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灾害“预”“防”的核心要义及发展现状 被引量:1
1
作者 高会然 许冲 +2 位作者 王巍 何祥丽 肖子亢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44,共6页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修订《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应急响应、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国家层面上系统性的规范和完善。其中,自然灾害救助准备是应急响应的首要任务,“预”与“防”是贯穿灾害救助准备环...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修订《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应急响应、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国家层面上系统性的规范和完善。其中,自然灾害救助准备是应急响应的首要任务,“预”与“防”是贯穿灾害救助准备环节的两个核心概念。该文旨在剖析自然灾害“预”“防”的核心要义、理论与技术框架及其发展现状。通过文献综述和调研,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预”与“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分析了其在自然灾害救助准备与应急实战中的应用案例与短板,对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及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措施提出了思考,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与应急救助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预防 应急预案 救助准备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栏评论:高新技术赋能地震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进展
2
作者 许冲 高明星 +3 位作者 薛智文 黄雨 吴礼舟 邬忠虎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随着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等高新技术持续取得突破,地震与地质灾害研究正加速从传统依赖单一数据源与经验规则的范式,迈向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驱动的... 随着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等高新技术持续取得突破,地震与地质灾害研究正加速从传统依赖单一数据源与经验规则的范式,迈向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驱动的风险识别和决策支持体系。基于“高新技术在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研究”专栏,系统梳理了当前在物理仿真模拟、深度学习识别、遥感集成分析、智能预警技术与知识图谱构建等关键方向的研究进展,概括展示了高新技术在灾害风险监测、致灾机制解析与应急响应支撑中的典型应用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多模态数据集成、灾害链建模、模型泛化能力与场景适应性等方面面临的技术瓶颈,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中的潜在价值,包括知识抽取、因果推理与多场景风险研判等方面的前沿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高新技术 遥感与InSAR 深度学习与知识图谱 灾害模拟与智能预警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高温和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热损伤特征对比模拟研究
3
作者 彭潇 周剑 +4 位作者 张路青 杨志法 周唐富 林雅苗 杨多兴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3-1956,共14页
为了探究石英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和热损伤机制,使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颗粒簇模型(grain-based model in particle flow code,简称PFC-GBM)开展了实时高温及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单轴压缩模拟,分析了石英岩在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 为了探究石英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和热损伤机制,使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颗粒簇模型(grain-based model in particle flow code,简称PFC-GBM)开展了实时高温及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单轴压缩模拟,分析了石英岩在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及破坏模式随温度的演化,并基于裂纹和位移变化探讨了其热损伤机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自然冷却过程中石英岩内部温度整体上遵循由中心向表面逐渐降低的规律,700℃石英岩在冷却过程中的裂纹扩展导致非稳定热传导过程,进而产生等温线错位现象。实时高温条件下石英岩脆性−延性转变临界温度在25~300℃之间,相较于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300~500℃的临界温度更低。实时高温条件下石英岩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相较于自然冷却后石英岩试样分别降低了约20 MPa及10 GPa,且二者差值不随温度发生显著变化;在25~300℃范围内,弹性模量相较于峰值强度对热损伤更加敏感。随着温度升高,单轴压缩下石英岩破碎程度明显增加,表现出更多的劈裂破坏特征,热致微裂纹对石英岩破坏模式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宏观破裂面均倾向于沿已有热致微裂纹通道扩展,自然冷却条件下宏观贯穿破裂面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岩 高温 热损伤 颗粒流 单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评估模型实证研究
4
作者 刘冀昆 王成虎 +1 位作者 王明玉 高桂云 《森林防火》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选取是实现林火扑救现场监测预警的重要前提,基于常见林火监测指标建立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评估模型,可为林火扑救应急监测预警基础性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典型林火监测案例,分析林火应急监测指标特性,并... 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选取是实现林火扑救现场监测预警的重要前提,基于常见林火监测指标建立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评估模型,可为林火扑救应急监测预警基础性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典型林火监测案例,分析林火应急监测指标特性,并以此为依据设置评估模型中的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评估模型。评估模型首先利用17个典型森林火灾监测案例中使用的49个指标进行合理性验证后,再对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危险性等级评价模型中的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气温、风速、可燃物密集度在评估模型中得分较高,可用于执行应急监测任务。应急监测指标模型的提出,对规范应急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应急监测前期装备研发中指标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应急监测 监测指标 层次分析法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害事件驱动的输电杆塔震害自动评估系统研究
5
作者 陈刚 李茂峰 +6 位作者 陈强 刘波 岑关 甘朝阳 李克华 申文豪 李强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4,共11页
输电杆塔是电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震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自然灾害,对输电杆塔的安全造成巨大破坏。震后第一时间开展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可为输电杆塔巡查修复提供决策支撑。针对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响应效率低、... 输电杆塔是电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震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自然灾害,对输电杆塔的安全造成巨大破坏。震后第一时间开展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可为输电杆塔巡查修复提供决策支撑。针对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响应效率低、巡检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构建了基于地震灾害事件驱动的输电杆塔震害自动评估系统。本系统底层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形式,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自动获取地震发震信息;以地形和场地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为输入,结合输电杆塔地震易损性曲线,快速自动化地实现输电杆塔震害程度评估并实时发布。本系统满足了输电杆塔震害应急评估需求,为“是否巡查”提供决策参考,可有效提高电网应急决策的精准化程度和反应效率,优化输电线路杆塔震害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处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输电杆塔易损性 网络爬虫 地震应急 损失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灾害风险监测框架及产品体系设计
6
作者 和海霞 李博 +1 位作者 李儒 陈伟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138,共9页
自然灾害风险监测是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为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和综合减灾提供基础数据和研判信息。自然灾害风险监测当前处于理论研究和业务探索阶段,存在业务服务不精准、产品体系不健全、实践难题未凝练、关键技术... 自然灾害风险监测是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为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和综合减灾提供基础数据和研判信息。自然灾害风险监测当前处于理论研究和业务探索阶段,存在业务服务不精准、产品体系不健全、实践难题未凝练、关键技术未突破和监测站网不完备等难题,还不能满足灾害风险早发现、早识别和早防范的现实需求。结合多灾种灾害链基础理论和业务实践,阐明“为何监测、何时监测、怎么监测、监测哪里、监测什么”等业务系统化、体系化发展思路。为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风险监测产品决策支撑能力,设计了包括业务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突破、标准规范形成、数据库建设、应用平台开发和典型应用推广等在内的总体框架,构建应用场景、产品类型和产品要素一体化的科学精细的业务产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灾种灾害链 风险监测 框架设计 产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景构建的超大型城市地震应急任务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青云 王慧彦 +1 位作者 王建飞 李强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35,共10页
如何提高超大型城市地震巨灾应对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地震应急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微观分析情景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知识元模型构建震害情景。为解决地震巨灾情景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模糊规则来匹配不确定信息,判断情景推... 如何提高超大型城市地震巨灾应对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地震应急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微观分析情景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知识元模型构建震害情景。为解决地震巨灾情景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模糊规则来匹配不确定信息,判断情景推演的结果及可能性。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将震后情景划分为5个应急响应阶段,通过情景推演实现地震巨灾应急任务的生成,验证了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为应急能力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城市 地震巨灾情景构建 模糊规则 情景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分类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传正 王建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3-1596,共24页
为了科学预防应对跨越时空的灾害链锁效应,提高多灾种灾害链风险综合防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效能性,作者基于自己多年研究体会和国内外研究案例,开展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分类研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是指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更多... 为了科学预防应对跨越时空的灾害链锁效应,提高多灾种灾害链风险综合防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效能性,作者基于自己多年研究体会和国内外研究案例,开展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分类研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是指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更多的是两者迭加作用引发的冰雪岩土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灾害作为首环而接续产生的一系列灾害链式反应,后续环节表现为碎屑流、涌浪、洪流倾泻、堰塞湖淹没、溃决洪水冲击等不同组合,具有空间关联、时间接续、动力转换、灾情放大的基本特点。根据作者经验和国内外诸多典型案例的分析综合,作者提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为首环的灾害链的基本认识、分类依据和包括5类21种的分类体系。第1类是自然崩塌滑坡接续灾害链,包括崩塌滑坡间歇级联、周期接续、多级顺直俯冲和多级折转冲击等4种灾害链。第2类是自然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其转化灾害链,包括崩塌滑坡导致激流倾泻、涌浪传播、涌浪-堰塞-淹没-溃决、转化为泥石流、沟道堵溃-泥石流淤堵河道、泥石流-淤堵-洪水和土体液化-泥土流灾害链等7种灾害链。第3类是工程土体滑坡泥石流及其转化灾害链,包括滑坡-滑坡、泥石流-堵河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尾矿坝溃决-泥石流等4种灾害链。第4类是雪崩冰崩滑坡泥石流及其转化灾害链,包括雪崩-埋压-堵塞-洪水泥石流、冰崩岩崩-滑坡-涌浪-堰塞-溃决和冰崩滑坡-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等3种灾害链。第5类是火山或海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包括火山滑坡-泥石流-堰塞、海岸崩塌滑坡-海啸和海底滑坡-泥石流等3种灾害链。本项研究试图为研究每一种类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静力学、动力学和运动学指明方向,为建立整体论与分割论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链预防应对工程技术体系和决策支持平台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堰塞湖 溃决洪水 灾害链 分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急视域下山洪灾害复盘与应对过程分析: 以2022年6场典型事件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付潇然 王中根 +2 位作者 祁书文 孙洪泉 蔡静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5,共11页
【目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水强度不断加剧,引发的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能力,从历史典型山洪事件中深入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发现灾害应对过程中的问题短板。【... 【目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水强度不断加剧,引发的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能力,从历史典型山洪事件中深入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发现灾害应对过程中的问题短板。【方法】以2022年发生在黑龙江、四川、山西、青海等地的6起山洪灾害为例,综合运用灾害现场调查、灾情统计、归因分析和分类梳理等方法,从灾害成因和应急防范视角出发,客观复盘灾害发生应对全过程。系统分析对比了6起灾害事件所呈现的共性规律与差异特征,厘清监测预警、响应联动等应对防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结果】对比发现:有5起灾害事件是因短历时强降雨诱发山洪成灾,且均发生在我国夜雨现象频发高发地区,增加了山洪灾害的危险性和应急救援难度;有3起山洪灾害事件发生在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区,属于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域;有4起事件因人类活动区域叠加险情精准感知、临灾及时预警能力不足,加剧了山洪受灾的严重程度。【结论】结果表明:2022年发生的6起典型山洪灾害具有短时强降雨、洪水迅猛、威胁严重等特点。尽管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且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应对突发性山洪灾害防范过程中尚有提升空间。建议坚持“以防为主”的山洪灾害防治策略,探索人员转移避险的险情精准监测和临灾及时预警技术研究,吸取历次山洪灾害复盘分析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我国基层应对山洪灾害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盘分析 暴雨山洪 成因分析 应急响应 监测预警 气候变化 降雨 山洪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发生率指数对川滇地区强震的预报效能研究
10
作者 姜祥华 刘杰 +2 位作者 孟令媛 韩颜颜 陈佳维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应用地震发生率指数方法对201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川滇地区发生的11次强震开展了震例回溯研究,发现地震前兆主要表现为在强震前不到半年内震中附近小震活动出现显著增强。不同时空预测参数下的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地震发生率指... 应用地震发生率指数方法对201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川滇地区发生的11次强震开展了震例回溯研究,发现地震前兆主要表现为在强震前不到半年内震中附近小震活动出现显著增强。不同时空预测参数下的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地震发生率指数对川滇地区的强震具有短期预报能力。当预测半径为90 km、预测时长为80 d时,地震发生率指数的预报效能最佳,R值评分约为0.60,显著性水平α约为0.000 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发生率指数 地震增强 地震平静 地震预测 预报效能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震源模型的西藏定日M_(S)6.8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研究
11
作者 尹晓菲 强生银 +5 位作者 张伟 邵志刚 王武星 袁小祥 李永生 刘浩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7-916,共20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联...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联合反演及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和强震数据联合反演获得的2种震源模型,采用三维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定日M_(S)6.8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速度时程同强震动观测记录能够较好吻合,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受震源NNE向单侧破裂过程的影响,破裂前方(NNE向)模拟计算的峰值地表速度(PGV)明显高于破裂后方(SSW向),体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性效应;3)断层与地表交线两侧的PGV分布差异揭示了定日M_(S)6.8地震存在显著的断层上盘效应,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断层上盘地表垂向位移分别达2.0m和2.1m,与定日地震科考团队野外地质调查的同震垂直位错基本一致;4)利用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本次地震的最大烈度均为Ⅸ度,高烈度区主要沿NNE向展布,理论烈度与野外调查的地震烈度分布基本符合,然而二者在定日县以北到昂仁县西南、岗巴县中南部的2个区域范围存在差异,模型2的烈度分布与野外调查的烈度较为接近。建议在进行强地面运动模拟时,应选择联合多种数据(如远震、强震、 InSAR、 GPS等)反演获得的震源模型,这将有利于获得更精确的地震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强地面运动模拟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 震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西部山区“7·20”山洪地质灾害成因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传正 黄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1-943,共13页
2021年“7·20”极端暴雨引发河南省郑州市西部山区四市(荥阳、巩义、新密、登封)山洪地质灾害造成251人死亡失踪,分布在44个乡镇140个行政村、组或社区,既具有群发性、分散性,也具有相对集聚性。本次山洪地质灾害分散复杂,流域灾... 2021年“7·20”极端暴雨引发河南省郑州市西部山区四市(荥阳、巩义、新密、登封)山洪地质灾害造成251人死亡失踪,分布在44个乡镇140个行政村、组或社区,既具有群发性、分散性,也具有相对集聚性。本次山洪地质灾害分散复杂,流域灾害链和区域灾害群共存,山洪灾害链呈现空间关联、时间接续、动力转换和灾情放大的效应。文章总结了山洪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山洪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探讨了索河流域邢门堂垴跨沟路基阻水溃决-王宗店暴洪冲淹-崔庙村海沟寨公路路基堰塞淹没等山洪灾害链的成因,研究了王宗店村南头组滑坡顺层滑移的地质力学模式及其稳定性与力学参数的关系。初步提出当前期过程或日降雨量达到200 mm,未来1 h预报雨量超过40 mm,或3 h预报雨量超过100 mm,可以作为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响应判据,必须启动红色预警响应。研究结果可为郑州市西部山区预防应对山洪地质灾害提供决策支持,也可供类似的山地丘陵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 极端暴雨 山洪灾害 滑坡灾害 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2日云南镇雄滑坡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智文 许冲 +1 位作者 付登文 郭永翔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8,共9页
以2024年1月22日云南省镇雄县凉水村滑坡事件为例,通过查阅媒体信息查阅法、地理环境因素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此次滑坡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滑坡对外界触发条件的依赖较弱,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为弱触发类滑坡。②滑... 以2024年1月22日云南省镇雄县凉水村滑坡事件为例,通过查阅媒体信息查阅法、地理环境因素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此次滑坡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滑坡对外界触发条件的依赖较弱,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为弱触发类滑坡。②滑坡点附近的高陡斜坡和不稳定的缓坡平台构成了滑坡发生的基础条件,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动。③三叠系砂泥岩、泥灰岩夹薄层泥页岩,易于沿岩层面、构造节理或表生风化裂隙软化、泥化和渗流侵蚀。构造节理垂直切割岩层,形成了不稳定的交错架空结构,一旦发生位移,这种层状节理化岩体会快速发展成倾倒变形乃至结构性崩溃破坏。④降雨渗流会侵蚀溶蚀岩体裂隙,软化岩层面并降低摩擦力。冰雪融水渗流软化作用以及水体反复冻结膨胀,逐渐扩大裂隙宽度并侧向挤出位移,降低节理化岩体的稳定性。滑坡发生时温度较低,累积降水量10~30 mm,这些气候因素的累积效应显著增加了滑坡风险。⑤采矿、道路建设等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地下水位,进而改变地质结构和水文条件,加剧地质灾害的风险。综合认为滑坡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既包括内部地质条件,也受到外部因素的长期影响。最后,从组织领导、灾害研究、科技应用等8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雄滑坡 弱触发 灾害防治 滑坡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震相走时成像研究胶东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与震群孕震环境
14
作者 冀国强 雷建设 赵大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8,共16页
胶东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形成了长岛、乳山两大震群,其孕震环境与发震机理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手动拾取事件波形资料并结合观测报告共获得4903个地震的37712条Pg波、1249条PmP波、2466条Pn波、33138条Sg波、1931条SmS波和1260条Sn波共计77... 胶东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形成了长岛、乳山两大震群,其孕震环境与发震机理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手动拾取事件波形资料并结合观测报告共获得4903个地震的37712条Pg波、1249条PmP波、2466条Pn波、33138条Sg波、1931条SmS波和1260条Sn波共计77756条震相到时数据,成像反演获得了胶东地区下方深至30 km的三维地壳P波、S波速度及纵横波速度比(V_(p)/V_(s))模型.结果显示,长岛震群区下方呈现明显的高V_(p)/V_(s)结构特征,且该结构特征沿威海—蓬莱断裂带向下延伸至30 km深度处;乳山震群区呈现明显的高V_(p)/V_(s)异常特征,该特征与其西侧的五莲—烟台断裂带下方的高V_(p)/V_(s)结构相连,表明威海—蓬莱断裂带和五莲—烟台断裂带可能是深部流体上移通道.五莲—烟台断裂带作为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接触带,其下方的低速、高V_(p)/V_(s)结构特征可能是接触带剪切伸展作用与深部流体运移共同作用结果.尽管郯庐断裂带和张渤地震带分支断裂构造作用在成矿与震群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地幔转换带滞留脱水所形成的“大地幔楔”结构中的地幔湿热物质上涌所携带的流体,也促进了胶东地区广泛成矿作用,同时还改变了地下介质应力状态与断层特性、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从而触发了长岛、乳山震群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地区 多震相 地壳速度成像 长岛和乳山震群 孕震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函方程的接收函数走时反演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莫霍面深度
15
作者 黄俊杰 刘少林 +3 位作者 杨顶辉 李孟洋 宋汉杰 汪文帅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7-1781,共15页
Moho面深度模型可为认识构造演化提供关键信息.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是目前获取Moho面深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复杂的地壳结构会导致H-κ叠加方法产生较大偏差.为了获得高精度Moho面深度成像结果,本文发展了适用于复杂模型的Moho面... Moho面深度模型可为认识构造演化提供关键信息.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是目前获取Moho面深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复杂的地壳结构会导致H-κ叠加方法产生较大偏差.为了获得高精度Moho面深度成像结果,本文发展了适用于复杂模型的Moho面深度成像方法,即基于程函方程的接收函数走时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数值求解程函方程得到任意非均匀介质中的远震射线和不同震相走时,根据射线信息和不同震相走时可构建t_(Ps)-t_(Pp)扰动与Moho面深度h扰动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优化方法反演深度h,即可获得任意复杂模型的Moho面深度模型.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南缘Moho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和前人研究结果对比,证实了基于程函方程的接收函数走时反演方法成像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o面深度 程函方程 非均匀模型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子亢 许冲 +3 位作者 李宏 黄帅 李博 何祥丽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7,共25页
在近20a中,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呈现出学科交叉、应用广泛、更新迅速的发展现状。开展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有助于让相关研究人员掌握行业现状并根据发展趋势设计实验、研发设备、更新技术,促进地质灾害关键理论的... 在近20a中,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呈现出学科交叉、应用广泛、更新迅速的发展现状。开展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有助于让相关研究人员掌握行业现状并根据发展趋势设计实验、研发设备、更新技术,促进地质灾害关键理论的创新发展。调研大量的国内外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相关文献,总结了开展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的5个意义,并对6个物理仿真关键技术逐一进行了现状分析。其中模型箱和水槽是应用最广泛的仿真技术。底摩擦仿真技术在二维场景中实现了模型与重力场的耦合;振动台和离心机技术可为仿真实验提供振动与重力环境,在物理仿真实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原位仿真技术在避免缩尺效应、边界效应、重力失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正朝着场景构建复杂化、实验规模大型化、材料选择科学化和数据采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实验技术与经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营造良性发展环境,让物理仿真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发挥出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仿真实验 地质灾害 发展现状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地震时序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及变形失稳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帅 刘静伟 李天昊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5-274,共10页
地震和降雨的时序关系对边坡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为了探明降雨-地震时序作用对边坡动力响应及变形失稳的影响机理,通过12组砂质黏土土样的空心圆柱扭剪试验,分析了降雨-地震时序作用下砂质黏土土样剪应力和体应变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 地震和降雨的时序关系对边坡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为了探明降雨-地震时序作用对边坡动力响应及变形失稳的影响机理,通过12组砂质黏土土样的空心圆柱扭剪试验,分析了降雨-地震时序作用下砂质黏土土样剪应力和体应变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降雨-地震时序作用对砂质黏土的极限剪应力影响显著,尤其是震后降雨条件下的影响更为明显;体应变分别出现了负方向性和负摩擦力现象,从而会影响土体的变形和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以边坡永久位移和滑移面为边坡动力损伤破坏的定量评价指标,重点研究了震后降雨作用下砂质黏土边坡的动力响应及变形失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之前有无震动损伤,对边坡内部地下水位的上升速度有较大影响,边坡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形失稳破坏模式;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边坡损伤程度不同,后期降雨时边坡的滑移面形状、滑移规模、剪出口位置不同,但是整体表现为在边坡某一高度位置形成拉裂缝,随着降雨的持续作用拉裂缝逐步向坡脚底部逐级扩展,并产生滑移破坏,最后在坡脚形成堆积体。所得结论可为类似工程问题中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护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地震时序作用 砂质黏土边坡 破坏模式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灾害事故预防应对的调查评估问题
18
作者 刘传正 米文忠 黄帅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5,共8页
为了推动我国灾害事故预防应对调查评估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该文通过界定灾害事故类型,探讨了灾害事故预防应对调查评估的目的任务、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工作组织和成果应用方面的基本问题。灾害事故被划分为灾害、事故、灾害事... 为了推动我国灾害事故预防应对调查评估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该文通过界定灾害事故类型,探讨了灾害事故预防应对调查评估的目的任务、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工作组织和成果应用方面的基本问题。灾害事故被划分为灾害、事故、灾害事故(链)和事故灾害(链)四类。调查评估目的任务明确为认定事实、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在工作原则上,强调了6个方面:事实依据、法规准绳、认知判断、沟通协调、良知底线和素质保障。工作方法涵盖了现场勘查、档案查阅、访谈问询、检测试验、分析计算、模拟仿真、成因论证和性质界定等8个环节。工作组织或调查机构组成包括综合协调组、法规管理组、技术工作组和专家顾问组。成果应用范畴包括即时政策制定、法规标准制修订、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工作机制完善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事故 预防应对 调查评估 工作原则 工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东部平原区V_(S30)经验预测模型和场地分类
19
作者 刘瑞辰 张力方 +2 位作者 方怡 彭艳菊 吕悦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53,共17页
江苏东部平原区地震风险较高,深厚松软的覆盖层也会加重震害程度,研究该地区场地地震动效应非常重要。V_(S30)是反映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关键参数之一,在缺乏钻孔数据或钻孔深度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对V_(S30)值进行预测。本文... 江苏东部平原区地震风险较高,深厚松软的覆盖层也会加重震害程度,研究该地区场地地震动效应非常重要。V_(S30)是反映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关键参数之一,在缺乏钻孔数据或钻孔深度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对V_(S30)值进行预测。本文基于江苏东部平原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等资料,建立了一个包含678个深钻孔的数据库。利用6种V_(S30)外推模型,对数据库中的钻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建立了江苏模型。随后评估和对比各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后给出在此类滨海平原区域最适用的V_(S30)外推模型为DEA13江苏模型。将江苏模型和其他外推模型的系数进行对比,发现模型系数存在显著差异,验证了V_(S30)外推模型的区域性。此外,还探讨和验证了基于地形坡度、基于第四纪沉积物深度的预测模型在本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显示这两类模型在本研究区的表现不佳。最后,探讨了场地类别与V_(S30)值的关系,并给出了在江苏东部平原区Ⅲ、Ⅳ类场地的V_(S30)边界值。在地质条件与本研究区相似的滨海平原地区,推荐使用DEA13江苏模型推导浅钻孔场地的V_(S30)值。研究结果为本地区提供了可靠的V_(S30)预测模型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区域地震动模型的构建和地震灾害评估的开展,也为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剪切波速 场地条件 V_(S30)外推模型 场地分类 江苏东部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泥火山的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
20
作者 汪倩 彭莱 +2 位作者 蒋雨函 周启超 高小其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16,共27页
文中在系统介绍中国泥火山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泥火山喷出物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泥火山均沿断层或断裂带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地区,且各地区泥火山的固体喷出物矿物组分相似(... 文中在系统介绍中国泥火山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泥火山喷出物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泥火山均沿断层或断裂带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地区,且各地区泥火山的固体喷出物矿物组分相似(如石英);液体喷出物含盐度高,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泥浆水分别来自于古沉积物孔隙水、深层地下水和海洋沉积孔隙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分析泥火山泥浆水的来源有助于了解流体上移过程发生的改造作用;大部分泥火山喷出气体以甲烷为主,根据碳同位素特征可知,泥火山喷出气体中CH4均为有机成因。现有研究结论表明,地震发生前后泥火山会出现明显异常现象,对泥火山的长期监测可作为地震预测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地球化学 地震监测 地震预测 同位素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