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丘脑背内侧核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传入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1
作者 冯慧洁 彭霏 +2 位作者 薛美琪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灌注取材,进行全脑扫描,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结果:将RV病毒注入VGLUT2-ires-Cre小鼠MD后,在皮质和脑干内可观察到密集的突触前神经元。皮质内逆标神经元多分布于运动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皮质和岛叶;丘脑内多见于丘脑网状核和下丘脑外侧区等;而脑干逆标神经元则主要分布在臂旁外侧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核等部位。结论:MD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一方面可接受来自脑干的上行纤维的投射,或丘脑网状核的信息调控;另一方面作为高阶丘脑也可接受皮质的下行投射,参与脑内的多种功能。以上结果为研究MD的功能及相关神经环路的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背内侧核 狂犬病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投射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蓬鑫 朱慧 +5 位作者 彭霏 吕培源 冯慧洁 薛美琪 薛懿珈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观察蓝斑(LC)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从形态学上观察该通路是否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或调控。方法: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小鼠杂交,繁育TAC... 目的:观察蓝斑(LC)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从形态学上观察该通路是否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或调控。方法: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小鼠杂交,繁育TAC1-ires-Cre::Ai9小鼠,并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观察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与FOS免疫阳性产物的共存情况,以及TAC1/FOS双标神经元与TH阳性轴突终末之间的密切接触。其次在C57BL/6小鼠PVT内注入荧光金(FG),在显微镜下观察LC内TH阳性神经元与FG逆标神经元的共标情况。最后在TAC1-ires-Cre小鼠的PVT注射RV逆行跨单突触三联病毒,观察LC内TH阳性神经元与RV逆标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在TAC1-ires-Cre::Ai9小鼠脑内,TAC1阳性神经元为红色荧光所标记。SNI模型下PVT内可观察到部分TAC1阳性神经元同时表达FOS蛋白,且与TH阳性轴突终末之间形成密切接触。将FG注射入小鼠PVT后,在LC内可观察到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且部分FG标记神经元同时表达TH阳性。利用RV逆行跨单突触示踪病毒,也可在LC内观察到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且大部分突触前神经元为TH阳性。结论:LC内TH阳性神经元可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形成LC^(TH+)-PVT^(TAC1+)神经通路,该通路可以被伤害性信息激活,提示其可能在痛觉信息的传递或调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丘脑室旁核 酪氨酸羟化酶 速激肽-1 伤害性信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饥饿刺激对下丘脑穹隆周区orexin-A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赵琳 贾鲲鹏 +3 位作者 苗乃周 金晓航 史娟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下丘脑穹窿周区orexin-A神经元对不同刺激方式的反应特性探索能够激活该系统的高效而适宜的方法。方法:采用禁食、腹腔注射胰岛素和2-DG三种饥饿刺激方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穹隆周区orexi... 目的:通过观察下丘脑穹窿周区orexin-A神经元对不同刺激方式的反应特性探索能够激活该系统的高效而适宜的方法。方法:采用禁食、腹腔注射胰岛素和2-DG三种饥饿刺激方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穹隆周区orexin-A神经元的Fos的表达,脑脊液中orexin-A的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分别进行禁食2 d,腹腔注射胰岛素或生理盐水存活5 h,腹腔注射2-脱氧-D-葡萄糖(2-DG)或生理盐水存活2 h和正常对照处理,动物的饮水量保持正常。结果:三种饥饿刺激引发的Fos表达比较类似,主要集中于下丘脑背内侧核,下丘脑外侧区和下丘脑后区,2-DG组的Fos表达最为浓密。三种刺激对orexin-A神经元的数量无明显影响,但orexin-A/Fos双标细胞数占所有orexin-A阳性细胞数的比例以2-DG组最高,为26%;禁食2 d组次之为21%;胰岛素组最低为14%。禁食组和2-DG组的双标细胞率与胰岛素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禁食组脑脊液中orexin-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3%,而其它两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别。结论:本研究提示orexin-A的功能状态与刺激方式密切相关:急性刺激如2-DG注射适于研究神经元的激活状态,而慢性刺激如禁食适于研究激活后导致的orexin-A表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XIN-A 禁食 FOS 免疫组织化学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刺激方式对大鼠穹窿周区orexin-A表达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琳 崔龙彪 +1 位作者 史娟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目的:Orexin-A是一种来自下丘脑的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多肽,含orexin-A的神经细胞主要分布于下丘脑穹窿周区,该群神经元与摄食、睡眠、内脏活动等的调控有关。但如何活化该群神经元尚无有效途径。方法:为了搞清该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和反应... 目的:Orexin-A是一种来自下丘脑的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多肽,含orexin-A的神经细胞主要分布于下丘脑穹窿周区,该群神经元与摄食、睡眠、内脏活动等的调控有关。但如何活化该群神经元尚无有效途径。方法:为了搞清该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和反应特性,本文采用五种不同的刺激方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灰度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穹窿周区orexin-A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动物分为五组,三组动物分别行禁食1,2和3d,另外两组分别腹腔注射胰岛素和2-脱氧-D-葡萄糖(2-DG),五组动物的饮水量保持正常。结果:五种刺激方式引发的orexin-A表达主要集中于穹窿周区,各组间orexin-A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区别;但进一步灰度分析显示禁食2d组细胞染色最深,与禁食1d组、3d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胰岛素组和2-DG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别。结论:orexin-A的细胞合成与刺激方式密切相关,禁食2d较之其它方式更能促进orexin-A神经元的活化和进一步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窿周区 OREXIN-A 刺激方式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中缝背核至丘脑室旁核参与伤害性信息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冯慧洁 薛美琪 +5 位作者 朱慧 张蓬鑫 彭霏 吕培源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01-508,共8页
目的:观察中缝背核(DR)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观察该通路在伤害性刺激下的激活情况。方法: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G)注入小鼠PVT,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DR内的分布,同时利用免... 目的:观察中缝背核(DR)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观察该通路在伤害性刺激下的激活情况。方法: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G)注入小鼠PVT,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DR内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技术观察DR内5-HT能神经元与FG逆标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继而选用TAC1-ires-Cre小鼠结合RV逆标病毒,在DR观察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的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最后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杂交小鼠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观察PVT内被激活的TAC1阳性神经元与5-HT能神经终末之间的关系。结果:(1)将FG注入PVT后,在DR的吻、中、尾段均可见FG逆标神经元,其分布以中段为主,吻、尾段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在DR内观察到5-HT和FG的双标神经元。(2)向TAC1-ires-Cre小鼠的PVT内注射RV逆行跨突触三联病毒后,在DR内也可见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主要分布于DR中段。(3)SNI模型下TAC1-Cre::Ai9杂交小鼠PVT内部分TAC1神经元被激活,且同时与5-HT能神经终末形成密切接触。结论:DR内5-HT能神经元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形成DR 5-HT+-PVT TAC1+神经通路,该通路可以被伤害性信息激活,提示其可能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调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丘脑室旁核 5-羟色胺 速激肽-1 伤害性信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尔马林急性痛小鼠小脑线粒体相关分子表达变化
6
作者 王正梅 杨依 +5 位作者 吴菲菲 张昆龙 杨雁灵 阮彩莲 王璐 王亚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7-404,共8页
目的:探索急性痛状态下小脑线粒体可塑性变化规律。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n=15)和福尔马林组(formalin,n=27),formalin组小鼠再以3个关键时间点(5 min,30 min,1h)分为3组。利用动物行为学方法观察各组... 目的:探索急性痛状态下小脑线粒体可塑性变化规律。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n=15)和福尔马林组(formalin,n=27),formalin组小鼠再以3个关键时间点(5 min,30 min,1h)分为3组。利用动物行为学方法观察各组小鼠舔足情况、旷场实验和6个诺达思(Noldus)行为学指标;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小脑组织匀浆上清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变化;利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小脑ANXA10、Drp1、Mfn1、Mfn2、OPA1、SGK1、TFAM、UCP2和UCP4的mRNA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formalin组小鼠舔足时间及次数呈明显双峰模式增加(0~5 min和20~40 min,P <0.05)。旷场实验可见formalin组小鼠呈明显焦虑样情绪(中央活动路程、中央区域停留时间以及中央进入次数均明显减少,P <0.05)。Noldus行为学结果显示formalin组小鼠运动能力减弱(包括移动距离、移动速度及后肢支撑能力显著减小,P <0.05;而休息时间增加,P <0.01)以及探索行为减少(探嗅时间减少,P <0.05)。同时,与control组相比,formalin组小鼠小脑内GSH含量和SOD酶活性显著下降(P <0.05),且伴随小脑内SGK1、UCP2和UCP4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 <0.01)。结论:formalin小鼠小脑线粒体功能受损伴线粒体分子表达增高,提示小脑线粒体功能变化可能参与急性痛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尔马林急性痛 小脑 线粒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未定带至PAG腹外侧区特异性神经元通路的形态学研究
7
作者 吕培源 冯慧洁 +4 位作者 张蓬鑫 彭霏 薛懿珈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01-406,共6页
目的:利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ires⁃cre、谷氨酸脱羧酶2(GAD2)⁃ires⁃cre和羟色胺转运体(Sert)⁃ires⁃cre小鼠结合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研究未定带(ZI)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特异性神经元... 目的:利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ires⁃cre、谷氨酸脱羧酶2(GAD2)⁃ires⁃cre和羟色胺转运体(Sert)⁃ires⁃cre小鼠结合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研究未定带(ZI)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特异性神经元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转基因小鼠右侧vlPAG内,两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ZI内的分布。结果:将RV注入vlPAG后,在VGluT2⁃ires⁃cre小鼠ZI的吻尾方向上均可观察到逆标的突触前神经元分布;GAD2⁃ires⁃cre小鼠逆标神经元只见于ZI吻侧部,但Sert⁃ires⁃cre小鼠ZI内少见RV逆行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结论:ZI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或GABA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疼痛或恐惧样行为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定带 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γ⁃氨基丁酸 5⁃羟色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