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指数体系构建研究
1
作者 王治敏 袁亮杰 赵慧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5,共9页
本文通过数据采集,追踪国际中文教育行业新闻热点信息,挖掘世界范围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同时,结合已抓取不同维度的行业发展数据,设计经济维度、行业维度、创新维度等多项指标,构建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指数(ICEIDI)体系,... 本文通过数据采集,追踪国际中文教育行业新闻热点信息,挖掘世界范围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同时,结合已抓取不同维度的行业发展数据,设计经济维度、行业维度、创新维度等多项指标,构建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指数(ICEIDI)体系,综合评估各国中文教育发展情况。该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运用CRITIC法客观赋予权重,先期抽取10个国家的数据做模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实现不同国别中文教育发展的综合评价,有效验证了指数体系的科学性。本文构建的指数体系可为监测世界范围内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积累的行业发展数据为研发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发展 指数分析 区域国别 国际中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西方中心之后:全球市场、半边缘区与形塑世界文学的中国策略
2
作者 代乐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6,共11页
以全球市场和世界体系的概念框架来处理文学研究,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一种重要学术范式。世界文学本质上是全球文学市场体系。世界文学研究中已成思维定式的中心-边缘说,过于简约化并且未能反映世界文学的真实情况。... 以全球市场和世界体系的概念框架来处理文学研究,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一种重要学术范式。世界文学本质上是全球文学市场体系。世界文学研究中已成思维定式的中心-边缘说,过于简约化并且未能反映世界文学的真实情况。事实上,在全球文学市场体系中存在着若干区域文学市场,这些区域市场就是半边缘区或者说是亚中心,在欧美中心区和广阔的边缘区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东亚和苏联东欧两个半边缘区。20世纪中国的世界文学叙述,很大程度上是从东亚区域借助于日本观察到的世界文学图景,逐渐向苏联东欧区域过渡,并在20世纪50年代最终完成了以苏联为中心的世界文学叙述。中国身处东亚并在东亚历史与现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影响力。以东亚文学半边缘区消解西方中心并填补去西方中心之后的世界文学版图,是中国参与形塑世界文学体系更为现实和更具可操作性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学市场 半边缘区 东亚 苏联东欧 形塑世界文学 中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日报·星期文艺》与新中国文艺批评话语实践
3
作者 郭诗亮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4,共7页
创设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从文艺批评和创作实践上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文艺体系的建构,并在彼时建立全国文艺新秩序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破旧立新”的强烈诉求和文艺界... 创设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从文艺批评和创作实践上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文艺体系的建构,并在彼时建立全国文艺新秩序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破旧立新”的强烈诉求和文艺界人士对“新的人民的文艺”的理解差异,促使《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刊发的文本呈现出某种丰富性和复杂性。《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文艺界的思想状态,及此后文艺运动发生和发展的潜在原因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日报·星期文艺》 意识形态批评话语 “新的人民的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年代的中国新诗出路与文学格局问题--以《红旗歌谣》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红旗歌谣》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需要把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加以考察。其中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新诗的出路问题,以及新民歌和新诗的问题;二是新民歌与旧民歌的区别;三是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主义文... 20世纪50年代,《红旗歌谣》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需要把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加以考察。其中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新诗的出路问题,以及新民歌和新诗的问题;二是新民歌与旧民歌的区别;三是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主义文学的思考;四是文人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关系。这些问题的交织,在《红旗歌谣》的编选及其与同类其他选本的差异中有较为集中的呈现。就历史的角度看,不难发现,《红旗歌谣》的编选实践及其新诗出路问题的讨论,使得迥异于此前的文学格局逐渐清晰并得以确立。通过对这一诗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层面的考察,有助于深化对当代文学格局变迁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红旗歌谣》 新民歌 旧民歌 文学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卷《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碑文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考论
5
作者 龙成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51,共12页
敦煌写卷中保存的《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是唐代越州地区重要的史料,也是一篇文辞婉丽、思想典重的碑文。《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文记录了诸暨香严寺经藏从天宝年间创建、大和年间补葺到大中年间立碑纪念的完整过程,其文句被后世... 敦煌写卷中保存的《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是唐代越州地区重要的史料,也是一篇文辞婉丽、思想典重的碑文。《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文记录了诸暨香严寺经藏从天宝年间创建、大和年间补葺到大中年间立碑纪念的完整过程,其文句被后世作品广泛引用。《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以单篇的形式,从时空悬隔的诸暨传播到敦煌,或与归义军时代搜求经藏的运动有关,其中有两个人物可能起了关键作用,即越州诗僧栖白、归义军幕僚山阴人张球。敦煌写卷《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文见证了中古时期寺院碑铭文学作品创作、接受、传播的复杂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 志闲 敦煌文献 文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本“选界”变迁与中国当代文学地形图
6
作者 徐勇 袁演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6,共10页
从选本“选界”变迁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变迁展开研究,能有效避免思潮流派等研究模式的不足,又能很好地协调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的内在矛盾。如果说,20世纪50—70年代的选本编纂中选源和选域的宽窄表现出的是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区别... 从选本“选界”变迁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变迁展开研究,能有效避免思潮流派等研究模式的不足,又能很好地协调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的内在矛盾。如果说,20世纪50—70年代的选本编纂中选源和选域的宽窄表现出的是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区别和分化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选本编纂中,选源和选域的宽窄体现出来的则是地域空间分布中的文化政治学内涵。对一个选本而言,选源和选源的空间分布构成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其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重要指标,借此可以观察推测一个阶段或不同时代的文学发展脉络及其文化地理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本编纂 选源 选域 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互动与文风演进:早期桐城派作家的淮扬因缘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师雅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9-93,共15页
淮安、扬州作为南北交通要冲与经济、文教发达之地,早期桐城派作家不仅在这里得到经济支持与声名传扬,而且他们的为学为文理念,如重视文章情感内核与文辞“活法”的古文观念,以及将时文视为经学学问之一环与古文辞之一体的时文理念,也... 淮安、扬州作为南北交通要冲与经济、文教发达之地,早期桐城派作家不仅在这里得到经济支持与声名传扬,而且他们的为学为文理念,如重视文章情感内核与文辞“活法”的古文观念,以及将时文视为经学学问之一环与古文辞之一体的时文理念,也得到了淮扬友人的充分肯定与呼应。这些理念,日后成为桐城派文章理论的重要内核。考索清康熙至乾隆初年以戴名世、方苞为代表的早期桐城派作家与以王式丹、王懋竑、张符骧等为代表的淮安、扬州府士人交游情况,并进一步探析桐城派精神血脉中的“淮扬”因素及其文学史意义,也即桐城与淮扬两地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文化互动,可为我们理解清代知识界学风与文风的形成机制提供典范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淮扬 王懋竑 张符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据出土文献说“痛心疾首”及相关字词
8
作者 叶玉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6,共7页
成语{痛心疾首}由{痛心}和{疾首}两个词组合而成。卜辞中“疾首”与“首疾”并见。“疾”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病”字则是到了战国时代才出现。在战国出土文献中,“疾”表示的病情比“病”更严重,与《说文解字》的记载相反。{疾}... 成语{痛心疾首}由{痛心}和{疾首}两个词组合而成。卜辞中“疾首”与“首疾”并见。“疾”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病”字则是到了战国时代才出现。在战国出土文献中,“疾”表示的病情比“病”更严重,与《说文解字》的记载相反。{疾}{病}都是非宾格动词,故在“N1+V+N2”这种句式中,可移位为“N1+N2+V”,且N1和N2有领属关系。{痛}{疼}则是典型的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因此{痛心}{疼心}不符合语法规则。“痛心”“疼心”原本作“疾心”。{疾首}和{疾心}本指生理上的疼痛不适感,在春秋末期引申指精神上的痛苦或痛恨,为了强调一种极度的痛苦痛恨而组合成一个四字成语,为了避复,将{疾心}改成{痛心},从而组成{痛心疾首}这个成语。{痛心}一词在汉代以后才开始流行,当是从成语{痛心疾首}中分割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心疾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闽南方言的自监督模型迁移学习
9
作者 林佳燕 黄胡恺 +3 位作者 卢胜辉 许彬彬 李琳 洪青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693,共7页
[目的]为了降低低资源闽南方言的语音识别词错误率(character error rate,CER),对中文自监督模型在闽南方言语音识别任务上的微调迁移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使用两种不同的中文SSL模型Wav2vec 2.0和HuBERT,并采用连接时序(connectionist t... [目的]为了降低低资源闽南方言的语音识别词错误率(character error rate,CER),对中文自监督模型在闽南方言语音识别任务上的微调迁移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使用两种不同的中文SSL模型Wav2vec 2.0和HuBERT,并采用连接时序(connectionist temporal classification,CTC)和混合CTC/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迁移学习策略将模型应用于闽言方言的语音识别中.[结果]相比于跨语言迁移方法,本文方法可以使CER降低4.8个百分点以上.[结论]使用更相似的高资源源语言进行迁移学习,可以缓解低资源语音识别面临的资源受限问题,更易获得高性能的闽南方言语音识别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识别 闽南方言 迁移学习 自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会话中列举表达的构式属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乔雪玮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72,共14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汉语会话中列举表达的构式属性。首先,会话中列举表达的核心意义和形式具备规约化的匹配关系,是共享的群体知识,具备构式的本质属性。其次,列举表达在会话中普遍嵌入的序列性环境是其外部结构,与其阐释或构建上位...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汉语会话中列举表达的构式属性。首先,会话中列举表达的核心意义和形式具备规约化的匹配关系,是共享的群体知识,具备构式的本质属性。其次,列举表达在会话中普遍嵌入的序列性环境是其外部结构,与其阐释或构建上位概念范畴的意义具有整体的匹配关系,形成内外嵌套的互动构式。第三,会话中列举项之间的平行耦合关系体现出列举具备临时构式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举构式 概念范畴 平行性 互动构式 ‧临时构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与文学的“禁忌之恋”——在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前面
11
作者 胡行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延迟中的差异化重复。“文学的法”则指向文学的建制和惯例,一个文本一旦开始书写,就已经在彰显法的作用并完成“合法的”表述行为,文学的阅读和流通也在法中。引入《类型的法则》,会让我们进一步窥见法与文学的互相支配和生产,它更带来了文学和法的关系的性别化和性爱化。本文首先着眼于德里达讨论的两个面向,刻画出法与文学“禁忌之恋”的基本样貌。本文继而从中抽绎出德里达着重论述的独异性问题,并再结合《法的力量:权威的“神秘基础”》一文阐明法的普泛性与个体存在的独异性之间的裂痕以及由此而来的正义的不可能性,并探问文学的独异性如何有可能为个体存在的独异性赋能,让法也伫立在文学的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卡夫卡 文学 独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墓志视野下的北朝民族文学新观察
12
作者 龙成松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48,共14页
出土墓志为讨论北朝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首先,墓志材料显示北朝时期中央文馆、各级王府中民族文学互动、交流频繁,是北朝民族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驱动力。其次,墓志突出的家族性特征还表明,通过... 出土墓志为讨论北朝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首先,墓志材料显示北朝时期中央文馆、各级王府中民族文学互动、交流频繁,是北朝民族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驱动力。其次,墓志突出的家族性特征还表明,通过教育、婚姻等元素的凝聚和传递,各民族文学形成了很强的内在生长力,涌现了一些成就突出的非汉人文学家族。此外,墓志中也出现了南北文人流动、南朝文学观念北传的资料,从微观的层面印证了北朝民族文学与南朝的联系。不同要素与力量的流动、融合,促成了北朝民族文学的崛起,在文学积累较深厚的拓跋宗室元氏家族及其他一些非汉人家族中涌现了类型丰富的“家传”墓志,丰富了北朝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也彰显了各民族文学交融的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民族文学 出土墓志 文学家族 家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传记体”与“70后”一代的“中间性格”——关于魏微的《烟霞里》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121-126,共6页
《烟霞里》是近些年来特别有意味和张力的小说,小说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为主人公作传,但其呈现出来的却是“反传记体”。主人公是“非典型性”人物的代表,在这一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魏微对“70后”一代生命历程的考察,和对个人与时代... 《烟霞里》是近些年来特别有意味和张力的小说,小说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为主人公作传,但其呈现出来的却是“反传记体”。主人公是“非典型性”人物的代表,在这一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魏微对“70后”一代生命历程的考察,和对个人与时代之间关系命题的思考。小说以“反传记体”的形式实现了对史诗的改写与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微 《烟霞里》 “反传记体” “70后” “中间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批评观
14
作者 刘月悦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我们这些如今以批评为业的人,当年踏入中文系的时候,大约很少有人真正知道“批评”是什么。我们只是从书店、报刊亭,甚至地摊上,发现了自己对文字近乎本能的亲近,然后一步步把它变成自己的专业、事业、志业。大三那年,我偶然选择了麦家... 我们这些如今以批评为业的人,当年踏入中文系的时候,大约很少有人真正知道“批评”是什么。我们只是从书店、报刊亭,甚至地摊上,发现了自己对文字近乎本能的亲近,然后一步步把它变成自己的专业、事业、志业。大三那年,我偶然选择了麦家作为我毕业论文的题目,这个似乎很随意的决定却几乎“规定”了我之后的研究方向——我始终关注那些能够跨越文学的边界、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场域中产生共振的文本,强调权力与资本流动的场域理论是我经常使用的理论工具。社交媒体时代,跨越场域的秘密变得简单了。传统文学生产的单向链条被解构了,创作者与接受者通过共时性互动形成了基于数字媒介的“情绪共同体”,情绪于是成了最大的资本。那些跨越场域的文本,往往能够在承载时代情感结构的同时,照亮尚未被数字化生存所遮蔽、所规训的个体经验和生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工具 文学 资本流动 社会文化场域 权力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A式状态词的词汇化和词法化
15
作者 贺文翰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8,共12页
现代汉语中“雪白、稀烂、稀糟”等状态词在词法上包括状中式复合词和附加前缀的派生词,“稀”这样的成分属于表增量的评价性前缀。经历时考察发现,XA式状态词经历了如下演变过程:如/若/似+XP+A(比拟结构)/Ad+A(状中短语)/A 1 A 2(并列... 现代汉语中“雪白、稀烂、稀糟”等状态词在词法上包括状中式复合词和附加前缀的派生词,“稀”这样的成分属于表增量的评价性前缀。经历时考察发现,XA式状态词经历了如下演变过程:如/若/似+XP+A(比拟结构)/Ad+A(状中短语)/A 1 A 2(并列式复合词)→XA式复合词→xA式派生词。XA式复合词的形成是词汇化的过程,具体的复合词有不同的词汇化来源。xA式派生词是词法化的结果,增量前缀是复合词的构成成分经类推扩展而来。XA式复合词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词法变化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主观义磨损的趋势,这些变化均可以通过评价性形态的演变规律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式 状态词 词法化 词汇化 评价性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竟”的语用特点及其语义类属
16
作者 徐铂 田静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毕竟”有两种用法,其一为标记最关键原因,以解释上下文,其二为标记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本文分析了“毕竟”两种用法适用的语境和使用特点,指出其标记原因用法出现于因果句及含因果关系的让步转折句的转折部分,标记结论用法仅出现于... “毕竟”有两种用法,其一为标记最关键原因,以解释上下文,其二为标记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本文分析了“毕竟”两种用法适用的语境和使用特点,指出其标记原因用法出现于因果句及含因果关系的让步转折句的转折部分,标记结论用法仅出现于让步转折句中,两种用法本质一致,语义可概括为标记共识性信息作为最关键论据,解释上下文,使听话人接受并理解;但二者形式略有差异,后一用法可视作前一用法的省略式。由于“毕竟”标记论据解释上下文的过程是一个暗含否定、多声互动的过程,本文将其定性为体现交互主观性人际意义的语气副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竟” 语用特点 语义类属 语气副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批评的目标:从作品分析到知识生产——以当代科幻文学为例
17
作者 周红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60,共7页
生态批评源于上世纪的环境危机,旨在发现影响生态的人类实践和思维方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幻文学想象未来世界的场景和危机解决方案,需要深厚的科学、哲学等知识才能在“知识产出”的层面上进行阐释,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作品分... 生态批评源于上世纪的环境危机,旨在发现影响生态的人类实践和思维方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幻文学想象未来世界的场景和危机解决方案,需要深厚的科学、哲学等知识才能在“知识产出”的层面上进行阐释,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作品分析的误解。科幻文学的生态解读,是作品分析、理论构建与知识创新的互动过程,三者互相验证、共同成长,最后形成多重形态的知识,并融入到一般知识体系,占据累进性的地位。从分析作品,上升至对终极命题的追问,在知识生产维度,考察科幻文学的生态批评,有助于重新审视生态批评,重建文学研究解释、探究环境危机的深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科幻文 知识生产 作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情怀的彰显与战争文学的新收获——关于房伟的《石头城》
18
作者 徐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149-155,共7页
《石头城》是近些年来历史叙事和战争书写的新收获。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把个人人生道路、家族命运和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命题置于战争年代少年主人公的成长叙事中展开,提出了诸多令人深思的命题。相比新历史写作,这部小说从当下和未... 《石头城》是近些年来历史叙事和战争书写的新收获。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把个人人生道路、家族命运和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命题置于战争年代少年主人公的成长叙事中展开,提出了诸多令人深思的命题。相比新历史写作,这部小说从当下和未来的视角出发,有效做到政治学视野和人学命题的结合,小说在重写被新历史搞得面目全非的历史叙事的同时,实现了对反战主题和人道主义内涵的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伟 《石头城》 战争文学 成长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裁剪改革中国——徐小斌《海火》里的造型、时尚与现代性
19
作者 刘晓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197-203,共7页
通过造型和时尚来书写中国现代性寓言是徐小斌写作中值得瞩目的独到之处。她对服装造型的想象和对时代风尚的描画超越了铺写物像或塑造典型的单质审美目的,这些衣饰造型成为她编织中国现代性寓言的一个关键方法。在《海火》中,她借用造... 通过造型和时尚来书写中国现代性寓言是徐小斌写作中值得瞩目的独到之处。她对服装造型的想象和对时代风尚的描画超越了铺写物像或塑造典型的单质审美目的,这些衣饰造型成为她编织中国现代性寓言的一个关键方法。在《海火》中,她借用造型艺术的表达,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展现了改革中国对自身的裁剪制作。通过变装、拼接、遮蔽、赤裸等多种人物造型方法,小说画下了改革中国的崭新面貌,触达了中国现代化之路中善与恶、含混与适度、表象与真实、现代与自然的辩证。小说中的服装造型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直接指向时代的根基,孕化了她对改革开放路径的思考,并且为时代价值尺度和集体无意识提供了新的反思维度。在折返身体与自然的过程中,《海火》凝聚了“新时期”文学中改革、现代化、寻根等诸多议题,并全面超越了同时代的文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小斌 《海火》 造型 时尚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仁”的两重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春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0,211,212,共12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是恩德,而“仁”是恩德文化的最高范畴。仁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概括、统领了恩德文化的诸德目即各具体范畴,如家庭伦理的孝悌、社会伦理的友敬、政治伦理的忠顺等,是为“全德”;另一方面,又是作为哲学本体论范畴,超... 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是恩德,而“仁”是恩德文化的最高范畴。仁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概括、统领了恩德文化的诸德目即各具体范畴,如家庭伦理的孝悌、社会伦理的友敬、政治伦理的忠顺等,是为“全德”;另一方面,又是作为哲学本体论范畴,超越了具体恩德范畴,具有绝对性。仁作为“全德”,属于责任伦理范畴。仁礼一体,维护恩德文化,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作为责任伦理的仁,体现了恩德文化的不平等性和差等性。仁作为哲学范畴,也是意图伦理范畴,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它克服了恩德文化的有限性和控制性,成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仁的两重意义体现了恩德文化的内在矛盾,由此形成了“仁本说”与“孝本说”的对立。“仁本说”以“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否定了具有不平等性和差等性的恩德文化诸德目;“孝本说”以孝为本体,否定了绝对性、普遍性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儒家没有合理地解决二者的对立,在于没有区分责任伦理与意图伦理以及一般伦理范畴与哲学范畴。只有通过恩德文化的现代转化,区分哲学与一般文化、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才能彻底解决仁的两重意义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 儒家思想 意图伦理 责任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