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觉表象清晰度与言语流畅性对言语产生中语义效应的叠加影响
1
作者 方燕红 张积家 尹观海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1,共8页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探讨视觉表象清晰度和言语流畅性对语义效应的影响,从主体变量的角度为语义效应发生实质的理解提供证据。结果表明,与视觉表象清晰度低的被试相比,视觉表象清晰度高的被试图片命名快,出现了显著的视觉表象清晰度效应...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探讨视觉表象清晰度和言语流畅性对语义效应的影响,从主体变量的角度为语义效应发生实质的理解提供证据。结果表明,与视觉表象清晰度低的被试相比,视觉表象清晰度高的被试图片命名快,出现了显著的视觉表象清晰度效应;与言语流畅程度低的被试相比,言语流畅程度高的被试命名图片快,产生了明显的言语流畅性效应;视觉表象清晰度与言语流畅性的作用可以叠加,共同影响着语义效应的强弱,使其或凸显或消弱。所以如此,与两者占用工作记忆的不同成分及占有资源大小有关。言语产生中的语义效应是主、客体变量交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表象清晰度 言语流畅性 言语产生 语义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融合中坚守:多元文化经验对屯堡人群体信息加工和文化依恋的影响
2
作者 张积家 刘元清 方燕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7,206,207,共19页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基于屯堡人是明朝“调北征南”移民贵州的汉族屯军后裔的史实,探讨了多元文化对屯堡人的群体信息加工和文化依恋的影响。实验1采用群体参照范式考察屯堡人的族群信息加工。结果表明...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基于屯堡人是明朝“调北征南”移民贵州的汉族屯军后裔的史实,探讨了多元文化对屯堡人的群体信息加工和文化依恋的影响。实验1采用群体参照范式考察屯堡人的族群信息加工。结果表明,多元文化影响屯堡人的族群信息加工,屯堡人在本族群参照下的记忆成绩最好,显著好于在汉族人、苗族人和布依族人参照下的记忆成绩,在汉族人、苗族人和布依族人参照下的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实验2采用文化依恋范式考察屯堡人对本族群及周边民族的文化依恋。结果表明,多元文化影响屯堡人的文化依恋:在威胁情境下,相对于一般的积极情绪符号,被试在屯堡文化符号、汉文化符号、苗文化符号和布依文化符号启动下对随机几何图形的喜好度评分显著提高,但各种文化符号的修复作用却没有显著差异。整个研究表明,各族群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屯堡人积累了丰富的多元文化经验,建构了屯堡人对本族群和对其他族群或民族的认同,凝练了屯堡人对本族群文化和其他族群或民族文化的积极情感。屯堡人在融合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顽强地保持着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强烈的族群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屯堡人 族群认同 文化依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在欺凌受害与孤独感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权方英 丁文博 +2 位作者 归梦琼 赵颖慧 李宏翰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2-665,670,共5页
目的考察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在欺凌受害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46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欺凌受害与孤独感显著相关(β=0.23,P<0.001... 目的考察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在欺凌受害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46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欺凌受害与孤独感显著相关(β=0.23,P<0.001)。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孤独感两两显著相关(β=-0.27,-0.39,0.56;P均<0.001)。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为:χ^(2)/df=3.17,RMSEA=0.07,SRMR=0.05,CFI=0.95,TLI=0.9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欺凌受害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路径显著:欺凌受害→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孤独感(中介效应值0.03),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结论中学生欺凌受害不仅会直接预测孤独感,还会通过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间接预测孤独感。这些结果为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的孤独感提供了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凌受害 孤独感 人际信任 社交焦虑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丽云 莫文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4-691,共8页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损耗 自我控制 积极情绪 亲社会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物质主义价值观与未来取向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常保瑞 林培钿 +1 位作者 黄江喜 方建东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562,569,共8页
为考察社会排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研究1采用cyberball范式操纵社会排斥,考察其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2采用回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并进一步考察了未来取向在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的调节... 为考察社会排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研究1采用cyberball范式操纵社会排斥,考察其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2采用回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并进一步考察了未来取向在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可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未来取向在社会排斥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会排斥导致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升高,进而减少亲社会行为,而未来取向可以降低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物质主义价值观 未来取向 亲社会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领悟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抑郁的交叉滞后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余益兵 于家伟 +1 位作者 李艳如 杜宜展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2-478,共7页
为考察农村留守儿童领悟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双向预测关系,本研究对河南省159名留守儿童进行两次间隔四个月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控制年级、性别后,T1抑郁显著负向预测T2领悟家庭支持与朋友支持;T1领悟朋友支持显著预测T2... 为考察农村留守儿童领悟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双向预测关系,本研究对河南省159名留守儿童进行两次间隔四个月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控制年级、性别后,T1抑郁显著负向预测T2领悟家庭支持与朋友支持;T1领悟朋友支持显著预测T2领悟家庭支持。研究揭示了农村留守儿童抑郁对领悟家庭支持与朋友支持的耗损效应以及朋友支持对家庭支持的溢出效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和预防干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领悟社会支持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永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26-127,共2页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会促进记忆效果。根据国内外关于自我参照研究成果,从研究范式、发展性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热点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期都存在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但不同年龄阶段有...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会促进记忆效果。根据国内外关于自我参照研究成果,从研究范式、发展性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热点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期都存在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但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特点。自我参照效应具有易感性,个体差异、情绪以及记忆材料等都会对记忆自我参照产生显著的影响。目前,结合ERP、FMRI等技术探究记忆自我参照脑机制、与文化差异相结合以及现实生活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 自我发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者的忠诚偏向效应:道德价值启动对道德行为及道德判断的影响
8
作者 徐科朋 陈佳莉 +4 位作者 吴家虹 杨凌倩 欧倩倩 罗冬丽 张姝玥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4-470,共7页
基于道德基础理论,从行为者与观察者视角,考察道德行为与判断过程中的忠诚偏向效应,探讨忠诚偏向效应的行为者与观察者分离现象。研究发现,当个体是行为者时,在团体间竞争情境下,个体道德行为与判断出现忠诚偏向效应,更可能为团体利益... 基于道德基础理论,从行为者与观察者视角,考察道德行为与判断过程中的忠诚偏向效应,探讨忠诚偏向效应的行为者与观察者分离现象。研究发现,当个体是行为者时,在团体间竞争情境下,个体道德行为与判断出现忠诚偏向效应,更可能为团体利益做出忠诚不公平行为,对此行为给予更宽松的道德判断;公平价值启动会削弱这种效应;当个体作为观察者时,道德判断不存在忠诚偏向效应,表现出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分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诚 公平 道德判断 道德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