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法同时检测尿液和血液中51种吲唑类合成大麻素 被引量:1
1
作者 罗轩 张珺 +4 位作者 朱定姬 黄克建 杨宁 刘晓锋 罗秋莲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合成大麻素(SCs)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新精神活性物质(NPS)。我国于2021年7月起对SCs实行了整类列管。然后,经过结构修饰后产生的新型SCs仍然层出不穷,给法庭科学实验室检测分析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亟需构建高效、绿色和自动化的分析检测方... 合成大麻素(SCs)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新精神活性物质(NPS)。我国于2021年7月起对SCs实行了整类列管。然后,经过结构修饰后产生的新型SCs仍然层出不穷,给法庭科学实验室检测分析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亟需构建高效、绿色和自动化的分析检测方法为真实案件样品的准确筛查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吲唑类SCs因药效更强,自2013年后数量急剧增加,是SCs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亚类,也是法庭科学实验室检测分析SCs的主要类别。本文开发了在线固相萃取前处理技术结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online SPE/LC-LIT-MS)从人体尿液和血液中检测51种吲唑类SCs的分析方法。将加入了51种吲唑类SCs混合标准溶液和内标溶液的人血液或尿液试样经乙腈沉淀蛋白后,用含0.1%甲酸的10 mmol/L醋酸铵溶液(pH=4.8)稀释,过滤后直接进样;以含0.1%甲酸(v/v)的乙腈-含0.1%甲酸的10 mmol/L醋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分析。在全扫描模式下,选择目标分析物的分子离子([M+H]^(+))和保留时间监测其二级离子,共实现了51种吲唑类SCs的定量分析;结合色谱和多级质谱数据也实现了的定性筛查(包括5组同分异构体)。各分析物检出限为0.02~1 ng/mL,定量限为0.04~4 ng/mL(尿液)和0.1~4 ng/mL(血液)。采用线性拟合时(权重因子1/x),各分析物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同时在定量限、低、中、高4个水平下考察了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回收率为83.47%~116.95%,精密度为0.58%~13.79%。本文方法通过阀切换在动态模式下实现样品的提取、富集和分析,不仅操作简单,还实现了样品的自动化和高通量分析;同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更宽的适用范围,为实际案件中SCs的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大麻素 吲唑类 尿液 血液 在线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尿中氟胺酮代谢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及其质谱特征
2
作者 张芳 张迪 +6 位作者 罗轩 黄克建 刘晓锋 杨宁 罗秋莲 李骏波 容创华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12,共13页
利用顶空吸附结合固相微萃取技术对10例疑似吸食氟胺酮人员尿样中的氟胺酮(2-fluorodeschloroketamine,2-FDCK)及其代谢物进行富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尿样中2-FDCK代谢物进行鉴定。从中鉴定出4类共6个2-FDCK代谢物,分... 利用顶空吸附结合固相微萃取技术对10例疑似吸食氟胺酮人员尿样中的氟胺酮(2-fluorodeschloroketamine,2-FDCK)及其代谢物进行富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尿样中2-FDCK代谢物进行鉴定。从中鉴定出4类共6个2-FDCK代谢物,分别为去甲氟胺酮、去甲去氢氟胺酮、2个去甲加氢氟胺酮和2个加氢氟胺酮。在此基础上,对GC-MS分析时获取的2-FDCK及其代谢物在电子电离(EI)和化学电离(CI)2种离子源下的质谱数据进行全面解析,给出主要碎片离子的裂解途径。结果表明:在EI源下,2-FDCK及其代谢物的裂解均围绕环己酮基展开,先后发生脱CO和脱酰基自由基裂解。而在CI源下,2-FDCK及其代谢物结构中的氮和氧原子均可以获得质子,生成2种准分子离子,前者以脱氨(甲胺)开始其断裂过程,后者则以脱水引发后续的各种裂解。对2-FDCK及其代谢物在CI和EI源下质谱裂解的研究,有助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氯胺酮类NPS及其代谢物的筛查及结构推断,实现对已知氯胺酮类NPS及其代谢物的快速定性以及对氯胺酮类NPS的预测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胺酮 代谢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质谱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氧气选择性氧化肉桂醛制苯甲醛
3
作者 杨旖璇 罗轩 +2 位作者 苏通明 谢新玲 秦祖赠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4期417-426,共10页
为满足市场对天然苯甲醛日益增长的需求,采用热聚合法制备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催化剂,对其形貌进行表征;以肉桂醛为模型反应物,在氧气(O_(2))作为氧化剂的条件下,分析不同溶剂(乙腈、无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甲醇)和催化剂... 为满足市场对天然苯甲醛日益增长的需求,采用热聚合法制备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催化剂,对其形貌进行表征;以肉桂醛为模型反应物,在氧气(O_(2))作为氧化剂的条件下,分析不同溶剂(乙腈、无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甲醇)和催化剂含量等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通过不同反应物(苯乙烯、肉桂酸和反式-4-苯基-3-丁烯-2-酮)对比试验、理论计算和猝灭试验,探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对选择性氧化肉桂醛制备苯甲醛表现出高效催化性能。在催化剂含量为0.250 mmol、有氧气和光照及溶剂为乙腈条件下,反应效果最佳。反应物分子中的醛基有助于提升苯甲醛选择性,分子内弱相互作用(如范德华力、氢键)和空间结构影响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反应路径。反应主要由自由基驱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是生成苯甲醛的关键活性中间体,光生空穴(h^(+))对·O_(2)^(-)生成起重要作用;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_(2))主要参与副反应路径,使副产物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光催化 选择性氧化 肉桂醛 苯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香芹酮基吡唑-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植物病原菌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兆雷 段文贵 +3 位作者 马献力 林桂汕 温蓉竹 刘欣岩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8,共10页
为实现香芹酮的高值化利用,以L-香芹酮(1)为原料,先通过酰化反应制备L-甲酰化香芹酮(2),再经过缩合以及亲核加成反应,合成得到2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L-香芹酮基吡唑-脲化合物4a~4v。通过FT-IR、1H NMR、13C NMR、HRMS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化... 为实现香芹酮的高值化利用,以L-香芹酮(1)为原料,先通过酰化反应制备L-甲酰化香芹酮(2),再经过缩合以及亲核加成反应,合成得到2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L-香芹酮基吡唑-脲化合物4a~4v。通过FT-IR、1H NMR、13C NMR、HRMS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抑菌活性测试表明:在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目标化合物对8种供试植物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b(R=p-CH3Ph)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为79.2%(为B级活性水平),优于阳性对照百菌清(抑制率为75.0%)。化合物4u(R=异丙基)对黄瓜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8.2%、 76.7%和79.6%(均为B级活性水平),具有一定的广谱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香芹酮 吡唑-脲 合成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O催化臭氧选择性氧化肉桂中油的研究
5
作者 罗轩 秦莎 +4 位作者 冀海华 苏通明 谢新玲 秦祖赠 纪红兵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粗肉桂油精馏后残留的尾油(也称为肉桂中油)含有肉桂醛和烯烃类化合物。为通过精馏分离肉桂中油中的肉桂醛,实现肉桂中油资源再利用,根据前期研究成果,采用CaO催化臭氧选择性氧化肉桂中油中的烯烃类化合物;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 粗肉桂油精馏后残留的尾油(也称为肉桂中油)含有肉桂醛和烯烃类化合物。为通过精馏分离肉桂中油中的肉桂醛,实现肉桂中油资源再利用,根据前期研究成果,采用CaO催化臭氧选择性氧化肉桂中油中的烯烃类化合物;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臭氧化反应60 min后,存在于肉桂中油中的10种烯烃类化合物在反应产物中仅检出1种,肉桂醛的相对含量从反应前的56.46%增至80.48%。反应后,GC-MS未检测出烯烃类化合物臭氧化后生成的醛或酮类物质。通过臭氧化可基本清除肉桂中油中的烯烃类化合物,保留肉桂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中油 肉桂醛 臭氧化 CAO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E)-胡椒酮基吡唑-肟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6
作者 张文静 段文贵 +3 位作者 林桂汕 蒙玉培 张兆雷 刘欣岩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共11页
以胡椒酮为原料,将羰基肟化后再与取代吡唑发生O-酰化反应,合成了42个新型(Z)-/(E)-胡椒酮基吡唑-肟酯化合物(6a~6u,包括21对Z/E异构体),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高分辨质... 以胡椒酮为原料,将羰基肟化后再与取代吡唑发生O-酰化反应,合成了42个新型(Z)-/(E)-胡椒酮基吡唑-肟酯化合物(6a~6u,包括21对Z/E异构体),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高分辨质谱(HRMS)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SC-XRD)分析了其Z/E构型。离体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50 mg/L时,(Z)-/(E)-胡椒酮基吡唑-肟酯化合物对黄瓜枯萎病菌、花生褐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西瓜炭疽病菌这8种植物病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且受其Z/E构型影响显著,尤其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好,其中化合物(Z)-胡椒酮基(3′,5′-二三氟甲基)苯基吡唑-肟酯((Z)-6o)、(Z)-胡椒酮基(p-三氟甲基)苯基吡唑-肟酯((Z)-6u)、(Z)-胡椒酮基(p-硝基)苯基吡唑-肟酯((Z)-6p)、(E)-胡椒酮基(p-硝基)苯基吡唑-肟酯((E)-6p)、(Z)-胡椒酮基(p-三氟甲氧基)苯基吡唑-肟酯((Z)-6g)和(E)-胡椒酮基(o-氟)苯基吡唑-肟酯((E)-6i)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3.8%、78.7%、76.3%、76.3%、74.8%和74.3%,而化合物(Z)-6u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达82.5%,均优于阳性对照百菌清。采用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方法对目标化合物Z构型对番茄早疫病菌抑制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合理有效的3D-QSAR模型(r^(2)=0.928,q^(2)=0.7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酮 吡唑 肟酯 Z/E异构体 抑菌活性 3D-Q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3D-QSAR and Molecular Docking of Hydroxamate Inhibitors
7
作者 WU Kaiyue DUAN Wengui +3 位作者 MA Xianli LIN Guishan CUI Yucheng QIN Liqing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5,共13页
In search of natural renewable resource-based bioactive molecules,20 hydroxamate inhibitor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using cinamaldehyde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Their 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1)H... In search of natural renewable resource-based bioactive molecules,20 hydroxamate inhibitor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using cinamaldehyde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Their 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1)HNMR,^(13)C NMR,and HRMS.And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y of the target compounds against 8 tested fungi was preliminarily evaluated by the agar dilution method.The bioassay results revealed that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0 mg/L,the target compounds exhibited certain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8 tested fungi,in which compounds 5r(R=o,o-Cl),5c(R=m-F),5b(R=o-F)and 5p(R=o,p-Cl)displayed better inhibitory activity of 93.3%,76.8%,75.3%and 72.3%,respectively,against P.piricola than that of the positive control chlorothalonil.At the same time,3D-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3D-QSAR)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with their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P.piricola.And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3D-QSAR model(r^(2)=0.980,q^(2)=0.501)has been established.Besides,molecular docking was also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binding mode of the target compound 5r(R=o,o-Cl)with 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It was found that compound 5r could be well embedded in the active pocket of the receptor protein.This showed a similar mode with SDH inhibitors(SDHI)carbox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XAMATE antifungal activity 3D-QSAR molecular doc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罗秋莲 唐专辉 +3 位作者 张雪凤 王立升 林翠梧 罗轩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60-2066,共7页
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色谱法以及Sephadex G-100凝胶柱色谱法对铁皮石斛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4个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w)纯多糖组分(DOP1、DOP2、DOP3和DOP4)。运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凝胶渗透色谱(GPC)法和傅立叶红外光谱... 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色谱法以及Sephadex G-100凝胶柱色谱法对铁皮石斛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4个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w)纯多糖组分(DOP1、DOP2、DOP3和DOP4)。运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凝胶渗透色谱(GPC)法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其单糖组成、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以及结构中单糖连接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4种铁皮石斛多糖的GPC色谱图均呈现为单一狭窄的对称峰,表明多糖纯度很高且均一性很好。单糖组成测定结果显示其主要为D-甘露糖和D-葡萄糖组成杂多糖,但D-甘露糖和D-葡萄糖的摩尔比在4种多糖中有一定差异性。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这四个多糖均为β-构型为主的酸性吡喃糖。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铁皮石斛多糖活性和构效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多糖 相对分子质量 单糖组成 化学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肉桂酰胺衍生物的制备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 被引量:4
9
作者 杜传荣 逯东伟 +2 位作者 石康 陈丹丹 林翠梧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42-1352,共11页
基于临床上肉桂酰胺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及优异性能,以间羟基肉桂酸为母体,分别与不同氨基酸反应,设计合成了3种未见报道的肉桂酰胺类衍生物,并用MS、IR、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和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紫... 基于临床上肉桂酰胺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及优异性能,以间羟基肉桂酸为母体,分别与不同氨基酸反应,设计合成了3种未见报道的肉桂酰胺类衍生物,并用MS、IR、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和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共同研究了3种衍生物分别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相结合的机理。Auto Dock对接显示,这3种衍生物结合在HSA亚结构域ⅡA(即siteⅠ)的疏水腔内,维系衍生物与HSA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时还存在着疏水作用。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外生理条件下,衍生物都与HSA形成复合物,对HSA内源荧光产生静态猝灭,且对其构象产生影响。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确定主要作用力均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分子对接与实验获得了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酰胺衍生物 光谱法 分子模拟 人血清白蛋白(H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草酸酰胺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止血活性的动力学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传荣 林发全 +3 位作者 逯东伟 陈丹丹 樊希望 林翠梧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7-497,共11页
以香草酸为母体,分别与6-氨基己酸(EACA)、止血芳酸(AMBA)和止血环酸(AMCA)反应,合成3种未见文献报道的香草酸酰胺衍生物,并采用IR、ESI-MS、1H NMR和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以传统方法、荧光动力学法和紫外动力学法测定其对血浆复钙时间... 以香草酸为母体,分别与6-氨基己酸(EACA)、止血芳酸(AMBA)和止血环酸(AMCA)反应,合成3种未见文献报道的香草酸酰胺衍生物,并采用IR、ESI-MS、1H NMR和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以传统方法、荧光动力学法和紫外动力学法测定其对血浆复钙时间(PRT)的影响。为了研究衍生物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在模拟生理条件下,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它分别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结果表明,3种衍生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都可以有效缩短PRT,具有显著的止血活性。新的动力学测定方法,不仅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引入的人为误差,重现性良好,而且判断标准更加科学,并可以获得更多血浆凝结过程中的信息。3种衍生物均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HSA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表明它可通过HSA在血液中传递并运输到相应部位而发生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酸 酰胺衍生物 止血 人血清白蛋白(HSA) 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肉桂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传荣 陈丹丹 +1 位作者 樊希望 林翠梧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14-1021,1026,共9页
以咖啡酸、间羟基肉桂酸为母体,分别与止血芳酸反应,设计合成两种羟基肉桂酸衍生物(E)-4-{[1'-(3″,4″-二羟基苯基)丙烯酰氨基]甲基}苯甲酸(Ⅰ)、(E)-4-{[1'-(3″-羟基苯基)丙烯酰氨基]甲基}苯甲酸(Ⅱ),并用MS、IR、1HNMR、13C... 以咖啡酸、间羟基肉桂酸为母体,分别与止血芳酸反应,设计合成两种羟基肉桂酸衍生物(E)-4-{[1'-(3″,4″-二羟基苯基)丙烯酰氨基]甲基}苯甲酸(Ⅰ)、(E)-4-{[1'-(3″-羟基苯基)丙烯酰氨基]甲基}苯甲酸(Ⅱ),并用MS、IR、1HNMR、13CNMR进行结构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其在体外生理条件下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衍生物Ⅰ和Ⅱ都可以使HSA的内源荧光发生静态猝灭,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且对HSA的构象产生一定影响。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衍生物Ⅰ、Ⅱ与HSA结合在亚结构域ⅡA(即site I)中,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时还存在着疏水作用,且衍生物距色氨酸残基(Trp214)很近,很好地解释了衍生物有效猝灭HSA内源荧光的实验现象。分子对接与实验获得了一致性的结果,二者相互佐证,提高了实验结果推断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肉桂酸衍生物 人血清白蛋白(HSA) 荧光光谱法 分子对接 医药与日化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法同时检测生物样品中18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被引量:11
12
作者 卢敏萍 黄克建 +4 位作者 周哲 林翠梧 杨宁 刘晓锋 高凡钦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77-784,共8页
建立了同时测定全血、尿液和肝组织等生物样品中18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On-line SPE/LC-LIT/MS)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处理,稀释和离心后直接进样。经Waters OasisHLB在线SPE柱富集纯化,以BETA... 建立了同时测定全血、尿液和肝组织等生物样品中18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On-line SPE/LC-LIT/MS)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处理,稀释和离心后直接进样。经Waters OasisHLB在线SPE柱富集纯化,以BETASIL C18柱为分析柱,甲醇-水(均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使用电喷雾电离(ESI)正离子模式测定,扫描方式为选择反应监测(SRM)和连续反应监测(CRM)。18种农药在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权重因子1/X),相关系数为0.994 3~0.999 4;在全血和尿液中的检出限为0.1~5 ng/m L,在肝组织中的检出限为0.1~5 ng/g;3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90.2%~114.5%,相对标准偏差(n=4)为0.5%~7.5%。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能够满足生物样品中18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法 连续反应监测(CRM)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生物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茶多酚分离纯化及其对口腔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蒋旭东 杨卫豪 +2 位作者 周传检 卢凯玲 林翠梧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14-418,426,共6页
采用Folin-Ciocaileu比色法测定藤茶多酚质量浓度,计算吸附率和洗脱率,比较5种不同性质大孔树脂对藤茶多酚静态吸附和解吸的影响,优选出HPD-100型树脂。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藤茶多酚分离纯化的优选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藤茶多酚粗提... 采用Folin-Ciocaileu比色法测定藤茶多酚质量浓度,计算吸附率和洗脱率,比较5种不同性质大孔树脂对藤茶多酚静态吸附和解吸的影响,优选出HPD-100型树脂。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藤茶多酚分离纯化的优选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藤茶多酚粗提物质量浓度2.4 g/L、流速2.0 BV/h、体积6.5 BV;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60%、流速3 BV/h、体积7.5 BV。在此条件下,经大孔树脂处理后藤茶多酚质量分数由29.9%提高到69.8%。抑菌试验表明,经大孔树脂处理后的藤茶提取物具有显著抑制口腔变形链球菌生长的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为3.13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护理 藤茶多酚 纯化 变形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芹菜素衍生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艳荣 卢敏萍 +3 位作者 何蔚 吴啸宇 谢宪 林翠梧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7-673,共7页
以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4',5,7-三羟基黄酮)为原料,利用Mannich和磺化反应先后合成了两种芹菜素衍生物8-(N,N-二乙基)-亚甲基胺基-4',5,7-三羟基黄酮(Ⅰ)、8-(N,N-二乙基)-亚甲基胺基-4',5,7-三羟基黄酮-3'-磺酸(Ⅱ),并... 以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4',5,7-三羟基黄酮)为原料,利用Mannich和磺化反应先后合成了两种芹菜素衍生物8-(N,N-二乙基)-亚甲基胺基-4',5,7-三羟基黄酮(Ⅰ)、8-(N,N-二乙基)-亚甲基胺基-4',5,7-三羟基黄酮-3'-磺酸(Ⅱ),并对其结构进行ESI-MS、1HNMR、13CNMR表征。利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结合内滤光校正、分子对接研究了298、303、308 K时两种衍生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制。光谱法结果表明,衍生物Ⅰ、Ⅱ通过与HSA形成复合物而对HSA有荧光猝灭作用,猝灭原因是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且衍生物与HSA的结合位点在HSA的亚结构域ⅡA附近,Ⅱ比Ⅰ更容易被转移和运输。热力学分析结果显示结合点数为1,且ΔH和ΔS均大于0,表明疏水作用为主要作用力。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两种衍生物与HSA均是通过疏水作用力和氢键结合于HSA的疏水空腔内,其中疏水作用为主要作用力,这与热力学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N N-二乙基)一亚甲基胺基-4’ 5 7-三羟基黄酮 8-(N N-二乙基)一亚甲基胺基-4’ 5 7-三羟基黄酮-3’- 磺酸 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分子对接 医药与日化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蓝擎 张敏 +1 位作者 向佩 张岩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23-2030,共8页
异香豆素是一些天然产物的基本骨架结构,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良好的生物活性,如抗癌、杀菌、消炎等。然而由于有效合成方法的缺失,寻找一条方便快捷的合成路线对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以取代的邻羧基苯乙酸为原料,与三... 异香豆素是一些天然产物的基本骨架结构,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良好的生物活性,如抗癌、杀菌、消炎等。然而由于有效合成方法的缺失,寻找一条方便快捷的合成路线对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以取代的邻羧基苯乙酸为原料,与三氯氧磷发生关环反应得到3-氯代的异香豆素衍生物。或者在质子酸的催化作用下使邻羧基苯乙酸与不同的醇进行酯化,可以选择性的得到相应的苯乙酸酯后,在五氯化磷的作用下进行关环,合成一系列3-烷氧基-4-氯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并对合成路线条件进行了探索,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收率。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均利用IR和-1H NMR等多种手段进行鉴定,并研究了UV、IR光谱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羧基苯乙酸 异香豆素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肉桂酸肟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 被引量:2
16
作者 逯东伟 吴啸宇 +2 位作者 谢宪 喻凯荔 林翠梧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2-412,共11页
以间甲氧基肉桂酸、对位取代的苯甲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2种未见报道的肉桂酸肟酯类衍生物,并用MS、IR、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和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位点竞争法研究了2种衍生物分别和人血清白蛋白(H... 以间甲氧基肉桂酸、对位取代的苯甲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2种未见报道的肉桂酸肟酯类衍生物,并用MS、IR、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和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位点竞争法研究了2种衍生物分别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相结合的机理。通过Stern-Volmer方程等处理荧光猝灭相关数据得到了衍生物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对两种衍生物与H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体外生理条件下,衍生物都可以与HSA结合,对HSA内源荧光产生静态猝灭并对其构象产生影响,其主要的结合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位点竞争实验表明衍生物与HSA相互作用都发生在Sudlow site 1(亚域ⅡA)处。以上实验结果均验证了分子模拟对实验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酸肟酯 光谱法 位点竞争 人血清白蛋白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色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促凝活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嘉佳 田之锦 +3 位作者 花昱 梁姣 万素岑 林翠梧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17-1022,共6页
以L-色氨酸为原料,分别与以邻苯二甲酸酐保护的4-氨甲基苯甲酸、4-氨甲基环己基甲酸及6-氨基己酸反应合成了3种酰胺衍生物,分别是(S)-3-(1'H-吲哚-3'-基)-2-{4″-[(1'″,3'″-二氧代异吲哚-2'″-基)甲基]苯甲酰氨基... 以L-色氨酸为原料,分别与以邻苯二甲酸酐保护的4-氨甲基苯甲酸、4-氨甲基环己基甲酸及6-氨基己酸反应合成了3种酰胺衍生物,分别是(S)-3-(1'H-吲哚-3'-基)-2-{4″-[(1'″,3'″-二氧代异吲哚-2'″-基)甲基]苯甲酰氨基}丙酸(Ⅰ)、(S)-3-(1'H-吲哚-3'-基)-2-{4″-[(1'″,3'″-二氧代异吲哚-2'″-基)甲基]环己基甲酰氨基}丙酸(Ⅱ)及(S)-3-(1'H-吲哚-3'-基)-2-[6″-(1'″,3'″-二氧代异吲哚-2'″-基)己酰氨基]丙酸(Ⅲ)。通过IR、MS、1HNMR及13C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反向筛选出两种与促凝活性相关的蛋白,再将L-色氨酸及3个目标化合物与其分别进行正向对接,通过凝血四项与血浆复钙时间实验表明,化合物Ⅰ及化合物Ⅲ的促凝活性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化合物Ⅱ具有浓度依赖性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色氨酸 凝血四项 血浆复钙时间 促凝活性 分子对接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苯丙氨酸衍生物的一锅法合成及其抗/促凝活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建建 程辉 +3 位作者 林发全 罗轩 王立升 林翠梧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9-145,共7页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止血/抗凝活性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以L-苯丙氨酸为起始原料,经磺化引入磺酸基,再与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脱水酯化,一锅法合成了6种未见报道的L-苯丙氨酸的磺酸酯类衍生物(L1~L6),以期获得具有的较强血液...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止血/抗凝活性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以L-苯丙氨酸为起始原料,经磺化引入磺酸基,再与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脱水酯化,一锅法合成了6种未见报道的L-苯丙氨酸的磺酸酯类衍生物(L1~L6),以期获得具有的较强血液生理活性的潜在药物。实验中采用了质谱、核磁共振进行结构表征。该合成方法产率高(78%~95%),后处理简单,不失为合成该类衍生物的好方法。衍生物的凝血四项实验表明:抗促凝效果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浆复钙实验表明:衍生物均具有一定的抗凝活性,其抗凝效果随浓度变化而变化,但是随R链的长度增加,抗凝效果并未见规律性。衍生物的抗凝活性主要受磺酸基及酯基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合成抗血栓化合物时可以考虑引入磺酸基及酯类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酯类衍生物 抗/促凝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组氨酸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蔚 邹嘉佳 +2 位作者 逯东伟 程辉 林翠梧 《应用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50-1160,共11页
L-组氨酸对生物有机体有着良好的亲和能力,通过修饰其化学结构以期寻找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度高的衍生物。本文将L-组氨酸分别与反式肉桂酸和对甲氧基肉桂酸反应,合成了两种组氨酸酰胺类衍生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质谱、氢谱/碳谱... L-组氨酸对生物有机体有着良好的亲和能力,通过修饰其化学结构以期寻找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度高的衍生物。本文将L-组氨酸分别与反式肉桂酸和对甲氧基肉桂酸反应,合成了两种组氨酸酰胺类衍生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质谱、氢谱/碳谱核磁共振谱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分子操作环境(MOE)软件分子对接技术、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SFS)、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共同研究了两种衍生物分别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相结合的机理。MOE对接结果显示,这两种衍生物与HSA的模拟结合能分别为-13.82和-16.25 kcal/mol,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结合在HSA亚结构域ⅡA(即siteⅠ)的疏水腔内。荧光猝灭数据表明,衍生物与HSA相互作用并形成了新的基态配合物,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不同温度(300、305和310 K)下衍生物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73×104、6.354×10~3、1.260×10~3和5.314×10~4、4.614×10~3、1.420×10~3;由热力学参数得到衍生物与HSA的结合过程是由范德华力驱动;SFS表明,衍生物使得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结合UV-Vis的结果可以确定,在体外生理条件下,组氨酸酰胺类衍生物均可以通过范德华力与HSA结合,并对HSA内源荧光产生静态猝灭及构象影响,这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从而为组氨酸酰胺类衍生物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氨酸酰胺衍生物 光谱法 人血清白蛋白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固载四(对-羧基苯基)锰卟啉催化氧化甲苯 被引量:2
20
作者 原汝迅 黄冠 +5 位作者 晏超 高钰贵 覃欢 郭勇安 李泽辉 郑永宁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2-762,共11页
为模拟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活性空腔,提高昂贵金属卟啉的催化使用效率,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通过π-π非共价键以及配位作用制得氧化石墨烯固载四(对-羧基苯基)锰卟啉的仿生催化材料。采用红外可见光谱(FT-IR)、紫外可见... 为模拟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活性空腔,提高昂贵金属卟啉的催化使用效率,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通过π-π非共价键以及配位作用制得氧化石墨烯固载四(对-羧基苯基)锰卟啉的仿生催化材料。采用红外可见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重分析(TG)、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试(BET)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技术对此催化材料进行表征,并运用于催化氧化甲苯的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优条件(170℃,0.8 MPa)下,用含0.5 mg四(对-羧基苯基)锰卟啉的催化材料催化氧气氧化甲苯可以重复使用4次,其催化氧化甲苯的平均转化率为12%,醇酮产率为5%,基本保持四(对-羧基苯基)锰卟啉对甲苯的催化活性。这表明氧化石墨烯对四(对-羧基苯基)锰卟啉的固载作用能提高金属卟啉的催化使用效率,降低金属卟啉核心催化剂的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四(对-羧基苯基)锰卟啉 催化氧化 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