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广西桂林磷氯铅矿的振动光谱表征
1
作者
钱雪雯
刘衔宇
+1 位作者
李净净
袁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5-741,共7页
广西桂林产出的磷氯铅矿,颜色鲜艳,晶体完整,深受矿物及宝石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选取6颗广西桂林产不同颜色的磷氯铅矿样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及X射线粉晶衍射仪对样品的化学成分及振动光谱进行测...
广西桂林产出的磷氯铅矿,颜色鲜艳,晶体完整,深受矿物及宝石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选取6颗广西桂林产不同颜色的磷氯铅矿样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及X射线粉晶衍射仪对样品的化学成分及振动光谱进行测试,以探讨其振动光谱与化学组成(类质同象)和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其主要化学组成元素为Pb,其次是P和Cl;中红外及拉曼光谱主要表征了PO_(4)^(3-)的弯曲和伸缩振动,其中300 cm^(-1)以下的谱带与晶格振动有关,882/822 cm^(-1)处可见AsO_(4)^(3-)的反对称伸缩振动,1461 cm^(-1)处则与CO_(3)^(2-)振动有关,表明在广西桂林磷氯铅矿结构中,CO_(3)^(2-)和AsO_(4)^(3-)少量取代了其中的PO_(4)^(3-);近红外光谱测试表明,样品中存在与过渡金属离子Fe^(2+)和Cu^(2+)相关的谱带,说明Fe^(2+)和Cu^(2+)可能同时取代了Pb 2+,存在于晶体结构中;4000~8000 cm^(-1)区域主要显示了磷酸根离子、砷酸根离子以及两者的合频和倍频,水分子、羟基、羟基与金属离子的合频和倍频,并证实了样品中存在结晶水、结构水和吸附水,其中通道离子Cl部分被OH取代;综合中红外、近红外以及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桂林磷氯铅矿样品中广泛存在着类质同象,该现象导致磷酸根离子对称性降低,结构产生畸变,谱带发生分裂及位移。同时X射线粉晶衍射表明类质同象对晶胞参数a_(0)和b_(0)基本没有影响,c_(0)在较小范围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氯铅矿
近红外吸收光谱
中红外吸收光谱
激光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石峁遗址东门址出土玉器的科学测试:玉器、玉料的类型及其指示
被引量:
1
2
作者
丘志力
杨炯
+6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张跃峰
彭雨帆
白洞洲
叶旭
任箬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89,共19页
石峁遗址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最重要的城邑遗址之一,对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研究可为探索及理解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对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进行了上手观察和...
石峁遗址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最重要的城邑遗址之一,对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研究可为探索及理解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对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进行了上手观察和红外光谱、便携式荧光光谱的科学测试,对其工艺类型、矿物组成及其材料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中,有12件玉器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占比75%;4件为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及蛇纹石玉,占比25%,说明该遗址所在的陕北河套地区先民在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约2100 BC—1900 BC)主要使用闪石玉材料为主,与近于同时代晋南陶寺、清凉寺及下靳遗址先民对玉石材料选择(偏好)明显不同。2)对东门址3件牙璋的材料及其扉牙的考察显示,东门址牙璋存在最早期的牙璋类型,结合对石峁出土玉器类型的特点分析,我们认为石峁文化可能是华西和华东系统玉文化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类型,对中原夏代玉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3)根据12件闪石玉器的矿物组成及半定量微量元素分析,可确认其玉料为大理岩型交代变质成因;4种颜色、结构、光泽等特征有所差别的闪石玉中,件数多的A和B类玉料较大可能来自现今甘肃中部的马衔山和甘肃西部两地,但无法排除来自辽河流域来源,也不排除具有多个来源的可能;C类玉料最大可能来自青海格尔木;D类墨黑色闪石玉料的来源仍然无法判断,不排除本地来源的可能。上述认知为进一步探索石峁文化在龙山晚期-夏代华夏文明形成过程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科学测试
玉料类型
牙璋
石峁遗址东门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西桂林磷氯铅矿的振动光谱表征
1
作者
钱雪雯
刘衔宇
李净净
袁野
机构
上海建桥学院珠宝学院
广西高校有色金属氧化物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深圳城市职业学院珠宝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5-74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2045)
上海建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BBYQ2104)资助。
文摘
广西桂林产出的磷氯铅矿,颜色鲜艳,晶体完整,深受矿物及宝石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选取6颗广西桂林产不同颜色的磷氯铅矿样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及X射线粉晶衍射仪对样品的化学成分及振动光谱进行测试,以探讨其振动光谱与化学组成(类质同象)和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其主要化学组成元素为Pb,其次是P和Cl;中红外及拉曼光谱主要表征了PO_(4)^(3-)的弯曲和伸缩振动,其中300 cm^(-1)以下的谱带与晶格振动有关,882/822 cm^(-1)处可见AsO_(4)^(3-)的反对称伸缩振动,1461 cm^(-1)处则与CO_(3)^(2-)振动有关,表明在广西桂林磷氯铅矿结构中,CO_(3)^(2-)和AsO_(4)^(3-)少量取代了其中的PO_(4)^(3-);近红外光谱测试表明,样品中存在与过渡金属离子Fe^(2+)和Cu^(2+)相关的谱带,说明Fe^(2+)和Cu^(2+)可能同时取代了Pb 2+,存在于晶体结构中;4000~8000 cm^(-1)区域主要显示了磷酸根离子、砷酸根离子以及两者的合频和倍频,水分子、羟基、羟基与金属离子的合频和倍频,并证实了样品中存在结晶水、结构水和吸附水,其中通道离子Cl部分被OH取代;综合中红外、近红外以及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桂林磷氯铅矿样品中广泛存在着类质同象,该现象导致磷酸根离子对称性降低,结构产生畸变,谱带发生分裂及位移。同时X射线粉晶衍射表明类质同象对晶胞参数a_(0)和b_(0)基本没有影响,c_(0)在较小范围内波动。
关键词
磷氯铅矿
近红外吸收光谱
中红外吸收光谱
激光拉曼光谱
Keywords
Pyromorphite
Near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Mid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分类号
P575 [天文地球—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石峁遗址东门址出土玉器的科学测试:玉器、玉料的类型及其指示
被引量:
1
2
作者
丘志力
杨炯
孙周勇
邵晶
张跃峰
彭雨帆
白洞洲
叶旭
任箬筠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
实验室
(珠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泰山学院旅游学院/泰山研究院
广西高校有色金属氧化物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珠宝玉雕学院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89,共1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2020YFC1521601)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建设项目(311023002)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3032)
广西高校有色金属氧化物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4KFGMY-02)。
文摘
石峁遗址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最重要的城邑遗址之一,对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研究可为探索及理解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对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进行了上手观察和红外光谱、便携式荧光光谱的科学测试,对其工艺类型、矿物组成及其材料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中,有12件玉器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占比75%;4件为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及蛇纹石玉,占比25%,说明该遗址所在的陕北河套地区先民在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约2100 BC—1900 BC)主要使用闪石玉材料为主,与近于同时代晋南陶寺、清凉寺及下靳遗址先民对玉石材料选择(偏好)明显不同。2)对东门址3件牙璋的材料及其扉牙的考察显示,东门址牙璋存在最早期的牙璋类型,结合对石峁出土玉器类型的特点分析,我们认为石峁文化可能是华西和华东系统玉文化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类型,对中原夏代玉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3)根据12件闪石玉器的矿物组成及半定量微量元素分析,可确认其玉料为大理岩型交代变质成因;4种颜色、结构、光泽等特征有所差别的闪石玉中,件数多的A和B类玉料较大可能来自现今甘肃中部的马衔山和甘肃西部两地,但无法排除来自辽河流域来源,也不排除具有多个来源的可能;C类玉料最大可能来自青海格尔木;D类墨黑色闪石玉料的来源仍然无法判断,不排除本地来源的可能。上述认知为进一步探索石峁文化在龙山晚期-夏代华夏文明形成过程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
出土玉器
科学测试
玉料类型
牙璋
石峁遗址东门址
Keywords
unearthed jade artifacts
scientific testing
jade material type
Yazhang
East Gate Spot of Shimao Site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广西桂林磷氯铅矿的振动光谱表征
钱雪雯
刘衔宇
李净净
袁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石峁遗址东门址出土玉器的科学测试:玉器、玉料的类型及其指示
丘志力
杨炯
孙周勇
邵晶
张跃峰
彭雨帆
白洞洲
叶旭
任箬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