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亚麻酸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急性炎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小龙 艾鑫 +4 位作者 郭杰 韦玮 刘赟 黄元志 张春满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94-298,共5页
目的探讨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急性炎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C57BL6/N小鼠分为高ALA饮食组(孕鼠20只,新生鼠88只)和低ALA饮食组(孕鼠20只,新生鼠84只),采用气相色谱... 目的探讨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急性炎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C57BL6/N小鼠分为高ALA饮食组(孕鼠20只,新生鼠88只)和低ALA饮食组(孕鼠20只,新生鼠84只),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两组小鼠脑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运用控制性皮质撞击建立小鼠TBI模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TBI后0、4、24、96h两组小鼠炎症因子及细胞标志物表达。运用转轮实验、横木行走实验和场景恐惧实验观察两组小鼠TBI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高ALA饮食组小鼠脑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高于低ALA饮食组[15.48%±1.20%、9.98%±1.10%,P<0.05];高ALA饮食组小鼠TBI后TNF-α和IL-1β、IL-6和CCL12显著低于低ALA饮食组(P<0.05)。高ALA饮食组小鼠TBI 24h后运动功能恢复较低ALA饮食组快。高ALA饮食组小鼠TBI 24 h后认知功能均优于低ALA饮食组。结论增加脑部DHA水平可以减少急性炎症和改善TBI后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亚麻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创伤性脑损伤 炎症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放射性诱导小鼠C17.2神经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军 张琰君 +1 位作者 贾云峰 唐宗椿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抑制放射性诱导小鼠C17.2神经干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直线加速器进行总剂量为8 Gy外照射C17.2神经干细胞建立放射损伤细胞模型,将处理后的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以1×108/L的浓度接种于96孔...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抑制放射性诱导小鼠C17.2神经干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直线加速器进行总剂量为8 Gy外照射C17.2神经干细胞建立放射损伤细胞模型,将处理后的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以1×108/L的浓度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加细胞悬液200μl,然后分别加入bFGF 0(对照),25,50和100μg/L干预24 h处理。用4-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并拟合生存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随bFGF浓度增加,放射诱导后的C17.2神经干细胞增殖比明显增加(P<0.01),呈现明显剂量-效应关系(r=0.628,P<0.01)。在一定放射剂量下,随着bFGF浓度增加C17.2神经干细胞生存曲线右移,表明bFGF能够提高神经干细胞的放射耐受性(r=0.569,P<0.01)。bFGF为100μg/L时,C17.2神经干细胞活性最强,且无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的对照组C17.2神经干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bFGF 25和50μg/L(P<0.01)处理组,并且凋亡率在bFGF 25,50和100μg/L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bFGF能显著抑制放射诱导的小鼠C17.2神经干细胞凋亡,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诱导 C17 2神经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凋亡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甾醇治疗胶质母细胞瘤靶基因预测及相关预后模型的建立
3
作者 朱强 李瑞春 +1 位作者 郭世文 梁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917,共9页
目的 预测豆甾醇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的潜在靶基因并构建相关预后模型,以期揭示其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并探讨这些靶基因在GBM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数据库获得GBM差异表达基因及豆甾醇靶基因,使用韦恩图筛选豆甾... 目的 预测豆甾醇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的潜在靶基因并构建相关预后模型,以期揭示其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并探讨这些靶基因在GBM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数据库获得GBM差异表达基因及豆甾醇靶基因,使用韦恩图筛选豆甾醇治疗GBM的潜在靶基因并使用R语言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分析筛选与GBM患者预后相关的豆甾醇靶基因并构建相关的预后模型。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豆甾醇对相关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共获得31个豆甾醇治疗GBM的潜在靶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这些靶基因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脂质代谢的调控有关。回归分析筛选出2个与GBM预后相关的豆甾醇靶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5(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5,FABP5)和α-1B肾上腺素能受体(alpha-1B adrenergic receptor, ADRA1B),基于这2个基因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准确预测GBM患者的预后。豆甾醇能够抑制GBM细胞中这2种基因在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表达(FABP5:t=9.909,P=0.001;ADRA1B:t=3.319,P=0.029)。结论 豆甾醇的抗胶质瘤作用可能与GPCR信号通路及脂质代谢的调控有关。通过抑制FABP5及ADRA1B的表达,豆甾醇可能具有改善GBM患者预后的潜在作用。同时,以FABP5及ADRA1B的表达水平构建的预后模型在预测GBM患者预后及监测疗效方面可能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甾醇 胶质母细胞瘤(GBM)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国来 闵怀伍 +2 位作者 向言召 韩繁龙 曹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129-2131,共3页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复杂,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而术后脑梗死患者的死残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颅脑损伤术后应高度警惕其脑梗死并发症的可能,提高对该并发症的病因、危险因素的认识...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复杂,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而术后脑梗死患者的死残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颅脑损伤术后应高度警惕其脑梗死并发症的可能,提高对该并发症的病因、危险因素的认识,以便在术中避免医源性损伤,防止因减压窗不充分导致血管嵌顿受压,术后尽早行颅脑CT或MRI明确诊断,同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早期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脑保护剂等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就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手术后并发症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贾云峰 高海亮 +4 位作者 马刘佳 郝文炯 折刚刚 付学锋 侯秀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3-628,共6页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甲基强的松龙处理组(Meth)、生理盐水处理组(Salin)和假手术组(Sham,仅进行椎板切除术)。Meth(甲基强的松龙,30 ...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甲基强的松龙处理组(Meth)、生理盐水处理组(Salin)和假手术组(Sham,仅进行椎板切除术)。Meth(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和Saline(生理盐水,等量)组通过Allens法建立急性SCI模型后经尾静脉立即注射,并在SCI后的1 d和2 d相同时间点各注射1次。SCI模型建立后用尼氏染色(Nissl)观察神经细胞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和GSK-3β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caspase-6表达,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SCI后7 d,尼氏染色观察到Meth组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数量得到明显改善(P<0.01),同时对损伤区域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SCI后3 d和7 d,Western Blot显示β-catenin表达水平明显(P<0.05),而GSK-3β蛋白表达则降低(P<0.05);免疫荧光观察到,甲基强的松龙处理组凋亡活动被明显抑制,表现为凋亡蛋白caspase-3和caspase-6降低(P<0.01)。结论:结果表明,甲基强的松龙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一些相关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大鼠急性SCI神经细胞的凋亡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甲基强的松龙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者的诊治期望值与医患矛盾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赟 折盼 +2 位作者 李勇勇 白利芬 赵开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8-70,共3页
从患者视角来探索医患矛盾发生的原因,寻找一种有效的医患沟通方法。研究认为医患矛盾的核心问题是患者对诊治期望值的不满意,通过构建以患者诊治期望值为主体的医患沟通方法,发现医生和患者之间对诊治期望值存在明显差异。医生通过对... 从患者视角来探索医患矛盾发生的原因,寻找一种有效的医患沟通方法。研究认为医患矛盾的核心问题是患者对诊治期望值的不满意,通过构建以患者诊治期望值为主体的医患沟通方法,发现医生和患者之间对诊治期望值存在明显差异。医生通过对医患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诊治期望值进行充分沟通,形成医患诊治期望值差异下的共识,建立互信合作的关系,最终实现医患互惠共赢。以患者诊治期望值为主体的医患沟通方法,为避免医患矛盾发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治期望值 医患矛盾 医患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大鼠在电磁脉冲作用下大脑额叶皮层TNF-α、IL-1β、IL-6和NFκBp65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郑云锋 李霞 +2 位作者 贾云峰 高海亮 付学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的:研究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P)作用下大鼠大脑额叶皮层TNF-α、IL-1β、IL-6和NFκBp65表达的变化并讨论其意义。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EP照后1 h组、EP照后6 h组和EP照后24 h组。通过HE染色、ELISA... 目的:研究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P)作用下大鼠大脑额叶皮层TNF-α、IL-1β、IL-6和NFκBp65表达的变化并讨论其意义。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EP照后1 h组、EP照后6 h组和EP照后24 h组。通过HE染色、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确定EP(400 k V/m,200个脉冲)连续辐照3 d后在不同组大鼠大脑额叶皮层神经元的组织学变化、额叶皮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鱼核因子-κBp65(NF-κBp65)表达的变化。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经EP辐照6 h后,大脑额叶皮层内异常神经元数目增多,异常神经元细胞核边移,胞质与细胞核深染。(2)ELISA结果显示:EP辐照后,大脑额叶皮层内TNF-α水平随时间逐渐升高,以辐照后6 h明显(P<0.05),但24 h后逐渐恢复。各实验组IL-1β和IL-6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辐照后1 h升高最明显(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P辐照6 h后大脑额叶皮层内NFκBp65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电磁脉冲照射可以引起大鼠大脑额叶皮层神经元损伤和炎性反应使IL-1β和IL-6含量增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NFκB活化并启动炎性反应,从而引起大脑额叶皮层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 炎性因子 NFκBp65 大脑额叶皮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门控离子通道P2X_7受体在中枢系统的表达与功能 被引量:2
8
作者 付学锋 贾云峰 李柱一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9-672,共4页
P2X受体是由ATP激发的离子通道,从中可渗透Na+、K+和Ca2+,这些蛋白参与一系列生理过程,包括调节突触传输、平滑肌收缩、化学递质分泌和免疫反应调控。P2X7受体作为P2X受体家族最独特的成员,其与其它成员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显著差异,属... P2X受体是由ATP激发的离子通道,从中可渗透Na+、K+和Ca2+,这些蛋白参与一系列生理过程,包括调节突触传输、平滑肌收缩、化学递质分泌和免疫反应调控。P2X7受体作为P2X受体家族最独特的成员,其与其它成员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显著差异,属于低分子溶质转运的非选择性离子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ATP P2X7受体 细胞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硫辛酸对实验大鼠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贾云峰 屈军 +4 位作者 高海亮 马刘佳 郝文炯 折刚刚 付学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研究α-硫辛酸(ALA)对实验大鼠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作用。方法:用豚鼠6只制备实验用免疫抗原。选择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1)正常对照组(NC组);(2)EAE-7d和(3)EAE-14d组,于皮下注射抗原匀浆... 目的:研究α-硫辛酸(ALA)对实验大鼠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作用。方法:用豚鼠6只制备实验用免疫抗原。选择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1)正常对照组(NC组);(2)EAE-7d和(3)EAE-14d组,于皮下注射抗原匀浆观察7d和14d;(4)ALA-7d和(5)ALA-14d组,于第1次发病时给予ALA腹腔注射,连续用7d和14d。在研究时间点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白介素-17(IL-17)的表达,同时测定大鼠脑组织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结果:HE染色显示,在α-硫辛酸治疗的ALA-7d和14d组,均能减轻脊髓组织的炎性反应和髓鞘损伤。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表明,EAE大鼠IL—17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0.01),经α-硫辛酸处理后IL—17蛋白表达降低并于14d接近对照水平。与NC组比较,EAE组大鼠MDA含量明显升高,GSH则明显降低;经ALA处理后,MDA显著降低,而GSH则明显增加(P〈0.05—0.01)。相关性分析表明,IL-17表达与MDA含量呈正相关(r=0.466,P〈0.05),而与GSH含量则呈负相关(r=-0.478,P〈0.05)。结论:在EAE大鼠模型中ALA可以改善和缓解炎症反应,其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节IL-17表达实现,并表现为MDA和GSH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硫辛酸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白介素-17 丙二醛 还原型谷胱甘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6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小岗 周志武 张振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512-1513,共2页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研究
11
作者 贾云峰 马刘佳 李健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1-315,共5页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nimodipine)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4只,体重180~220 g,采用NYU脊髓撞击伤仪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尼莫地平(n=12)和生理盐水组(n=12)。两组大鼠受伤后1 h内...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nimodipine)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4只,体重180~220 g,采用NYU脊髓撞击伤仪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尼莫地平(n=12)和生理盐水组(n=12)。两组大鼠受伤后1 h内分别经腹腔给予尼莫地平(1.0 mg/kg)或等量盐水治疗,3次/d,共1周。于受伤后1周和2周进行BBB评分和足迹实验对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受伤后2周,对损伤部位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定损伤星形胶质瘢痕和所形成的坏死空洞,利用ED1观察活性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通过旷场试验(BBB评分)和足迹实验,脊髓损伤后大鼠尼莫地平组1周和2周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1)。与盐水组比较,伤后2周,尼莫地平组大鼠脊髓组织中MDA水平(nmol/g,25.6±9.7 vs 68.5±16.7)和MPO活性(U/g,252.2±63.9 vs 382.8±108.2)均明显降低(P<0.01);尼莫地平组空洞面积(mm2,4.45±1.28 vs 6.16±2.65)和ED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mm2,1.87±0.42 vs 2.86±1.01)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尼莫地平可以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自由基的氧化损伤作用,减小空洞面积和炎症细胞浸润,具有促进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尼莫地平 丙二醛 过氧化物酶 自由基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创伤急性期和慢性期外周血炎症反应标志物和氧化应激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峰 田冰锋 +3 位作者 魏小兵 冯波 张春满 肖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急性期和慢性期外周血炎症反应标志物和氧化应激参数表达变化。方法共2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测定炎症反应标志物[包括白细胞介素(IL)-1β、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氧化应激参数[包括...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急性期和慢性期外周血炎症反应标志物和氧化应激参数表达变化。方法共2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测定炎症反应标志物[包括白细胞介素(IL)-1β、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氧化应激参数[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总血浆抗氧化剂活性(TEAA)]水平,采用功能独立性评价(FIM)和运动障碍评价量表(DRS)评价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结果颅脑创伤患者不同时期(后急性期、慢性期早期、慢性期)IL-6(F=105.982,P=0.000)、IFN-γ(F=19.873,P=0.000)、GSH-Px(F=162.090,P=0.000)、SOD(F=28.254,P=0.000)和CAT(F=4.782,P=0.01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IL-6和GSH-Px水平慢性期早期(IL-6:t=11.753,P=0.000;GSH-Px:t=16.901,P=0.000)和慢性期(IL-6:t=14.533,P=0.000;GSH-Px:t=13.828,P=0.000)均低于后急性期,慢性期亦低于慢性期早期(IL-6:t=2.341,P=0.012;GSH-Px:t=3.073,P=0.003);SOD水平慢性期早期和慢性期高于后急性期(t=7.264,P=0.000;t=5.308,P=0.000);CAT水平仅慢性期早期高于后急性期(t=3.060,P=0.003)。与随访初期相比,随访结束时FIM评分升高(t=36.260,P=0.000)、DRS评分降低(t=49.010,P=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6(r=0.446,P=0.020)和GSH-Px(r=0.142,P=0.000)表达变化与全部认知功能指数呈正相关,IL-6与认知功能综合指数之注意力(r=0.431,P=0.026)和执行功能(r=0.522,P=0.005)呈正相关,IFN-γ(r=0.497,P=0.009)和TNF-α(r=0.479,P=0.009)仅与认知功能综合指数之执行功能呈正相关,GSH-Px与认知功能综合指数均呈正相关(r=0.220,P=0.000;r=0.344,P=0.000;r=0.011,P=0.000)。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期氧化应激平衡改变和炎症反应标志物过表达不利于功能恢复,测定炎症反应标志物和氧化应激参数表达变化,可以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功能评价和预后预测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组织OPN分子的表达变化
13
作者 黄元志 宋锦宁 +4 位作者 金涛 李宇 李丹东 刘晓斌 马旭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大鼠脑组织皮层、海马以及脑干部位的骨桥蛋白(OPN)分子的表达情况及变化规律。方法 SD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及损伤组(又分为3、24、48、72h和7d共5个亚组,每组5只),采用大鼠头颅瞬间旋转装置制作大鼠DAI模...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大鼠脑组织皮层、海马以及脑干部位的骨桥蛋白(OPN)分子的表达情况及变化规律。方法 SD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及损伤组(又分为3、24、48、72h和7d共5个亚组,每组5只),采用大鼠头颅瞬间旋转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免疫组化方法对相应时间点的大鼠脑组织进行染色观察,并行免疫组化评分来检测OPN表达量的改变。结果 DAI后大鼠脑组织各部位OPN分子3h时表达就开始升高,至72h高峰后开始下降,7d时细胞外基质较其他各组染色深,结果显示OPN分子大多分泌至细胞外基质。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各时间点的免疫组化评分明显升高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OPN分子表达升高主要聚集在神经元胞体聚集的灰质以及脑干神经核团等部位,大脑以及脑干中白质、胼胝体部位胶质细胞也有少量表达。结论 OPN分子在大鼠正常脑组织中即有弱阳性表达,DAI损伤后脑组织中OPN分子的表达明显升高,它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损伤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骨桥蛋白 脑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肪源性干细胞的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14
作者 朱强 张斌斌 +2 位作者 李瑞春 郭世文 梁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4-819,共6页
目的 构建基于脂肪源性干细胞的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并检测其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构建alphastatin肽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 ADSCs),构建基于ADSCs的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 目的 构建基于脂肪源性干细胞的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并检测其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构建alphastatin肽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 ADSCs),构建基于ADSCs的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流式细胞仪检测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及ELISA法分别检测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中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phastatin肽表达情况;细胞迁移实验检测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对CD133+胶质瘤干细胞趋向性;体外管腔形成实验检测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在体外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经转染后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物与普通脂肪源性干细胞相比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能够成功表达alphastatin肽;ELISA结果显示,在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培养上清液中可检出alphastatin肽分泌[FLAG质量浓度(54.65±5.63)mg/L];细胞迁移实验显示,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与普通脂肪源性干细胞对CD133+胶质瘤干细胞趋向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迁移细胞数(106.67±2.41)个/HPF vs.(109.47±2.55)个/HPF,P>0.05];管腔形成实验显示,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在体外能抑制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生成[管腔计数(7.27±0.31)个/HPF vs.(19.40±1.71)个/HPF,P<0.01]。结论 在构建基于ADSCs的alphastatin肽胶质瘤靶向载体过程中,靶向载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肿瘤趋向性无明显改变,且能够稳定表达并分泌alphastatin肽并在体外对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干细胞 alphastatin肽 胶质瘤干细胞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