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评《简明东北方言词典》 |
范庆华
李无未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6
|
|
2
|
“东、西、南、北”及其文化内涵 |
范庆华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10
|
|
3
|
从《围城》看钱钟书艺术创作的审美品格 |
郑淑慧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5
|
|
4
|
白居易《琵琶行》的多重文化意蕴 |
刘雅杰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7
|
|
5
|
论民族审美心理结构 |
任范松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3
|
|
6
|
欧阳修在朝鲜文坛的影响考述 |
孙德彪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2
|
|
7
|
《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补议 |
徐国玉
|
《汉语学习》
|
1988 |
2
|
|
8
|
《文选》在古代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其价值 |
季南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2
|
|
9
|
中国文化对朝鲜朝梦字类汉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
孙惠欣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0
|
说说“彼此彼此” |
范庆华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1
|
|
11
|
朝鲜诗人的赤壁情怀与诗歌创作 |
孙德彪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2
|
反其意而用之的广告词 |
王克平
范庆华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3
|
语义理解与心理因素 |
范庆华
盛丽春
|
《汉语学习》
CSSCI
|
1998 |
0 |
|
14
|
谐音换字 巧用成语 |
王克平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5
|
朝鲜“文气说”对中国文气理论的接受 |
孙德彪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6
|
朝鲜使臣在明朝的文学交流 |
王克平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7
|
略论现代地域文学的失重及原因 |
王启东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8
|
人类的悲凉命运——电影《未来水世界》的审美意蕴解读 |
王启东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9
|
深入浅出的语言文化教学 |
刘卓
|
《汉语学习》
CSSCI
|
1999 |
5
|
|
20
|
神秘的文化符号“九” |
范克春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