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庐江县稻飞虱群落演变特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5
1
作者 孙俊铭 王红托 +2 位作者 韦刚 盛世蒙 盛承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7-130,共4页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及田间试验,归纳了安徽省庐江县稻飞虱群落演变规律,分析了2006年褐飞虱发生特点、大发生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1964年以来稻飞虱群落演变规律可分为4个阶段,其间相对于白背飞虱,褐飞虱种群数量分别为...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及田间试验,归纳了安徽省庐江县稻飞虱群落演变规律,分析了2006年褐飞虱发生特点、大发生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1964年以来稻飞虱群落演变规律可分为4个阶段,其间相对于白背飞虱,褐飞虱种群数量分别为高、低、平、高水平,总态势近于"U"字形。当前褐飞虱发生特点主要有迁入虫源早、迁入量大,种群增量大,危害时间长,危害世代多,危害面积广。回升和暴发可能的原因包括水稻品种、作物布局和栽培措施改变,秋季气温升高,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药性,害虫天敌下降,以及农民防治组织缺乏。防治对策强调改进虫情测报、适时早治、适当多治、选用正确药剂、改进施药方法,并建立健全基层防治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群落演变 发生特点 发生原因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江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不同杀虫剂对其田间防效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帅 叶文男 +3 位作者 刘兆宇 吴向辉 孙俊铭 高聪芬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06,360,共5页
近年来,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可防控褐飞虱的高效药剂,2020年-2022年采用稻茎浸渍法连续测定了安徽省庐江县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在庐江县开展... 近年来,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可防控褐飞虱的高效药剂,2020年-2022年采用稻茎浸渍法连续测定了安徽省庐江县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在庐江县开展了不同药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2022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始终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4.6~154.4倍),对呋虫胺的抗性从中等水平上升至高水平(抗性倍数77.7~157.2倍),对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21.3~64.5倍、烯啶虫胺抗性倍数14.6~22.6倍),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庐江单季稻试验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高剂量下,20%三氟苯嘧啶WG、10%异唑虫嘧啶SC等介离子杀虫剂对褐飞虱速效性和持效性表现较好,除了药后1 d 20%三氟苯嘧啶WG防效为74.72%外,2种药剂3~14 d的防效都在80%以上;50%烯啶虫胺SG、22%氟啶虫胺腈SC防效次之,药后1 d防效在67.63%~71.61%,药后3 d至7 d防效有所提高,为77.16%~84.13%,而药后14 d防效降为71.52%~75.77%;50%吡蚜酮WG药后1~7 d防效均在约70%,而药后14 d下降为62.12%;20%氟啶虫酰胺SC、20%呋虫胺WG、10%醚菊酯SC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表现较差,药后1~14 d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下。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三氟苯嘧啶等介离子类杀虫药剂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与新烟碱类、吡蚜酮及其混剂交替轮换使用,用于抗药性褐飞虱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抗性监测 褐飞虱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江县2003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3
作者 孙俊铭 韦刚 花日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459-460,共2页
根据田间系统监测、专题调查、试验研究结果及有关历史资料、气象资料 ,分析了庐江县 2 0 0 3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大流行原因 ,提出了今后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发生特点 大流行原因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江县2003年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4
作者 孙俊铭 韦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1期68-69,共2页
根据田间系统监测、专题调查、试验研究结果及有关历史资料、气象资料 ,分析了庐江县 2 0 0 3年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 。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发生特点 重发原因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江县棉田斜纹夜蛾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向前 孙俊铭 韦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462-462,466,共2页
20 0 3年庐江县棉田斜纹夜蛾大发生 ,幼虫始发期较 2 0 0 0~ 2 0 0 2年早 10~ 2 2d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食料丰富 ,气候条件适宜 ,自身繁殖能力强、食性杂、世代重叠严重 ,防治工作不到位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棉花 发生特点 重发原因 防治对策 庐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江县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3
6
作者 孙俊铭 韦刚 张启高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第9期82-83,共2页
根据田间系统监测、专题调查、试验研究结果及有关历史资料、气象资料,分析了庐江县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发生特点 重发原因 防治对策 庐江县 2012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18年度庐江县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田间抗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凌代芬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0期75-76,共2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庐江县气候特点、土壤特点以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较高的小麦品种,2017—2018年度开展了小麦品种田间抗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皖麦47、扬麦158、安科157、扬辐麦7号等品种产量均超过了6000kg/hm2,表现出了明显的产量优... 为了筛选出适合庐江县气候特点、土壤特点以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较高的小麦品种,2017—2018年度开展了小麦品种田间抗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皖麦47、扬麦158、安科157、扬辐麦7号等品种产量均超过了6000kg/hm2,表现出了明显的产量优势,且自然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不超过12.34%,其中皖麦47、安科157病穗率在5%以下。由此可知,这几个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较好,产量水平高,适合在庐江县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赤霉病 抗性 庐江县 2017-201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药剂防治三化螟效果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孙俊铭 韦刚 +2 位作者 周先文 张昌青 盛承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55,共3页
20 0 0~ 2 0 0 1年在三化螟重发区安徽省庐江县进行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防治 2代三化螟药剂和剂量为 4 0 %氟虫腈·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135 0 g/hm2 、5 %锐劲特悬浮剂 6 0 0mL/hm2 、4 5 %杀虫双可溶性粉剂喷雾和毒土撒施各 16... 20 0 0~ 2 0 0 1年在三化螟重发区安徽省庐江县进行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防治 2代三化螟药剂和剂量为 4 0 %氟虫腈·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135 0 g/hm2 、5 %锐劲特悬浮剂 6 0 0mL/hm2 、4 5 %杀虫双可溶性粉剂喷雾和毒土撒施各 16 5 0 g/hm2 、90 %杀虫单可溶性粉剂 75 0 g/hm2 ,各施药 2次 ,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10 0 0 %、10 0 0 %、95 0 %、78 2 %和 92 9%。防治 3代三化螟喷雾 1次 ,设 30 %杀·锐可湿性粉剂 75 0、10 5 0、135 0 g/hm2 ,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81 3%、85 4 %和 89 4 % ,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药剂 90 %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90 0 g/hm2 。各处理保苗效果与虫口减退率趋势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防治 三化螟 有害生物 化学防治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南部稻区稻飞虱发生规律、影响因素与药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孙俊铭 李千和 +1 位作者 陈军 花日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329-331,335,共4页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及田间试验 ,总结了江淮南部稻区 (庐江 )稻飞虱发生规律及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生新特点 :白背飞虱初见期提早 ,主害代次增加 ,为害时期拉长 ;褐飞虱主害代前移 ,主害代次增加。分析了稻飞虱的主要影响因...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及田间试验 ,总结了江淮南部稻区 (庐江 )稻飞虱发生规律及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生新特点 :白背飞虱初见期提早 ,主害代次增加 ,为害时期拉长 ;褐飞虱主害代前移 ,主害代次增加。分析了稻飞虱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发生特点及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南部稻区 稻飞虱 发生规律 成因分析 药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田间抗性及病害侵染梯度 被引量:2
10
作者 檀根甲 李淼 +1 位作者 江彤 孙俊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117,共5页
针对安徽及周边地区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以及给水稻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失,本研究以安徽地区生产上常用的16个早稻品种为材料,自然诱发探讨了不同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16个早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可初步... 针对安徽及周边地区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以及给水稻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失,本研究以安徽地区生产上常用的16个早稻品种为材料,自然诱发探讨了不同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16个早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可初步分为高抗、中抗和中感3个类型。其中高抗品种为‘Z7333’、‘Z7332’、‘YK19’、‘中香1号’,中抗品种为‘中早33’、‘浙辐001’、‘中早25’、‘优04-309’、‘Z5320’、‘早籼788’、‘早籼2430’、‘中基2号’、‘Z04-309’、‘Z04-113’、‘Z5317’,中感品种为‘浙辐203’。在灰飞虱成虫带毒率16.95%的基础上,调查了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条纹叶枯病发病率与灰飞虱虫量的关系,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与灰飞虱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条纹叶枯病发病率(y)与灰飞虱虫量(x)的线性方程为:y=6.001 4+0.021 6x(R2=0.989 3*)。以离田埂距离x为自变量,发病率y为依变量,组建病害梯度曲线模型为y=0.636 103+43.557/x(R2=0.996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条纹叶枯病 抗性 病害侵染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油菜菌核病防治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俊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3403-3403,3480,共2页
对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油菜菌核病防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药1次的情况下,盛花期施药效果最好;在施药2次的情况下,盛花初期、盛花期各施药1次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防治适期 施药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离差均方比相似分析法预测水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俊铭 魏俊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3,共2页
选取7月中、下旬的4个气候因子作为相似因子,应用离差均方比相似分析法预测1991、1992年双季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预测结果和实况完全相符,为双晚白叶枯病中期预测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离差均方比 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9
13
作者 孙俊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4351-4352,4407,共3页
安徽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呈逐年上升态势,对水稻丰产已构成严重威胁。对以双季稻为主的“四稻”混栽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堂稻条纹叶枯病 发生规律 防治对策 “四稻”混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拜田净WP及其复配剂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的药效试验
14
作者 孙俊铭 徐太杰 +3 位作者 凌万开 夏骞 韦刚 林善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2期186-197,199,共13页
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5 0 %拜田净WP杀草谱较广 ,在水稻直播田使用 ,1hm2 用量 2 5 0 .5g ,对稗草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达 94.9%、94.5 % ,对千金子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为 76 .4%、78.3% ,对部分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也有较好的防除... 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5 0 %拜田净WP杀草谱较广 ,在水稻直播田使用 ,1hm2 用量 2 5 0 .5g ,对稗草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达 94.9%、94.5 % ,对千金子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为 76 .4%、78.3% ,对部分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也有较好的防除效果 ,药效期 30d以上。 5 0 %拜田净WP 2 5 0 .5g/hm2 和 10 %苄磺隆WP 2 2 5g/hm2 复配混施 ,可扩大其对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的杀草谱 ,提高除草效果。建议在以稗草、千金子为主的水稻直播田 ,1hm2 用 5 0 %拜田净WP 2 5 0 .5g ,拌湿润细土 2 2 5kg ,于稗草 1.5~2叶期撒施 ;田间 3类杂草密度均较大的田块 ,1hm2 可混施 10 %苄磺隆 2 2 5g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拜田净 苄磺隆 水稻直播田杂除草 复配剂 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猿叶甲习性特点及药剂防治试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汪万宝 夏理定 +2 位作者 魏俊章 陈树仁 林华峰 《长江蔬菜》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1-21,共1页
小猿叶甲phoedon brassivoe Baly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关于该虫的发生和药剂防治技术等,有关资料介绍时均与大猿叶甲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作比较式附带介绍,且各资料记载常不一致。为此,我们于1989年、1990年对其形态... 小猿叶甲phoedon brassivoe Baly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关于该虫的发生和药剂防治技术等,有关资料介绍时均与大猿叶甲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作比较式附带介绍,且各资料记载常不一致。为此,我们于1989年、1990年对其形态特征、发生危害情况等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研究方法1、形态特征观察。在田间采得小猿叶甲成幼虫带回室内观察。2、取食时间观察。田间观察从早晨6时30分开始,每2小时观察一次成、幼虫取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小猿叶甲 生活习性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西瓜炭疽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凌代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5289-5289,共1页
研究了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西瓜炭疽病的效果。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是防治西瓜炭疽病的优良药剂,防治效果好,对西瓜安全;在西瓜炭疽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施用剂量为900 g/hm2,间隔7~10 d施药1次,连续施药2... 研究了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西瓜炭疽病的效果。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是防治西瓜炭疽病的优良药剂,防治效果好,对西瓜安全;在西瓜炭疽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施用剂量为900 g/hm2,间隔7~10 d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可有效控制西瓜炭疽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苯醚甲环唑 西瓜炭疽病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茶园行间定向喷雾药效试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俊铭 张昌青 +1 位作者 韦刚 周先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2期287-288,290,共3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 0 %克无踪水剂、2 0 %百草枯水剂、10 %草甘膦水剂在茶园行间定向喷雾 ,可有效防除茶园马唐、狗尾草、狗牙根、小飞蓬、苦荬菜、碎米莎草等杂草 ,施药后 3 0天对各类杂草总草株防效、鲜重防效 ,2 0 %克无踪水剂 3 7...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 0 %克无踪水剂、2 0 %百草枯水剂、10 %草甘膦水剂在茶园行间定向喷雾 ,可有效防除茶园马唐、狗尾草、狗牙根、小飞蓬、苦荬菜、碎米莎草等杂草 ,施药后 3 0天对各类杂草总草株防效、鲜重防效 ,2 0 %克无踪水剂 3 75 0ml/hm2 、2 0 %百草枯水剂 3 75 0ml/hm2 均达 96%以上 ,10 %草甘膦水剂 16875ml/hm2 达 93 %以上。克无踪、百草枯施药后 2小时杂草叶片即开始失绿、枯萎 ,施药 2 4小时后大部分杂草干枯死亡 ;草甘膦施药后 4~ 7天开始出现症状 ,施药后 15天杂草基本枯死。综合考虑除草效果、施药成本等因素 ,防除马唐、狗尾草、小飞蓬、碎米莎草等一年生杂草 ,用 2 0 %百草枯水剂 2 2 5 0ml/hm2 或 10 %草甘膦水剂 112 5 0~ 16875ml/hm2 ;防除辣蓼及多年生杂草狗牙根、苦荬菜用 2 0 %克无踪水剂 3 75 0ml/hm2 或2 0 %百草枯水剂 3 75 0ml/hm2 或 10 %草甘膦水剂 16875~ 2 2 5 0 0ml/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试验 除草剂 克无踪 百草枯 草甘膦 定向喷雾 茶园杂草 施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绿色通可湿性粉剂防治蔬菜蚜虫、水稻蚜虫、稻蓟马、稻飞虱的药效试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俊铭 韦刚 +3 位作者 徐太杰 袁毅 夏骞 林善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1期73-74,共2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 .5 %绿色通可湿性粉剂对蔬菜蚜虫、水稻蚜虫、稻蓟马、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且具有速效、持效期长、使用成本低等优点。防治蔬菜蚜虫、水稻蚜虫用量为 3 0 0g/hm2 ,防治稻蓟马为 45 0g/hm2 ,药后 7天防效仍达 9...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 .5 %绿色通可湿性粉剂对蔬菜蚜虫、水稻蚜虫、稻蓟马、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且具有速效、持效期长、使用成本低等优点。防治蔬菜蚜虫、水稻蚜虫用量为 3 0 0g/hm2 ,防治稻蓟马为 45 0g/hm2 ,药后 7天防效仍达 96.80 %~ 10 0 % ;防治稻飞虱用量为 3 0 0~ 45 0g/hm2 ,药后 3 0天防效仍达 92 .66%~ 93 .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通可湿性粉剂 蔬菜蚜虫 水稻蚜虫 稻蓟马 稻飞虱 药效试验 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稻白叶枯病发生与品种、施氮量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俊铭 顾飞 +1 位作者 邢春生 李千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5期613-614,共2页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了中稻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发病情况及抗病性变化 ,结果表明 :品种间白叶枯病发生差异较大 ,感病品种 (汕优 6 3、协优 5 7)发病程度一般都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较抗品种 (镇稻 5 11、96 0 2 )发病程...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了中稻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发病情况及抗病性变化 ,结果表明 :品种间白叶枯病发生差异较大 ,感病品种 (汕优 6 3、协优 5 7)发病程度一般都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较抗品种 (镇稻 5 11、96 0 2 )发病程度虽然有所增加 ,但增长幅度较小。各品种田间自然发病测定结果与人工接种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综合考虑品种抗性和产量因素 ,中籼品种以 9311、镇籼 12 2、96 0 2 ,中粳品种以 80优 12 1、83-D产量高、抗病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品种 施氮量 白叶枯病 抗病性 人工接种试验 自然感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辛·高氯微乳剂防治棉铃虫的效果
20
作者 张向前 孙俊铭 韦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2期296-296,共1页
25 %辛·高氯微乳剂对棉铃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且速效性好 ,对棉花生长安全 ,其最佳用药量为 75 0~ 90 0ml/hm2 。
关键词 25%辛·高氯微乳剂 棉铃虫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