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升机外吊挂转运小型救援艇缩比实验研究
1
作者 谢家雨 朱亚男 +1 位作者 阮涛 李希全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5,共9页
为量化研究直升机外吊挂转运小型救援艇摆动角度及稳定性,提升操作效率和安全性,设计搭建直升机外吊挂转运小型救援艇实验平台,采用缩比实验,研究来流速度、绳索长度、救援艇型号、救援艇朝向等因素对救援艇摆动角度及稳定性的影响。研... 为量化研究直升机外吊挂转运小型救援艇摆动角度及稳定性,提升操作效率和安全性,设计搭建直升机外吊挂转运小型救援艇实验平台,采用缩比实验,研究来流速度、绳索长度、救援艇型号、救援艇朝向等因素对救援艇摆动角度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来流速度对直升机外吊挂转运小型救援艇影响显著,需限制最大和最小飞行速度;外吊挂绳索过长、过短均会增加摆动角度和降低稳定性;在5 m/s来流速度、4 m外吊挂绳索、救援艇相对来流速度方向0°工况下,ME300救援艇摆动角度最小且稳定性最佳;救援艇的初始朝向由受力平衡下的静止朝向决定,对摆动角度和稳定性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直升机转运救援艇的安全性和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外吊挂 小型救援艇 姿态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底部渗透条件下非饱和海床一维稳态响应
2
作者 马荣 单振东 景立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5,共12页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海底沉积层的动力响应特性,文中建立了单层非饱和多孔介质海床模型,给出了其控制方程、边界条件以及波场表达式,得到了不同底部透水性能条件下非饱和海床稳态响应解析解。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不同底部渗透条件、饱和...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海底沉积层的动力响应特性,文中建立了单层非饱和多孔介质海床模型,给出了其控制方程、边界条件以及波场表达式,得到了不同底部透水性能条件下非饱和海床稳态响应解析解。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不同底部渗透条件、饱和度、渗透系数、入射波频率以及深度对固体表面位移放大系数和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在低频条件下,沉积层饱和度对位移放大系数以及孔隙水压力所产生的影响相对微弱;而在频率升高的情况下,沉积层饱和度对位移放大系数和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程度则显著增强。在低频条件下,底部透水沉积层的位移放大系数与孔隙水压力较大。而在高频条件下,底部不透水沉积层的位移放大系数和孔隙水压力则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多孔介质 稳态响应 渗透系数 频率 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水下生产系统泄漏应急处置装备陆地测试方案设计与优化
3
作者 殷启帅 翟煜琦 +3 位作者 闫心业 张洵 贾舒 杨进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F0003,共11页
为构建深海水下生产系统泄漏检测与应急处置装备的陆地全流程模拟测试平台,解决深海装备研发缺乏标准化测试环境的问题,基于雷诺数相似准则和弗劳德数相似准则,设计了涵盖水下井口、采油树、跨接管、中心管汇、生产立管、传输立管及海... 为构建深海水下生产系统泄漏检测与应急处置装备的陆地全流程模拟测试平台,解决深海装备研发缺乏标准化测试环境的问题,基于雷诺数相似准则和弗劳德数相似准则,设计了涵盖水下井口、采油树、跨接管、中心管汇、生产立管、传输立管及海底管道的全流程陆地模拟系统,以实现海底管道泄漏检测、管汇泄漏定位、封堵器密封性能评估及柔性管耐压测试等内容。该系统提供了高压、高流速测试环境,可有效模拟极端工况下设备的性能,并基于Fluent对系统关键部件进行流场冲蚀数值模拟分析。分析表明,流体流向突变及流速梯度增大区域易诱发湍流冲蚀现象,在流速骤变位置冲蚀尤其严重。基于此,提出了结构优化设计策略,以有效降低冲蚀风险。作为业界首套深海水下生产系统全流程陆地模拟系统,该系统可为水下应急处置装备的研发验证提供标准化测试环境,其创新架构和测试方法将显著提升装备研发效率与测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水下生产系统 泄漏 应急处置 陆地测试 相似分析 冲蚀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子亢 许冲 +3 位作者 李宏 黄帅 李博 何祥丽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7,共25页
在近20a中,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呈现出学科交叉、应用广泛、更新迅速的发展现状。开展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有助于让相关研究人员掌握行业现状并根据发展趋势设计实验、研发设备、更新技术,促进地质灾害关键理论的... 在近20a中,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呈现出学科交叉、应用广泛、更新迅速的发展现状。开展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有助于让相关研究人员掌握行业现状并根据发展趋势设计实验、研发设备、更新技术,促进地质灾害关键理论的创新发展。调研大量的国内外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相关文献,总结了开展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的5个意义,并对6个物理仿真关键技术逐一进行了现状分析。其中模型箱和水槽是应用最广泛的仿真技术。底摩擦仿真技术在二维场景中实现了模型与重力场的耦合;振动台和离心机技术可为仿真实验提供振动与重力环境,在物理仿真实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原位仿真技术在避免缩尺效应、边界效应、重力失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正朝着场景构建复杂化、实验规模大型化、材料选择科学化和数据采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实验技术与经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营造良性发展环境,让物理仿真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发挥出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仿真实验 地质灾害 发展现状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气库站场天然气泄漏及火灾事故应急知识图谱构建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旭 文明 +1 位作者 胡瑾秋 龚建华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6-831,共6页
针对消防、应急处置过程中快速进行决策支持和方案制定的难点,提出储气库站场天然气泄漏及火灾事故的应急模型,该模型应用知识图谱作为风险表征手段,利用双向编码表示转换器(BERT)和双向长短时记忆模型条件随机场算法(BiLSTM-CRF),实现... 针对消防、应急处置过程中快速进行决策支持和方案制定的难点,提出储气库站场天然气泄漏及火灾事故的应急模型,该模型应用知识图谱作为风险表征手段,利用双向编码表示转换器(BERT)和双向长短时记忆模型条件随机场算法(BiLSTM-CRF),实现对文本信息的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利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储气库站场天然气泄漏及火灾事故的应急知识图谱。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应急处置、消防策略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储气库站场天然气泄漏及火灾事故应急模型不仅可以实现对储气库站场天然气泄漏及火灾事故的早期应急处置,还能够识别事故的风险传播路径,为消防应急指挥和应急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防救援 应急决策 知识图谱 天然气泄漏 BERT-Bi-LSTM-C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专题征稿启事
6
作者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为促进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动关键问题探讨,展示最新研究进展,共享前沿学术成果,重大危险源与化工园区系统安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所)联合《中国安全生... 为促进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动关键问题探讨,展示最新研究进展,共享前沿学术成果,重大危险源与化工园区系统安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所)联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编辑部,组织开展2021年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领域专题征稿,并以增刊形式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上正式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化学品 化工园区 重点实验室 增刊形式 应急管理 重大危险源 最新研究进展 专题征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气库应急响应优化方法:基于智能体协同响应建模语言
7
作者 宋旭 龚建华 +4 位作者 张来斌 胡瑾秋 金作良 甘冰 吴明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481-11489,共9页
地下储气库作为调节天然气供需、优化气源配置和保障供气安全的重要设施。传统的储气库应急响应机制常常依赖于各应急机构的经验和判断,缺乏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决策支持方法来确保信息在应急过程中的高效传递,实现应急响应方案的最大... 地下储气库作为调节天然气供需、优化气源配置和保障供气安全的重要设施。传统的储气库应急响应机制常常依赖于各应急机构的经验和判断,缺乏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决策支持方法来确保信息在应急过程中的高效传递,实现应急响应方案的最大收益。对此,提出了一种储气库应急响应优化方法,采用智能体协同响应建模语言,构建了储气库应急响应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优先搜索策略的应急响应方案处置收益计算方法,利用收益率作为应急协同方案的鲁棒性指标,确定最优协同响应方案。最后以重庆相国寺储气库应急流程为例开展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应急方案,最优协同响应方案的响应结束耗时减少38.4%,收益率提高26.61%。结合优化算法后的协同响应方案在缩短耗时、提高处置收益方面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智能体协同响应建模语言 应急响应 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中南部聊城-兰考断裂的第四纪晚期活动性探测——兼论1937年菏泽7.0级地震发震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广英 梁宽 +5 位作者 李志鹏 马保起 龙焘 李磊 谭鑫 李浩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9,共18页
华北平原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对于该地区断裂活动性和大地震发震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探索板内地震的发震规律、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聊城-兰考断裂是华北平原中南部一条... 华北平原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对于该地区断裂活动性和大地震发震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探索板内地震的发震规律、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聊城-兰考断裂是华北平原中南部一条重要的隐伏深大断裂。结合浅层地震勘探、钻孔勘探和第四纪测年方法,对聊城-兰考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精细的研究。坝城寺钻孔揭示聊城-兰考断裂南段错断了全新统底界,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断裂,揭露出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造成了4次古地震事件,单次事件的垂直位错为1.2±0.2~3.7±0.2 m。根据钻孔揭示的地层落差计算出该断裂晚更新世早期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1±0.05 mm/a,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中期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35±0.04 mm/a。根据1937年菏泽7.0级和6(3/4)级地震的等震线和地表破裂分布特征认为,小留-解元集断裂和东明-成武断裂为该地震的发震断裂;聊城-兰考断裂对于该地区应力的积累、地震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控制和约束作用,为区域控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聊城-兰考断裂 浅层地震探测剖面 钻孔联合剖面 1937年菏泽7.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急视域下山洪灾害复盘与应对过程分析: 以2022年6场典型事件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付潇然 王中根 +2 位作者 祁书文 孙洪泉 蔡静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5,共11页
【目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水强度不断加剧,引发的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能力,从历史典型山洪事件中深入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发现灾害应对过程中的问题短板。【... 【目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水强度不断加剧,引发的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能力,从历史典型山洪事件中深入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发现灾害应对过程中的问题短板。【方法】以2022年发生在黑龙江、四川、山西、青海等地的6起山洪灾害为例,综合运用灾害现场调查、灾情统计、归因分析和分类梳理等方法,从灾害成因和应急防范视角出发,客观复盘灾害发生应对全过程。系统分析对比了6起灾害事件所呈现的共性规律与差异特征,厘清监测预警、响应联动等应对防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结果】对比发现:有5起灾害事件是因短历时强降雨诱发山洪成灾,且均发生在我国夜雨现象频发高发地区,增加了山洪灾害的危险性和应急救援难度;有3起山洪灾害事件发生在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区,属于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域;有4起事件因人类活动区域叠加险情精准感知、临灾及时预警能力不足,加剧了山洪受灾的严重程度。【结论】结果表明:2022年发生的6起典型山洪灾害具有短时强降雨、洪水迅猛、威胁严重等特点。尽管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且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应对突发性山洪灾害防范过程中尚有提升空间。建议坚持“以防为主”的山洪灾害防治策略,探索人员转移避险的险情精准监测和临灾及时预警技术研究,吸取历次山洪灾害复盘分析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我国基层应对山洪灾害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盘分析 暴雨山洪 成因分析 应急响应 监测预警 气候变化 降雨 山洪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常态演练推动地方森林消防队伍应急能力提升——以北京市区级森防队伍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睿 王培怡 +2 位作者 陈筱青 张鹏 武英达 《森林防火》 2024年第3期29-33,共5页
基于对北京市区级森林消防队伍年度应急演练现状的深入调研,针对演练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侧重不明、演训不分、实战贴合性不强及评估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系统提出了涵盖年度演练计划科学制定、演练方案精细化设计与实施、以及演练后全面评... 基于对北京市区级森林消防队伍年度应急演练现状的深入调研,针对演练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侧重不明、演训不分、实战贴合性不强及评估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系统提出了涵盖年度演练计划科学制定、演练方案精细化设计与实施、以及演练后全面评估与反馈机制构建的工作建议。旨在通过规范化、常态化的应急演练流程,强化预案验证,提升队伍专业技能,优化跨部门协作机制,从而全面增强地方森林消防队伍的应急响应与救援能力,为森林火灾防控工作提供坚实的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森防队伍 应急演练 演练计划 评估和反馈 救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林火研究与管理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爱斌 高健 +5 位作者 徐谷丹 殷继艳 翟杰休 张博 曹萌 李勇 《森林防火》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探究加拿大林火管理的国际领先地位形成过程及其实效性,从加拿大林火研究发展历程、林火管理变化与现状、林火次数与受害森林面积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拿大林火研究中的持续性、创新性、交叉融合性和组织性是形成加拿... 为了探究加拿大林火管理的国际领先地位形成过程及其实效性,从加拿大林火研究发展历程、林火管理变化与现状、林火次数与受害森林面积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拿大林火研究中的持续性、创新性、交叉融合性和组织性是形成加拿大先进林火管理的关键。同时,发现加拿大林火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在过去的30年间均有明显的降低趋势,体现了加拿大林火管理的实效性。加拿大林火研究中的4个关键点,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研究 林火管理 加拿大 发展 思考与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强震动数据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解全才 马强 +3 位作者 钱亮 陶冬旺 王江 娄良琼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近年来,全球主要地震多发国家加大了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布设的数字强震仪和烈度仪等数量显著增加,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迅速增长。各国或地区建立了不同的强震动数据库、例如美国的NGA数据库、CEMSD数据库、欧洲的ESM数据库、法国IPGP数... 近年来,全球主要地震多发国家加大了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布设的数字强震仪和烈度仪等数量显著增加,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迅速增长。各国或地区建立了不同的强震动数据库、例如美国的NGA数据库、CEMSD数据库、欧洲的ESM数据库、法国IPGP数据库、意大利ITACA数据库、日本NIED数据库和新西兰GeoNet数据库等。基于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8WCEE)探索世界地震数据中心专题及相关文献,详细梳理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强震动数据中心的台网建设、数据处理、数据共享及数据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与国外强震动数据中心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强震动数据中心发展存在的差距,指出我国未来需要重视的工作和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地震数据中心 强震动数据 数据处理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志南 王帅 +4 位作者 陈相兆 卢建旗 孙柏涛 马强 李山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台网站点,模拟与测定仪器地震烈度相当;高烈度区主要分布在断层地表投影所在区域;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与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场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综合西藏自治区现场调查数据和普查数据,评估了当地典型建筑(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房屋震害以及人员伤亡,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仪器地震烈度 调查评定地震烈度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2025西藏定日M 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与共享——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叶飞 王宏伟 +4 位作者 刁红旗 刘也 强生银 周宝峰 温瑞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当前强震动观测网络尚不能给出覆盖震中近场所有区域的地震动输入记录,建立了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工作的技术框架。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 S6.8地震为例,阐述了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过程,开展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区域宏观... 针对当前强震动观测网络尚不能给出覆盖震中近场所有区域的地震动输入记录,建立了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工作的技术框架。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 S6.8地震为例,阐述了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过程,开展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区域宏观场地条件估计和强震动时程模拟等工作。结果表明:①此次地震释放地震矩达4.7×10^(19) N·m,对应矩震级为7.05;断层滑动以正断层为主并带有少量的左旋走滑分量,最大滑动位移超过了3 m;破裂持续了20多秒,以向北方向破裂传播为主,可能会引起潜在的破裂方向性效应;②给出了30弧秒分辨率的V_(S30)分布图和工程场地分类图,震中附近区域场地以Ⅰ类和Ⅱ类为主,东南方向较大区域的V_(S30)介于260~510 m/s;③给出了近场区域(27°30′N~30°00′N、86°18′E~88°36′E)内14996个虚拟观测点的模拟三分量加速度时程,并由实际观测记录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最大水平向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可达1.0 g,0.4、0.2 g等值线近似与Ⅸ、Ⅷ度等震线重合,0.10、0.05 g等值线围合区域略小于Ⅶ、Ⅵ度区范围。研究工作和成果可以为震中区域各类承灾体的损伤判别、灾害评估和韧性评估等工作提供合理的地震动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时程 定日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随机有限断层模拟 区域场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生成对抗网络的矿井图像超分辨重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帆 刘莹 +2 位作者 宋惠 张嘉荣 程海星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38-345,共8页
智能化无人开采是煤炭资源绿色、智能、安全、高效开采的技术发展趋势,高分辨率的矿井图像能够为煤矿智能开采和智能监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针对煤矿井下雾尘环境,目前采用常规的深度学习方法虽然能够提高矿井图像重建效果,但是受井下... 智能化无人开采是煤炭资源绿色、智能、安全、高效开采的技术发展趋势,高分辨率的矿井图像能够为煤矿智能开采和智能监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针对煤矿井下雾尘环境,目前采用常规的深度学习方法虽然能够提高矿井图像重建效果,但是受井下环境噪声影响,模型训练的稳定性较差,难以获得矿井图像的重建高频信息,导致图像重构质量欠佳,易出现矿井图像模糊和分辨率下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矿井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该方法基于SRGAN网络,对网络结构和损失函数进行改进优化,在生成器的浅层特征提取层和重建层分别采用2个5×5的卷积层,并在浅层特征提取层的每个卷积层后加入非线性激活函数,深层特征提取层采用残差结构,通过级联亚像素卷积层以实现矿井图像不同倍数的超分辨重建;采用Wasserstein距离对损失函数进行改进,并去掉判别器输出层的Sigmoid,使用RMSProp方法对网络进行优化,提高模型训练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利用训练好的生成器模型,据此分别对矿井图像进行2倍和4倍超分辨重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主观视觉分析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双三次插值、SRCNN、SRGAN相比,在相同缩放因子条件下,所提方法的峰值信噪比分别提升了2.68、1.50和1.59 dB,结构相似性分别提升了0.033 4、0.004 8和0.006 1,所提方法能够重建出清晰的矿井图像纹理和细节信息,在主观视觉上以及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上都实现了更好的重建效果,且整体性能优于其他几种方法,有效提高了矿井图像的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矿井图像 超分辨重建 生成对抗网络 SRG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驱动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求解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轲 吴文贤 +1 位作者 林志鹏 骆欢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4-290,共7页
物理驱动机器学习是一种将物理原理融入机器学习框架的前沿方法。通过引入物理知识,该方法旨在使模型更为贴合实际世界的物理规律和约束,以提高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对数据本质特征的准确捕捉。该研究使用了一种以支持向量机为基础的物理驱... 物理驱动机器学习是一种将物理原理融入机器学习框架的前沿方法。通过引入物理知识,该方法旨在使模型更为贴合实际世界的物理规律和约束,以提高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对数据本质特征的准确捕捉。该研究使用了一种以支持向量机为基础的物理驱动方法,用于精确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该算法通过最小化多输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目标函数,实现了对回归模型参数的精准拟合。同时,通过在特征空间中引入系统动态平衡方程和初始条件的物理约束,无需事先训练数据即可有效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随后开展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的单自由度体系和二层剪切框架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响应,并将所用方法与传统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物理驱动机器学习方法在精度和大时间步长性能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支持向量机 物理驱动 无标记数据 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矿井智能目标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帆 张嘉荣 程海星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84-296,共13页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智能化矿山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标检测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应用场景的典型范式和研究热点。然而深度学习目标检测对标注数据集依赖性强,存在模型可解释性差、计算复...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智能化矿山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标检测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应用场景的典型范式和研究热点。然而深度学习目标检测对标注数据集依赖性强,存在模型可解释性差、计算复杂等问题,如何提高矿井目标检测精度、模型自适应性和计算效率,是矿山人工智能领域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对煤矿井下智能目标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简要概述了目标检测技术,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演进过程和算法分类,并分析比较了基于CNN和Transformer的目标检测网络。然后,重点研究了矿井智能目标检测的数据增强、超分辨率重建、特征提取等关键技术,并围绕煤矿“人-机-环”应用需求,详细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在井下人员安全监测、矿井设备智能检测、工况环境感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煤矿应用场景下智能目标检测技术在数据集构建、模型优化、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方面仍存在挑战,讨论了煤矿智能目标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未来应致力于将目标检测技术与小样本学习和多模态融合、模型轻量化和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和具身智能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以此促进智能检测技术与煤矿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为矿井智能目标检测技术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数字孪生 具身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降雨条件下生物滞留池对多环芳烃的削减效果研究
18
作者 栾清华 胡容京 +2 位作者 暴瑞玲 高成 周宏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29,共8页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壅水带设置的情景下,高、中、低进水水深下多环芳烃的稳定去除率分别为71.2%、77.3%、81.4%,较低的进水水深有利于延长接触时间,提高削减效果;相同进水水深的条件下,随着壅水深度的增加及厌氧环境的形成,多环芳烃削减效果逐渐提高,相比于10 cm壅水带,60 cm壅水带条件下多环芳烃去除率提高了15.7%;多环芳烃的长期累积会导致介质饱和,在生物滞留池内多环芳烃累积量达280μg时,试验出现浸出效应,降低了削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滞留池 城市降雨径流 面源污染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标准及指导性文件综述
19
作者 曲旻皓 李立 +4 位作者 王建平 程永 高杨 王学瀚 黄新杰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56,204,共5页
自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The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简称INSARAG)成立30多年来,通过不断总结巨灾国际救援经验,形成了一套覆盖国际救援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到撤离阶段的国际救援全流程全要素的协调工作... 自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The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简称INSARAG)成立30多年来,通过不断总结巨灾国际救援经验,形成了一套覆盖国际救援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到撤离阶段的国际救援全流程全要素的协调工作机制,并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指南、指导性文件和推荐性技术文件,规范救援能力和队伍建设,强化国际救援协调和现场救援的效率。该文系统介绍了INSARAG标准和技术文件组成体系架构,并阐述了各标准及技术文件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搜救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并讨论其对我国灾害救援工作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城市搜救咨询团INSARAG INSARAG标准架构 INSARAG指南 INSARAG指导性文件 INSARAG推荐性技术文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谱反演的我国场地效应经验模型
20
作者 温瑞智 李辉 +2 位作者 王宏伟 任叶飞 刘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102,共11页
为探讨场地效应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给出经验性场地效应经验模型,本文利用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在2007~2020年间收集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基于地震动广义谱反演方法,给出了南天山西部、龙门山断裂带、云南地区的211个强震动观测台站的场地效... 为探讨场地效应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给出经验性场地效应经验模型,本文利用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在2007~2020年间收集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基于地震动广义谱反演方法,给出了南天山西部、龙门山断裂带、云南地区的211个强震动观测台站的场地效应,分别建立了场地类别、地表以下30 m深度内的平均剪切波速(VS30)相关的场地效应经验模型,并探讨了场地效应的区域相关以及场地分类指标(覆盖层厚度H和等效剪切波速VSe)与场地效应的相关性。研究表明:Ⅰ、Ⅱ、Ⅲ类场地的平均放大效应经验模型可以在整个频段上体现不同类别场地的场地效应的整体差异;同类别场地的场地效应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尤其是南天山西部和云南地区III类场地表现出场地效应的显著差异;我国规范的场地分类指标(H和VSe)与场地效应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且可能存在区域性的差异;与VS30相关的场地效应的经验模型整体上能够体现场地条件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化地震动预测模型的构建、地震风险评估精度的提升提供依据,可指导区域场地放大效应的应用,并为探索更优场地分类指标、制定区域差异化场地分类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谱反演 场地效应 经验模型 区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