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脆秆水稻科辐粳7号在庐江县的种植表现及其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永广 高时凤 +1 位作者 夏大东 何立斌 《农技服务》 2023年第11期74-77,共4页
科辐粳7号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吴跃进团队利用水稻脆秆突变体的遗传分子机制培育而成,2019年通过安徽省审定。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株叶形态好、高产、稳产、米质优、开花后秸秆变脆,脆而不倒等特点,适宜在安徽中粳区域... 科辐粳7号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吴跃进团队利用水稻脆秆突变体的遗传分子机制培育而成,2019年通过安徽省审定。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株叶形态好、高产、稳产、米质优、开花后秸秆变脆,脆而不倒等特点,适宜在安徽中粳区域种植。为科辐粳7号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总结科辐粳7号在庐江白山镇的种植表现,并介绍其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秆水稻 科辐粳7号 种植表现 机插栽培技术 庐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艺措施对脱毒甘薯原原种的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习奇 白善军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5期447-448,共2页
针对脱毒甘薯原原种特殊的生长环境,研究了氮肥、栽培密度2因素与脱毒甘薯原原种产量及生长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栽插鲁薯7号快繁试管苗6.75万株,施纯氮15kg,产量可达8692kg/hm2,最大叶面积到达时间较... 针对脱毒甘薯原原种特殊的生长环境,研究了氮肥、栽培密度2因素与脱毒甘薯原原种产量及生长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栽插鲁薯7号快繁试管苗6.75万株,施纯氮15kg,产量可达8692kg/hm2,最大叶面积到达时间较同品种未脱毒甘薯提前5~10d;针对脱毒甘薯营养生长期长,块根膨大期短的特点,提出了控制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栽插密度以提高甘薯单产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毒甘薯 原原种 鲁薯7号 产量 生长动态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虱病灵可湿性粉剂气相色谱分析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卫华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5期463-463,465,共2页
用长1.5m 、内径2m m,内装5% OV-17Chromsorb W-HP(150~180μm )的玻璃柱,以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对噻嗪酮和三唑酮进行了定量分析;其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为0.096、... 用长1.5m 、内径2m m,内装5% OV-17Chromsorb W-HP(150~180μm )的玻璃柱,以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对噻嗪酮和三唑酮进行了定量分析;其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为0.096、0.071和0.94% 、0.94% ,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8.77% ~100.3% 和98.20% ~100.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噻嗪酮 三唑酮 气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晚稻茬油菜高产栽培密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吕丽 钱茂芸 +1 位作者 高时凤 莫申玉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7期106-106,110,共2页
巢湖市是全国粮油重要生产基地和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基地,本研究针对本区域气候、土壤、农作条件,选择优质抗倒性强的甘蓝型双低油菜秦优10号进行双季晚稻茬移栽密度试验,试验采取"早、大、控"育苗移栽技术,适期早播、稀播培育... 巢湖市是全国粮油重要生产基地和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基地,本研究针对本区域气候、土壤、农作条件,选择优质抗倒性强的甘蓝型双低油菜秦优10号进行双季晚稻茬移栽密度试验,试验采取"早、大、控"育苗移栽技术,适期早播、稀播培育大龄壮苗,高肥水管理,科学化控和综合病虫草害防治。双季晚稻茬优质油菜秦优10号高产栽培的密度以7100株/667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茬 优质油菜秦优10号 密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苄嘧·苯噻酰WP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效果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永广 孙俊铭 韦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5期133-134,共2页
试验结果表明:50%苄嘧·苯噻酰WP在水稻抛秧田使用,可有效地防除稗草、节节菜、矮慈菇、鸭舌草、异型莎草等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用药量750~1500g/hm^2,施药后40d对各类杂草总草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达82.1%~92.1%... 试验结果表明:50%苄嘧·苯噻酰WP在水稻抛秧田使用,可有效地防除稗草、节节菜、矮慈菇、鸭舌草、异型莎草等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用药量750~1500g/hm^2,施药后40d对各类杂草总草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达82.1%~92.1%、82.5%~93.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10%苄嘧磺隆WP300g/hm^2和50%苯噻酰草胺WP750g/hm^2防效。50%苄嘧.苯噻酰WP在水稻抛秧后7d施药,其安全、经济有效用量为750-900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苄嘧·苯噻酰WP 抛秧稻田 杂草 防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永广 孙俊铭 韦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6期151-151,261,共2页
试验结果表明: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小麦生长安全。用药量达324.9g/hm2以上时,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株率15%时)第1次施药,7d后再施药1次,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可达84%以上,与对照药剂50%咪鲜胺锰盐WP... 试验结果表明: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小麦生长安全。用药量达324.9g/hm2以上时,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株率15%时)第1次施药,7d后再施药1次,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可达84%以上,与对照药剂50%咪鲜胺锰盐WP412.5g/hm2、80%多菌灵WP1200g/hm2防效相近。从经济有效角度出发,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时,建议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使用量为324.9~354.3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 小麦赤霉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提取效果的研究
7
作者 方应 柏文舟 华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2期174-175,共2页
以红茶的成茶为材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温度、浸提时间和浸提液pH值对红茶各内含物质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温度>pH值>时间;浸提红茶的最佳条件为T=80°,pH=1,... 以红茶的成茶为材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温度、浸提时间和浸提液pH值对红茶各内含物质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温度>pH值>时间;浸提红茶的最佳条件为T=80°,pH=1,t=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内含物质 浸出率 有效成分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