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和20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综合减灾能力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
1
作者 李雨竹 张欣然 徐伟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2,共6页
中国是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定量评估其综合减灾能力对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和行业部门数据,构建了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减灾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估了2... 中国是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定量评估其综合减灾能力对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和行业部门数据,构建了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减灾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估了2010年和2020年中国337个地级行政区综合减灾能力,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及主要贡献因素和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和20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综合减灾能力呈现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为综合减灾能力热点区;这些主要贡献因素包括人口城镇化率、老年人口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减灾能力 指标体系 因子分析 时空特征 中国地级行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区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的地质灾害灾情差异研究
2
作者 兰思辰 邵丽竹 +2 位作者 肖怡晴 郑相宜 王瑛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3,共7页
喜马拉雅山区是全球地质灾害最为多发的地区之一。其北侧的中国西藏地区与南侧的尼泊尔在地质灾害的灾情及其成因上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选取这两个地区作为案例,对比分析了2012—2021年间的地质灾害情况。尼泊尔记录了2256次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山区是全球地质灾害最为多发的地区之一。其北侧的中国西藏地区与南侧的尼泊尔在地质灾害的灾情及其成因上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选取这两个地区作为案例,对比分析了2012—2021年间的地质灾害情况。尼泊尔记录了2256次地质灾害,远高于我国西藏地区的799次;同时,尼泊尔的人员伤亡也更为严重,两地年均每百万人的伤亡率分别为8.1人和2人;尼泊尔的年均因灾经济损失远低于西藏,两地地质灾害损失占GDP比例分别为0.006%、0.07%。尼泊尔近年来地质灾害次数的增加与道路建设密切相关,年均道路里程增加1036km,且37%的伤亡案例发生在道路沿线。研究结果表明,尼泊尔和中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上均有所加强,并已取得显著的减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灾情差异 喜马拉雅 中国西藏 尼泊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灾害事件过程模拟的涉水景区山洪风险预警雨量研究——以湖北躲避峡为例
3
作者 郑相宜 李兴宇 +2 位作者 王瑛 祁京 黄昕僖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7,共10页
中国山地旅游景区广布,其中涉水景区居多,极易遭受山洪灾害威胁。为保障涉水山地景区发生山洪灾害时游客的安全,该文对景区开展山洪灾害预警临界雨量的界定研究。山地景区气象监测站点覆盖范围有限,且长时间序列数据匮乏,因此,文中采用... 中国山地旅游景区广布,其中涉水景区居多,极易遭受山洪灾害威胁。为保障涉水山地景区发生山洪灾害时游客的安全,该文对景区开展山洪灾害预警临界雨量的界定研究。山地景区气象监测站点覆盖范围有限,且长时间序列数据匮乏,因此,文中采用山洪淹没倒溯方法,以湖北恩施躲避峡景区2019年8月4日山洪事件为例,假设降雨情景模拟山洪灾害过程,将灾害事件现场和文献资料所形成的山洪灾害风险等级表进行对比,进而确定各山洪风险等级所对应的预警雨量。利用HEC-HMS水文模型和FLO-2D水动力模型进行洪水淹没模拟,结合历史降雨数据,反推得到预警雨量。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假设预警雨量,将涉水景区山洪风险等级划分为四级,即躲避峡流域一级山洪风险的预警雨量为57 mm,二级预警雨量为51 mm,三级预警雨量为45 mm,四级预警雨量为38 mm。在前峰雨型56 mm/h、二级风险的情景下,如果游客感知到降雨就开始避险,会有20 min的避险时间;若为极端降雨84 mm/h、一级风险的情景下,游客避险时间则少于10 min。因此,在上述降雨情景及风险等级下,建议开展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在景区加强雨量监测,做好应急预案,保证游客的安全迅速撤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预警雨量 避险时间 涉水景区 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三江并流区近地表氧含量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张林浩 唐海萍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4,共7页
缺氧威胁着高海拔(海拔≥2 500 m)地区人群的身体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海拔不是影响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体积分数)的唯一因子,还受到气温和植被因素的综合影响,这种影响在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由于氧含量的观测点比较零散而未能深入探... 缺氧威胁着高海拔(海拔≥2 500 m)地区人群的身体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海拔不是影响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体积分数)的唯一因子,还受到气温和植被因素的综合影响,这种影响在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由于氧含量的观测点比较零散而未能深入探究.本研究于2019-2022年夏季沿川藏线和滇藏线对三江并流区开展野外路线考察测量,获得90个采样点数据以探索三江并流区干旱河谷近地表氧含量与海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叶面积指数(LAI)、植被覆盖率(FVC)、生长季节长度(LOS))、气候变量(气温、月平均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温、海拔、LAI、降水量、NPP和FVC是预测三江并流区近地表氧含量的重要变量;2)海拔是影响三江并流区近地表氧含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3)相较于整个青藏高原,植被因素对本研究区近地表氧含量的标准化直接影响显著下降.未来应将近地表氧含量的不同驱动因素纳入地球系统模型,以减少预测氧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潜在反馈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并流区 近地表氧含量 海拔 植被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降水模拟研究进展及展望
5
作者 苏鹏 徐伟 +3 位作者 陶凯 翟广然 廖新利 孟晨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目的】热带气旋降水模拟评估是热带气旋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基础。针对热带气旋降水模拟方法差异不清等问题,【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从热带气旋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角度,系统综述了四类模型的特点、进展... 【目的】热带气旋降水模拟评估是热带气旋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基础。针对热带气旋降水模拟方法差异不清等问题,【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从热带气旋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角度,系统综述了四类模型的特点、进展、适用性以及代表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四类模型的发展做出建议与展望。【结果】结果表明: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模拟信度较高,适用于热带气旋降水的预报工作;统计模型能够构建大量仿真热带气旋,适用于热带气旋降水重现期的估计;物理模型能在简化计算的基础上,较好地解释热带气旋降水物理机制;机器学习模型灵活性强,能和其他模型组合使用,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结论】未来除进一步完善相关模型外,还需加强降水与次生灾害之间的协同以及新技术在降水模拟上的应用,实现热带气旋降水的快速与精准预估,更好地为区域热带气旋预警和风险防范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降水模型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 统计模型 物理模型 机器学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西部昌江县极端降雨变化及台风降雨未来预估
6
作者 黄昕僖 周玉东 +1 位作者 张馨仁 王瑛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196,共8页
台风带来的极端降雨是引发海南省暴雨山洪灾害的重要原因,海南西部昌江地区最为突出。该文基于NEX-GDDP-CMIP6的EC-Earth3气候模式数据,结合历史观测降雨数据和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采用天气发生器AWE-GEN研究昌江县未来极端降雨变化。结... 台风带来的极端降雨是引发海南省暴雨山洪灾害的重要原因,海南西部昌江地区最为突出。该文基于NEX-GDDP-CMIP6的EC-Earth3气候模式数据,结合历史观测降雨数据和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采用天气发生器AWE-GEN研究昌江县未来极端降雨变化。结果表明:2025—2055年,昌江县年平均总降雨量将达1 838.6 mm,较历史时期增加6.55%,月平均降雨量将增加3.76%,汛期(5—10月)降雨将平均增加6.22%,未来2—3月,8—10月,昌江县极端强降雨的小时数、雨量及其占比都会增加,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极大上升。台风降雨情景预估表明,未来昌江县6月的台风次数可能不变,而强度可能上升;7月、10月可能增加1个Ⅲ级台风,或仅增加降雨强度;8月、9月可能增加1~3个Ⅲ级台风或1个Ⅱ级台风,且降雨强度也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未来预估 台风 天气发生器 海南昌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减灾能力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欣然 徐伟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58,共12页
【目的】减灾能力评估是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方法】首先,综述了减灾能力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减灾能力、恢复力和适应能力概念间的关系;其次,界定了综合减灾能力的概念,剖析了其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区域综合减灾能力... 【目的】减灾能力评估是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方法】首先,综述了减灾能力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减灾能力、恢复力和适应能力概念间的关系;其次,界定了综合减灾能力的概念,剖析了其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从资源要素和过程要素两个维度构建了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最后,探讨了减灾能力综合评估的方法及其适用性,以及未来减灾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结果】结果表明,国外减灾能力相关研究倾向于将恢复力和适应能力的概念广义化,国内学者通过时间尺度区分减灾能力和适应能力;减灾能力评估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灾种减灾能力评估,综合减灾能力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结论】减灾能力具有综合性,综合减灾能力评估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难点在于通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未来需进一步关注其动态评估和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灾能力 概念框架 综合减灾 指标体系 评估方法 动态评估 实证研究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岛礁区热带气旋不同空间分辨率风场模拟比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晓 方伟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1015,共15页
中国岛礁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受热带气旋灾害影响大。高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风场模拟有助于表达风速空间异质性,对面积相对较小的岛礁地区开展高分辨率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热带气旋路径、岛礁分布、土地覆盖以及数字高程数据,按照1... 中国岛礁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受热带气旋灾害影响大。高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风场模拟有助于表达风速空间异质性,对面积相对较小的岛礁地区开展高分辨率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热带气旋路径、岛礁分布、土地覆盖以及数字高程数据,按照1000、90和30 m分辨率风场模型模拟了中国岛礁区历史热带气旋风速,分地形类型对比分析了各分辨率下岛礁模拟风速大小的差异性,并比较了不同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100 a一遇风速的差异。结果表明:1)30 m空间分辨率风速模拟准确率更高,模拟风速与8个站点实测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4.28 m/s,比90和1000 m模拟结果误差分别降低了0.08和1.04 m/s;2)不同空间分辨率模拟风速误差与地形类型相关,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90和1000 m模拟风速与30 m模拟风速的对比表明,平均风速模拟差异比例在山峰地形下分别为6.57%和7.61%,山谷地形下分别为21.28%和17.35%,峭壁地形下分别为22.85%和23.37%,且30 m模拟风速对于迎风坡与背风坡地形转换更敏感;3)对于100 a一遇热带气旋风速,30 m模拟风速会出现最大的风速值且空间差异更大。以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为例,1000、90、30 m分辨率下的模拟风速最大值分别为71.13、73.18和79.97 m/s,标准差分别为3.88、3.72和7.18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风场 空间分辨率 复杂地形 岛礁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多致灾因子综合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陶凯 廖新利 +1 位作者 苏鹏 徐伟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共9页
【目的】热带气旋伴随的大风、暴雨及引发的风暴潮、洪涝等致灾因子,为热带气旋风险评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当前热带气旋多致灾因子综合风险评估方法不一的问题,【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方法,阐述了热带气旋多致灾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并... 【目的】热带气旋伴随的大风、暴雨及引发的风暴潮、洪涝等致灾因子,为热带气旋风险评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当前热带气旋多致灾因子综合风险评估方法不一的问题,【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方法,阐述了热带气旋多致灾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并对热带气旋多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风险评估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结果】结果表明:综合考虑热带气旋多因子复合链生关系的定量化风险评估方法极为缺乏,如何降低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热带气旋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当前的一个难点。【结论】未来可以在厘清热带气旋多致灾因子复杂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计算机手段,从机理角度研发热带气旋多致灾因子复合链生关系的承灾体损失和风险量化模型,从而实现热带气旋多致灾因子损失和风险的精准和量化评估,为应急管理和风险防范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风险评估 多灾种 灾害链 降水 气候变化 极端暴雨 致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5-Land强降水极值位置不确定性的统计分析
10
作者 王子晴 董雪晨 龚道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9-1859,共11页
利用中国1981—2019年5—9月665个台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反演的降水格点资料,针对东部地区97个台站224个强降水事件(日降水量超过250 mm),统计了0.1°空间分辨率的ERA5-Land再... 利用中国1981—2019年5—9月665个台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反演的降水格点资料,针对东部地区97个台站224个强降水事件(日降水量超过250 mm),统计了0.1°空间分辨率的ERA5-Land再分析资料中降水极值位置和降水量的偏差。结果表明:①在以台站为中心的9×9网格的矩形区域内存在强降水极值中心的个例有123个(占总个例数的54.9%),其落点位于站点所在网格及相邻网格的有45个(占比36.6%),偏离的距离在4个网格之内的则达到119个(占比96.7%),即落点偏差绝大多数在40 km内。从方位上看,主要的偏离方位是偏北(占比30.1%),这证明了模拟强降水极值中心的落点偏差大多数没有超出中尺度的范围,且普遍偏北;② GPM反演降水中约35%个例的站点位于强降水极值中心所在网格或相邻网格内,存在极值中心的68场强降水对应的ERA5-Land极值中心偏差主要集中在4个网格范围内(占比94.1%),且主要偏北(占比31.7%);③如果考虑强降水极值中心位置的偏差对降水进行订正,则能够减少ERA5-Land降水量偏差37.7 mm(12.6%),这证明了考虑强降水位置偏差,能够在考虑模拟强降水强度偏弱的同时,进一步减少预报误差。强降水极值位置的不确定性,对于极端降水事件的风险及预警范围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位置偏差 ERA5-Land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过程链——基于671篇中文文献的分析
11
作者 陈沛媛 黄庆旭 +3 位作者 何春阳 张金茜 周昱辰 白岩松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1,共12页
利用荟萃分析方法,以1997—2021年间发表的生态系统服务主题的671篇中文论文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4要素过程链,定量和定性分析现有研究关注的主要过程链类型,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挑战。结果发现,生态系统服务虽受追捧,但完整纳入... 利用荟萃分析方法,以1997—2021年间发表的生态系统服务主题的671篇中文论文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4要素过程链,定量和定性分析现有研究关注的主要过程链类型,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挑战。结果发现,生态系统服务虽受追捧,但完整纳入决策链过程的研究尚少。超过2/3的论文关注了过程链中1~2个要素,有2%的论文包含将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决策的完整过程链。生态系统服务在国家尺度的研究较少,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较薄弱。在生态调节要素上,粮食产量、生物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高频考虑因素。在社会经济调节因素上,粮食价格、GDP和人口是高频考虑因素。未来在将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标准化、局地优化、时空尺度选择、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参与以及情景分析上进一步加强,为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规划 决策支撑 生态和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2016.07.06”暴雨洪涝灾害跨区域经济波及效应评估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正涛 崔鹏 +4 位作者 李宁 刘远 邹强 黄承芳 吴圣楠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3-441,共9页
为强调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的重要程度,在已构建的灾害动态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融入多区域模块改进模型,定量评估武汉市“2016.07.06”暴雨洪涝灾害对湖北省、全国造成的波及损失。结果表明:(1)灾区外遭受的跨区... 为强调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的重要程度,在已构建的灾害动态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融入多区域模块改进模型,定量评估武汉市“2016.07.06”暴雨洪涝灾害对湖北省、全国造成的波及损失。结果表明:(1)灾区外遭受的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24.30亿元)为武汉遭受直接经济损失(87.40亿元)的28%,是灾区武汉市遭受间接经济损失(5.55亿元)的4.4倍,其中湖北省(除武汉市外)受到的经济波及损失为15.57亿元,全国(除湖北省外)为8.73亿元;(2)灾区外制造业受到的波及损失最大,其中湖北省(除武汉外)受损6.52亿元,全国(除湖北省外)受损2.94亿元,分别占各自总波及损失的42%与34%。其他受损行业依次为农业、其他服务业、建筑业等。建议政府决策者保持对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的关注,通过认清损失产生机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减小损失措施,开展更科学、全面的风险防范与灾后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损失评估 经济波及 间接经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灾害情景再现的小流域山洪风险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靖玲 徐粒 +3 位作者 周华真 陈宇 王瑛 许映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4-200,共7页
山洪灾害威胁着山丘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山区土地类型和环境状况都在发生变化,也影响了山洪灾害风险。以粤西马贵河流域为例,基于HEC-HMS水文模型与Flo-2d水动力模型耦合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危险性评估,... 山洪灾害威胁着山丘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山区土地类型和环境状况都在发生变化,也影响了山洪灾害风险。以粤西马贵河流域为例,基于HEC-HMS水文模型与Flo-2d水动力模型耦合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危险性评估,以土地利用类型等级划分表示承灾体易损性,完成了历史灾害再现下流域内三个不同区块2009年和2019年下垫面情景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探究不同垫面情景风险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流域不同流段,灾害风险水平有明显差异;在经历特大山洪灾害十年后,马贵河流域总体风险水平仍然有增加趋势;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向山洪危险区扩张,是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 风险评估 HEC-HMS Flo-2d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山洪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宇 王瑛 +2 位作者 刘庆爱 陈笑娟 周轶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59,共8页
精准的灾害损失评估是救灾和应急援助的重要决策依据。但由于山洪灾害暴涨暴落的特点,灾后损失评估的时效性、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的山洪灾害损失评估模型(FFLA):首先通过耦合“水文—水动力”模型进行山洪危... 精准的灾害损失评估是救灾和应急援助的重要决策依据。但由于山洪灾害暴涨暴落的特点,灾后损失评估的时效性、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的山洪灾害损失评估模型(FFLA):首先通过耦合“水文—水动力”模型进行山洪危险性模拟;其次提出了面向灾害损失评估的13类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山洪灾害脆弱性模型。以2012年“7.21”拒马河流域山洪事件为例,FFLA模型能准确地对小流域山洪淹没进行模拟,对3个重灾村的经济损失评估精度达到75%以上。随着未来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完善,FFLA模型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 损失评估 土地利用 拒马河流域 “7.21”山洪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风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苇航 叶涛 +1 位作者 史培军 陈说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共11页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风险的影响研究是传统粮食生产灾害风险研究在气候变化框架的延伸,亦是气候变化粮食生产影响研究向风险领域的拓展,系典型的领域交叉问题,对防范未来气候变化引发的粮食安全风险、构建全球粮食系统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风险的影响研究是传统粮食生产灾害风险研究在气候变化框架的延伸,亦是气候变化粮食生产影响研究向风险领域的拓展,系典型的领域交叉问题,对防范未来气候变化引发的粮食安全风险、构建全球粮食系统韧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影响区域单产风险以及多区域同步歉收风险的研究进展,从气候平均值、波动和极端值变化以及大尺度环异常的角度总结了其中的影响机制,评述了当前研究方法的进展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着重加强研究的问题:(1)进一步明晰气候变化改变单产风险的机理,改善作物模型对单产年际变率和极端低产的模拟能力,特别是对单一和复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减产的捕捉能力。(2)推动时空相依风险的建模与随机模拟能力,改进对气候变化下多作物-多区域同步歉收风险变化的认识。(3)加强对气候变化下全球粮食生产风险变化的系统性认识,揭示全球和区域、历史时期和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规律与格局,在以“止损”为核心的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基础上,加快研究以“调峰”为核心的气候变化粮食生产风险防范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风险 区域单产风险 多区域同步歉收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X-GDDP和CMIP5对青藏高原地区近地面气象场历史和未来模拟的评估与偏差校正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说 叶涛 +1 位作者 刘苇航 王爱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7-271,共15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是研究该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使用基于中国地面台站的插值格点数据集(CN05.1),对国际气候耦合模式第5次比较计划(CMIP5)及其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GDDP)中15个模式1...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是研究该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使用基于中国地面台站的插值格点数据集(CN05.1),对国际气候耦合模式第5次比较计划(CMIP5)及其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GDDP)中15个模式1966-2005年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降水和平均风速在青藏高原区域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使用多领域间影响模型比较计划(ISI-MIP)的偏差校正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训练和验证,并对未来时期模式数据进行了校正。研究表明:(1)训练时期(1986-2005年),NEX-GDDP高估了日最高气温(1.04℃)和日最低气温(0.23℃),低估了日降水量(-0.11 mm),CMIP5低估了日平均风速(-0.11 m·s^(-1))。年/季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存在较大偏差。(2)校正后,验证时期(1966-1985年)各变量逐日数据的相关系数提高(除气温外),均方根误差下降,平均偏差幅度减小。各变量的年/季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的偏差大幅减小。(3)对于未来时期(2006-2095年),校正过程保留了原有数据年/季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的变化趋势,调整了各要素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的基准值和空间分布特征,以更准确地衔接历史时期的规律,可为该地区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NEX-GDDP CMIP5 评估 偏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高温热害人口暴露量及其受灾指数预估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雯倩 史培军 +1 位作者 张钢锋 杨胜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9,共11页
基于2005-2019年西安市下属气象站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中的气温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高温强度等级划分标准,计算了西安市2005-2019年高温频次和高温有效积温。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Landsat8OLI_TIRS系列遥感影像进行温度反演,分析了... 基于2005-2019年西安市下属气象站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中的气温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高温强度等级划分标准,计算了西安市2005-2019年高温频次和高温有效积温。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Landsat8OLI_TIRS系列遥感影像进行温度反演,分析了西安市高温热害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了2010-2019年西安市高温热害人口暴露总量及人口受灾指数。以高温有效积温为致灾危险性指标,人口受灾指数为暴露性指标构建高温热害人口暴露脆弱性曲线。结果表明:2005-2019年西安市共有360个高温日,年均24天,集中分布于6-8月;高温有效积温呈多年波动变化。研究区内地表温度区域分异显著:总体呈北高南低的特征。2010-2019年,西安市高温热害暴露人口总量逐年下降,由545.94万人下降至467.96万人,年平均下降率为1.798%。高温热害暴露人口脆弱性曲线显示:人口热害受灾指数随高温有效积温升高呈线性下降趋势。根据预测结果,西安市高温热害暴露人口到2050年将减少至124.09万人,高温热害人口受灾指数降至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害 暴露人口 脆弱性曲线 风险评估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指数保险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婷婷 刘新立 +1 位作者 白媛 叶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1-510,共10页
农业指数保险是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工具,在过去的20余年里受到了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2000-2020年国内外农业指数保险的相关研究,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产品设计与优化、风险转移效率与福利改善效果评价3... 农业指数保险是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工具,在过去的20余年里受到了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2000-2020年国内外农业指数保险的相关研究,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产品设计与优化、风险转移效率与福利改善效果评价3个方面总结了农业指数保险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在需求方面,可应用“非理性”理论研究框架,转向集体决策及长期动态研究.在产品设计与优化方面,应促进多学科交叉,依托多尺度、多来源的数据融合和复杂关系建模方法,降低基差风险.在风险转移效率和福利提升效果评价方面,应深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指数产品的有效性阈值,并从多利益主体、多维度标准的视角开展评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指数保险 需求 产品设计与优化 风险转移效率 福利提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涝急转事件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14
19
作者 乔宇 徐伟 +1 位作者 孟晨娜 赵丹丹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38,共8页
系统对比分析了旱涝急转的主要判定指标及其适用性,综述讨论了现有旱涝急转机理分析和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旱涝急转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挑战。结果表明,当前旱涝急转判定指标多样,以基于气象资料判定为主,对水分变化的影响考... 系统对比分析了旱涝急转的主要判定指标及其适用性,综述讨论了现有旱涝急转机理分析和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旱涝急转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挑战。结果表明,当前旱涝急转判定指标多样,以基于气象资料判定为主,对水分变化的影响考虑不足且标准不统一;成因分析以典型区域的个例分析为主,缺乏时空关联的系统性格局、成因机制研究;灾害损害方面因试验条件限制、环境制约导致该方向研究缺乏系统性且与格局研究的结果在时空尺度上不匹配。针对上述问题,加强判定准确性、深入动力学机制分析、提高遥感资料应用等是未来旱涝急转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判定 成因分析 生态影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发展演变与创建成效评价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吴竞妍 倪维 杨赛霓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4-188,共5页
基于2008-2017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结合各地灾情报表、社会人口经济等数据,分析其近十年来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首次量化评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项目的示范效益和减灾效益。研究表明:①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总量呈现逐年稳步增长态势... 基于2008-2017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结合各地灾情报表、社会人口经济等数据,分析其近十年来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首次量化评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项目的示范效益和减灾效益。研究表明:①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总量呈现逐年稳步增长态势,省域尺度实现了100%的全面覆盖,县域尺度覆盖率达到了87%,各省份单位面积示范社区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显著相关;②示范社区的空间关联性随时间不断增强,可一定程度上印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示范效益,同时其集聚效应具有明显的局部差异性,需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③通过因灾损失率比值分析显示了示范社区建设的减灾效益和规模效益,发现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现象,需要进行动态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范社区 莫兰指数 减灾效益 动态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