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崔燕 史永锋 +5 位作者 郭子源 刘斌 王金鹏 赵雷 王珺楠 朴金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6-752,共7页
目的:收集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检测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ISR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策略。方法:将50例ISR患者随机分为ISR≤50%组(药物组)14例和ISR>50%组36例(根据患者意... 目的:收集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检测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ISR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策略。方法:将50例ISR患者随机分为ISR≤50%组(药物组)14例和ISR>50%组36例(根据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药物球囊治疗组16例和支架治疗组20例)。应用IVUS虚拟组织学技术,比较各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斑块面积、病变位置、组织构成和血栓等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随访6个月后的数据变化。结果:IVUS检测,与术前比较,行介入干预治疗的ISR患者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均明显减少(P<0.05),但药物球囊治疗组患者斑块缩减程度小于支架治疗组(P<0.05),纤维组织成分无明显变化(P>0.05),钙化组织所占比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变狭窄程度高且纤维成分多,斑块成分不均一且分布弥漫伴迂曲钙化的患者ISR发生率均较高。ISR发生与斑块壁厚薄、脂质成分含量、斑块不稳定程度和坏死组织多少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药物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