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等高新技术持续取得突破,地震与地质灾害研究正加速从传统依赖单一数据源与经验规则的范式,迈向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驱动的...随着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等高新技术持续取得突破,地震与地质灾害研究正加速从传统依赖单一数据源与经验规则的范式,迈向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驱动的风险识别和决策支持体系。基于“高新技术在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研究”专栏,系统梳理了当前在物理仿真模拟、深度学习识别、遥感集成分析、智能预警技术与知识图谱构建等关键方向的研究进展,概括展示了高新技术在灾害风险监测、致灾机制解析与应急响应支撑中的典型应用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多模态数据集成、灾害链建模、模型泛化能力与场景适应性等方面面临的技术瓶颈,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中的潜在价值,包括知识抽取、因果推理与多场景风险研判等方面的前沿探索。展开更多
为了探究石英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和热损伤机制,使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颗粒簇模型(grain-based model in particle flow code,简称PFC-GBM)开展了实时高温及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单轴压缩模拟,分析了石英岩在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为了探究石英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和热损伤机制,使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颗粒簇模型(grain-based model in particle flow code,简称PFC-GBM)开展了实时高温及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单轴压缩模拟,分析了石英岩在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及破坏模式随温度的演化,并基于裂纹和位移变化探讨了其热损伤机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自然冷却过程中石英岩内部温度整体上遵循由中心向表面逐渐降低的规律,700℃石英岩在冷却过程中的裂纹扩展导致非稳定热传导过程,进而产生等温线错位现象。实时高温条件下石英岩脆性−延性转变临界温度在25~300℃之间,相较于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300~500℃的临界温度更低。实时高温条件下石英岩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相较于自然冷却后石英岩试样分别降低了约20 MPa及10 GPa,且二者差值不随温度发生显著变化;在25~300℃范围内,弹性模量相较于峰值强度对热损伤更加敏感。随着温度升高,单轴压缩下石英岩破碎程度明显增加,表现出更多的劈裂破坏特征,热致微裂纹对石英岩破坏模式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宏观破裂面均倾向于沿已有热致微裂纹通道扩展,自然冷却条件下宏观贯穿破裂面更加明显。展开更多
输电杆塔是电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震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自然灾害,对输电杆塔的安全造成巨大破坏。震后第一时间开展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可为输电杆塔巡查修复提供决策支撑。针对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响应效率低、...输电杆塔是电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震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自然灾害,对输电杆塔的安全造成巨大破坏。震后第一时间开展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可为输电杆塔巡查修复提供决策支撑。针对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响应效率低、巡检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构建了基于地震灾害事件驱动的输电杆塔震害自动评估系统。本系统底层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形式,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自动获取地震发震信息;以地形和场地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为输入,结合输电杆塔地震易损性曲线,快速自动化地实现输电杆塔震害程度评估并实时发布。本系统满足了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需求,为“是否巡查”提供决策参考,可有效提高电网应急决策的精准化程度和反应效率,优化输电线路杆塔震害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处置策略。展开更多
文摘随着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等高新技术持续取得突破,地震与地质灾害研究正加速从传统依赖单一数据源与经验规则的范式,迈向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驱动的风险识别和决策支持体系。基于“高新技术在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研究”专栏,系统梳理了当前在物理仿真模拟、深度学习识别、遥感集成分析、智能预警技术与知识图谱构建等关键方向的研究进展,概括展示了高新技术在灾害风险监测、致灾机制解析与应急响应支撑中的典型应用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多模态数据集成、灾害链建模、模型泛化能力与场景适应性等方面面临的技术瓶颈,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中的潜在价值,包括知识抽取、因果推理与多场景风险研判等方面的前沿探索。
文摘为了探究石英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和热损伤机制,使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颗粒簇模型(grain-based model in particle flow code,简称PFC-GBM)开展了实时高温及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单轴压缩模拟,分析了石英岩在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及破坏模式随温度的演化,并基于裂纹和位移变化探讨了其热损伤机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自然冷却过程中石英岩内部温度整体上遵循由中心向表面逐渐降低的规律,700℃石英岩在冷却过程中的裂纹扩展导致非稳定热传导过程,进而产生等温线错位现象。实时高温条件下石英岩脆性−延性转变临界温度在25~300℃之间,相较于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300~500℃的临界温度更低。实时高温条件下石英岩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相较于自然冷却后石英岩试样分别降低了约20 MPa及10 GPa,且二者差值不随温度发生显著变化;在25~300℃范围内,弹性模量相较于峰值强度对热损伤更加敏感。随着温度升高,单轴压缩下石英岩破碎程度明显增加,表现出更多的劈裂破坏特征,热致微裂纹对石英岩破坏模式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宏观破裂面均倾向于沿已有热致微裂纹通道扩展,自然冷却条件下宏观贯穿破裂面更加明显。
文摘输电杆塔是电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震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自然灾害,对输电杆塔的安全造成巨大破坏。震后第一时间开展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可为输电杆塔巡查修复提供决策支撑。针对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响应效率低、巡检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构建了基于地震灾害事件驱动的输电杆塔震害自动评估系统。本系统底层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形式,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自动获取地震发震信息;以地形和场地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为输入,结合输电杆塔地震易损性曲线,快速自动化地实现输电杆塔震害程度评估并实时发布。本系统满足了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需求,为“是否巡查”提供决策参考,可有效提高电网应急决策的精准化程度和反应效率,优化输电线路杆塔震害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处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