储层呈现出低孔、低渗—特低渗特征。长6储层砂岩总体处于晚成岩A期,其经历了强烈的成岩作用改造,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差。影响储层物性及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在早成岩期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可使粒间孔隙急剧减小,物性变差。主要的胶结类型为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及黏土矿物胶结,它们均使得物性进一步变差,而长石、岩屑颗粒及浊沸石胶结物的溶蚀作用改善了碎屑的孔喉结构,加大了次生孔隙空间,是物性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延长组 七里村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约束条件下的致密储层地质建模研究——以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汤延帅 汪洋 +2 位作者 高建武 姜锐 赵靖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54,63,共10页
为了提高三维地质模型与地质认识耦合程度,提出一种基于地质约束的致密储层地质建模思路: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精细研究构造特征,建立地层格架;确定砂岩、泥岩、夹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建立地质知识库;优选建模方法与分析变差函数特征值;... 为了提高三维地质模型与地质认识耦合程度,提出一种基于地质约束的致密储层地质建模思路: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精细研究构造特征,建立地层格架;确定砂岩、泥岩、夹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建立地质知识库;优选建模方法与分析变差函数特征值;建立精细地质模型。以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为例,综合利用录井、测井、产量等实测资料及压汞等实验测试资料,对密井网砂体连井剖面进行精细研究,明确砂体、隔层空间分布规律及储层物性特征,基于地质认识建立地质知识库,针对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提出变差函数选取、特征值分析方法。基于地质约束的建模结果显示,建模地质储量与油田容积法计算的地质储量仅相差1.2%,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建模前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地质约束 变差函数 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里村油田长6油层浊沸石胶结特征及其对物性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杜贵超 石立华 +3 位作者 马晓峰 曹青 丁超 沈振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4-180,共7页
为深化七里村油田油气地质特征认识,针对延长组长6油层浊沸石发育特征、胶结机制及其对物性的影响,采用孔渗分析、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长6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发育同生成岩期、早成岩A期和晚... 为深化七里村油田油气地质特征认识,针对延长组长6油层浊沸石发育特征、胶结机制及其对物性的影响,采用孔渗分析、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长6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发育同生成岩期、早成岩A期和晚成岩A期3期浊沸石。同生成岩期,浊沸石胶结主要受沉积环境和物源影响,长6油层砂岩火成岩碎屑中玻璃质矿物及变质岩屑的水化作用,为早期浊沸石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早成岩A期,斜长石的钠长石化作用为浊沸石胶结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晚成岩A期,胶结与浊沸石过饱和析出有关,所需的Ca^(2+)及SiO_2等来源于早期浊沸石、长石及岩屑颗粒溶蚀等。浊沸石胶结与长6油层物性关系密切,早期浊沸石胶结阻止了碎屑颗粒进一步压实,亦为后期溶蚀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提供条件;晚成岩A期的浊沸石溶蚀,扩大了储集层孔隙空间,同时改善了储集层孔喉结构和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七里村油田 延长组 成岩作用 浊沸石 胶结物 储集层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1防砂剂在延长油田浅层压裂中的防砂效果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兰 魏登峰 石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57,共4页
针对延长油田七里村采油厂压裂井存在间歇性出砂而导致砂卡泵等事故而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问题,通过对低温浅层压裂井出砂原因的分析,优选出了适合七里村采油厂压裂井的防砂技术——AL-F1防砂剂缝内防砂技术.室内评价了AL-F1防砂剂的导... 针对延长油田七里村采油厂压裂井存在间歇性出砂而导致砂卡泵等事故而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问题,通过对低温浅层压裂井出砂原因的分析,优选出了适合七里村采油厂压裂井的防砂技术——AL-F1防砂剂缝内防砂技术.室内评价了AL-F1防砂剂的导流能力及防运移性能,并通过6井次现场试验考察了AL-F1防砂剂的压裂防砂效果.室内性能评价和现场试验表明,AL-F1防砂剂在七里村采油厂压裂井上的防砂效果较好,完全适用于延长油田低温、低产、间歇出砂压裂井的防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砂剂 低温压裂油井 防砂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水平井开发模式矿场实践 被引量:10
8
作者 石立华 程时清 +5 位作者 常毓文 张川希 王仙仙 石彬 冯晓伟 薛颖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72,共4页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和渭北隆起带,油层埋藏浅、地层能量不足,储层微观孔喉配置多样,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特低-超低渗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85%,开发难度大,平均单井日产油仅为0.4t,常规直井无法有效动用,复杂的油藏...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和渭北隆起带,油层埋藏浅、地层能量不足,储层微观孔喉配置多样,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特低-超低渗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85%,开发难度大,平均单井日产油仅为0.4t,常规直井无法有效动用,复杂的油藏地质与地面条件决定了要提高油田产量与单井产能,必须采用水平井开发.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水平井开发特点,采用浅层水平井弓型轨迹控制技术,边底水差异控水绕锥技术及致密油交错缝网压裂技术,矿场实践表明,水平井开发效果显著,水平井产量是同期常规油井产量的5倍左右,且同期递减率低于常规井,大幅度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实现了难采储量的有效开发,对国内外同类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开发模式 矿场实践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盐定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陈斐 魏登峰 +1 位作者 余小雷 吴少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根据大量的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运用沉积学方法综合研究该区的沉积相及其演化特征,并认为:长2油层组早、中期(长23、长22)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表现为垂向上河道砂体相互叠加,砂地比值高,平面上河道沉积广泛分布,泛滥平原沉积保存... 根据大量的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运用沉积学方法综合研究该区的沉积相及其演化特征,并认为:长2油层组早、中期(长23、长22)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表现为垂向上河道砂体相互叠加,砂地比值高,平面上河道沉积广泛分布,泛滥平原沉积保存较少;晚期(长21)过渡为网状河沉积,河道砂体厚度变薄,地层砂地比变小,平面上河道呈网状分布,广泛发育河漫沼泽沉积。在沉积单元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4个单元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延长组 沉积微相 盐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柴上塬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卓 赵靖舟 +4 位作者 孟选刚 赵世虎 沈振振 张恒 高飞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1-261,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柴上塬区位于中国陆上发现的第一个油田——七里村油田,主力含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目前,对该区长6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还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在综合分析钻井、录井、电测井、岩心、试油、生产动态等资料的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柴上塬区位于中国陆上发现的第一个油田——七里村油田,主力含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目前,对该区长6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还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在综合分析钻井、录井、电测井、岩心、试油、生产动态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实验观测,并引入下伏砂地比和上覆泥地比概念,对研究区长6油藏成藏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构造、盖层、运移条件等因素对长6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区长6致密油藏为边底水不发育的岩性油藏,具有集群准连续分布特征,形成和分布受烃源、输导条件、储层、直接盖层四大因素控制,且四者对油藏的控制作用依次减弱。区内东部烃源较差,原油富集区为砂体发育较好的下段地层;而西部烃源较好,盖层和输导条件则更多控制着原油的富集程度,是否利于成藏取决于两者耦合关系的好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富集规律 长6油藏 柴上塬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实验的低渗透储层流体渗流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以姬塬油田王盘山长6储层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韩进 孙卫 +2 位作者 白云云 张茜 樊秀江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95,共7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王盘山长6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的微观渗流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室内模拟油田储层注水开发过程开展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渗流实验,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测试资料研究了储层微... 对鄂尔多斯盆地王盘山长6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的微观渗流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室内模拟油田储层注水开发过程开展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渗流实验,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测试资料研究了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探讨了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润湿性、驱替压力、注水倍数等参数与水驱油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王盘山区块长6储层微观渗流特征以均匀驱替、网状驱替为主,指状-网状驱替次之,少见指状驱替,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不同驱替类型对应不同的驱油效率,均匀驱替类型驱油效率最高,平均值为63.08%,指状驱替类型驱油效率最低,平均值为27.72%;残余油80%以簇状、膜状形式存在,角隅状、孤立状分布较少;储层物性中渗透率的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大,孔隙度次之;注水倍数增大,驱油效率亦增大,注水倍数增大至3PV时,驱油效率增大幅度减弱,趋于平缓、稳定;喉道半径<0.49μm时,驱油效率呈指数倍数趋势增加,喉道半径>0.49μm时,驱油效率呈线性倍数趋势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油田 孔隙结构 渗流特征 水驱油实验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特征及其对油层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芙蓉 张雷平 赵卫卫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21,6-7,共8页
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以及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道侧翼.其... 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以及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道侧翼.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的油气富集相带,长2油层由下而上的沉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沉积微相对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的分布及其油井产量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控藏作用 长2油层组 下寺湾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储层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家政 崔金栋 杨荣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9-1637,共9页
通过对岩心描述、镜下薄片、FMI成像测井及其他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裂缝储集层的特征。裂缝储层按成因分为成岩缝、构造缝、风化缝和溶蚀缝4大类,其中成岩缝又细分为冷凝收缩缝、砾间缝、晶间缝3小类;... 通过对岩心描述、镜下薄片、FMI成像测井及其他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裂缝储集层的特征。裂缝储层按成因分为成岩缝、构造缝、风化缝和溶蚀缝4大类,其中成岩缝又细分为冷凝收缩缝、砾间缝、晶间缝3小类;按照裂缝产状又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低角度缝和网状缝4大类。采用了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借助FMI成像测井和其他测井资料,确定了凝灰岩中裂缝最发育,裂缝密度可达11.46条/m,其次是熔岩类,沉积岩类裂缝发育程度最低。距风化壳150m的范围内裂缝厚度占裂缝总厚度的80.3%。在成像测井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提出了用钻井井眼轨迹法计算裂缝走向。裂缝走向以北东和北西向两组为主。裂缝系统控制了次生孔缝的形成和分布,形成了油气运移的有利疏导体系,是制约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对于火山岩储层而言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火山岩 裂缝 储层 红山嘴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不同成岩相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测井识别差异性分析:以姬塬油田王盘山长6_1储层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进 孙卫 +2 位作者 杨波 樊秀江 吴彦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2-1193,共12页
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照片、恒速压汞等资料,综合考虑物源、黏土矿物类型、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等参数将王盘山长61储层划分成6种不同组合类型成岩相,其中优势储集成岩相为高岭石+绿泥石胶结-粒间孔相、高岭石胶结-溶孔+粒间孔... 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照片、恒速压汞等资料,综合考虑物源、黏土矿物类型、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等参数将王盘山长61储层划分成6种不同组合类型成岩相,其中优势储集成岩相为高岭石+绿泥石胶结-粒间孔相、高岭石胶结-溶孔+粒间孔相、绿泥石+高岭石胶结-溶孔相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成岩相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测井响应特征不同,各成岩相微观孔喉差异明显,尤其体现在毛管压力曲线和喉道上,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好于孔隙半径与孔隙度、渗透率的相关性,优势成岩相孔喉半径较均匀、连通性好、渗流能力较强,相同进汞压力条件下进汞饱和度高;利用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等测井曲线,归纳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各成岩相测井响应识别模板,确定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响应定量判别标准,最终实现储层纵向上成岩相的识别与划分,为低渗透砂岩储层甜点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1储层 成岩相 恒速压汞 喉道 测井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口油田西南区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海科 郝世彦 张斌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2,共4页
川口油田西南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4+5储盖组合邻近主要烃源岩层(长7),且在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位于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储油砂体两侧及上部为漫滩沼泽及分流间湾沉积的泥岩、致密粉砂岩,构成上倾岩性遮挡,形成良好的... 川口油田西南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4+5储盖组合邻近主要烃源岩层(长7),且在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位于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储油砂体两侧及上部为漫滩沼泽及分流间湾沉积的泥岩、致密粉砂岩,构成上倾岩性遮挡,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油层主要分布在北北东走向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北东向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主要受沉积相带、优质储盖组合和运移输导条件3大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口油田 延长组 成藏条件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井-震双控建模 被引量:1
16
作者 欧成华 王泽宇 +6 位作者 闫博 张连进 彭仕轩 张飞 毛正林 徐睿 薛赛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030,共10页
针对我国湖相页岩油分布范围广,储层岩性复杂、单层厚度薄、储集物性差、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提出了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井-震双控建模技术系列:1)岩心标定测井。测井识别湖相页岩岩相并解释出孔隙度参数,采用层控方法建立岩相... 针对我国湖相页岩油分布范围广,储层岩性复杂、单层厚度薄、储集物性差、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提出了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井-震双控建模技术系列:1)岩心标定测井。测井识别湖相页岩岩相并解释出孔隙度参数,采用层控方法建立岩相三维模型,利用层控加岩相控制策略建立测井孔隙度三维模型。这虽保证了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模型的纵向预测精度,但横向预测精度不足。2)地震属性提取与优化。经过测井解释孔隙度粗化,采用遗传反演方法,结合时深转换,建立深度域地震孔隙度三维模型,完成对湖相页岩油层的横向非均质性精细刻画。此结果的纵向非均质性刻画精度有限。3)井-震双控孔隙度建模技术。依靠建模方法优选与参数优化,以测井孔隙度三维模型为主变量,地震孔隙度三维模型为次变量,完成井-震双控孔隙度建模及可靠性检验,实现对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的可靠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页岩油 井-震双控 地质建模 岩相分析 遗传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支撑剂破碎率测试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杨永钊 魏登封 +2 位作者 韩超 王煦 朱闪闪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58-160,170,共4页
破碎率是压裂支撑剂性能评价的关键技术指标,是选择和使用支撑剂的重要依据。按照SY/T5108-2006标准,从测试步骤和所用仪器方面,对陶粒支撑剂破碎率测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测试中分样、过筛、称量、加压等过程及... 破碎率是压裂支撑剂性能评价的关键技术指标,是选择和使用支撑剂的重要依据。按照SY/T5108-2006标准,从测试步骤和所用仪器方面,对陶粒支撑剂破碎率测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测试中分样、过筛、称量、加压等过程及产品本身质量都将影响产品破碎率,其中顶筛孔径偏大,振筛时间过长,破碎室内径过大、硬度偏高都将导致破碎率值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粒支撑剂 破碎率 测试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张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与控油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孟选刚 单旭光 +3 位作者 代晓旭 李沼 朱海涛 王宝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7,23,共7页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张台区主要产油层段长6油层组的岩性以浅灰色、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和物性分析认为,长6油层组砂岩储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产物,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张台区主要产油层段长6油层组的岩性以浅灰色、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和物性分析认为,长6油层组砂岩储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产物,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大亚相类,有多种微相。油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特征控制,水上、水下河道砂体是最主要的含油部位,但同时局部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油气分布 延长组 张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磨料射流破碎碳酸盐岩成孔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国锐 李敬彬 +2 位作者 李欢 张杰 常文天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17,53,共7页
采用流场可视化和地面大型物模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旋转磨料射流流场和碳酸盐岩破碎特性。结果表明:旋转射流扩散性随着叶片扭转角度增大而增大;旋转磨料射流可有效破碎硬质碳酸盐岩,其成孔直径大且规则,壁面光滑,中心存在凸起;喷距为50... 采用流场可视化和地面大型物模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旋转磨料射流流场和碳酸盐岩破碎特性。结果表明:旋转射流扩散性随着叶片扭转角度增大而增大;旋转磨料射流可有效破碎硬质碳酸盐岩,其成孔直径大且规则,壁面光滑,中心存在凸起;喷距为50 mm时,破岩直径达70 mm;在一定范围内,破岩直径随喷距、砂比的增加而增大,随喷嘴加旋截面积的减小而增大;连续送进条件下,旋转磨料射流可有效破碎锥形凸起,可连续破岩成孔,充分证明旋转磨料射流可高效破碎硬质灰岩。研究结果可望为径向水平井技术经济高效开发西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旋转磨料射流 旋转射流喷嘴 径向水平井 缝洞型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固井胶结质量的薄圆环振动特性
20
作者 倪维军 郭帅 +3 位作者 唐耀辉 李健 高岗 聂翠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80,共5页
为解决目前油气井固井胶结质量不佳的问题,根据薄板振动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薄圆环振动提高固井水泥环强度和胶结质量的方法。通过对薄圆环的谐振频率进行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薄圆环的谐振频率随着外径的变小而增大,随着... 为解决目前油气井固井胶结质量不佳的问题,根据薄板振动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薄圆环振动提高固井水泥环强度和胶结质量的方法。通过对薄圆环的谐振频率进行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薄圆环的谐振频率随着外径的变小而增大,随着厚度的增大而变大;谐振频率随边界条件的变化趋势为:内外固定>内固外简>内外简支;不同材料的谐振频率变化趋势为:结构钢>不锈钢>灰铸铁>铜合金;圆环开缺口后谐振频率变大,缺口个数越多、面积越大,谐振频率越大。理论计算与有限元数值仿真结果误差不超过5%,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正确性,模拟结果可为套管外薄圆环振动固井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两口井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产层固井质量优良率达到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胶结质量 薄圆环 谐振频率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