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奶嚼克中产脂肪酶微生物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春冬 郭元晟 +3 位作者 王福超 徐伟良 苏圣琳 郭梁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2期13-16,共4页
采用罗丹明B法在蒙古族传统奶嚼克中分离筛选产脂肪酶较高菌株,基于16S rDNA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奶嚼克中筛选出有透明光圈的25株产脂肪酶菌株,其中J-4-2酶活力最高可达到4.00U·mL^(-1);通过16S rDNA共鉴定出17株菌,其... 采用罗丹明B法在蒙古族传统奶嚼克中分离筛选产脂肪酶较高菌株,基于16S rDNA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奶嚼克中筛选出有透明光圈的25株产脂肪酶菌株,其中J-4-2酶活力最高可达到4.00U·mL^(-1);通过16S rDNA共鉴定出17株菌,其中6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J-4-2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传统乳制品 分离筛选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油凝胶的质构特性及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家镔 刘龙龙 +4 位作者 陈致羽 仇宏图 张华 崔福顺 李官浩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9-94,共6页
为了解菜籽油凝胶形成过程中质构(TPA)特性及其形成的机理,以菜籽油为原料,添加一定质量的蛋黄卵磷脂与谷甾醇制备菜籽油凝胶,以凝胶强度为指标优化最佳菜籽油凝胶制备条件,通过XRD及1 HNMR检测晶型及分子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菜籽油凝... 为了解菜籽油凝胶形成过程中质构(TPA)特性及其形成的机理,以菜籽油为原料,添加一定质量的蛋黄卵磷脂与谷甾醇制备菜籽油凝胶,以凝胶强度为指标优化最佳菜籽油凝胶制备条件,通过XRD及1 HNMR检测晶型及分子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菜籽油凝胶最佳制备条件为添加12%凝胶剂,谷甾醇与卵磷脂比例为(6∶4,g/g),搅拌时间30 min,加热温度100℃。凝胶剂添加量对所制备的凝胶的硬度、内聚性、咀嚼性影响显著,搅拌时间和加热温度对所制备的凝胶的硬度、胶黏性、内聚性、弹性影响较大。菜籽油制备凝胶形成同质多晶现象,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α晶型向β、β′晶型转变。菜籽油凝胶的形成为物理结合并非化学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凝胶 质构特性(TPA) 相关性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脂凝胶的氧化稳定性及货架期预测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龙龙 王家镔 +3 位作者 陈治同 赵月莹 张华 崔明勋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5-110,共6页
目的:解决植物油替代固体脂肪易氧化且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问题。方法:以谷甾醇/大豆磷脂为凝胶剂制备大豆油和菜籽油凝胶代替固体脂肪,通过初、次级氧化产物及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其氧化稳定性,通过X-射线衍射观察结构稳定性,并采用OXIT... 目的:解决植物油替代固体脂肪易氧化且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问题。方法:以谷甾醇/大豆磷脂为凝胶剂制备大豆油和菜籽油凝胶代替固体脂肪,通过初、次级氧化产物及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其氧化稳定性,通过X-射线衍射观察结构稳定性,并采用OXITEST法预测其货架期。结果:大豆油凝胶和菜籽油凝胶的初、次级氧化产物含量均低于原油;植物油及其凝胶在贮藏过程中主要发生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且凝胶的脂肪酸含量变化较小;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大豆油凝胶和菜籽油凝胶都具有稳定的β和β'晶型结构;OXITEST测定结果表明,油脂凝胶能够有效延长油脂的氧化诱导期(IP),并进一步延长油脂的货架期。结论:油脂凝胶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能有效延长植物油的货架期,可作为固体脂肪的有效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菜籽油 油脂凝胶 氧化稳定性 货架期 OXITEST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油微胶囊的性质与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马明月 姜宏宇 张华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108,共7页
为提高紫苏油在人体胃肠道内的有效消化吸收能力,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紫苏油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理化特性、抗潮性、耐热性、模拟胃肠道条件下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微胶囊化前后紫苏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为提高紫苏油在人体胃肠道内的有效消化吸收能力,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紫苏油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理化特性、抗潮性、耐热性、模拟胃肠道条件下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微胶囊化前后紫苏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苏油微胶囊含水量为3.91%,堆积密度为0.31 g/mL,休止角为44.47°,包埋率为87.747%。微胶囊产品应尽量置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保存,在食品加工中,加工温度应控制200℃以下,且尽可能缩短加工时间。在模拟消化吸收过程中,胃液内累积释放率为13.25%;肠液内累积释放率33.02%;释放机理符合Ritger-Peppas模型,释放机制为非Fick扩散过程。微胶囊化前后紫苏油的脂肪酸含量基本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油微胶囊 胃肠道 消化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皮提取物及油脂凝胶化对水飞蓟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龙龙 仲晓慧 +3 位作者 刘文联 苗靖涵 牟柏德 张华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6-221,共6页
通过添加蓝莓皮提取物和油脂凝胶化来提高水飞蓟油的氧化稳定性,基于过氧化值(POV)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等化学方法与电子鼻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1)H NMR)相结合,监测水飞蓟油氧化稳定性、气味和脂肪酸、色泽等变化。结果表明,蓝... 通过添加蓝莓皮提取物和油脂凝胶化来提高水飞蓟油的氧化稳定性,基于过氧化值(POV)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等化学方法与电子鼻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1)H NMR)相结合,监测水飞蓟油氧化稳定性、气味和脂肪酸、色泽等变化。结果表明,蓝莓皮提取物能够有效的抑制水飞蓟油的氧化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0.06%的蓝莓皮提取物对水飞蓟油的氧化抑制作用最佳;蓝莓皮提取物会影响水飞蓟油的气味但不影响其色泽;蓝莓皮提取物对水飞蓟油凝胶的色泽和气味均无影响,但制备成水飞蓟油脂凝胶明显提高了水飞蓟油氧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油 油脂凝胶 蓝莓皮提取物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郭勒奶酪中优良菌株的筛选及奶豆腐制作 被引量:3
6
作者 徐伟良 郭元晟 +4 位作者 王福超 李春冬 安琪 雅梅 郭梁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22期22-26,共5页
本研究以产酸凝乳能力为评价指标,对分离于锡林郭勒传统奶酪中的乳酸菌进行优良发酵性能的筛选与鉴定,并用于奶豆腐的制作。结果表明:从51株供试菌株中最终筛选出3株酸度、常温凝乳状态和加热凝乳状态均较好的乳酸菌,分别为B009-074、B0... 本研究以产酸凝乳能力为评价指标,对分离于锡林郭勒传统奶酪中的乳酸菌进行优良发酵性能的筛选与鉴定,并用于奶豆腐的制作。结果表明:从51株供试菌株中最终筛选出3株酸度、常温凝乳状态和加热凝乳状态均较好的乳酸菌,分别为B009-074、B009-089和B009-092;通过序列测序同源比对,测得筛选菌株均为乳酸乳球菌(Lactobacillus lactis);将筛选得到的3株优势乳酸菌进行1∶1∶1配比制成复合菌剂,以此进行发酵奶豆腐制作,所得产品与传统奶豆腐相比,产品得率与理化指标均有较好提升,且在制作奶豆腐时会使脱脂程度降低,所得奶豆腐整体脂肪含量增加,菌株可用于生产高脂型奶豆腐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郭勒奶酪 乳酸菌 筛选 奶豆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平衡调和油的研制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龙龙 姜宏宇 +1 位作者 仇宏图 张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44,共5页
以芥菜籽油和牛油为原料,制备营养平衡、适合人体吸收的调和油。通过数学拟合计算调和油的最佳质量配比,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以碘值和酸价为指标,优化了调和油的最佳调配时间、调配温度、调配转速,同时对比了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的调和... 以芥菜籽油和牛油为原料,制备营养平衡、适合人体吸收的调和油。通过数学拟合计算调和油的最佳质量配比,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以碘值和酸价为指标,优化了调和油的最佳调配时间、调配温度、调配转速,同时对比了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的调和油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调和油的最佳质量配比为芥菜籽油∶牛油1.73∶1、调配时间30 min、调配温度85℃、转速250 r/min,此时,调和油的酸价最小是0.382 mg/g;白藜芦醇对调和油具有抗氧化效果,在添加量为底物油脂质量的0.04%时,调和油氧化稳定性最佳,用此添加量的白藜芦醇和茶多酚抑制调和油的氧化,生育酚促进调和油的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和油 酸价 抗氧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