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_(S)6.2地震地表破裂及发震构造
1
作者
李林林
姜文亮
+5 位作者
李德文
焦其松
罗毅
李永生
田云锋
李营营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8-1074,共17页
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南东段,震源深度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现场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影像DSM提取、InSAR形变分析,结合震源机制、区域构造等,对本次地震的地...
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南东段,震源深度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现场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影像DSM提取、InSAR形变分析,结合震源机制、区域构造等,对本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发震构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积石山山前尹家山东侧发现向NNW延伸的长约1km的地表破裂,显示出挤压兼右旋走滑特征,可见最大垂直位错约8cm,右旋位错约2cm。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南东段,震中区域断裂表现为一系列NNW向次级断裂的组合样式。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规模不大,历史强震缺失,说明在青藏高原NE向构造隆升扩展作用下,高原东北缘规模有限的断裂同样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拉脊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InSAR探测活断层现今运动的方法概述
2
作者
罗毅
黄涛
+1 位作者
冯万鹏
田云锋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9-1415,共17页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获取毫米级测量精度的地壳运动信息,对于研判活断层的地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涉及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及卫星遥感等多门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在开展震间形变分析时首先需要了...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获取毫米级测量精度的地壳运动信息,对于研判活断层的地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涉及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及卫星遥感等多门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在开展震间形变分析时首先需要了解必要的专业概念。为此,文章系统介绍雷达卫星监测及反演相关的断层、地震等基础知识;针对雷达卫星监测地壳运动的特点,介绍卫星观测几何、视线向形变与地壳三维运动/断层运动之间的转换关系,重点分析星载InSAR技术对不同走向断层走滑运动进行监测时的局限;总结利用形变剖面反演断层滑动速率的方法,包括适用于走滑断层的螺旋位错模型和地震周期模型、适用于倾滑断层(正断或逆断)的刃位错模型,以及包含其他因素的螺旋位错模型变体(如考虑深部与浅部断面位置偏移/断层倾角/断层两侧地壳弹性差异的非对称模型、考虑震后余滑的浅层蠕滑模型)。与活动块体模拟、有限元分析等方法相比,这些(半)解析解的弹性/黏弹模型形式简单、易于实现且精度较高,在活断层运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后,探讨InSAR形变场中非构造信号的影响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研究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利用InSAR探测活断层现今运动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对于区域地震风险分析等防震减灾工作具有有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活断层
螺旋位错模型
滑动速率
哨兵1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的中川乡泥石流灾害过程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罗毅
李德文
+5 位作者
姜文亮
李林林
焦其松
田云锋
李强
李永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17,共16页
强震极易诱发山区灾变性的泥石流过程,但需辅以必要的地貌、地质、水文或气候条件。2023年积石山地震诱发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泥石流,因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而备受关注。基于对中川乡泥石流沟谷及其周边区域的综合考察,包括地貌与第四...
强震极易诱发山区灾变性的泥石流过程,但需辅以必要的地貌、地质、水文或气候条件。2023年积石山地震诱发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泥石流,因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而备受关注。基于对中川乡泥石流沟谷及其周边区域的综合考察,包括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特征、天然剖面、泥石流物源和堆积物的颗粒度、颗粒形状特征,以及灾前卫星影像和灾后多型号无人机航摄的多尺度地貌形态等,文章对灾害过程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防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讨论。泥石流在沟谷处的侵蚀程度、堆积厚度及空间分布等特征表明,物源区主要集中在草滩村上游右岸支沟源头。物源区地层丰富的细砂和传统提灌耕作方式,为强震动下滑塌触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场调查表明,物源主要通过群发式浅层(2~3 m)滑塌进行补给,并在运移过程中不断破碎和分散;浅部稳定隔水层的存在和泉水的出露,为源区物质提供持续的水源补给,最终形成流动性的泥石流。灾前流通区谷地横、纵剖面复杂,局部存在小水塘和沟道阻塞的情况,增加了泥石流的阵发性和破坏能力。现场残余堆积物和淤泥痕迹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本次泥石流具有典型的栓流式特征,表现出黏度极大的特点。拥堵导致泥石流淤高和规模持续扩大,持续增加的势能最终导致泥石流冲破谷地障碍继续流动,沿途侵蚀和堆积时有发生。堆积区地形的进一步展开,导致泥石流更容易发生分散和堆积,因此,位于堆积区谷地内的民宅受灾最为严重。此外,由于寒冷天气和夜半发震,以及群众对灾害性质缺乏认知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次泥石流灾害的严重程度。鉴于黄河上游地质构造环境类似于官亭盆地的中小盆地众多,人居环境及人地关系也都相近,可结合本次灾害特点,有步骤地开展灾害调查和排查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已识别的高风险隐患点,定期开展巡查排查,加强重大灾害风险的预测和预警。同时,加强宣传和科普,提升公众对地震及链生灾害的科学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地震滑塌
泥石流
高分7号
官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_(S)6.2地震地表破裂及发震构造
1
作者
李林林
姜文亮
李德文
焦其松
罗毅
李永生
田云锋
李营营
机构
应急
管理
部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复合链生自然灾害动力学
应急
管理
部
重点
实验室
应急卫星工程与应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8-1074,共17页
基金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DJ2019-14)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1FY1001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1017,42271015)共同资助。
文摘
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南东段,震源深度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现场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影像DSM提取、InSAR形变分析,结合震源机制、区域构造等,对本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发震构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积石山山前尹家山东侧发现向NNW延伸的长约1km的地表破裂,显示出挤压兼右旋走滑特征,可见最大垂直位错约8cm,右旋位错约2cm。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南东段,震中区域断裂表现为一系列NNW向次级断裂的组合样式。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规模不大,历史强震缺失,说明在青藏高原NE向构造隆升扩展作用下,高原东北缘规模有限的断裂同样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拉脊山断裂带
Keywords
Jishishan M_(S)6.2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seismogenic structure
Lajishan fault zone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InSAR探测活断层现今运动的方法概述
2
作者
罗毅
黄涛
冯万鹏
田云锋
机构
应急
管理
部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应急卫星工程与应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西藏地震局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
工程
学院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
重点
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9-1415,共1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72230,42274064)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LED2021B06)。
文摘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获取毫米级测量精度的地壳运动信息,对于研判活断层的地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涉及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及卫星遥感等多门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在开展震间形变分析时首先需要了解必要的专业概念。为此,文章系统介绍雷达卫星监测及反演相关的断层、地震等基础知识;针对雷达卫星监测地壳运动的特点,介绍卫星观测几何、视线向形变与地壳三维运动/断层运动之间的转换关系,重点分析星载InSAR技术对不同走向断层走滑运动进行监测时的局限;总结利用形变剖面反演断层滑动速率的方法,包括适用于走滑断层的螺旋位错模型和地震周期模型、适用于倾滑断层(正断或逆断)的刃位错模型,以及包含其他因素的螺旋位错模型变体(如考虑深部与浅部断面位置偏移/断层倾角/断层两侧地壳弹性差异的非对称模型、考虑震后余滑的浅层蠕滑模型)。与活动块体模拟、有限元分析等方法相比,这些(半)解析解的弹性/黏弹模型形式简单、易于实现且精度较高,在活断层运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后,探讨InSAR形变场中非构造信号的影响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研究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利用InSAR探测活断层现今运动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对于区域地震风险分析等防震减灾工作具有有益价值。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活断层
螺旋位错模型
滑动速率
哨兵1号
Keyword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
active fault
screw dislocation model
slip rate
Sentinel-1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的中川乡泥石流灾害过程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罗毅
李德文
姜文亮
李林林
焦其松
田云锋
李强
李永生
机构
应急
管理
部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应急卫星工程与应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复合链生自然灾害动力学
应急
管理
部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17,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271017,42271015)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点项目(ZDJ2019-14)
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项目(D040405)。
文摘
强震极易诱发山区灾变性的泥石流过程,但需辅以必要的地貌、地质、水文或气候条件。2023年积石山地震诱发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泥石流,因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而备受关注。基于对中川乡泥石流沟谷及其周边区域的综合考察,包括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特征、天然剖面、泥石流物源和堆积物的颗粒度、颗粒形状特征,以及灾前卫星影像和灾后多型号无人机航摄的多尺度地貌形态等,文章对灾害过程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防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讨论。泥石流在沟谷处的侵蚀程度、堆积厚度及空间分布等特征表明,物源区主要集中在草滩村上游右岸支沟源头。物源区地层丰富的细砂和传统提灌耕作方式,为强震动下滑塌触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场调查表明,物源主要通过群发式浅层(2~3 m)滑塌进行补给,并在运移过程中不断破碎和分散;浅部稳定隔水层的存在和泉水的出露,为源区物质提供持续的水源补给,最终形成流动性的泥石流。灾前流通区谷地横、纵剖面复杂,局部存在小水塘和沟道阻塞的情况,增加了泥石流的阵发性和破坏能力。现场残余堆积物和淤泥痕迹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本次泥石流具有典型的栓流式特征,表现出黏度极大的特点。拥堵导致泥石流淤高和规模持续扩大,持续增加的势能最终导致泥石流冲破谷地障碍继续流动,沿途侵蚀和堆积时有发生。堆积区地形的进一步展开,导致泥石流更容易发生分散和堆积,因此,位于堆积区谷地内的民宅受灾最为严重。此外,由于寒冷天气和夜半发震,以及群众对灾害性质缺乏认知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次泥石流灾害的严重程度。鉴于黄河上游地质构造环境类似于官亭盆地的中小盆地众多,人居环境及人地关系也都相近,可结合本次灾害特点,有步骤地开展灾害调查和排查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已识别的高风险隐患点,定期开展巡查排查,加强重大灾害风险的预测和预警。同时,加强宣传和科普,提升公众对地震及链生灾害的科学认知水平。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地震滑塌
泥石流
高分7号
官亭盆地
Keywords
Jishishan earthquake
earthquake-induced slump
debris flow
GF-7
Guanting Basin
分类号
P642.23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_(S)6.2地震地表破裂及发震构造
李林林
姜文亮
李德文
焦其松
罗毅
李永生
田云锋
李营营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利用InSAR探测活断层现今运动的方法概述
罗毅
黄涛
冯万鹏
田云锋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的中川乡泥石流灾害过程与成因分析
罗毅
李德文
姜文亮
李林林
焦其松
田云锋
李强
李永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