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替代高污染化学法制备甲壳素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周湘池 刘必谦 +1 位作者 郭春苹 王亚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7-522,共6页
从虾壳中分离到一株乳杆菌BR-3,研究发现其最佳发酵起始pH为6.50,最佳培养温度为35℃,在此培养温度下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为42h。采用乳杆菌发酵方法,进行了虾壳制备甲壳素的研究,比较了接种量、葡萄糖加入量、发酵时间等因素对产品质... 从虾壳中分离到一株乳杆菌BR-3,研究发现其最佳发酵起始pH为6.50,最佳培养温度为35℃,在此培养温度下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为42h。采用乳杆菌发酵方法,进行了虾壳制备甲壳素的研究,比较了接种量、葡萄糖加入量、发酵时间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10%、葡萄糖浓度为4.5%、固液比为1︰3、发酵温度为(35±2)℃、发酵时间为3—4d时,平均灰分去除率达95.67%,甲壳素产品灰分含量均小于6%,最低可达1%,产品质量等于或优于传统的酸碱生产方法。发酵液可部分或全部回收,洗涤废水可作下一轮发酵用水,生产废水接近零排放。虾壳乳酸发酵法生产甲壳素是一种清洁生产方法。BR-3培养时间短,培养条件粗放,温度和pH适应范围宽,产酸效率高,残糖少,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 优化 发酵 虾壳 甲壳素清洁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明云 冀德伟 +2 位作者 吴海庆 陈炯 史雨红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通过对不同裂解液配方、等电聚焦程序和上样量等条件的对比试验,建立和优化了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的相关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裂解液中添加Tris和TBP,聚焦时适当延长除盐时间,提高聚焦电压和功率,能显著提高双向电泳图谱的分... 通过对不同裂解液配方、等电聚焦程序和上样量等条件的对比试验,建立和优化了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的相关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裂解液中添加Tris和TBP,聚焦时适当延长除盐时间,提高聚焦电压和功率,能显著提高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而17 cm pH 5-8 IPG胶条的最佳上样量为2.0 mg。通过相关条件优化提高了大黄鱼肝脏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为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肝脏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放线菌XS904分类鉴定及其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杨文鸽 楼乔明 +2 位作者 徐大伦 孙爱飞 潘云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9-474,共6页
采用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从宁波海域滩涂泥样中筛选到的一株放线菌XS904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对XS904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S904菌株为链霉菌属灰浅红... 采用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从宁波海域滩涂泥样中筛选到的一株放线菌XS904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对XS904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S904菌株为链霉菌属灰浅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ns)的变种;经液体培养,XS904菌株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0.78%;pH纸色谱和捷克八溶剂系统纸层析结果显示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为一类中等极性的碱性抗生素,易溶于三氯甲烷,对温度较敏感,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XS904 分类鉴定 发酵液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鲐鱼中产组胺菌的分离筛选与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健 吴祖芳 +2 位作者 周秀锦 翁佩芳 李微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0-193,共4页
利用产组胺菌鉴别培养基,对鲐鱼内脏中产组胺菌进行初步筛选,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的产组胺能力进行了确认;并通过菌株的生理生化、形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研究了温度和pH对菌株生长和产组... 利用产组胺菌鉴别培养基,对鲐鱼内脏中产组胺菌进行初步筛选,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的产组胺能力进行了确认;并通过菌株的生理生化、形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研究了温度和pH对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鲐鱼中初步分离的4株菌(T4、T5、T6和T9)在组胺发酵培养基中能够产生164.1~466.1μg/100mL组胺;经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测定为相同菌种,对其中T4菌株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菌株T4与产粘液变形杆菌相似性最高。T4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最适温度均为20℃,最适pH均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产组胺菌 生理生化特性 16Sr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多重拷贝及其序列异化 被引量:7
5
作者 阎永伟 张德民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3-66,共4页
核糖体小亚基RNA(16S rRNA)分子存在于所有细胞生物中,在细胞中执行恒定的功能,其分子序列既有高度保守性片段,又有相对可变性部分,因而成为研究原核生物系统发育的理想分子,其基因已成为原核生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的核心标识基因。但是,... 核糖体小亚基RNA(16S rRNA)分子存在于所有细胞生物中,在细胞中执行恒定的功能,其分子序列既有高度保守性片段,又有相对可变性部分,因而成为研究原核生物系统发育的理想分子,其基因已成为原核生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的核心标识基因。但是,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原核生物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是多拷贝的。16SrRNA基因拷贝数在种属水平上基本是稳定的,但在更高分类阶元上则是不确定的。在拷贝数多的菌株中各拷贝间还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会大于不同菌株间甚至不同种间的差异。原核生物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拷贝数和异化与其利用环境资源的生态策略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关。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拷贝数及其异化研究对深入理解原核生物的环境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核生物 16S RRNA基因 多重拷贝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液组胺的检测及鲣鱼产组胺菌的生物活性评价
6
作者 周秀锦 杨建 +2 位作者 周向阳 沈飚 吴祖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44-48,共5页
通过直接将培养液中的组胺经丹酰氯衍生化生成稳定的物质,以1,7-二氨基庚烷为内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VWD)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的组胺;并研究了温度和pH对产组胺菌生长和组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组胺的检测方法... 通过直接将培养液中的组胺经丹酰氯衍生化生成稳定的物质,以1,7-二氨基庚烷为内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VWD)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的组胺;并研究了温度和pH对产组胺菌生长和组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组胺的检测方法定量限为0.5μg/mL,回收率在100%~107%,满足方法培养液中组胺的检测。经分离得到的2株产组胺菌分别记为J2和J4,2株菌在添加L-组氨酸的胰酶大豆肉汤里均能够产生组胺;菌株J2和J4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适pH分别为7和6,菌株J2和J4产组胺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最适pH均为5,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组胺产生量最大值为12.47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液 组胺 检测 产组胺菌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ma esculenta)铁结合蛋白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杜莉利 李太武 +1 位作者 苏秀榕 李登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2-256,共5页
根据已报道的铁结合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法,成功地从可口革囊星虫体液中获得铁结合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017bp,5′-端非编码区为151bp,3′-非编码区为341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 根据已报道的铁结合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法,成功地从可口革囊星虫体液中获得铁结合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017bp,5′-端非编码区为151bp,3′-非编码区为341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25bp(包括一个终止密码子),可编码175个氨基酸(GenBank:EU091352)。该序列与加洲海兔、皱纹盘鲍、刺参、微小牛蜱、叉尾、非洲爪蟾、小家鼠、人等的铁结合蛋白基因有67%—75%的同源性,而相应的氨基酸同源性为59%—76%,氨基酸相似性为74%—89%。分析结果表明,铁结合蛋白基因在动物进化中是高度保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口革囊星虫 铁结合蛋白基因 CDNA末端快速扩增 CDNA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引起香鱼出血症的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呈念 史雨红 +1 位作者 李明云 陈炯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70-373,共4页
从发生出血症的香鱼体腔液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ayu-ah0201),经人工侵染试验证实该菌能引起香鱼出血症。对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鞭毛。对蔗糖、阿拉伯糖、七叶苷、氧化酶、... 从发生出血症的香鱼体腔液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ayu-ah0201),经人工侵染试验证实该菌能引起香鱼出血症。对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鞭毛。对蔗糖、阿拉伯糖、七叶苷、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呈阳性,鸟氨酸脱羧酶呈阴性。可利用葡萄糖产酸产气。在以该菌16S rDNA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分离菌ayu-ah0201与嗜水气单胞菌聚在一簇,与嗜水气单胞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6%~99.7%,与其他相关气单胞菌属成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小于98.9%。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鱼 出血症 16S RDNA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港春季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9
作者 江志兵 朱旭宇 +4 位作者 高瑜 廖一波 寿鹿 曾江宁 黄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340-3350,共11页
根据2010年春季象山港28个站位的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5属158种,其中硅藻135种(占总丰度的99.0%),甲藻18种,其余门类(金藻、蓝藻、绿藻和隐藻)5种。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35.29×104个/m3,其分布呈较强的斑块状(3.41×104... 根据2010年春季象山港28个站位的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5属158种,其中硅藻135种(占总丰度的99.0%),甲藻18种,其余门类(金藻、蓝藻、绿藻和隐藻)5种。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35.29×104个/m3,其分布呈较强的斑块状(3.41×104—142.35×104个/m3),高值区位于横山至白石山水域及乌沙山电厂邻近水域。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为港口和港口外高于港中部和港底。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为绝对优势种,其丰度(284.97×103个/m3)占总丰度的80.8%。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依次为透明度、悬浮物、温度、水深和氮磷比。光照充足、电厂温排水适度温升、营养盐丰富和氮磷比合适(接近Redfield比值16)导致了港内微藻旺发。受径流、水交换和海洋开发等影响,象山港的理化参数表现了明显的斑块和梯度分布,这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境,客观上造成了其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港底、港中部、港口至港口外区域间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象山港浮游植物丰度的升高及群落结构的改变与电厂运行、水产养殖、临港工业发展和滩涂围垦等海洋开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浮游植物 典范对应分析 环境因子 海洋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选择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明云 吴玉珍 +6 位作者 冀德伟 吴海庆 陈炯 史雨红 罗海忠 柳敏海 傅荣兵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8-351,共4页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低温选择组与对照组大黄鱼进行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选择组肝脏蛋白点1673±47个,对照组1651±43个,共有19个蛋白点经低温选择后,表达量显著变化。从中挑选3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肽指纹图谱(...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低温选择组与对照组大黄鱼进行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选择组肝脏蛋白点1673±47个,对照组1651±43个,共有19个蛋白点经低温选择后,表达量显著变化。从中挑选3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肽指纹图谱(MALDI-TOF-MS)或串联质谱(LC-MS-MS)分析,然后MS-BLAST数据库搜寻。低温选择组大黄鱼肝脏MHC和CFL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2-CysPrxs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说明低温选育组大黄鱼机体抗细胞凋亡能力明显增强,预示低温选择后留下的大黄鱼在低温环境中生存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低温选育 肝脏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Iridoviridae)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5
11
作者 许峰 鲁建飞 +2 位作者 魏永伟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6-162,共7页
2018年7月,浙江省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暴发疑似病毒引起的疾病。现场采样发现,病鱼体长约15-20cm,鱼体于水面下暗游,反应迟钝,体表有出血点或溃疡症状。本研究通过采用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 2018年7月,浙江省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暴发疑似病毒引起的疾病。现场采样发现,病鱼体长约15-20cm,鱼体于水面下暗游,反应迟钝,体表有出血点或溃疡症状。本研究通过采用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EPC)培养、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克隆与测序分析等方法,从患病大口黑鲈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鉴定其属于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命名为大口黑鲈虹彩病毒宁波分离株(LMBIV-NB001)。EPC经患病鱼组织匀浆液接种后出现细胞圆缩、死亡、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症状。将感染后的EPC细胞制作超薄切片,通过电镜观察发现,EPC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直径约120nm具囊膜的正六边形成熟病毒粒子,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根据虹彩病毒MCP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鱼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获得了1029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该扩增片段连入pMD19-T simple质粒后测序,经BLAST比对分析显示,其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鳜鱼蛙病毒NH-1609、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BG/TH/CU3、EPC060608-08的MCP基因同源性最高,相似度均达到99.13%。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本研究分离的LMBIV-NB001株与NC_038508、GU256635、MG941005等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毒株聚成一簇。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不同地区蛙病毒属成员的起源和分化等相关研究等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虹彩病毒科 MCP基因 鲤鱼上皮瘤细胞(EPC)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水期长江感潮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与长期变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江志兵 刘晶晶 +4 位作者 李宏亮 周锋 陈全震 严小军 曾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917-5925,共9页
于2009年6、8月对长江口门至江阴的河口段浮游植物进行了拖网采集,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9属239种。其中:硅藻123种,甲藻19种,绿藻和蓝藻各42种,裸藻9种,黄藻4种。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硅藻次之,两者合计在群落中的比... 于2009年6、8月对长江口门至江阴的河口段浮游植物进行了拖网采集,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9属239种。其中:硅藻123种,甲藻19种,绿藻和蓝藻各42种,裸藻9种,黄藻4种。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硅藻次之,两者合计在群落中的比例超过了95%。优势种也主要以蓝藻(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柔软腔球藻Coelosphaerium kuetzingiarum、微囊藻Microcystis spp.、颤藻Oscillatoria spp.和席藻Phorimidium spp.)构成,硅藻仅有2种(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和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口门内盐度均<0.5,群落基本以淡水类群为主,口门附近则以半咸水类群为主,海水类群主要位于口门外(盐度>13)。随着水温和营养盐水平的升高,8月浮游植物平均丰度(347.75×104个/m3)明显高于6月(204.19×104个/m3)。根据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丰水期长江河口段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存在显著(P<0.01)的时空差异。对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资料发现,长江口门内网采浮游植物丰度显著升高,且优势种也从硅藻(骨条藻、直链藻和圆筛藻)转变为蓝藻(颤藻、鱼腥藻和微囊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感潮河段 浮游植物 优势种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高温逆境代谢产物的GC-MS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年军 何艳丽 +1 位作者 唐军 严小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1-227,共7页
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龙须菜在高温逆境中可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最优分析条件为样品60℃平衡30min,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纤维头(PDMS/DVB)顶空萃取吸附25min,在210℃下解吸附5min后对... 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龙须菜在高温逆境中可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最优分析条件为样品60℃平衡30min,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纤维头(PDMS/DVB)顶空萃取吸附25min,在210℃下解吸附5min后对解吸物进行GC-MS检测。结果表明,从龙须菜中检测到56个挥发性代谢产物,在高温逆境条件下主要有烯烃(61.67%)、醛(22.47%)、酮(5.98%)、烷烃(1.92%)、卤代物(0.65%)、醇(0.41%)、酯(0.37%)、其它(1.34%)。比较了常温和高温逆境培养条件下龙须菜中代谢产物的相对含量变化规律:高温胁迫下E-2-戊烯醛等7种代谢产物含量显著减少,三氯甲烷等4种代谢产物含量显著增加。其中E-2-庚烯醛、E,E-2,4-庚二烯醛、2-正戊基呋喃和三氯甲烷可能与龙须菜高温逆境生理有关。本研究可为龙须菜抗逆生理和抗高温品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高温逆境 挥发性代谢产物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转铁蛋白(Tf)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明云 陈炯 +2 位作者 张祖兴 管丹东 张呈念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3-568,共6页
提要应用RNeasy animal mini试剂盒抽提大黄鱼total RNA,逆转录合成模板cDNA;同时综合分析从GenBank数据库查询到已报道的转铁蛋白(Tf)基因序列,先设计并合成扩增引物扩增出大黄鱼转铁蛋白部分基因序列,再应用RACE技术,克隆出大黄鱼转... 提要应用RNeasy animal mini试剂盒抽提大黄鱼total RNA,逆转录合成模板cDNA;同时综合分析从GenBank数据库查询到已报道的转铁蛋白(Tf)基因序列,先设计并合成扩增引物扩增出大黄鱼转铁蛋白部分基因序列,再应用RACE技术,克隆出大黄鱼转铁蛋白全长cDNA基因,全长2461个核苷酸,编码661个氨基酸。应用WCG软件包,采用DNADIST和NEIGHBOR分析方法,构建了转铁蛋白系统进化树。树图显示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大致相符,可以看出转铁蛋白在海水鱼和淡水鱼的进化上的差异,同时也显示大黄鱼Tf与真鲷的同源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转铁蛋白 克隆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体表和体内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广洲 李登峰 +2 位作者 苏秀榕 李太武 贺静静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93-398,共6页
采用16S rDNA分析方法,分别提取中华鳖体表和体内细菌总DNA,以之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细菌16S rDNA基因片段,并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从2个文库中分别随机选取100个重组克隆子,抽提重组质粒,用HaeⅢ和MspⅠ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获得... 采用16S rDNA分析方法,分别提取中华鳖体表和体内细菌总DNA,以之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细菌16S rDNA基因片段,并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从2个文库中分别随机选取100个重组克隆子,抽提重组质粒,用HaeⅢ和MspⅠ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获得酶切指纹图谱,从每种图谱随机挑选克隆子测序,获得其16S rDNA部分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在中华鳖体表和体内细菌克隆文库中分别包含13种和10种RFLP谱型,分别挑选了70个和60个克隆子进行测序。结果表明,中华鳖体表和体内文库克隆子分别归为15类和11类OTU,体表和体内菌群多样性较强,优势细菌类群分别为拟杆菌和变形菌,并在文库中检测到了几株益生菌和条件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16S RDNA RFLP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超声波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邵路路 陆开宏 +3 位作者 朱津永 钱伟 伍华雯 陈辉煌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3-417,共5页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常见的水华蓝藻,会对湖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室内研究了低强度超声波在不同藻生长时相、藻细胞浓度、水体pH、水温和二次超声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藻细胞浓度和pH对超声...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常见的水华蓝藻,会对湖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室内研究了低强度超声波在不同藻生长时相、藻细胞浓度、水体pH、水温和二次超声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藻细胞浓度和pH对超声抑藻效果无明显影响,藻生长时相、水温和超声次数对超声抑藻效果有明显影响。15℃、20℃和25℃时的超声抑藻效果好于30℃和35℃,不经超声作用40℃高温即已不利于藻细胞生长;低强度超声对延滞期、稳定期和衰退期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好于指数生长期铜绿微囊藻;二次超声可有效延长残余藻细胞的恢复时间,稳定抑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低强度超声波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菱形藻及其近缘种分类界定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宝宁 刘晨 +3 位作者 周成旭 吴小凯 孙雪 徐继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1-358,共8页
菱形藻是较常见的羽纹硅藻类,其中一些种类的外部形态十分相似,差异细微,很难从经典形态分类的角度准确区分,造成此类微藻在分类地位上的混乱。作者综合利用经典形态分类方法、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序列分析方法... 菱形藻是较常见的羽纹硅藻类,其中一些种类的外部形态十分相似,差异细微,很难从经典形态分类的角度准确区分,造成此类微藻在分类地位上的混乱。作者综合利用经典形态分类方法、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序列分析方法以及基于脂肪酸甾醇的化学分类多种方法,对4株从形态观察初步确定为菱形藻及其近缘种类的野外采集样品以及在分类上仍存分歧的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和三角褐脂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进行了几种易混淆种类界定的差异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多种方法的微藻种类鉴定,能获取比单一鉴定方法更多的鉴定信息,并且几种方法能获得比较一致的结果;分别明确了野外水样中的四株微藻品系的分类地位,其中的3株分别为拟尖刺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Hasle)、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但另外一株仅能确定为细柱藻属的一种,仍不能鉴定到种。分析结果还表明,小新月菱形藻应属于舟形藻目,褐指藻科,褐指藻属,这与之前有学者报道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形藻 近缘种 分类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鱾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曹潇 孙敏 +2 位作者 朱亮华 张鼎元 徐善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6,共7页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探究岛礁性鱼类黑魢的消化生理特点,文章以黑鱾(Girella leonina)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研究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探讨其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环境适应性之间的相...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探究岛礁性鱼类黑魢的消化生理特点,文章以黑鱾(Girella leonina)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研究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探讨其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环境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食道向腔内形成纵向6个粗大皱褶,该皱褶具明显横纹肌,扩张性较强,黏膜上皮间分布着黏液细胞,呈锥形;2)黑鱾为"V"形胃,可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3个部分,胃腺横切面为圆形,管腔由数个腺细胞围成,胃肌层平滑肌层极厚,为内环肌层外纵肌层结构,其中胃体部固有层处胃腺最为发达,胃黏膜形成许多皱襞,幽门胃具多级分枝皱褶;3)幽门处分布有150多条分枝状盲囊,盲囊腔内充满黏膜褶,黏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不具有杯状细胞;4)肝脏分为左右两叶,组织结构呈现出一般硬骨鱼类的共性,肝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大小约为30μm;5)肠道具有4个肠曲,比肠长值约为1.52±0.06,介于植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之间,整个肠道均有大量杯状细胞分布,肠道内具发达的小肠绒毛凸起,绒毛基部上皮向固有层内陷形成肠腺,腺体开口于相邻绒毛基部之间,前中肠作为主要消化吸收场所,其绒毛数量和高度要大于后肠。文章研究了黑鱾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与其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黑鱾消化系统具备典型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鱾 消化系统 藻食性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形成休眠体的环境诱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成旭 蒋莹 +1 位作者 湛交 严小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4-841,共8页
利用实验生理生态学方法对Pleurochrysis carterae种群增殖过程中出现丝状体的环境诱因进行了研究,从营养胁迫、钙化抑制胁迫、低温胁迫以及外源α-酮戊二酸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因子对P.carterae细胞休眠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 利用实验生理生态学方法对Pleurochrysis carterae种群增殖过程中出现丝状体的环境诱因进行了研究,从营养胁迫、钙化抑制胁迫、低温胁迫以及外源α-酮戊二酸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因子对P.carterae细胞休眠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氮营养盐水平在P.carterae形成丝状体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氮缺乏和氮限制会明显诱导丝状体的早期大量形成,即细胞快速进入休眠期。磷缺乏和磷限制对颗石藻丝状体形成的短期诱导作用不显著。正常钙化的颗石藻在缺钙环境中钙壳逐渐脱落、细胞裸露、没有种群增殖、不形成丝状体。低温胁迫下,颗石藻细胞不分裂,但细胞维持游泳的钙化单细胞状态,不形成丝状体。外源α-酮戊二酸对颗石藻形成丝状体具有浓度相关的效应,小于1.2mmol/L的浓度抑制丝状体的早期发生;1.2mmol/L及以上浓度的α-酮戊二酸能诱导丝状体早期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eurochrysis carterae 细胞休眠 环境诱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状亚历山大藻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20
作者 史西志 刘兵 +4 位作者 贺静静 王梦前 郭皓 苏秀榕 李太武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75-677,共3页
为了筛选链状亚历山大藻特异表达的发光相关基因。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链状亚历山大藻特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共获得500个克隆,通过基因PCR初步筛选表明插入片段的大小主要集中在250~1000bp,随机挑选10个阳性克隆进行双... 为了筛选链状亚历山大藻特异表达的发光相关基因。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链状亚历山大藻特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共获得500个克隆,通过基因PCR初步筛选表明插入片段的大小主要集中在250~1000bp,随机挑选10个阳性克隆进行双向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有2个克隆基因片段与已知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分别为荧光素结合蛋白和羧化酶/加氧酶,另有8个克隆基因片段在GenBank中未查找到相应的同源基因,可能为未知新基因序列。这些基因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链状亚历山大藻特异表达基因,阐明其发光机理及建立特异甲藻的新型检测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状亚历山大藻 抑制消减杂交 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