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前列腺癌异质转化模型探讨藤黄酸作用及机制
1
作者 黄敏丽 李梦瑶 +3 位作者 邢燕子 李根 张永斌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89-1298,共10页
目的系统构建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类器官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organoids,PDO)和异种移植瘤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探索藤黄酸(gambogic acid,GA)对PCa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PubChem、SwissTar... 目的系统构建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类器官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organoids,PDO)和异种移植瘤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探索藤黄酸(gambogic acid,GA)对PCa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SuperPred、SEA、GeneCards、OMIM、STRIN、DAVID数据库以及Venny 2.1.0在线网站、Cytoscape 3.8.2构建蛋白互作网络,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可视化处理,最终获取GA作用于PCa的靶点和通路。以GA作用于PDO及PCa细胞(22Rv1、PC3和DU145)48 h,CellTiter-Glo检测和CCK-8实验观察GA对其细胞活力的影响;qRT-PCR、Western Blot分析靶点蛋白水平的变化。GA处理PDX模型,测量肿瘤体积及质量;免疫组化分析肿瘤组织中靶点的表达变化。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出GA抑制PCa的核心靶点为STAT3,并与HIF-1α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实验显示GA降低了细胞和PDO的活力;HIF-1α、STAT3、P-STAT3蛋白水平均显著下调。体内实验显示GA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均显著减少,同时免疫组化显示STAT3、HIF-1α表达降低。结论应用更具临床代表性的PDO及PDX模型,结合细胞系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GA对PCa呈现显著杀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3/HIF-1α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藤黄酸 前列腺癌 肿瘤类器官 异种移植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O异种移植模型在肿瘤精准化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邢燕子 赵菊梅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7,共9页
精准化治疗已成为现代医疗的重要手段,其目标是根据患者的特征进行个体化治疗。精准化治疗的成功发展依赖于临床前肿瘤模型的应用。病患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PDO)异种移植模型结合了体外PDO模型和体内人源肿瘤... 精准化治疗已成为现代医疗的重要手段,其目标是根据患者的特征进行个体化治疗。精准化治疗的成功发展依赖于临床前肿瘤模型的应用。病患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PDO)异种移植模型结合了体外PDO模型和体内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模型的特点,不仅能维持原始肿瘤的异质性,还具有体外大规模培养、高通量药物筛选和体内药物敏感性测试的优点,是一种创新性、精准化的临床前疾病模型。本文综述了PDO异种移植模型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其构建方法及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了其在肿瘤精准化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前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患来源的肿瘤类器官 异种移植 精准治疗 肿瘤异质性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皂苷D诱导内质网应激增强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敏感性的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桂梅 郑蕊 +6 位作者 刘晓斌 刘永仙 王亚萍 张玉富 张静 靳小燕 刘雨思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5-1114,共10页
目的探讨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SSD)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对神经胶质瘤细胞(glioblastoma,GBM)的协同增敏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结合HE染色分析RG-2、U251、LN-4283种GBM细胞系对SSD、TMZ敏感性差异并筛选最佳配伍... 目的探讨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SSD)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对神经胶质瘤细胞(glioblastoma,GBM)的协同增敏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结合HE染色分析RG-2、U251、LN-4283种GBM细胞系对SSD、TMZ敏感性差异并筛选最佳配伍浓度。通过克隆形成实验、HE染色结合Hoechst荧光染色检测联合给药对GBM细胞增殖影响。单丹磺酰胺(monodansylcadaverine,MDC)染色观察GBM细胞自噬小体形成。Western blot结合ICC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及凋亡、自噬蛋白表达与分布变化。结果GBM细胞对TMZ敏感性顺序为RG-2>U251>LN-428。SSD联合TMZ给药结果显示出对GBM细胞系增殖的协同抑制作用,并经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证实。与TMZ组相比,Hoechst荧光染色显示联合给药组细胞核亮染数目明显增加。MDC荧光染色发现SSD/TMZ组胞质出现致密浓染绿色颗粒,且较TMZ组相比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较TMZ组相比,SSD/TMZ组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CHOP、p-PERK、ATF6表达增高(P<0.05);凋亡蛋白caspase-12、caspase-9、caspase-3、cleaved caspase-3、Bax及自噬蛋白LC3、Beclin-1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并经ICC实验验证。结论SSD可协同TMZ抑制GBM细胞增殖且诱导其发生凋亡与自噬,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途径提高GBM细胞对TMZ化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皂苷D 替莫唑胺 神经胶质瘤 增殖 凋亡 自噬 内质网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运载呼肠孤病毒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溶瘤作用的研究
4
作者 刘雨思 贺晶 +3 位作者 杜娟 靳小燕 张静 张玉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3-1051,共9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运载3型呼肠孤病毒(Reo3)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溶瘤效应。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hUMSCs和K562细胞表面Reo3易感受体——连接黏附分子A(JAM-A)表达情况,电镜观察Reo3感染hUMSCs 72 h后胞内病...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运载3型呼肠孤病毒(Reo3)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溶瘤效应。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hUMSCs和K562细胞表面Reo3易感受体——连接黏附分子A(JAM-A)表达情况,电镜观察Reo3感染hUMSCs 72 h后胞内病毒包涵体分布。将不同(0、1、2和3)感染复数(MOI)的Reo3感染hUMSCs 24、48、72、96和120 h后利用CCK-8法筛选最适MOI。选择最适滴度的Reo3感染hUMSCs 24、48、72、96和120 h后收集上清液,利用小鼠成纤维细胞系L929结合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法测定各组上清液中Reo3病毒滴度以确定最适感染时间。将K562细胞分为对照组、hUMSCs组、Reo3组和hUMSCs-Reo3组,hUMSCs组和hUMSCs-Reo3组设置hUMSCs与K562细胞作用的低、中、高比例(5∶1、10∶1和20∶1)。CCK-8法分析hUMSCs-Reo3与K562细胞共培养24、48、72 h后K562细胞活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凋亡。利用L929细胞确定抗Reo3单克隆抗体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验证在体外抗体存在条件下hUMSCs-Reo3对K562细胞溶瘤作用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运载体作用于K562细胞后胞内Bcl-2、Bax、survivin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构建K562细胞的BALB/c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每组6只),分析hUMSCs-Reo3在体内对K562细胞的抑瘤效果。结果:hUMSCs和K562细胞表面JAM-A分子表达量分别为11.0%和99.0%。电镜显示Reo3感染hUMSCs 72 h后胞内出现大量病毒包涵体。在120 h范围内,与未感染组相比,MOI=1的Reo3对hUMSCs活力无显著影响,故最佳MOI为1;TCID50结果显示,MOI=1的Reo3感染hUMSCs 48 h后细胞裂解液中病毒滴度最高,故最适感染时间为48 h。hUMSCs-Reo3作用24、48和72 h后K562细胞活力呈现剂量与时间依赖性抑制。抗Reo3单克隆抗体的EC50为1∶34;在体外不同浓度(1∶34、1∶300和1∶600)抗体存在条件下,hUMSCs仍能运载Reo3抑制K562细胞活力并诱导凋亡发生。与对照组相比,hUMSCs-Reo3作用48 h后K562细胞中Bcl-2和survivin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或P<0.01)。在BALB/c裸鼠荷瘤模型中,荷瘤体积测定、肿瘤组织和主要脏器病理学分析及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检测组织蛋白酶B/L活性结果表明,运载体在体内对K562细胞具有溶瘤效应而对正常组织无不良影响。结论:hUMSCs可有效运载Reo3,该运载体系在体内、外实验中能够释放足量Reo3抑制K562细胞恶性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溶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呼肠孤病毒 慢性髓系白血病 溶瘤作用 细胞凋亡 荷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MSCs外分泌上清联合替莫唑胺在不同胶质瘤细胞系中的协同增敏作用
5
作者 刘雨思 王明明 +5 位作者 张玉富 靳小燕 贺晶 史海燕 陈美霓 张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94,共10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分泌上清(hUMSC-CM)联合替莫唑胺(TMZ)在不同胶质瘤细胞系中的协同增敏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2种血清剥夺法(24和48 h分批次撤血清法)收集hUMSC-CM并制备成冻干粉,设置5种浓度(0、1、3、6和9 g/L)处...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分泌上清(hUMSC-CM)联合替莫唑胺(TMZ)在不同胶质瘤细胞系中的协同增敏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2种血清剥夺法(24和48 h分批次撤血清法)收集hUMSC-CM并制备成冻干粉,设置5种浓度(0、1、3、6和9 g/L)处理大鼠恶性胶质瘤细胞系RG-2、人星形细胞瘤细胞系U251和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LN-428。通过CCK-8实验检测hUMSC-CM作用于胶质瘤细胞24、48和72 h后的肿瘤抑制可行性及敏感度。HE染色结合CCK-8法确定6种浓度(0、25、50、100、200和400µmol/L)的TMZ作用于胶质瘤细胞48 h后化疗敏感性的差异。筛选出低、高2种浓度(3和9 g/L)的hUMSC-CM和低、中、高3种浓度(50、100和200µmol/L)的TMZ配伍,作用于胶质瘤细胞后检测细胞活力和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和cleaved PARP1,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变化,探讨hUMSC-CM与TMZ体外联合给药协同增敏的作用机制。结果:3种胶质瘤细胞系对hUMSC-CM和TMZ的敏感度为RG-2>U251>LN-428。hUMSC-CM(3和9 g/L)与TMZ(50、100和200µmol/L)配伍给药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单独给药组显著增强(P<0.05),且随着配伍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其中,9 g/L hUMSC-CM(C9)与50µmol/L TMZ(T50)配伍可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与C9或T50组相比,CCK-8实验显示C9+T50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HE染色和TUNEL检测结果显示C9+T50组细胞形态变化明显,出现典型凋亡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9+T50可诱导胶质瘤细胞周期发生阻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9+T50组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leaved PARP1、beclin-1和LC3-II/LC3-I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1)hUMSC-CM与TMZ配伍给药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性,且两者之间存在增敏作用,在不同细胞系中呈现不同的增敏效果。(2)hUMSC-CM提高胶质瘤细胞对TMZ敏感度的机制可能与调节caspase-8/caspase-3/PARP1信号通路及自噬通路、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替莫唑胺 胶质瘤 细胞凋亡 自噬 caspase-8/caspase-3/PARP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OA/FOXA1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化进展中的动态变化特征
6
作者 韩昊 李惠 +3 位作者 张彩勤 赵菊梅 魏晓丽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3-690,共8页
目的探索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neuro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NED)进展中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和叉头框蛋白A1(forkhead box A1,FOXA1)的动态变化特征,为临床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neuroendocrine prostate cance... 目的探索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neuro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NED)进展中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和叉头框蛋白A1(forkhead box A1,FOXA1)的动态变化特征,为临床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neuroendocrine prostate cancer,NEPC)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通过恩杂鲁胺(enzalutamide,ENZ)长期持续诱导的方式建立NED的细胞模型和小鼠移植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MAOA、FOXA1在NED中的动态表达;选用GEO数据库分析在多种NED模型中MAOA与FOXA1的动态变化趋势;构建前列腺癌细胞系小鼠移植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分析体内模型中MAOA、FOXA1在NED中的动态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干预MAOA,检测MAOA对FOXA1的调控作用。结果MAOA与FOXA1在NED过程中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特征;敲低前列腺癌细胞中MAOA可以导致FOXA1的表达降低,这可能是MAOA通过FOXA1在NED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结论MAOA和FOXA1在NED过程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AOA的表达能影响FOXA1的水平,MAOA/FOXA1可能在NED过程中发挥动态调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分化 恩杂鲁胺 MAOA FOX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CAF策略在PDAC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星宇 秦靖 +3 位作者 胡耀华 郭梦甜 赵菊梅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72-1481,共10页
胰腺导管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癌,其发病隐匿、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其效果不佳,这与PDAC具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密不可分,而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 胰腺导管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癌,其发病隐匿、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其效果不佳,这与PDAC具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密不可分,而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是ECM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CAF可通过分泌大量效应分子,与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内的其他免疫成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免疫抑制性TME,使癌细胞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进而促进肿瘤生长、侵袭、转移、ECM重塑甚至产生耐药性。本文就靶向CAF在PDAC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通过消耗CAF、抑制CAF分泌效应分子、重编程CAF、限制CAF诱导的ECM重塑等方式,促使TME由免疫抑制状态转变为免疫激活状态的研究策略,期望产生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从而为PDAC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癌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 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超载损害线粒体功能诱导中性粒细胞衰老抑制其杀菌能力加重小鼠腹膜炎
8
作者 米洋澜 韩瑞丽 +3 位作者 吴若琳 陈黄韬 叶菁 魏晓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0-805,共6页
目的探讨铁超载对中性粒细胞功能及感染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铁超载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大肠杆菌,HE染色观察肝、脾组织的铁沉积,比色法检测中性粒细胞铁水平,血细胞计数板和瑞氏染色检测中性粒细胞... 目的探讨铁超载对中性粒细胞功能及感染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铁超载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大肠杆菌,HE染色观察肝、脾组织的铁沉积,比色法检测中性粒细胞铁水平,血细胞计数板和瑞氏染色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和形态,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评估中性粒细胞衰老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P16蛋白表达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衰老情况,LB涂板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JC-1染色检测中性粒细胞线粒体膜电位、ATP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铁超载组小鼠的肝及脾组织铁含量显著升高,存活时间更短;中性粒细胞数量、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杀菌能力显著降低;P16表达升高,SA-β-Gal阳性细胞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ATP显著减少。结论铁超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加重腹膜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超载 感染 中性粒细胞 细胞衰老 线粒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FJS31-2外分泌物的挖掘及活性分析
9
作者 李钰宇 郭雨悦 +6 位作者 王雪梅 王卓灵 苏夏雨 刘冰欣 韩继明 杨梦 岳昌武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通过培养基优化、核糖体工程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JS31-2外分泌物产生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高分辨质谱(HRMS)技术对其主要活性产物的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测定了外分泌物对肝癌细胞MHCC97H的抑制活性。... 通过培养基优化、核糖体工程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JS31-2外分泌物产生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高分辨质谱(HRMS)技术对其主要活性产物的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测定了外分泌物对肝癌细胞MHCC97H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经链霉素多代胁迫结合培养基优化诱导链霉菌FJS31-2产生了分子式为C 28 H 40 O 2的四环萜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可抑制肝癌细胞MHCC97H的生长,并呈浓度依赖性。为从链霉菌FJS31-2获取新型抗生素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核糖体工程 活性产物 活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丘脑背内侧核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传入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10
作者 冯慧洁 彭霏 +2 位作者 薛美琪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灌注取材,进行全脑扫描,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结果:将RV病毒注入VGLUT2-ires-Cre小鼠MD后,在皮质和脑干内可观察到密集的突触前神经元。皮质内逆标神经元多分布于运动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皮质和岛叶;丘脑内多见于丘脑网状核和下丘脑外侧区等;而脑干逆标神经元则主要分布在臂旁外侧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核等部位。结论:MD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一方面可接受来自脑干的上行纤维的投射,或丘脑网状核的信息调控;另一方面作为高阶丘脑也可接受皮质的下行投射,参与脑内的多种功能。以上结果为研究MD的功能及相关神经环路的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背内侧核 狂犬病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调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时素娟 张颖宁 +5 位作者 毛娥 陈玉玲 王兮 周一航 寇珍珍 王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1,共5页
下丘脑是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中枢,其中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在代谢调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深入理解其生理功能有助于揭示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 下丘脑是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中枢,其中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在代谢调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深入理解其生理功能有助于揭示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VMH在调节代谢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其在能量平衡、葡萄糖稳态、脂质代谢等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腹内侧核 糖尿病 肥胖 糖代谢 脂代谢 葡萄糖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元元 黄启超 +2 位作者 许小君 王楠 高铭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7-1212,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的异常堆积。其主要病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近年来,NAFLD等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NAFLD的药物治疗虽然已取得一定进步,但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的异常堆积。其主要病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近年来,NAFLD等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NAFLD的药物治疗虽然已取得一定进步,但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多。运动疗法作为一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手段,在NAFLD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如何克服患者运动依从性低的问题,寻求安全有效的相关药物靶点,仍面临挑战。本文探讨运动疗法在NAFLD等代谢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与应用前景,概述运动引起的能量消耗、代谢途径和组织器官间交流变化,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运动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投射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蓬鑫 朱慧 +5 位作者 彭霏 吕培源 冯慧洁 薛美琪 薛懿珈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观察蓝斑(LC)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从形态学上观察该通路是否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或调控。方法: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小鼠杂交,繁育TAC... 目的:观察蓝斑(LC)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从形态学上观察该通路是否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或调控。方法: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小鼠杂交,繁育TAC1-ires-Cre::Ai9小鼠,并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观察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与FOS免疫阳性产物的共存情况,以及TAC1/FOS双标神经元与TH阳性轴突终末之间的密切接触。其次在C57BL/6小鼠PVT内注入荧光金(FG),在显微镜下观察LC内TH阳性神经元与FG逆标神经元的共标情况。最后在TAC1-ires-Cre小鼠的PVT注射RV逆行跨单突触三联病毒,观察LC内TH阳性神经元与RV逆标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在TAC1-ires-Cre::Ai9小鼠脑内,TAC1阳性神经元为红色荧光所标记。SNI模型下PVT内可观察到部分TAC1阳性神经元同时表达FOS蛋白,且与TH阳性轴突终末之间形成密切接触。将FG注射入小鼠PVT后,在LC内可观察到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且部分FG标记神经元同时表达TH阳性。利用RV逆行跨单突触示踪病毒,也可在LC内观察到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且大部分突触前神经元为TH阳性。结论:LC内TH阳性神经元可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形成LC^(TH+)-PVT^(TAC1+)神经通路,该通路可以被伤害性信息激活,提示其可能在痛觉信息的传递或调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丘脑室旁核 酪氨酸羟化酶 速激肽-1 伤害性信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胺氧化酶A:神经起源的肿瘤免疫新靶点
14
作者 马一凡 李惠 +1 位作者 陈函沐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32-1338,共7页
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是一种膜结合线粒体酶,几乎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组织中,催化生物源性单胺和膳食衍生单胺的降解。MAOA主要调节神经递质代谢,但与抗肿瘤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以往研究更多关注MAOA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 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是一种膜结合线粒体酶,几乎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组织中,催化生物源性单胺和膳食衍生单胺的降解。MAOA主要调节神经递质代谢,但与抗肿瘤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以往研究更多关注MAOA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新近研究发现,MAOA在肿瘤相关免疫细胞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MAOA对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调节作用,以及通过直接影响免疫细胞内单胺类物质及其代谢,进而对各类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如CD8+T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发挥的抑制作用;阐明开发新型MAOA抑制剂药物和多药联合可能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提出MAOA可能作为1个肿瘤免疫新靶点,影响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胺氧化酶A 肿瘤免疫 CD8+T细胞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D-1单抗联合顺铂的新辅助治疗策略对NSCLC人源化小鼠模型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惠 郭文文 +4 位作者 王荟荟 秦靖 张彩勤 赵菊梅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1-758,共8页
目的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探讨抗PD-1单抗联合顺铂的新辅助治疗策略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NCG,通过序贯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 目的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探讨抗PD-1单抗联合顺铂的新辅助治疗策略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NCG,通过序贯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方法,构建免疫系统-肿瘤双人源化NSCLC小鼠移植模型;评估不同新辅助治疗策略的疗效,包括顺铂治疗、抗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以及联合治疗;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各治疗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分析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观察肿瘤细胞增殖情况;利用免疫荧光分析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免疫系统-肿瘤双人源化NSCLC小鼠模型,重建小鼠外周血、各脏器以及肿瘤组织中均有人免疫细胞的浸润;活体成像结果显示新辅助抗PD-1单抗治疗能抑制肿瘤的复发及转移,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为显著;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中小鼠肿瘤组织Ki67表达明显降低;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可增加肿瘤组织中人CD45^(+)免疫细胞、CD8^(+)免疫细胞的浸润,联合治疗后CD45^(+)免疫细胞、CD8^(+)T细胞的浸润更为明显;此外,颗粒酶B(granzyme B,GzmB)在CD8^(+)T细胞杀伤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可增加肿瘤组织中granzyme B的浸润,联合治疗后granzyme B阳性细胞的浸润更为明显。结论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顺铂有效提高了人源化小鼠免疫系统杀伤NSCLC的能力,显著抑制了NSCLC的复发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化小鼠模型 非小细胞肺癌 新辅助治疗 帕博利珠单抗 顺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的免疫调节策略用于结直肠癌联合治疗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惠 赵菊梅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6-443,共8页
肠道菌群可形成特殊的免疫微环境,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用于结直肠癌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进展,回顾了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肿瘤免疫的关系,重点分析了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总结... 肠道菌群可形成特殊的免疫微环境,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用于结直肠癌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进展,回顾了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肿瘤免疫的关系,重点分析了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总结了基于肠道菌群免疫调节联合疗法用于结直肠癌治疗的机制和策略,期望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结直肠癌 免疫调节 联合治疗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菌来源活性天然产物发现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尚坤 阎瑾逸 +6 位作者 高君梅 王瑾 李思颖 闫祥祥 黄小玉 刘晨 岳昌武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01-108,共8页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抗生素等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在临床治疗病原菌感染等重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抗生素滥用等原因导致临床上出现的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抗生素等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在临床治疗病原菌感染等重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抗生素滥用等原因导致临床上出现的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等为代表的耐药病菌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对人类生存造成了重大威胁。结合现代生物技术进展,加大放线菌来源新抗生素的开发力度刻不容缓。本文对新时期放线菌来源抗生素的发现现状、基于生理操作和基因操作的放线菌来源天然产物挖掘的技术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对放线菌来源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活性天然产物发现 抗生素 菌株筛选 基因组挖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胺氧化酶A(MAOA)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函沐 李惠 +1 位作者 赵菊梅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98-1604,共7页
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是一种催化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膳食胺氧化脱氨反应的线粒体酶,在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进展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有研究发现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中的MAOA表达升高与肿瘤的进展密... 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是一种催化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膳食胺氧化脱氨反应的线粒体酶,在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进展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有研究发现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中的MAOA表达升高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是驱动PCa异质性转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综述了MAOA在前列腺癌不同病程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以及耐药。讨论了MAO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潜在用途,进一步提出了在临床前模型中开展基于靶向MAOA的治疗研究,推动相关临床试验,以期为PCa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胺氧化酶A 前列腺癌 异质性 进展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中缝背核至丘脑室旁核参与伤害性信息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慧洁 薛美琪 +5 位作者 朱慧 张蓬鑫 彭霏 吕培源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01-508,共8页
目的:观察中缝背核(DR)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观察该通路在伤害性刺激下的激活情况。方法: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G)注入小鼠PVT,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DR内的分布,同时利用免... 目的:观察中缝背核(DR)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观察该通路在伤害性刺激下的激活情况。方法: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G)注入小鼠PVT,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DR内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技术观察DR内5-HT能神经元与FG逆标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继而选用TAC1-ires-Cre小鼠结合RV逆标病毒,在DR观察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的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最后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杂交小鼠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观察PVT内被激活的TAC1阳性神经元与5-HT能神经终末之间的关系。结果:(1)将FG注入PVT后,在DR的吻、中、尾段均可见FG逆标神经元,其分布以中段为主,吻、尾段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在DR内观察到5-HT和FG的双标神经元。(2)向TAC1-ires-Cre小鼠的PVT内注射RV逆行跨突触三联病毒后,在DR内也可见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主要分布于DR中段。(3)SNI模型下TAC1-Cre::Ai9杂交小鼠PVT内部分TAC1神经元被激活,且同时与5-HT能神经终末形成密切接触。结论:DR内5-HT能神经元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形成DR 5-HT+-PVT TAC1+神经通路,该通路可以被伤害性信息激活,提示其可能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调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丘脑室旁核 5-羟色胺 速激肽-1 伤害性信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式识别受体NLRC3的生物学效应及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萧颖畴 孙雯洁 +3 位作者 刘蓉蓉 吴兴安 党冬梅 罗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6-382,共7页
固有免疫系统是宿主抵御病原微生物攻击的第一道防线.可以快速识别并产生免疫反应,清除致病微生物.然而,强烈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导致过度炎症,甚至自身免疫性疾病.含胱天蛋白酶活化和募集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3(NLRC3)位于细... 固有免疫系统是宿主抵御病原微生物攻击的第一道防线.可以快速识别并产生免疫反应,清除致病微生物.然而,强烈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导致过度炎症,甚至自身免疫性疾病.含胱天蛋白酶活化和募集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3(NLRC3)位于细胞质中,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负调节因子,可以抑制体内过度的免疫反应.NLRC3既能够通过影响核因子κB(NF-κB)和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相关信号通路,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还能通过干扰含pyrin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炎性体复合体的组装和活性来抑制炎症反应.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激酶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mTOR)等通路影响细胞的代谢、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NLRC3对细胞功能的这些调控作用,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调控NLRC3的表达可能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受体(PRR) 含胱天蛋白酶活化和募集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3(NLRC3)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