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生物ACE抑制肽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操德群 何艳丽 +2 位作者 余虹 徐晓婷 徐年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7-937,共11页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肽是一类通过抑制ACE活性实现降压作用的多肽类物质。天然来源的ACE抑制肽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等优点,目前已经从陆源性植物蛋白、动物蛋白中发现了多种ACE抑制肽。海洋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新...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肽是一类通过抑制ACE活性实现降压作用的多肽类物质。天然来源的ACE抑制肽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等优点,目前已经从陆源性植物蛋白、动物蛋白中发现了多种ACE抑制肽。海洋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新型生物资源,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类物质,通过降解可得到ACE抑制肽。本文运用生物信息学检索方法,对国内外主要海洋生物ACE抑制肽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从材料来源、降解酶、氨基酸序列以及IC50值4个方面重点介绍海洋鱼、虾、贝、藻等来源的ACE抑制肽,比较了其可能的区别和特征,并对海洋生物ACE抑制肽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蛋白,促进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抑制肽 海洋生物蛋白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降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替代高污染化学法制备甲壳素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湘池 刘必谦 +1 位作者 郭春苹 王亚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7-522,共6页
从虾壳中分离到一株乳杆菌BR-3,研究发现其最佳发酵起始pH为6.50,最佳培养温度为35℃,在此培养温度下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为42h。采用乳杆菌发酵方法,进行了虾壳制备甲壳素的研究,比较了接种量、葡萄糖加入量、发酵时间等因素对产品质... 从虾壳中分离到一株乳杆菌BR-3,研究发现其最佳发酵起始pH为6.50,最佳培养温度为35℃,在此培养温度下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为42h。采用乳杆菌发酵方法,进行了虾壳制备甲壳素的研究,比较了接种量、葡萄糖加入量、发酵时间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10%、葡萄糖浓度为4.5%、固液比为1︰3、发酵温度为(35±2)℃、发酵时间为3—4d时,平均灰分去除率达95.67%,甲壳素产品灰分含量均小于6%,最低可达1%,产品质量等于或优于传统的酸碱生产方法。发酵液可部分或全部回收,洗涤废水可作下一轮发酵用水,生产废水接近零排放。虾壳乳酸发酵法生产甲壳素是一种清洁生产方法。BR-3培养时间短,培养条件粗放,温度和pH适应范围宽,产酸效率高,残糖少,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 优化 发酵 虾壳 甲壳素清洁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其在海洋微生物生态中的应用
3
作者 沈梅丽 杨锐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29,共10页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独一无二的生态作用。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和工农业、环境保护及社会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境,孕育着大量的生物资源,是研究微生物生态的主要来源。综述微生物生态研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独一无二的生态作用。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和工农业、环境保护及社会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境,孕育着大量的生物资源,是研究微生物生态的主要来源。综述微生物生态研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海洋微生物生态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态 分子生物学方法 海洋微生物生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藻中C3羟基甾醇TMS衍生物EI源质谱规律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缪妙 严小军 +1 位作者 徐继林 侯云丹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39-147,共9页
通过推测甾醇TMS衍生物特殊碎片的质谱裂解规律,结合标准品TMS衍生物的质谱图进行分析。根据质谱特征离子确定甾核的双键数,甲基化程度和侧链上双键数,烷基化程度以及相关的位置。用Bligh-Dyer法提取总脂,V(氯仿)∶V(正己烷)=1∶4的混... 通过推测甾醇TMS衍生物特殊碎片的质谱裂解规律,结合标准品TMS衍生物的质谱图进行分析。根据质谱特征离子确定甾核的双键数,甲基化程度和侧链上双键数,烷基化程度以及相关的位置。用Bligh-Dyer法提取总脂,V(氯仿)∶V(正己烷)=1∶4的混合溶液提取甾醇,BSTFA衍生化,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应用此研究规律对4种甲藻:共生藻属甲藻(Symbodiniumsp.)、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无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的甾醇组成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TMS衍生物 EI质谱 甲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交替假单胞菌QD1-2抗肿瘤活性辅酶Q衍生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晓兰 丁立建 何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1-1025,共5页
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是从青岛海域分离筛选出的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为了明确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和结构,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 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是从青岛海域分离筛选出的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为了明确海洋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rubra QD1-2)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和结构,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首次从菌株QD1-2发酵液中分离到了一个单体化合物。通过高分辨率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经测定,分子量为320,分子式为C18H24O5,为辅酶Q2衍生物。最后利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了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这一结果揭示了海洋交替假单胞菌产生新颖抗肿瘤化合物巨大的潜力,该属为寻找新型抗肿瘤天然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假单胞菌 结构鉴定 辅酶Q2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 被引量:45
6
作者 曾江宁 陈全震 +2 位作者 黄伟 杜萍 杨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共10页
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与生态学认知的提高使海洋生态红线区管理制度成为必然。总结了中国海洋保护区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发展海洋生态红线的必要性、区划原则、概念及组成体系;提出海洋保护区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可分别籍空间统一性、... 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与生态学认知的提高使海洋生态红线区管理制度成为必然。总结了中国海洋保护区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发展海洋生态红线的必要性、区划原则、概念及组成体系;提出海洋保护区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可分别籍空间统一性、决策统一性、工作内容与管理要求的一致性相关联,海洋保护区的核心、关键和重要因素与海洋生态红线的范围划定、宏观应对策略制定、微观管理规定一一对应。对海洋保护区管理向海洋生态红线区划与管理的转变给出了若干建议,认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划指标体系可以参照海洋保护区绩效评估、保护区选划与评估指标;并从海洋生态红线的尺度,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格局-结构\过程-机理,复杂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红线的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基点观测等方面对海洋生态红线的研究和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保护区 海洋生态红线区 生态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水体中2种水生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30
7
作者 陆开宏 胡智勇 +1 位作者 梁晶晶 朱津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08-1515,共8页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季节变化,分析了水体主要水质参数、水体微生物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根际效应显著,不同月份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要显著高于水体环境;植物种类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影响显著,在日湖水体,狐尾藻根际微生物数量要显著高于喜旱莲子草;在卧彩江,2种植物根际细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水体环境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调查期间,日湖水温、TN、TP、Chla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间均无显著相关,仅COD与喜旱莲子草根际细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在卧彩江,TP与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根际放线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其余水质参数与根际微生物数量均无显著相关.植物根际优势菌种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有机物降解微生物为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植物种类的不同也导致了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食酸菌属(Acidovorax)、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特有菌种的出现.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除日湖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夏、秋两个季节相似性较高外,其余几个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在21.60%~51.57%.日湖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夏季高于秋季,而卧彩江中夏季低于秋季;日湖中2种植物之间无论夏秋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卧彩江,夏季喜旱莲子草要显著高于粉绿狐尾藻,秋季则完全相反,据此说明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受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植物种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水体 粉绿狐尾藻 喜旱莲子草 根际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明云 冀德伟 +2 位作者 吴海庆 陈炯 史雨红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通过对不同裂解液配方、等电聚焦程序和上样量等条件的对比试验,建立和优化了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的相关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裂解液中添加Tris和TBP,聚焦时适当延长除盐时间,提高聚焦电压和功率,能显著提高双向电泳图谱的分... 通过对不同裂解液配方、等电聚焦程序和上样量等条件的对比试验,建立和优化了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的相关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裂解液中添加Tris和TBP,聚焦时适当延长除盐时间,提高聚焦电压和功率,能显著提高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而17 cm pH 5-8 IPG胶条的最佳上样量为2.0 mg。通过相关条件优化提高了大黄鱼肝脏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为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肝脏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品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细菌多样性及优势微生物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翁佩芳 李微微 +3 位作者 吴祖芳 周秀锦 陈树兵 张静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88-795,共8页
为研究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在不同冻藏时期的优势微生物,并且得到一个较全面的细菌群落组成结构,采用16SrDNA基因克隆文库及克隆子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冻藏1d、8d和20d条件下鲐鱼鳃体系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优势微生物及其中... 为研究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在不同冻藏时期的优势微生物,并且得到一个较全面的细菌群落组成结构,采用16SrDNA基因克隆文库及克隆子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冻藏1d、8d和20d条件下鲐鱼鳃体系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优势微生物及其中产组胺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鲐鱼鳃内的细菌多样性均较强;冻藏1天的鳃体系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占优势为总数的77.5%,产组胺细菌如泛菌属(Pantoe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较少;第8天优势细菌种群是梭杆菌属(Fusobacteria bacterium)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而产组胺菌如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弧菌属(Vibrio)较前期数量有所增加;冻藏到第20天的优势种群为哈夫尼菌属(Hafnia)和沙雷菌属(Serratia),它们均是产组胺的菌群。鲐鱼中细菌多样性及其优势微生物的变化等全面信息可为了解鲐鱼水产品组胺发生的微生物机制及其控制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16S rDNA克隆文库 产组胺菌 优势种群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CP方法的条件优化与榨菜低盐腌制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翁佩芳 吴祖芳 +2 位作者 龚业 张锐 沈锡权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1-266,共6页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研究榨菜低盐腌制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研究了凝胶质量浓度、电泳前处理、银染操作条件对SSCP分析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凝胶质量浓度为22 g/dL、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质量比为29∶1,并加入体...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研究榨菜低盐腌制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研究了凝胶质量浓度、电泳前处理、银染操作条件对SSCP分析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凝胶质量浓度为22 g/dL、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质量比为29∶1,并加入体积分数6%的甘油,4℃条件下1×TBE缓冲液中250 V电泳18 h,通过强碱性显影液和甲醛作还原剂的银染方法显色,可以获得理想的SSCP图谱。对榨菜低盐腌制不同时期样品的SSCP图谱分析结果,发现在榨菜腌制初期优势菌群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随后转变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占优势;腌制后期主要存在的优势菌群为植物乳杆菌和Lactobacillus versmoldensis,结合感官分析证实这些优势乳酸菌对保持制品高品质具有功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榨菜 PCR-SSCP 电泳图谱 条件优化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郑忠明 董双林 +4 位作者 白培峰 高勤峰 董云伟 秦传新 金波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本实验条件下投饵没有造成实验围隔底泥中的有机物积累;7月份的SOD与其它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且不同月份之间的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模式之间的变化较复杂;在硝酸盐(NO3-+NO2-)通量结果中,投饵模式下的平均通量为非投饵模式下通量值的2~3倍,夏季的交换通量为冬季交换通量的2倍;当养殖密度较大时,非投饵模式中沉积物吸收氨氮的通量大于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其它密度下投饵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氨氮的通量大于非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通量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通量 沉积物——水界面 刺参 底泥呼吸 不同养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放线菌XS904分类鉴定及其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文鸽 楼乔明 +2 位作者 徐大伦 孙爱飞 潘云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9-474,共6页
采用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从宁波海域滩涂泥样中筛选到的一株放线菌XS904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对XS904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S904菌株为链霉菌属灰浅红... 采用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从宁波海域滩涂泥样中筛选到的一株放线菌XS904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对XS904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S904菌株为链霉菌属灰浅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ns)的变种;经液体培养,XS904菌株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0.78%;pH纸色谱和捷克八溶剂系统纸层析结果显示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为一类中等极性的碱性抗生素,易溶于三氯甲烷,对温度较敏感,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XS904 分类鉴定 发酵液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海洋硅藻不同培养阶段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姣 徐继林 +2 位作者 李艳 周成旭 严小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9-64,共16页
本文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ons 3种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硅藻的培养过程中,其挥发性成... 本文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ons 3种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硅藻的培养过程中,其挥发性成分除了壬醛及醇类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外,大多数不饱和醛类的含量在不断增加,烷烯烃类物质在不断减少,而乙酸乙酯、2-甲基-2-丙酸甲酯这类酯类化合物在角毛藻衰败期会显著富集。通过对代表性饵料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可为海水养殖过程中微藻投喂种类、投喂时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海洋硅藻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挥发性成分 培养阶段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海洋硅藻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姣 徐继林 +2 位作者 李艳 周成旭 严小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5-40,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二烯醛、2-己烯醛、2-壬烯醛、2,4-庚二烯醛等是硅藻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构成物质,十四烷、十五烷、1-十五烯、十六烷等烷烃类是硅藻中含量仅次于醛类物质的挥发性成分,3,5-辛烯基-3-酮等短链酮类和1-辛烯基-3-醇是硅藻中含量较高的酮类和醇类物质,9种硅藻中均检测二甲基硫的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壬醛、8-十七碳烯、1-戊烯-3-酮、1-己烯-3-醇、2,6-二甲基-苯酚,它们决定了不同的硅藻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对硅藻的饵料价值、养殖生物的肉质风味、水环境的异味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发刺参的冷冻干燥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苏秀榕 徐静 +1 位作者 向怡卉 董明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77-280,共4页
本实验利用电阻法研究了水发刺参的共晶点(-15℃)和共熔点(-13℃),并依此建立了水发刺参的冷冻干燥工艺:厚度在12~15mm的刺参进行-34℃预冻1h,-25℃冻干42~48h,25℃解析6h。该产品的水分含量低于10%,复水率分别达到35%左右,与冷冻干... 本实验利用电阻法研究了水发刺参的共晶点(-15℃)和共熔点(-13℃),并依此建立了水发刺参的冷冻干燥工艺:厚度在12~15mm的刺参进行-34℃预冻1h,-25℃冻干42~48h,25℃解析6h。该产品的水分含量低于10%,复水率分别达到35%左右,与冷冻干燥前相比,刺参增重率达60%~65%。并利用质构仪对冻干刺海参复水后的品质进行了检测,发现冻干刺参复水后,咀嚼性、粘着性、黏性等均降低,但弹性增加,凝聚性与回复性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共晶点 共熔点 真空冷冻干燥 质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腌制及其乳酸菌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祖芳 赵永威 翁佩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8-686,共9页
蔬菜腌制加工是蔬菜加工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及乳酸菌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发展,腌制蔬菜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作者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蔬菜腌制过程中微生态、乳酸菌的代谢及其蔬菜腌制风味发生机制、腌制蔬菜功能... 蔬菜腌制加工是蔬菜加工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及乳酸菌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发展,腌制蔬菜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作者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蔬菜腌制过程中微生态、乳酸菌的代谢及其蔬菜腌制风味发生机制、腌制蔬菜功能特性评价以及发酵剂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蔬菜腌制技术的发展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腌制 乳酸菌 风味 营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甾醇TMS衍生物EI源质谱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缪妙 徐继林 +1 位作者 严小军 侯云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9-62,共4页
The mass spectrometric fragmentation of TMS derivatives of sterols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mass spectrometry of the TMS derivatives of standards.The double bond numbers and the degree of the methylize,al... The mass spectrometric fragmentation of TMS derivatives of sterols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mass spectrometry of the TMS derivatives of standards.The double bond numbers and the degree of the methylize,alkylize and the related position in the sterol nucleus and the side chains were confirm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ions.Total lipids were extracted using Bligh-Dyer method.Sterols were isolated by solvent partition with chloroform-hexane(1 ∶4,by volume),derivated by BSTFA,and analyzed by GC-MS.The regular pattern was used for identifying the sterols in a dinoflagellate from the Symbodinium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S DERIVATIVES of STEROLS MASS SPECTROMETRY Symbodinium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及发酵剂保藏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吴祖芳 翁佩芳 楼佳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9,共5页
对1株经分离筛选得到的榨菜低盐腌制优良乳酸菌H17进行高密度培养性能研究,以细胞光密度(OD600)为指标,考察了高密度细胞培养的培养基条件、缓冲剂或中和剂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由优化条件得到的培养物作发酵剂,比较了保藏条件对发酵活性... 对1株经分离筛选得到的榨菜低盐腌制优良乳酸菌H17进行高密度培养性能研究,以细胞光密度(OD600)为指标,考察了高密度细胞培养的培养基条件、缓冲剂或中和剂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由优化条件得到的培养物作发酵剂,比较了保藏条件对发酵活性的影响,筛选了冷冻保护剂及其合适的浓度。结果表明,选择基础培养基加5%蕃茄汁、培养温度30℃和Na2CO3为中和剂的条件下培养16h后乳酸菌活菌数最高达到1.14×1010CFU/mL;在生长稳定前期收获菌体,进行冷激处理,以5%蔗糖谷氨酸钠为冷冻保护剂,可提高乳酸菌冻干保存的存活率,达到6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剂 高密度细胞培养 冷冻保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彗星试验研究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对铜锈环棱螺肝细胞DNA的损伤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开宏 张双玲 +2 位作者 张春景 谢丽凤 梁晶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9-1085,共7页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螺肝组织中的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s)浓度分别为:蓝藻组(36.34±4.12)μg·L-1;混合藻组(18.69±2.12)μg·L-1;对照组未检出。在喂食暴露的前6h内,混合藻组和蓝藻组螺肝组织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持续增长,而后出现下降趋势;第12h更换藻液并将微藻浓度调整至初始值后,肝组织中MCs含量又迅速回升。同期螺肝细胞DNA损伤指标彗星尾长(TL)、彗星尾距(TM)和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ail DNA%)也随螺肝组织中MCs含量发生相应变化,各项DNA损伤指标均在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6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各项指标值有所回落,但第12h更换藻液后,DNA损伤再次加剧。整个实验期间(24h),混合藻组和蓝藻组的DNA损伤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藻组均显著高于蓝藻组。说明铜锈环棱螺经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后,其肝组织细胞的DNA受到损伤,且螺肝组织MCs积累越多,DNA损伤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DNA损伤 彗星试验 铜锈环棱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小型水池中浮游生物数量动态与桃花水母消长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善良 王丹丽 +1 位作者 苏春分 王丽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8,共8页
2005年和2006年夏秋季,宁波一消防池中出现信阳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xinyangensis),对池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出现桃花水母的年份进行了比较分析。共记录浮游植物85种,分属8门53属,以... 2005年和2006年夏秋季,宁波一消防池中出现信阳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xinyangensis),对池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出现桃花水母的年份进行了比较分析。共记录浮游植物85种,分属8门53属,以绿藻门居优势占种类总数的42.35%,优势种为蓝、绿藻门的小球藻(Chorella vulgaris)、银灰平裂藻(Merismo pedia glauca)和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浮游动物记录44种属,原生动物和轮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种类总数的47.74%和45.45%,优势种为多肢轮虫(Polyarthra sp.)。浮游植物丰度值高峰出现在11月为14065.60×104ind/L,蓝藻丰度居首位占61.05%;浮游动物丰度呈现5月和11月两个高峰,5月最高达5580ind/L,7月最低为900ind/L;原生动物和轮虫的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48.28%和43.92%,桡足类只占7.73%,生物量以轮虫最大。轮虫和桡足类数量在桃花水母出现前均达到高峰;桃花水母出现盛期轮虫丰度最低;桃花水母消失后再度回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桃花水母三者处于动态平衡。桃花水母出现前至出现中期的4—8月份,池水为"寡污-中富营养类型"水质;水母出现末期及消失后的9—11月,发展为"中污-极富营养类型"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水母 浮游生物 丰度 生物量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