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黄广智 王璐 +1 位作者 阮彩莲 袁新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6-317,共2页
目的 :探讨肩锁关节完全脱位治疗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 12侧喙突及其周围结构、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短头腱的形态及血供。结果 :喙突至肩峰距离为 (4 .6± 0 .5 )cm ,喙突尖至锁骨肩峰端距离为(4 .2± 0 .5 )cm ,肱二头肌短... 目的 :探讨肩锁关节完全脱位治疗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 12侧喙突及其周围结构、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短头腱的形态及血供。结果 :喙突至肩峰距离为 (4 .6± 0 .5 )cm ,喙突尖至锁骨肩峰端距离为(4 .2± 0 .5 )cm ,肱二头肌短头长约 (2 0 .0± 2 .3 )cm ,肱二头肌短头腱长 (8.3± 1.2 )cm ,中部宽 (1.1± 0 .3 )cm ,中部厚 (1.0± 0 .5 )cm ,喙突上和各肌腱的血供为多源性。结论 :用肱二头肌短头肌修复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 4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二头肌短头 肌腱转位 修复 肩锁关节脱位 解剖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皮肤和包皮动脉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白安胜 宋江虹 冯继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阴茎皮肤 包皮动脉 解剖 临床应用 尿道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
3
作者 殷秀梅 焦思敏 +4 位作者 王晓东 朱心怡 鲁亚成 李辉 王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8,共5页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一种由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激素,不仅能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还可以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已有较多资料表明ACTH不仅可以通过促进脑内5-羟色胺(5-HT)和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抑制疼痛,还可通...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一种由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激素,不仅能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还可以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已有较多资料表明ACTH不仅可以通过促进脑内5-羟色胺(5-HT)和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抑制疼痛,还可通过肾上腺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升高而达到镇痛作用。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分析ACTH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下丘脑 弓状核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参与应激状态下痛觉调控的机制
4
作者 焦思敏 李彭涛 +3 位作者 朱心怡 王晓东 李辉 王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24,共5页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是一种具有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特性的神经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多种脑功能活动。近年来,随着对CRH及其受体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CRH除了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中发挥重要作用外,也参与...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是一种具有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特性的神经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多种脑功能活动。近年来,随着对CRH及其受体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CRH除了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中发挥重要作用外,也参与了焦虑、抑郁、觉醒、摄食、感觉等功能的调节。CRH作为应激调节系统的始动因子,各种应激均会引起其释放的增加。众所周知,在应激状态下痛觉感受会发生改变(镇痛或促痛),其机制如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集中阐述CRH在应激状态下对痛觉的调控及相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应激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连结核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5
作者 吕思婷 刘园坤 +3 位作者 王淑敏 李依蔓 郭紫若 史娟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4-280,共7页
丘脑连结核(nucleus reuniens)是丘脑中线最大的核团。该核团传入联系广泛,而传出相对局限。在功能方面,丘脑连结核是连接内侧前额叶皮质与海马的枢纽核团,在空间学习记忆、识别记忆、恐惧记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这些基本的生理功... 丘脑连结核(nucleus reuniens)是丘脑中线最大的核团。该核团传入联系广泛,而传出相对局限。在功能方面,丘脑连结核是连接内侧前额叶皮质与海马的枢纽核团,在空间学习记忆、识别记忆、恐惧记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这些基本的生理功能,近期研究显示,该核团与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如精神分裂、癫痫、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焦虑症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对丘脑连结核参与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揭示脑疾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连结核 精神分裂 癫痫 阿尔茨海默病 情绪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参与痛觉与痒觉信息调控的机制
6
作者 张琳芳 李小兰 +4 位作者 朱心怡 王晓东 吴振宇 李辉 王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是应激的始动因子。以往的观察发现,急性应激可镇痛、抑痒,慢性应激则常常促痛、促痒,而这其中的机制还未被完全阐明。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分析CRH参与痛觉与痒觉信息调控的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是应激的始动因子。以往的观察发现,急性应激可镇痛、抑痒,慢性应激则常常促痛、促痒,而这其中的机制还未被完全阐明。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分析CRH参与痛觉与痒觉信息调控的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诱导的小鼠室旁核催产素和加压素阳性神经元FOS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淑敏 贾鹏 +4 位作者 任淑婷 吕思婷 张婷 杨彦玲 史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目的:探索糖尿病(DM)不同状态下小鼠下丘脑室旁核(PVN)催产素和加压素阳性神经元的FOS表达变化。方法:腹腔注射溶媒或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对照组或糖尿病小鼠模型,根据机械痛测试区分糖尿病痛(DNP组)与非痛组(DWP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免... 目的:探索糖尿病(DM)不同状态下小鼠下丘脑室旁核(PVN)催产素和加压素阳性神经元的FOS表达变化。方法:腹腔注射溶媒或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对照组或糖尿病小鼠模型,根据机械痛测试区分糖尿病痛(DNP组)与非痛组(DWP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PVN内FOS、催产素(OXT)和加压素(V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双标情况,并进行计数和比较。结果:7 d时三组(Control组、DNP组和DWP组)小鼠PVN内均有较多的FOS表达,而28 d时DWP和DNP组FOS的表达几近于无,与7 d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0.001)。与对照组相比,DNP组和DWP组动物的VP和OXT荧光染色同样存在随着造模时间延长染色强度减弱的趋势(P<0.05)。VP、OXT与FOS的双标染色计数结果显示,在DWP 7 d组,VP/FOS双标细胞数为74.33±22.10,占VP阳性细胞数的(56.64±7.52)%,而OXT/FOS的双标率则仅为(10.44±3.14)%。在DNP 7 d组,OXT/FOS双标细胞数为51.00±31.80,占OXT阳性细胞数的(18.50±9.51)%,而VP/FOS的双标率仅为(9.34±3.27)%。与此相对,28 d组FOS的表达锐减,几乎无双标细胞。结论:下丘脑PVN内的VP和OXT阳性神经元在糖尿病痛与非痛,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明显不同的可塑性变化特点,理解这些变化对于揭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神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 下丘脑室旁核 催产素 加压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丘脑连结核至背侧和腹侧海马通路的形态学特征
8
作者 吕思婷 刘园坤 +5 位作者 王淑敏 任淑婷 马思聪 陈晶 李宝莉 史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3-672,共10页
目的:观察丘脑连结核(Re)向背侧海马(dHC)和腹侧海马(vHC)投射通路的神经解剖学特征。方法:向正常C57BL/6小鼠Re内注入顺标SV40病毒观察下游投射靶区,全脑评估海马通路的投射强度。向全海马(wHC)、dHC或vHC分别注入荧光金(FG),观察Re内... 目的:观察丘脑连结核(Re)向背侧海马(dHC)和腹侧海马(vHC)投射通路的神经解剖学特征。方法:向正常C57BL/6小鼠Re内注入顺标SV40病毒观察下游投射靶区,全脑评估海马通路的投射强度。向全海马(wHC)、dHC或vHC分别注入荧光金(FG),观察Re内逆标神经元及FG与钙网膜蛋白(CR)的双标神经元分布。结果:将SV40病毒注入Re,可以在全脑18个脑区观察到顺标纤维和终末。其中,海马纤维主要分布于背侧和腹侧腔隙分子层,荧光强度居全脑第2位。将FG注入海马,观察到向wHC投射的逆标神经元密集分布于Re核团吻尾全段,腹内侧较多,FG^(+)CR^(+)双标神经元占FG逆标神经元的(47.47±0.07)%,占CR^(+)神经元的(67.13±0.10)%;向dHC投射的逆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Re的背外侧,比较稀疏,FG^(+)CR^(+)双标神经元占FG逆标神经元的(24.11±0.06)%,占CR^(+)神经元的(32.99±0.19)%;向vHC投射的逆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Re的腹内侧部,FG^(+)CR^(+)双标神经元占FG逆标神经元的(49.55±0.03)%,占CR^(+)神经元的(69.14±0.12)%。结论:海马是Re下游的重要投射靶区,Re向dHC与vHC投射的神经元在分布、FG^(+)CR^(+)双标神经元的比例方面均有差异,可能反映了两条通路在生理和病理功能方面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连结核 海马 重组腺相关病毒 荧光金 钙网膜蛋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药物干预修复受损脊髓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航辉 朱文侠 +4 位作者 李小记 韩振奎 王璐 赵琳 刘伯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0-624,共5页
目的:研究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移植组、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损伤组又设1、3、7、14... 目的:研究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移植组、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损伤组又设1、3、7、14、28d5个时相点,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脊髓伊文氏蓝含量;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神经功能评分法(BBB法)评价大鼠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脊髓伊文氏蓝含量增加、VEGF表达下调,大鼠的运动功能缺失,经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后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有所改善,VEGF表达上调,大鼠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结论: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对脊髓继发性损伤有较好的疗效,联合应用嗅球组织细胞和β-七叶皂甙钠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异种移植 嗅鞘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Β-七叶皂甙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饥饿刺激对下丘脑穹隆周区orexin-A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琳 贾鲲鹏 +3 位作者 苗乃周 金晓航 史娟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下丘脑穹窿周区orexin-A神经元对不同刺激方式的反应特性探索能够激活该系统的高效而适宜的方法。方法:采用禁食、腹腔注射胰岛素和2-DG三种饥饿刺激方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穹隆周区orexi... 目的:通过观察下丘脑穹窿周区orexin-A神经元对不同刺激方式的反应特性探索能够激活该系统的高效而适宜的方法。方法:采用禁食、腹腔注射胰岛素和2-DG三种饥饿刺激方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穹隆周区orexin-A神经元的Fos的表达,脑脊液中orexin-A的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分别进行禁食2 d,腹腔注射胰岛素或生理盐水存活5 h,腹腔注射2-脱氧-D-葡萄糖(2-DG)或生理盐水存活2 h和正常对照处理,动物的饮水量保持正常。结果:三种饥饿刺激引发的Fos表达比较类似,主要集中于下丘脑背内侧核,下丘脑外侧区和下丘脑后区,2-DG组的Fos表达最为浓密。三种刺激对orexin-A神经元的数量无明显影响,但orexin-A/Fos双标细胞数占所有orexin-A阳性细胞数的比例以2-DG组最高,为26%;禁食2 d组次之为21%;胰岛素组最低为14%。禁食组和2-DG组的双标细胞率与胰岛素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禁食组脑脊液中orexin-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3%,而其它两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别。结论:本研究提示orexin-A的功能状态与刺激方式密切相关:急性刺激如2-DG注射适于研究神经元的激活状态,而慢性刺激如禁食适于研究激活后导致的orexin-A表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XIN-A 禁食 FOS 免疫组织化学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刺激方式对大鼠穹窿周区orexin-A表达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琳 崔龙彪 +1 位作者 史娟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目的:Orexin-A是一种来自下丘脑的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多肽,含orexin-A的神经细胞主要分布于下丘脑穹窿周区,该群神经元与摄食、睡眠、内脏活动等的调控有关。但如何活化该群神经元尚无有效途径。方法:为了搞清该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和反应... 目的:Orexin-A是一种来自下丘脑的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多肽,含orexin-A的神经细胞主要分布于下丘脑穹窿周区,该群神经元与摄食、睡眠、内脏活动等的调控有关。但如何活化该群神经元尚无有效途径。方法:为了搞清该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和反应特性,本文采用五种不同的刺激方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灰度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穹窿周区orexin-A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动物分为五组,三组动物分别行禁食1,2和3d,另外两组分别腹腔注射胰岛素和2-脱氧-D-葡萄糖(2-DG),五组动物的饮水量保持正常。结果:五种刺激方式引发的orexin-A表达主要集中于穹窿周区,各组间orexin-A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区别;但进一步灰度分析显示禁食2d组细胞染色最深,与禁食1d组、3d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胰岛素组和2-DG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别。结论:orexin-A的细胞合成与刺激方式密切相关,禁食2d较之其它方式更能促进orexin-A神经元的活化和进一步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窿周区 OREXIN-A 刺激方式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烫伤大鼠脑内MMP-9及NOS表达变化及意义
12
作者 刘曾旭 余庆 +3 位作者 王向东 王航辉 万斌 刘德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大鼠脑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建立30%TBSAⅢ度烫伤SD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MMP-9的表达变化,NADPH-d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内NOS的表...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大鼠脑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建立30%TBSAⅢ度烫伤SD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MMP-9的表达变化,NADPH-d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内NOS的表达变化,用干湿法检测脑百分含水量。结果:严重烫伤后脑百分含水量增高,以6~12h最为显著;烫伤后3hMMP-9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多,12~24h阳性细胞数增加达高峰;48h阳性细胞数开始下降。大鼠严重烫伤后3,12,24h大脑皮质及烫伤后3,24h的纹状体内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讨论:严重烫伤后脑内MMP-9和NOS均升高,可能与血脑屏障损害及脑水肿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一氧化氮合酶 血脑屏障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素加氧酶1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鼠肝脏组织和胎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3
作者 李红霞 刘伯锋 +1 位作者 姚珍薇 邵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6-729,I0003,共5页
目的:建立肝内妊娠期胆汁淤积症(ICP)大鼠模型,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ICP孕鼠肝脏组织及胎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CP的发病机制。方法:40只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从孕15d起,实验组孕鼠每天后肢内侧皮下注射孕酮和... 目的:建立肝内妊娠期胆汁淤积症(ICP)大鼠模型,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ICP孕鼠肝脏组织及胎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CP的发病机制。方法:40只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从孕15d起,实验组孕鼠每天后肢内侧皮下注射孕酮和雌二醇,对照组孕鼠注射精制植物油。至孕21d断头取血检测生化指标;取出母鼠肝脏及胎鼠脑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法检测脑海马CA1区HO-1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孕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氮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病理组织学表现,实验组孕鼠部分肝细胞有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肝小叶结构正常;胎鼠脑组织疏松,空泡样变性明显,部分细胞溶解,甚至消失。对照组孕鼠肝脏和胎鼠脑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胎鼠脑组织HO-1免疫着色强度减弱,HO-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ICP胎鼠脑组织中HO-1表达下降,可能与ICP胎儿窘迫的不良结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肝内 血红素加氧酶1 雌激素 孕激素 胎鼠脑组织 大鼠 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在大鼠胼胝体内的分布
14
作者 孙志宏 杨加周 +3 位作者 陈树林 苗乃周 李延清 齐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349-2350,共2页
目的研究大鼠胼胝体内IFN-γ的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呈色法。结果大鼠胼胝体内广泛存在IFN-γ免疫反应产物,以胼胝体干处多见,近胼胝体沟和压部为少。结论本实验证明了胼胝体内... 目的研究大鼠胼胝体内IFN-γ的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呈色法。结果大鼠胼胝体内广泛存在IFN-γ免疫反应产物,以胼胝体干处多见,近胼胝体沟和压部为少。结论本实验证明了胼胝体内存在IFN-γ,为“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N-Γ 胼胝体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糖还原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小川 刘芳芳 +2 位作者 武胜昔 邝芳 赵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19-222,共4页
醛糖还原酶(AR)是多元醇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其作用为将糖转化成多元醇。此反应过程带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转变对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炎性反应都可产生直接的影响。AR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 醛糖还原酶(AR)是多元醇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其作用为将糖转化成多元醇。此反应过程带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转变对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炎性反应都可产生直接的影响。AR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新近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归纳了AR在糖尿病相关神经疾病、缺血缺氧性神经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神经损伤中作用的研究报道,对AR可能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靶点进行分析,为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糖还原酶 糖脂代谢 炎性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与瘙痒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寇尧 朱柳柳 +3 位作者 张帅帅 吴振宇 李辉 王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89-592,共4页
临床数据显示,女性罹患瘙痒性皮肤病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其痒觉敏感性及伴随的搔抓行为明显高于或严重于男性,这提示痒觉存在性别差异。而决定性别差异的关键因素是雌激素,那么雌激素与瘙痒的关系如何?它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痒觉感受的?... 临床数据显示,女性罹患瘙痒性皮肤病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其痒觉敏感性及伴随的搔抓行为明显高于或严重于男性,这提示痒觉存在性别差异。而决定性别差异的关键因素是雌激素,那么雌激素与瘙痒的关系如何?它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痒觉感受的?本文将就雌激素与瘙痒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瘙痒 性别差异 痒觉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尔马林急性痛小鼠小脑线粒体相关分子表达变化
17
作者 王正梅 杨依 +5 位作者 吴菲菲 张昆龙 杨雁灵 阮彩莲 王璐 王亚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7-404,共8页
目的:探索急性痛状态下小脑线粒体可塑性变化规律。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n=15)和福尔马林组(formalin,n=27),formalin组小鼠再以3个关键时间点(5 min,30 min,1h)分为3组。利用动物行为学方法观察各组... 目的:探索急性痛状态下小脑线粒体可塑性变化规律。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n=15)和福尔马林组(formalin,n=27),formalin组小鼠再以3个关键时间点(5 min,30 min,1h)分为3组。利用动物行为学方法观察各组小鼠舔足情况、旷场实验和6个诺达思(Noldus)行为学指标;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小脑组织匀浆上清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变化;利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小脑ANXA10、Drp1、Mfn1、Mfn2、OPA1、SGK1、TFAM、UCP2和UCP4的mRNA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formalin组小鼠舔足时间及次数呈明显双峰模式增加(0~5 min和20~40 min,P <0.05)。旷场实验可见formalin组小鼠呈明显焦虑样情绪(中央活动路程、中央区域停留时间以及中央进入次数均明显减少,P <0.05)。Noldus行为学结果显示formalin组小鼠运动能力减弱(包括移动距离、移动速度及后肢支撑能力显著减小,P <0.05;而休息时间增加,P <0.01)以及探索行为减少(探嗅时间减少,P <0.05)。同时,与control组相比,formalin组小鼠小脑内GSH含量和SOD酶活性显著下降(P <0.05),且伴随小脑内SGK1、UCP2和UCP4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 <0.01)。结论:formalin小鼠小脑线粒体功能受损伴线粒体分子表达增高,提示小脑线粒体功能变化可能参与急性痛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尔马林急性痛 小脑 线粒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坏死调节小鼠嗅上皮损伤后的反应性细胞增殖
18
作者 符帆帆 陈玉洁 +5 位作者 郑威安 孟欣宇 杨彦玲 武胜昔 王亚周 赵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探讨嗅细胞死亡及其对损伤后反应性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C57BL/6野生型小鼠、受体相互作用丝苏氨酸蛋白激酶3(RIPK3)基因敲除小鼠、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LKL)基因敲除小鼠和甲巯咪唑制备嗅上皮损伤模型;采用末端脱氧... 目的:探讨嗅细胞死亡及其对损伤后反应性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C57BL/6野生型小鼠、受体相互作用丝苏氨酸蛋白激酶3(RIPK3)基因敲除小鼠、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LKL)基因敲除小鼠和甲巯咪唑制备嗅上皮损伤模型;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染色、活体碘化丙啶(PI)标记法观察细胞死亡。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程序性细胞坏死关键蛋白分子RIPK3、MLKL及磷酸化(p-MLKL)水平变化。采用BrdU掺入法研究细胞增殖。结果:嗅上皮损伤后3 d,嗅细胞主要发生坏死,少量发生凋亡。嗅上皮的RIPK3上调且MLKL磷酸化水平增加。BrdU掺入实验表明:程序性坏死关键分子RIPK3或MLKL基因敲除可促进小鼠嗅细胞反应性增殖。结论:嗅上皮损伤后早期,主要发生程序性坏死。阻断程序性细胞坏死可促进嗅细胞前体细胞的反应性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上皮 程序性细胞坏死 增殖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联合顺铂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19
作者 张翔 赵帅帅 +3 位作者 王雅玲 张洁 殷松娜 吴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60-966,共7页
为研究二甲双胍联合顺铂处理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无药物处理组为对照组细胞,使用二甲双胍和顺铂联合处理MG-63细胞,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克隆形... 为研究二甲双胍联合顺铂处理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无药物处理组为对照组细胞,使用二甲双胍和顺铂联合处理MG-63细胞,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克隆形成率;用Trans 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用q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量。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联合顺铂处理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加显著(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也表明,二甲双胍联合顺铂处理能够更显著的促进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P<0.01);细胞克隆形成的结果表明,二甲双胍联合顺铂处理抑制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克隆的形成(P<0.01);Trans well结果表明,二甲双胍联合顺铂处理抑制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1);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二甲双胍联合顺铂处理后可下调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MCl-1和XIAP(P<0.01),上调凋亡标志基因CASPASE-3和Cyto C(P<0.01),及细胞迁徙侵袭相关基因MMP-2和MMP-9(P<0.01)表达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联合顺铂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抑制可能是通过调节MCL-1和XIAP来促进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通过调节MMP-2和MMP-9途径来实现抑制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迁移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顺铂 二甲双胍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刺激激活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Fos表达
20
作者 章志浩 王威 +5 位作者 张勇 张婷 李辉 张富兴 李云庆 王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目的:分析对比加伐尼刺激(Galvanic stimulation)与双轴旋转运动分别作用于大鼠前庭器官对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电刺激组、对照组、双轴旋转运动组和对照组。电刺激组动物以100~200μA... 目的:分析对比加伐尼刺激(Galvanic stimulation)与双轴旋转运动分别作用于大鼠前庭器官对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电刺激组、对照组、双轴旋转运动组和对照组。电刺激组动物以100~200μA电流强度刺激前庭感受器1 h后休养1 h;双轴旋转组动物以双轴旋转运动刺激2 h。应用包含mPFC的25μm脑冠状切片,以免疫组织化学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ABC)技术进行Fos蛋白免疫反应并以3,3′-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最后,对mPFC内标记神经元进行计数和统计分析。结果:动物经两种类型分别刺激后,mPFC均见到大量Fos样免疫阳性反应神经元细胞核;曼-惠特尼U检验统计表明每种刺激条件下,刺激组较对照组动物mPFC内Fos阳性神经元数目都有显著增加(P<0.05)。半定量统计显示两种类型刺激后,接受刺激组和对照组动物mPFC内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激活的神经元数目分别是1053±240.50 vs 44.25±3.64和509.80±54.40 vs 128.30±7.66。结论:诱发晕动病的双轴旋转刺激和伽伐尼刺激前庭器官均能激活内侧前额叶皮质的神经元,提示mPFC是接受、加工前庭信息的皮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动病 FOS蛋白 前庭系统 内侧前额叶皮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