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参与二苯基环丙烯酮诱导的小鼠瘙痒
1
作者 刘静雯 朱媛媛 +2 位作者 戴梓怡 黄静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目的: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观察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涂抹小鼠颈背部构建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小鼠的搔抓行... 目的: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观察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涂抹小鼠颈背部构建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小鼠的搔抓行为。开展旷场及悬尾行为学实验,探究小鼠在接触性皮炎状态下的焦虑、抑郁样行为。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探究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mPFC内c-Fos及p-ERK1/2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模型组小鼠半小时内的抓挠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旷场结果显示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和距离显著减少。悬尾实验结果提示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不动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接触性皮炎实验组小鼠mPFC内c-Fos阳性细胞和p-ERK1/2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触性皮炎实验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增多,并且诱发焦虑、抑郁样行为。接触性皮炎状态下,mPFC内神经元激活,为mPFC神经元参与接触性皮炎瘙痒及共患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皮炎 瘙痒 内侧前额叶皮质 C-FOS P-ERK1/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炎性痛诱致小鼠焦虑样行为和前扣带回TRPC3和TRPC6通道的表达上调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旭 杜祎康 +3 位作者 吴文斌 王福东 罗层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3-289,共7页
目的:探讨慢性炎性痛诱致小鼠焦虑样行为情况下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TRPC 3/6通道的表达改变。方法:采用小鼠痛行为检测方法、旷场行为检测方法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结果:小鼠后肢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 目的:探讨慢性炎性痛诱致小鼠焦虑样行为情况下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TRPC 3/6通道的表达改变。方法:采用小鼠痛行为检测方法、旷场行为检测方法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结果:小鼠后肢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痛行为检测结果显示足底皮下注射CFA可以诱致小鼠产生长时程的机械性和热痛觉过敏现象。旷场实验可见CFA致炎致痛后的小鼠较正常小鼠在旷场中央区活动距离明显降低,停留时间明显减少,提示慢性炎性痛小鼠表现为显著的焦虑样行为。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发现炎性痛焦虑样小鼠前扣带回脑区的TRPC3和TRPC6通道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动物显著上调。结论:CFA引发的慢性炎性痛模型中,小鼠产生焦虑样情绪,TRPC3和TRPC6通道蛋白在ACC部位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这些焦虑样痛情绪的发生与疼痛痛觉通路中ACC脑区的TRPC3及TRPC6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A 慢性炎性痛 焦虑样行为 ACC TRPC3 TRPC6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患者中弓形虫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衍衡 张瑞芹 +3 位作者 李春霞 陈延平 徐光华 白占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64-666,共3页
目的了解陕北乙肝患者中弓形虫的感染情况。方法本研究筛查了139例乙肝患者,并以43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研究。结果陕北弓形虫感染率较低,即乙肝患者中的感染率为5.04%,而健康人群中的感染率为0。弓形虫感染者主要为男性、HBeAg阳性、HBV... 目的了解陕北乙肝患者中弓形虫的感染情况。方法本研究筛查了139例乙肝患者,并以43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研究。结果陕北弓形虫感染率较低,即乙肝患者中的感染率为5.04%,而健康人群中的感染率为0。弓形虫感染者主要为男性、HBeAg阳性、HBV病毒载量高的患者;统计分析显示弓形虫感染与以上3种因素之间均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陕北弓形虫感染率较低,并且弓形虫感染与HBV无统计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HBV患者 感染率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在体特异性表达GCaMP6f蛋白方法的构建及细胞内钙活动的监测 被引量:2
4
作者 褚文广 杜祎康 +4 位作者 王旭 林震 白占涛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328,共6页
目的:建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特异性表达GCa MP6f蛋白的方法,并在疼痛刺激条件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钙活动。方法:包装并纯化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并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该病毒于SNS-Cre小鼠L4... 目的:建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特异性表达GCa MP6f蛋白的方法,并在疼痛刺激条件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钙活动。方法:包装并纯化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并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该病毒于SNS-Cre小鼠L4/L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动物存活3~4周,然后制备L4/L5整节DRG标本,检测GCa MP6f蛋白表达情况,并观察疼痛刺激条件下诱致的伤害性DRG神经元的钙反应情况。结果:SNS-Cre小鼠L4/L5 DRG内注射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GCamp6f病毒特异性地表达在中、小型的DRG神经元。给予DRG神经元高钾刺激(KCl 30 mmol/L)可以诱致神经元胞内的钙离子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给予伤害性DRG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TRPV1受体的激动剂Capsaicin(1μmol/L),结果显示其可以诱致GCamp6f蛋白标记的DRG神经元呈现显著的钙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的SNS-Cre小鼠DRG在体注射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特异性标记伤害性DRG神经元的方法是成功的,该方法的成功建立对于活体特异性监测伤害性DRG神经元的功能活动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成像 伤害性感受器 DRG GCaMP6f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中GABA能神经元对慢性痛的调控 被引量:2
5
作者 卢伊凡 蔡国洪 +3 位作者 万向东 黄静 白占涛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85-589,共5页
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是大脑认知处理的关键脑区之一,整合调控感知、情绪、与社交行为。新近研究发现,mPFC也是疼痛调控脑区。其中,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疼痛发生与镇痛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mPFC脑区在慢性痛状态下的... 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是大脑认知处理的关键脑区之一,整合调控感知、情绪、与社交行为。新近研究发现,mPFC也是疼痛调控脑区。其中,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疼痛发生与镇痛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mPFC脑区在慢性痛状态下的稳态可塑改变,解析mPFC中GABA能神经元调控慢性痛的多样性结构可塑、功能连接、分子通路,旨在为疼痛诊治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前额叶皮质 慢性痛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功能和结构可塑性增强协同诱致慢性炎性痛
6
作者 赵芝威 王旭 +5 位作者 卢娜 杜祎康 褚文广 白占涛 韩文娟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5,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炎症损伤后诱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改变的情况。方法:采用脊髓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和Golgi染色方法。结果:小鼠一侧后肢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可诱致显... 目的:探讨外周炎症损伤后诱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改变的情况。方法:采用脊髓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和Golgi染色方法。结果:小鼠一侧后肢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可诱致显著的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CFA注射24 h后,对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发现刺激伤害性初级传入纤维诱致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幅值较对照组动物显著增加,平均增强幅度为85.7%。Golgi染色结果发现,在诱致功能可塑性增强的同时,CFA炎症后还可导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出现树突棘密度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强186.7%。结论:CFA引发的外周炎症损伤可同时诱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呈现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增强,这些变化与疼痛的持续慢性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可塑性 结构可塑性 树突棘 脊髓背角 CFA 慢性炎性痛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侧缰核在疼痛与负性情绪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新江 李海涛 +3 位作者 王菲 解柔刚 罗层 杨清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59-364,共6页
外侧缰核(LHb)是上丘脑中一个相对较小、形态独特的区域,主要接收来自边缘前脑和基底神经节的传入,主要传出到中脑和脑干区域,参与包括奖赏处理、认知记忆、压力适应、睡眠、抑郁、疼痛在内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LHb被认为是参与... 外侧缰核(LHb)是上丘脑中一个相对较小、形态独特的区域,主要接收来自边缘前脑和基底神经节的传入,主要传出到中脑和脑干区域,参与包括奖赏处理、认知记忆、压力适应、睡眠、抑郁、疼痛在内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LHb被认为是参与疼痛和情感调节的重要枢纽脑区,大量证据表明LHb在动物参与疼痛处理和镇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LHb也在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抑郁症发作的关键脑区。本文归纳了LHb在疼痛和负性情绪中的功能和相关环路,旨在为疼痛和负性情绪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缰核 慢性痛 负性情绪 神经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制动蛋白2在炎性痛小鼠脊髓背角的表达及作用
8
作者 刘苑莹 李腊梅 +3 位作者 郭欢 罗层 解柔刚 刘霞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炎性痛模型,观察β-制动蛋白2(Arrb2)在炎性痛小鼠疼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WT小鼠和Arrb2^(-/-)小鼠建立由卡拉胶(carrageenan)诱导急性炎性痛模型和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导慢性炎性痛模型,通过von Frey纤...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炎性痛模型,观察β-制动蛋白2(Arrb2)在炎性痛小鼠疼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WT小鼠和Arrb2^(-/-)小鼠建立由卡拉胶(carrageenan)诱导急性炎性痛模型和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导慢性炎性痛模型,通过von Frey纤维丝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WT);利用Western Blot技术观察Arrb2在急性痛和慢性痛中的表达;在脊髓背角采用鞘内给药的方式,通过von Frey纤维丝法检测小鼠给予μ受体选择性激动剂(DAMGO)后短期和长期的PWT。结果:与WT小鼠相比,Arrb2^(-/-)小鼠在急性痛状态下痛敏恢复程度较慢,而在慢性痛早期表现出显著的抑痛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急性痛模型下,脊髓背角Arrb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而在慢性痛模型下,Arrb2蛋白表达下降。最后,鞘内注射DAMGO实验表明,在急性痛模型下,敲除Arrb2后鞘内注射DAMGO短期无显著作用,后期可诱发吗啡耐受样痛敏;在慢性痛状态下,敲除Arrb2后鞘内注射DAMGO则在短期和长期均表现出镇痛作用的显著增强。结论:Arrb2在不同类型的炎性痛中表达和作用均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制动蛋白2 卡拉胶 弗式完全佐剂 μ受体选择性激动剂 Arrb2^(-/-)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神经损伤小鼠不同阶段情感障碍与运动功能评估
9
作者 卢伊凡 蔡国洪 +3 位作者 万向东 黄静 武胜昔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09-315,共7页
目的:通过对选择性神经损伤(SNI)模型小鼠不同时期的疼痛阈值、运动功能和情绪状态等进行研究,系统性分析SNI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机体状态。方法: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进行结扎并远端切除约2 mm,保留腓肠神经以建立SNI模型。分别在术后7、14... 目的:通过对选择性神经损伤(SNI)模型小鼠不同时期的疼痛阈值、运动功能和情绪状态等进行研究,系统性分析SNI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机体状态。方法: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进行结扎并远端切除约2 mm,保留腓肠神经以建立SNI模型。分别在术后7、14、30、60 d利用von Frey丝对小鼠进行机械痛敏检测,利用步态分析以检测小鼠运动功能。在术后30 d和60 d进行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以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利用悬尾实验(TST)和糖水偏好实验(SPT)检测抑郁样行为。结果:小鼠在SNI术后产生长期稳定的机械痛敏现象,术后60 d产生稳定的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而绝望相关的抑郁样行为比快感缺失相关的抑郁样行为出现更早,在术后30 d即可出现。SNI模型小鼠出现长期稳定的步态行为异常,且运动功能恢复缓慢。结论:本研究系统性地评估SNI术后不同时期疼痛状态、运动功能和情绪状态,为后续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选择性神经损伤 步态分析 情感障碍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