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分析体外培养华支睾吸虫后尾蚴的实验研究差异表达基因
1
作者 冼凤喜 李柏蓉 +7 位作者 邓雪玲 吴雨洪 李仕涛 蒋一琦 周思颖 李林芮 吴展帅 唐泽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725,共8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研究华支睾吸虫囊蚴和体外培养1 h、3 h后尾蚴的差异表达基因,以探索其早期入侵宿主的机制。方法从感染华支睾吸虫的麦穗鱼中消化分离得到囊蚴,体外使其脱囊成后尾蚴,提取囊蚴与体外培养1 h、3 h后尾蚴的mRNA进行转录...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研究华支睾吸虫囊蚴和体外培养1 h、3 h后尾蚴的差异表达基因,以探索其早期入侵宿主的机制。方法从感染华支睾吸虫的麦穗鱼中消化分离得到囊蚴,体外使其脱囊成后尾蚴,提取囊蚴与体外培养1 h、3 h后尾蚴的m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同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出核心基因。结果共检测到1218个DEGs,GO分析显示主要富集于转录调节因子活性、门控通道(主要为K+)活性等功能,KEGG分析表明主要富集于胆固醇代谢、溶酶体、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等通路,PPI分析筛选得到ZFAND4-2、BIRC6等核心基因。观察到脱囊前后有丰富的组织蛋白酶基因的差异表达,如Cathepsin L、Cathepsin F等。结论华支睾吸虫囊蚴在脱囊前后发生了显著的转录水平变化,主要富集于激活生长、物质代谢等信号通路,以调控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激发了利于虫体入侵、迁移和粘附的生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囊蚴 后尾蚴 差异表达基因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遗传药物联合诱导口腔癌FMR1NB表达的研究
2
作者 张煜萱 谢欢 +8 位作者 王燕靖 李枫 王国鉴 农蔚霞 刘畅 罗彬 谢小薰 沈宁 张庆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1-766,共6页
目的研究DNA去甲基化药物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人口腔癌细胞脆性X智障基因1邻近蛋白(FMR1NB)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影响,探寻改善FMR1NB表达异质性的方法和策略。方法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DAC)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目的研究DNA去甲基化药物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人口腔癌细胞脆性X智障基因1邻近蛋白(FMR1NB)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影响,探寻改善FMR1NB表达异质性的方法和策略。方法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DAC)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和丙戊酸(VPA)干预人舌鳞癌细胞株Cal27和SCC-9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实时定量RT-PCR(q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干预前后FMR1NB的表达变化;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干预前后FMR1NB启动子甲基化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AC及其与TSA和VPA联合组均能显著诱导Cal27和SCC-9中FMR1NB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DAC单独组比较,Cal27中各联合用药组的FMR1NB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但FMR1NB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而SCC-9中除DAC与TSA联合组不能明显提升FMR1NB mRNA表达水平之外,其余各组均能引起FMR1NB mRNA和蛋白水平的显著升高。此外,两株细胞中FMR1NB mRNA和蛋白表达在三药联合组和各两药联合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甲基化测定显示:除SCC-9的三药联合组之外,其余各给药组在两株细胞中FMR1NB启动子区的整体甲基化水平和所测各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结论DAC及其TSA和VPA联合组普遍可介导FMR1NB启动子去甲基化而增强FMR1NB表达,其中两药联合组的增强表达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FMR1NB 表观遗传学药物 表达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转录活性调节区测序技术在增强子发现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纪龙 李青 战廷正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9-602,共14页
自转录活性调节区测序(self-transcribing active regulatory region sequencing,STARR-seq)是一种可发现并同时验证全基因组增强子活性的高通量测序方法。其原理为:将待验证序列插入质粒载体并电转入细胞中,该序列在作为增强子提高靶... 自转录活性调节区测序(self-transcribing active regulatory region sequencing,STARR-seq)是一种可发现并同时验证全基因组增强子活性的高通量测序方法。其原理为:将待验证序列插入质粒载体并电转入细胞中,该序列在作为增强子提高靶基因转录的同时,其本身也作为靶基因被增强转录。通过对转录组进行测序,并对比未插入片段的测序结果,可获得增强子在基因组位置及活性的信息。在传统增强子研究方法中,通过对染色质开放区域和转录活性区域进行测序以预测增强子,但只能逐一验证预测结果,无法高通量验证增强子活性。STARR-seq技术解决了上述缺陷,可在对全基因组增强子高通量挖掘的同时,对其活性进行可靠的验证。自STARR-seq技术发明以来,已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物种与细胞中的增强子发现及活性验证研究。本文对传统增强子预测方法以及STARR-seq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和具体运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增强子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转录活性区域测序 增强子 转录调控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新城疫病毒抑制IL-6诱导的人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4
作者 陶薇伊 秦莹 +3 位作者 吴醒 郑婷婷 樊晓晖 梁莹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溶瘤新城疫病毒(NDV)对IL-6诱导的人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U87MG细胞分为对照组、IL-6组、NDV组、NDV+IL-6组,其中IL-6组与NDV+IL-6组用75 ng/mL IL-6预处理1 h,其余组用DMEM预... 目的:探讨溶瘤新城疫病毒(NDV)对IL-6诱导的人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U87MG细胞分为对照组、IL-6组、NDV组、NDV+IL-6组,其中IL-6组与NDV+IL-6组用75 ng/mL IL-6预处理1 h,其余组用DMEM预处理1 h,后分别用DMEM、75 ng/mL IL-6、1 HU NDV、1 HU NDV+75 ng/mL IL-6处理24 h。MTT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IL-6、NDV对U87MG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B法检测各组细胞JAK2、p-JAK2、STAT3、p-STAT3和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L-6组细胞迁移率显著升高(P<0.05),侵袭细胞数目显著增多(P<0.01);与IL-6组相比,NDV+IL-6组U87MG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迁移率和侵袭细胞数目均显著降低(均P<0.01)。WB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L-6组p-STAT3/STAT3比值显著升高(P<0.01),NDV组p-JAK2/JAK2、p-STAT3/STAT3比值显著降低(P<0.05,P<0.01),MMP-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与IL-6组相比,NDV+IL-6组p-STAT3/STAT3比值、MMP-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NDV能抑制IL-6对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参与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IL-6 胶质母细胞瘤 U87MG细胞 增殖 迁移 侵袭 JAK2/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促进线粒体自噬抑制M2型巨噬细胞极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成英 蓝春花 +7 位作者 袁江浪 孔星星 蓝利 王新航 常升搏小吉 陆彩铃 李习艺 唐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8-493,共6页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M2型巨噬细胞抑炎极化的调控作用,初步探索线粒体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人外周血的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经100 nmol/L佛波酯(PMA)处理48 h后诱导分化为M0型巨噬细胞;M0型巨噬细胞经20 ng/mL白细胞介素4(IL-4)刺激48...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M2型巨噬细胞抑炎极化的调控作用,初步探索线粒体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人外周血的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经100 nmol/L佛波酯(PMA)处理48 h后诱导分化为M0型巨噬细胞;M0型巨噬细胞经20 ng/mL白细胞介素4(IL-4)刺激48 h,诱导极化为M2型巨噬细胞;加入(40、80)mmol/L牛磺酸与IL-4共处理M2巨噬细胞48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标志物C型甘露糖受体1(MRC-1)、CC趋化因子配体22(CCL22)、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结合非整合素(CD209)的mRNA表达;多功能酶标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和观察线粒体、溶酶体数量变化,JC-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TEN诱导激酶1(PINK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结果M0极化为M2时,MRC-1、CCL22、CD209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线粒体数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增加;溶酶体数量减少;PINK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LC3Ⅱ/LC3Ⅰ比值下降。40 mmol/L、80 mmol/L牛磺酸分别处理后,MRC-1、CCL22、CD209的mRNA水平明显下降;线粒体数量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溶酶体数量增加;PINK1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增加,与牛磺酸浓度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牛磺酸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促进线粒体自噬,减少细胞的线粒体数量,抑制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负调控M2型巨噬细胞极化,避免过度抑炎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2型巨噬细胞 极化 牛磺酸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