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钛分子印迹膜传感器光电流法检测克百威 被引量:5
1
作者 冯莎莎 梁春凤 +2 位作者 梁顺超 魏小平 李建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4-688,共5页
利用TiO_2膜制作了一种分子印迹光电化学传感器用来测定克百威。研究了掺杂改性对TiO_2光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Au的TiO_2分子印迹膜对克百威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作用。对膜厚度和吸附时间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利用TiO_2膜制作了一种分子印迹光电化学传感器用来测定克百威。研究了掺杂改性对TiO_2光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Au的TiO_2分子印迹膜对克百威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作用。对膜厚度和吸附时间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克百威浓度在1.00×10^(-9)~2.20×10^(-7)mol/L范围内与光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10×10^(-10)mol/L。该TiO_2分子印迹膜有较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利用该传感器对水样中克百威进行测定,回收率为98.7%~1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克百威 二氧化钛 光电流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钟立 魏小平 +1 位作者 冯莎莎 李建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6-506,共11页
光电化学传感器以光作为激发源,以光电流或光电压作为检测信号,具有响应快速、灵敏度高、设备简单等特点,目前已在环境、食品、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分析测试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阐述了光电转换材料与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介绍了光电... 光电化学传感器以光作为激发源,以光电流或光电压作为检测信号,具有响应快速、灵敏度高、设备简单等特点,目前已在环境、食品、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分析测试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阐述了光电转换材料与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介绍了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和分类。光电化学传感器包含光寻址电位型传感器和电流型光电化学传感器,其中,电流型光电化学传感器由于优良的光电性能、检出限低、所需材料低廉且易加工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文中着重介绍了电流型光电化学传感器在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核酸、蛋白质、细胞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 传感器 光电材料 应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取代度的硫酸化肠浒苔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玉凤 贾淑颖 +2 位作者 刘飞飞 郝再彬 李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42-147,152,共7页
采用氨基磺酸-N,N-二甲基甲酰胺法进行多糖的硫酸化修饰,获得不同取代度的硫酸化肠浒苔多糖,通过测定硫酸化肠浒苔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考察了肠浒苔多糖取代度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采用氨基磺酸-N,N-二甲基甲酰胺法进行多糖的硫酸化修饰,获得不同取代度的硫酸化肠浒苔多糖,通过测定硫酸化肠浒苔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考察了肠浒苔多糖取代度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取代度的大小受到硫酸化温度、硫酸化时间、DMF用量、氨基磺酸用量等的影响,其中氨基磺酸用量的影响最显著。随着取代度增大,肠浒苔多糖的抗氧化性先增强后减小,取代度在0.8~1.2范围内,肠浒苔多糖的抗氧化性较强,表明适度进行硫酸化修饰是提高肠浒苔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浒苔多糖 取代度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点-荧光素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在阿司匹林测定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金文英 廖秀芬 +3 位作者 陶慧林 赵颖 刘绍州 梁永敏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47-1151,共5页
研究了经L-y半胱氨酸修饰后的碳点(CDs)-荧光素(FAM)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建立了测定阿司匹林(ASP)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λex=330 nm下,于pH 7.0的Tris-HCl缓冲液中,CDs与FAM反应5 min后能发生有效的荧光共振... 研究了经L-y半胱氨酸修饰后的碳点(CDs)-荧光素(FAM)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建立了测定阿司匹林(ASP)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λex=330 nm下,于pH 7.0的Tris-HCl缓冲液中,CDs与FAM反应5 min后能发生有效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能量供体CDs将能量转移到受体FAM,使FAM的荧光显著增强,而ASP的加入可有效猝灭FAM的荧光,且ASP浓度在1.0~150.0 μg/mL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猝灭值ΔI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基于此建立了测定ASP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达0.33 μg/mL(3δ/k,n=11),回收率为 97.1%~10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4.6%(n=6)。常见的无机离子以及与ASP同类型的药物对测定影响较小,方法的选择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荧光素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阿司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李氏禾内生细菌去除Cr(VI)的特性 被引量:6
5
作者 韩文 陈海珊 +4 位作者 袁治豪 秦舒琴 陈慧英 李典鹏 李海云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9-736,共8页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铬超积累植物,该文对李氏禾内生菌及其除铬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添加Cr(Ⅵ)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平板培养方法,从李氏禾根部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强Cr(Ⅵ)抗性的内生细菌G04,分子生物学...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铬超积累植物,该文对李氏禾内生菌及其除铬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添加Cr(Ⅵ)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平板培养方法,从李氏禾根部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强Cr(Ⅵ)抗性的内生细菌G04,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采用摇瓶培养方法,以Cr(Ⅵ)去除率、总Cr(铬)的去除率以及菌体生物量为指标,考察了pH、温度、底物浓度、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r(Ⅵ)去除率、总铬去除率和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菌株 E. cloacae G04去除Cr(Ⅵ)的较优反应条件为初始pH5.0、温度37 ℃、Cr(Ⅵ)浓度为100 mg·L^-1 、装液量8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15%、摇床转速为120 r·min^-1 、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菌株 E. cloacae G04对Cr(Ⅵ)和总铬的去除率分别为84%和8%。根据Cr(Ⅵ)去除率和总铬去除率的结果推测该菌株去除Cr(Ⅵ)的机制可能是以还原为主、吸附为辅。这表明李氏禾内生细菌 E. cloacae G04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既有可能直接用于土壤、水环境铬污染的修复,也有可能作为促植物修复铬污染的后备菌株,另外可为深入研究李氏禾的铬积累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氏禾 内生细菌 阴沟肠杆菌 Cr(Ⅵ)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