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HP法与SBE法的延安市道路绿地景观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吴云霄 屈亚潭 +2 位作者 杨艳艳 孙杨朝 邹友琴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6期719-724,共6页
为科学合理评价延安市道路绿地景观,促进延安市生态环境建设,选择延安市具有代表性的11条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美景度评价法(SBE)对延安市街道绿化景观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准则层中,生态功能的权重最大(0.640... 为科学合理评价延安市道路绿地景观,促进延安市生态环境建设,选择延安市具有代表性的11条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美景度评价法(SBE)对延安市街道绿化景观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准则层中,生态功能的权重最大(0.6406);因子层中,与整体环境协调性的权重最大(0.0788)。道路绿地景观的综合评价均值为60.3,整个延安市道路绿地景观整体建设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依据CEI等级划分,Ⅰ、Ⅱ、Ⅲ和Ⅳ级的道路分别有3、5、1和2条。SBE法与AHP法排序有一定的差异,但与CEI分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SBE法与AHP法和CEI分类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AHP法和SBE法在景观评价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评价 AHP法 SBE法 道路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法的延安城区乔木绿化树种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孙杨朝 杨艳艳 +2 位作者 吴云霄 冯睿梓 程舒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8期75-78,共4页
为合理选择乔木绿化树种,促进延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延安城区主要乔木绿化树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延安城区乔木绿化树种共53种,其中落叶树种明显多于常绿树种,乡土... 为合理选择乔木绿化树种,促进延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延安城区主要乔木绿化树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延安城区乔木绿化树种共53种,其中落叶树种明显多于常绿树种,乡土树种占乔木绿化树种的30%;(2)抗逆性的权重最大,明显高于观赏性和生长性,观赏性和生长性的权重差别不明显;(3)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7%以上的乔木树种评价等级为良和中等,为优和差的分别为3%、9%。因此,在今后延安城市绿化乔木树种的选择时,应加大乡土树种的比例,特别应注意重视树种的抗逆性,加强后期的养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乔木树种 层次分析法 景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肝脏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谭婷 杨超超 +2 位作者 杨娜 王琪 雷忻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0-66,共7页
为了解甲基托布津(Methyltobuzine,TM)和多菌灵(Carbendazim,BCM)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在水温(25±2)℃下,将平均体长(6.3±0.7)cm和平均质量(2.4±0.5)g的6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置于65 mg·L^(-1)、8... 为了解甲基托布津(Methyltobuzine,TM)和多菌灵(Carbendazim,BCM)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在水温(25±2)℃下,将平均体长(6.3±0.7)cm和平均质量(2.4±0.5)g的6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置于65 mg·L^(-1)、85 mg·L^(-1)、112 mg·L^(-1)、146 mg·L^(-1)、191 mg·L^(-1)TM和26 mg·L^(-1)、34 mg·L^(-1)、45 mg·L^(-1)、58 mg·L^(-1)、76mg·L^(-1)BCM下,采用半静水实验法,研究TM和BCM的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24 h安全浓度(SC);并在0.05 mg·L^(-1)、0.50 mg·L^(-1)、5.00 mg·L^(-1)TM和0.02 mg·L^(-1)、0.10 mg·L^(-1)、0.50 mg·L^(-1)、2.50 mg·L^(-1)BCM中胁迫7 d、14 d、21 d、28 d,检测泥鳅肝脏过氧化物酶(POD)、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TM对泥鳅的24 h、48 h、72 h、96 h LC50分别为35.48 mg·L^(-1)、26.98 mg·L^(-1)、17.25 mg·L^(-1)和10.03 mg·L^(-1),24 h SC为6.16 mg·L^(-1);BCM对泥鳅的24 h、48 h、72 h、96 h LC50分别为23.53 mg·L^(-1)、17.66 mg·L^(-1)、6.54 mg·L^(-1)和3.58 mg·L^(-1),24 h SC为3.98 mg·L^(-1);TM和BCM胁迫下POD、GOT、GPT活性随浓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各参数的活性呈下调趋势。BCM处理组较TM处理组变化趋势更显著。综上所述,TM对6月龄泥鳅具有低毒性作用,BCM对6月龄泥鳅则具有中等毒性作用;一定剂量TM和BCM长期胁迫对泥鳅造成严重影响,对POD、GPT、GOT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随胁迫时间延长抑制加剧,其中BCM较TM抑制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甲基托布津 多菌灵 急性毒性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基酚对1月龄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鳃、肝脏组织学损伤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戚珍珠 雷忻 +2 位作者 王静 李丽琴 行文珍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2,共6页
为了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淡水鱼类幼鱼的急性毒性及相关组织的损伤效应,选取平均体质量6.0 g、平均体长9.2 cm的1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受试材料,检测壬基酚对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按等对数间距法,将NP设置为1... 为了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淡水鱼类幼鱼的急性毒性及相关组织的损伤效应,选取平均体质量6.0 g、平均体长9.2 cm的1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受试材料,检测壬基酚对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按等对数间距法,将NP设置为1.69、1.95、2.25、2.60、3.00 mg/L共计5个浓度处理组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样,每个样投放10条泥鳅,观察NP对泥鳅鳃、肝脏组织结构的损伤变化,并统计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壬基酚对1月龄泥鳅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722、2.939、2.466、2.175 mg/L,安全浓度为0.550 mg/L。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壬基酚高浓度处理使泥鳅鳃小片细胞脱落严重,鳃小片变细;泥鳅肝脏细胞出现空泡、肿大、核脱落等现象,细胞间隙变大,边界模糊。实验表明,壬基酚属于高毒性酚类污染物,对1月龄泥鳅的毒性作用随着暴露浓度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高剂量暴露下可造成泥鳅鳃和肝脏组织的严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泥鳅 急性毒性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种对护坡群落演替和护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云霄 雷忻 王文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4-99,133,共7页
借助物种组装实验,分别构建乔-乔-X型(AAX_i)、灌-灌-X型(SSX_i)、草-草-X型(HHX_i)或乔-灌-草型(ASH)配置模式的实验小区,对其内的物种、盖度及产沙、产流量进行持续4 a的监测,研究先锋种生活型与群落演替及护坡性能的关系。结果显示:... 借助物种组装实验,分别构建乔-乔-X型(AAX_i)、灌-灌-X型(SSX_i)、草-草-X型(HHX_i)或乔-灌-草型(ASH)配置模式的实验小区,对其内的物种、盖度及产沙、产流量进行持续4 a的监测,研究先锋种生活型与群落演替及护坡性能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的配置模式物种入侵速度呈现AAX_i>ASH>SSX_i>HHX_i,2010-2012年,乔木型(A)先锋种对物种入侵贡献率最大,2013年,灌木型(S)贡献率最大。(2)2010-2011年,各配置模式的盖度呈现HHX_i>ASH>SSX_i>AAX_i,2012-2013年,呈现ASH>HHX_i>SSX_i>AAX_i。实验期间草本型先锋种对盖度的贡献率最大,乔木型的贡献率最小。(3)2010-2013年,各配置模式护坡性能呈现增高的趋势,其中2010-2011年,HHX_i>ASH>SSX_i>AAX_i,2012-2013年,ASH>HHX_i>SSX_i>AAX_i。整个实验期间,草本贡献率最大,乔木最小;(4)群落盖度与其护坡性能关系密切,群落盖度越大,植被的蓄水和保土能力均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物种 生活型 群落结构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冠层消光度与三维绿量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吴云霄 雷忻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1期167-171,共5页
利用野外调查和实地测量的方法,从植物群落和单株树木两个方面研究树木冠层消光度与其三维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冠层消光度与其三维绿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群落水平上,群落内的郁闭度和群落面积与冠层消光度之间都呈现明显... 利用野外调查和实地测量的方法,从植物群落和单株树木两个方面研究树木冠层消光度与其三维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冠层消光度与其三维绿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群落水平上,群落内的郁闭度和群落面积与冠层消光度之间都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而乔木层的消光度与灌木层的消光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树木在单株水平下,冠层的消光度与树木枝下高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因此,可用冠层消光作为衡量树木三维绿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光度 三维绿量 群落 单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组织在修复PAHs污染土壤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吴云霄 雷忻 +1 位作者 王学乾 孙俊龙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48-1054,共7页
以西南地区12种常见草本植物为材料,以菲、芘为PAHs代表,借助盆栽试验,对植物不同组织在修复土壤中PAHs的功能定位及作用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茎叶组织可以从空气中吸收一定的PAHs,沿阶草吸收能力相对较强,大部分植物吸收能力... 以西南地区12种常见草本植物为材料,以菲、芘为PAHs代表,借助盆栽试验,对植物不同组织在修复土壤中PAHs的功能定位及作用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茎叶组织可以从空气中吸收一定的PAHs,沿阶草吸收能力相对较强,大部分植物吸收能力比较弱,但植物茎叶从空气中吸收的PAHs极少向根部输送;不同植物对土壤中PAHs的降解强度不同,对菲的降解率高于芘,且大部分植物降解能力为中等;植物对芘的富集强度明显大于菲,根部对PAHs的富集强度明显高于茎叶;污染土壤组植物茎叶中的PAHs大部分来源于根系的传输;植物体内的脂肪含量与植物对PAHs的富集量以及生物浓缩系数线性相关明显,而水分含量与PAHs的富集量及生物浓缩系数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因此,选用根系发达、脂肪含量高的植物在修复土壤PAHs过程中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PAHS 植物修复 茎叶 根系 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对水生动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马万里 安鹏 +4 位作者 强晓鸣 王萌 管融资 程栋 雷忻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8期70-72,共3页
毒死蜱是世界卫生组织(WHO)Class II中度危害杀虫剂,属于有机磷农药。在中国,毒死蜱作为高效广谱的有机磷杀虫剂被广泛使用。由于毒死蜱的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我国自2017年开始限制毒死蜱在农业中的使用。近年来,毒死蜱对水生... 毒死蜱是世界卫生组织(WHO)Class II中度危害杀虫剂,属于有机磷农药。在中国,毒死蜱作为高效广谱的有机磷杀虫剂被广泛使用。由于毒死蜱的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我国自2017年开始限制毒死蜱在农业中的使用。近年来,毒死蜱对水生动物的研究多集中在环境积累、生态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该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到毒死蜱的环境行为、水生动物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有机磷农药对水生动物毒性效应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 毒死蜱 水生动物 毒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吴云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6-181,共6页
为探讨不同因素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程度,文章利用川渝地区常见的护坡乡土植物,参照常见配置模式,于2012年构建出乔木型(AAX_i)、灌木型(SSX_i)、草本型(HHX_i)和乔灌草型(ASH)4种生活型的植被类型,撒施0.5、1.0、1.5 g/m^2浓... 为探讨不同因素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程度,文章利用川渝地区常见的护坡乡土植物,参照常见配置模式,于2012年构建出乔木型(AAX_i)、灌木型(SSX_i)、草本型(HHX_i)和乔灌草型(ASH)4种生活型的植被类型,撒施0.5、1.0、1.5 g/m^2浓度的PAM(聚丙烯酰胺)与无撒施区对照,在2013-2016年进行连续4 a的观测,并探讨各因素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植被对护坡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其中实验前2年(2013-2014年)草本型(HHX_i)的水土保持性能最强,后2年(2015-2016年)乔灌草型(ASH)的水土保持性能最强;(2)PAM对护坡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有增强的作用,在0.5~1.0 g/m^2浓度段作用最明显,特别是在前2年PAM对ASH型植被的蓄水性能提高尤为明显;(3)在各种植被中植物对其水土保持性能的增强作用都明显高于PAM。因此,多种生活型植物相互结合、施加适宜浓度的PAM能够增强护坡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植被 水土保持 蓄水性能 保土性能 P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PR技术对土壤中芘的强化去除机制研究
10
作者 吴云霄 雷忻 +1 位作者 孙杨朝 杨艳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07-2814,共8页
为探讨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修复(SEPR)技术对土壤中芘的强化去除机制,选用延安市常见的紫花苜蓿为材料,以Tween 80为表面活性剂代表,通过室内栽培试验,系统分析研究SEPR技术对土壤中芘的强化去除效果和强化去除途径。结果表明:1)紫花苜... 为探讨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修复(SEPR)技术对土壤中芘的强化去除机制,选用延安市常见的紫花苜蓿为材料,以Tween 80为表面活性剂代表,通过室内栽培试验,系统分析研究SEPR技术对土壤中芘的强化去除效果和强化去除途径。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在一定芘初始质量比的土壤中能够正常生长,对污染土壤有一定的治理作用,而表面活性剂Tween 80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2)表面活性剂Tween 80能够提高土壤中芘的去除率,其强化去除率为8.96%~14.02%;3)SEPR技术能够减少植物体内芘的富集量,对植物具有减毒效应;4)表面活性剂Tween 80可通过增强土壤中不同去除要素的去除效果以达到对芘的强化去除,其中最为明显为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且在中等污染程度去除效果最好。因此,SEPR技术对土壤中芘的强化去除可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 土壤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灵对泥鳅肝脏典型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及其可逆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谭婷 杨超超 +2 位作者 杨娜 王琪 雷忻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455,共11页
多菌灵(carbendazim,BCM)作为一种常用的广谱性杀菌剂,可通过地表径流汇入周边水域,对水生生物存在潜在威胁。为探究BCM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受试动物,采用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法分别检测4个BCM浓度(... 多菌灵(carbendazim,BCM)作为一种常用的广谱性杀菌剂,可通过地表径流汇入周边水域,对水生生物存在潜在威胁。为探究BCM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受试动物,采用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法分别检测4个BCM浓度(0.020、0.075、0.282和1.060 mg·L^(-1))胁迫10、20、30 d时其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 deoxyguanosine,8-OHdG)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7-乙氧基-3-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7-ethoxy-3-isophenoxazolone deethylase,EROD)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Cu/Zn-sod、cat3、cyp1a1和gst基因mRNA表达量,随后在自然水体恢复驯养30 d时进行再检测,运用综合生物标志物指数(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对BCM毒性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BCM胁迫下泥鳅肝脏MDA含量在胁迫中后期持续上升,恢复期仍显著增加,高浓度组毒性效应显著,8-OHdG含量在暴露周期内、恢复期均受到积极诱导;SOD活性与Cu/Zn-sod表达量在暴露前期受到显著诱导,CAT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作用而cat3表达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恢复期抗氧化酶活性均受到显著诱导,抗氧化酶活性与其表达量表达并不完全一致;EROD活性与cyp1a1基因表达量在短时间暴露受到诱导,而长期暴露及恢复期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GST活性与gst表达量在暴露期均受到明显诱导,随着时间延长诱导作用减弱,但恢复期受到明显抑制;IBR指数与BCM胁迫时间及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恢复期IBR指数略有下降但毒性损伤效应仍显著存在。综上,一定剂量的BCM胁迫会对抗氧化酶系和代谢解毒酶系造成严重损伤,肝脏综合毒性效应明显,具有一定生物毒性,进行短期恢复驯养机体损伤出现一定程度可逆性,但并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BCM污染应得到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灵 泥鳅 氧化代谢 基因表达 IBR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芘胁迫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娜 潘鹏涛 +4 位作者 董旭 范培月 吴航利 王佳 雷忻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6-941,共6页
为研究苯并芘对鱼类外周血红细胞及抗氧化酶系的影响,本文以泥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0、5、10、15μg/LBaP溶液中20 d,分别在5、10、15、20 d时取样,采用血涂片微核测定法观察红细胞微核与核异常,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钼酸铵比色... 为研究苯并芘对鱼类外周血红细胞及抗氧化酶系的影响,本文以泥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0、5、10、15μg/LBaP溶液中20 d,分别在5、10、15、20 d时取样,采用血涂片微核测定法观察红细胞微核与核异常,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钼酸铵比色法分别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结果表明,随着BaP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泥鳅血红细胞微核率显著升高;随着BaP浓度的升高,泥鳅SOD、CAT活性在20 d的暴露期内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因此,BaP胁迫会对泥鳅产生一定的遗传毒性和氧化毒性效应,且毒性作用具有时间-剂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芘 泥鳅 血红细胞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肝性腺指数和卵黄蛋白原转录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娜 谭婷 +3 位作者 杨超超 吴航利 王佳 雷忻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7-506,共10页
为探究菲(phenanthrene,PHE)对鱼类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及生殖毒性损伤,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暴露于菲浓度为1.33、1.77、2.36和3.13 mg·L^(-1)的水体中28 d,分别于7、14和28 d取样,采用称重法测定肝脏指数、性腺指数;q... 为探究菲(phenanthrene,PHE)对鱼类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及生殖毒性损伤,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暴露于菲浓度为1.33、1.77、2.36和3.13 mg·L^(-1)的水体中28 d,分别于7、14和28 d取样,采用称重法测定肝脏指数、性腺指数;qRT-PCR法检测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vtgc)在泥鳅肝脏和性腺的转录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含量。结果显示:(1)PHE胁迫使雄性泥鳅肝脏指数升高、性腺指数下降;高浓度PHE胁迫引起雌性泥鳅肝脏指数上升,性腺指数升高;(2)PHE胁迫导致泥鳅vtg1和vtgc表达量显著升高,雄性泥鳅vtg1和vtgc转录水平与菲胁迫浓度之间呈现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趋势;(3)PHE暴露使泥鳅肝脏、性腺VTG含量显著升高,且在PHE较高浓度组中尤为明显。这表明,一定浓度PHE暴露可以导致泥鳅肝脏和性腺发育异常;较低浓度PHE暴露可诱导肝脏和性腺vtg1、vtgc转录水平的表达,而高浓度PHE则抑制上述基因表达,PHE胁迫引起vtg1和vtgc表达水平存在差异;PHE可以显著诱导肝脏和性腺VTG的产生。因此,高浓度PHE干扰了泥鳅的性腺作用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慢性毒性 卵黄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理 被引量:14
14
作者 尚雪 何钊全 张铜会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8-485,共8页
基于2005—2019年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分析陕北地区E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2005—2019年,陕北地区植被EVI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表现为,东南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较高,西北风沙区及城镇建设用地区域植被覆盖度... 基于2005—2019年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分析陕北地区E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2005—2019年,陕北地区植被EVI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表现为,东南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较高,西北风沙区及城镇建设用地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2005—2019年,各环境因子对EVI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年平均降水量>干燥度指数>植被类型>地貌类型>≥10℃积温>土壤类型>坡度>年平均气温>高程>坡向。其中,年平均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的解释力均在40%以上,是影响EVI变化的主要因子。各环境因子对陕北地区EVI变化的影响存在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交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植被指数 环境因子 驱动机理 陕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陕北地区NDVI时空变异及其驱动因子的地理探测 被引量:4
15
作者 尚雪 何钊全 张铜会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1期66-76,共11页
地表植被作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对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2000-2019年陕北地区的MODIS NDVI数据,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子,探究NDVI时空变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 地表植被作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对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2000-2019年陕北地区的MODIS NDVI数据,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子,探究NDVI时空变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植被NDVI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进行探测,最终确定主要环境因子对NDVI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陕北地区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别增加了25.64%和11.74%,植被覆盖状况整体良好;NDVI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其中,东南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较高,西北风沙区以及城镇建设用地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2)陕北地区植被NDVI主要受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的影响,其解释力均大于45%;植被类型、≥10℃积温、地貌类型和坡度的解释力在15%-35%之间;土壤类型、年均温、高程和坡向的解释力均小于10%;(3)各环境因子对陕北地区NDVI变化的影响存在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协同交互关系。结果揭示的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的显著增加、影响NDVI的主要驱动因子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的适宜阈值以及它们之间交互增强的驱动机制,能够为陕北地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和辅助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驱动力 陕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雄性性别分化与精巢发育调控基因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杨超超 屈蓉 +2 位作者 杜妙柔 王琪 雷忻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06-1216,共11页
鱼类性别受环境与基因共同调控,两者均可影响鱼类性腺分化、发育,但环境如何影响性腺发育基因来调控鱼类性别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上游基因sox9、amh高表达可诱导鱼类原始性腺分化为精巢,sox9促进精母细胞增殖,amh抑制精原细胞增殖,... 鱼类性别受环境与基因共同调控,两者均可影响鱼类性腺分化、发育,但环境如何影响性腺发育基因来调控鱼类性别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上游基因sox9、amh高表达可诱导鱼类原始性腺分化为精巢,sox9促进精母细胞增殖,amh抑制精原细胞增殖,下游基因ar、er表达水平升高可诱导鱼类精原细胞分裂、分化、精母细胞增殖以及精子发生过程;外源雌激素抑制sox9、amh表达,对ar、er则表现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综上,鱼类雄性性别分化受sox9、amh、ar、er共同调控,环境因子的改变可影响这一分化过程。因此,本文对鱼类性别分化上游主要调控基因sox9和amh,下游主要调控基因ar和er以及它们与精巢发育的关系、环境因子胁迫对这些基因和精巢组织结构的影响展开综述,以探讨鱼类精巢发育以及环境因子对这一发育过程的基因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精巢发育 基因调控 雄性生殖细胞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