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亚热带森林乔木的径向生长速率与功能性状的相关性
1
作者 张军 黄佳莉 +4 位作者 万春燕 张峰 余俊瑞 王宏翔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阐明树木功能性状与生长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的生长动态。该研究在3个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样地共测定56种优势乔木树种的枝条抗栓塞能力(P50)、导水率(ks)、木材密度(WD)、比叶面积(SLA)和导管解剖特征等性状,同时,... 阐明树木功能性状与生长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的生长动态。该研究在3个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样地共测定56种优势乔木树种的枝条抗栓塞能力(P50)、导水率(ks)、木材密度(WD)、比叶面积(SLA)和导管解剖特征等性状,同时,基于群落学调查数据分别计算大径级(DBH≥15 cm)、小径级(5~15 cm)和不区分径级(≥5 cm)的胸径生长速率(DGR),分析了性状与DGR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径级乔木种的DGR与ks均显著正相关,但与SLA、P50和导管特征等性状均不相关。小径级树种的WD与DGR负相关,而大径级树种的WD与DGR不相关。该研究表明相较于经济学性状,木质部导水率能更好地预测热带亚热带森林乔木的生长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部解剖 水力效率 栓塞抗性 生长速率 木材密度 比叶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树种木质部经济学谱分析
2
作者 甘晶僖 张峰 +1 位作者 黄冬柳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南亚热带中山地带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简称山地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对山地林树种的环境适应策略仍缺乏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山地林固定监测样地,对25种代表性常绿树种的木质部解剖结构、饱和含水量、机械强度以及水力结构等性... 南亚热带中山地带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简称山地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对山地林树种的环境适应策略仍缺乏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山地林固定监测样地,对25种代表性常绿树种的木质部解剖结构、饱和含水量、机械强度以及水力结构等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木质部经济学谱系,阐明山地林树种的生理生态策略。结果表明,边材比导率与导管密度和导管腔比例显著相关,但是其他木质部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缺乏共同的结构基础导致木质部水力学性状、饱和含水量和机械强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山地林树种不支持木质部经济学谱系关系。边材比导率和栓塞抗性之间无权衡关系,可能与山地林较低的环境选择压力有关。群落重要值较高的树种具有较低的木材密度以及较高的边材比导率和饱和含水量,说明提高木质部水分运输能力和储水能力有利于适应山地环境。该研究揭示了山地林常绿树种木质部性状组合的多样性,有利于树种共存和应对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结构 机械强度 水力学 木材密度 饱和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裸子植物苏铁与木本被子植物叶性状差异研究
3
作者 赵英梅 卢思雨 +6 位作者 谢强华 黄冬柳 万春燕 杨泉光 蒙奕奕 吴虹佳 朱师丹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苏铁类(Cycads)植物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且绝大部分处于濒危状态。本研究分析了南宁植物园苏铁分类园的28种苏铁类植物的叶(羽片)形态解剖特征和水分关系性状,同时收集79种热带亚热带森林乔木的叶性状数... 苏铁类(Cycads)植物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且绝大部分处于濒危状态。本研究分析了南宁植物园苏铁分类园的28种苏铁类植物的叶(羽片)形态解剖特征和水分关系性状,同时收集79种热带亚热带森林乔木的叶性状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与被子植物相比,苏铁类植物的叶片较厚,饱和含水量(SWC)较高,耐失水能力(Ψ_(tlp))较强,比叶面积(SLA)及气孔密度(SD)均较低。但两个类群的叶肉组织厚度(MT)差异不显著。(2)被子植物叶性状网络的边缘密度(Edge density)显著高于苏铁类植物,而直径、平均路径长度显著低于苏铁类植物。说明热带亚热带地区被子植物性状间的关联性更强,有利于高效利用有限资源。(3)与被子植物不同,苏铁类植物的SLA、Ψ_(tlp)均与SWC解耦,表明苏铁类植物可能更依赖于根系的水分吸收或茎的存储,而不是通过叶片的物理特性进行精细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铁类 功能性状 抗旱性 性状网络 生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林下种植天门冬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陆珍先 马道承 +3 位作者 蒋丰璟 杨梅 徐圆圆 申礼凤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探究人工林下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的种植效果,在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桉树混交林及木荷纯林下种植1年生天门冬,探究不同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间林间土壤多数物理指标呈... 为探究人工林下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的种植效果,在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桉树混交林及木荷纯林下种植1年生天门冬,探究不同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间林间土壤多数物理指标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土壤持水能力木荷-天门冬模式优于杉木-天门冬模式,杉木混交林总体情况优于纯林。0~20 cm土层林间土壤养分仅全氮、全钾含量模式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而20~40 cm土层中所有养分指标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木荷-天门冬模式林间土壤养分含量总体高于杉木-天门冬模式,杉木+马尾松/桉树-天门冬模式0~20 cm土层林间土壤养分含量优于杉木-天门冬模式,而20~40 cm土层林间土壤养分积累状况因模式而异。对于天门冬根际土壤,仅全碳含量各模式间差异极显著(P<0.01);木荷-天门冬模式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整体表现最好,杉木混交林根际土壤养分含量较杉木纯林更高。综上,木荷-天门冬模式下林间土壤性质得到综合提高,可在生产中进行推广,但应注重氮、钾肥补充;杉木与马尾松、桉树混交林种植天门冬土壤性质整体优于杉木-天门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人工林 林下种植模式 土壤物理性质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密度对西南桦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5
作者 胡文杰 韦秋思 +3 位作者 刘世男 程飞 黄朝明 杨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以4种不同林分密度(A:400株/hm^(2)、B:1000株/hm^(2)、C:1367株/hm^(2)、D:2025株/hm^(2))15年生西南桦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个土层(0~20 cm、20~40 cm)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 以4种不同林分密度(A:400株/hm^(2)、B:1000株/hm^(2)、C:1367株/hm^(2)、D:2025株/hm^(2))15年生西南桦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个土层(0~20 cm、20~40 cm)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个土层的根际土壤pH、全钾均在林分密度A时达到最大,p H分别为4.54、4.31,全钾为19.49、17.09 g/kg,其余养分指标则在林分密度B时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3个林分;20~40 cm非根际土壤全钾在A林分含量最高,为16.67 g/kg,其他养分指标在林分密度B时均达到最大值;不同林分密度的根际效应表现为4个林分的pH均为负效应,林分密度A、B、C的养分指标整体为正效应,D林分的根际效应除全氮、有机质、全钾为正效应外,其他指标为负效应;相关性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指标整体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影响最大。1000株/hm^(2)林分密度下西南桦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养分含量较丰富,建议在生产中将西南桦林分密度控制在1000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桦人工林 林分密度 土壤养分 根际 非根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和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昌航 高冠女 +6 位作者 黄海梅 李佳君 肖纳 廖树寿 黄雪蔓 招礼军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6-426,共11页
为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进行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磷(P)组分和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未改造的杉木纯林(PP)和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后的杉木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P组分,并采用高通... 为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进行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磷(P)组分和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未改造的杉木纯林(PP)和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后的杉木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P组分,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96孔荧光微孔板法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PP相比,MP的极易利用性磷(RP)、易利用性磷(LP)、中等程度利用性磷(MAP)和难利用性磷(OP)分别显著提高9.43%、9.20%、11.64%和11.71%,磷素活化系数(PAC)显著提高27.13%。(2)MP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较PP分别极显著增加13.52%、31.11%和55.78%,MP的微生物共现网络节点数、边数和平均加权度均高于PP。(3)和PP相比,MP中与碳(C)代谢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B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土壤酶活性分别增加175.58%(P<0.01)和21.81%(P<0.05),与氮(N)代谢相关的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土壤酶活性增加113.30%(P<0.001),与P代谢相关的酸性磷酸酶(ACP)土壤酶活性增加71.49%(P<0.01),C、N和P代谢酶活性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细根生物量(FR)是驱动土壤P组分发生变化的主要因子。综上,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可以通过影响植物性质和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中各P组分含量和与土壤C、N和P相关的代谢酶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杉木人工林土壤P的转化,提高其可利用性。该策略将为有效缓解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P限制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磷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共现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海梅 颜金柳 +5 位作者 李佳君 向明珠 李昌航 廖树寿 黄雪蔓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7-438,共12页
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限制状况和评估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关键指标。因此,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引入一种或多种阔叶树种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马尾... 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限制状况和评估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关键指标。因此,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引入一种或多种阔叶树种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马尾松人工纯林(PP)、马尾松/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异龄混交林(MP)、马尾松/多树种异龄混交林(MMP)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下原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碳(C)、氮(N)、磷(P)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RDA)确定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最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异龄混交改造显著改变了土壤酶活性,表现为MP和MMP均显著高于PP,但MP和MMP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酶活性在微团聚体(<0.25 mm)中最高;②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酶化学计量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冗余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全氮(TN)、全磷(T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驱动因子,而TN、MBC和硝态氮(NO_(3)^(-) N)是影响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子;③PP、MP和MMP土壤酶C∶N∶P自然对数比分别为1.20∶1.03∶1、1.17∶1.07∶1和1.16∶1.04∶1,表明3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均对C需求较高,微生物生长代谢容易受C限制,而异龄混交改造能有效缓解林分土壤的C限制。综上,马尾松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可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改善土壤质量,但在经营过程中需注意适当增施氮肥以维持其高效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阔叶树种 异龄混交改造 土壤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 被引量:5
8
作者 肖指柔 滕金倩 +3 位作者 秦佳琪 梁泽丽 何江 覃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生态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土壤理化性质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廖广寿 李建升 +2 位作者 李就鹏 黄苗 杨梅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0,79,共8页
以广西西北部地区河池市和百色市内6个分场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检验了不同林分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桉树生长差异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冗余分析法,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桂西北桉树人工林生... 以广西西北部地区河池市和百色市内6个分场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检验了不同林分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桉树生长差异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冗余分析法,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桂西北桉树人工林生长影响。结果显示:(1)桂西北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主要呈酸性,0~20 cm土层的土壤自然含水率和养分含量普遍高于20~40 cm土层;(2)平胸分场和分水岭分场的桉树生长情况相对较好,其土壤自然含水率、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铵态氮的养分含量高于其它分场;(3)桂西北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速效磷含量较低,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4)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土壤自然含水率和土壤养分对桉树生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速效磷、全氮和全钾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不同分场的桉树生长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桂西北桉树的生长受土壤自然含水率、有机质、速效磷、全氮和全钾的含量影响最大。因此,为促进桂西北地区桉树的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可以施加有机肥和含磷量较高、氮和钾元素较为充足的无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生长 土壤理化性质 桂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磷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10
作者 覃慧婷 颜金柳 +6 位作者 黄海梅 李佳君 向明珠 李昌航 黄雪蔓 招礼军 尤业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8-1231,共14页
有机磷(Po)是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团聚体Po分布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以南亚热带的马尾松纯林(PP)和近自然化改造后的马尾松-阔叶树种混交林(CP)为对象,采集0~10 cm土样后利用干筛法将其筛分为>... 有机磷(Po)是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团聚体Po分布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以南亚热带的马尾松纯林(PP)和近自然化改造后的马尾松-阔叶树种混交林(CP)为对象,采集0~10 cm土样后利用干筛法将其筛分为>2 mm、0.25~2 mm和<0.25 mm三部分粒径团聚体,并测定原土及各粒径团聚体中各Po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结果表明:(1)CP的土壤Po组分与PP相比发生了变化,高稳定性有机磷(HRO-P)和中度活性有机磷(MLO-P)在原土以及各团聚体径级中均显著高于PP(P<0.05),而活性有机磷(LO-P)和中度稳定性有机磷(MRO-P)在CP和PP中并无显著差异,PP和CP各组分Po在原土和各团聚体径级中无明显变化规律。(2)各形态Po在PP中占比大小为HRO-P>MRO-P>MLO-P>LO-P,而在CP中为HRO-P>MLO-P>MRO-P>LO-P。(3)CP中的MBP含量和ACP活性在原土及各团聚体径级中均显著高于PP,并且随着团聚体径级的减小,ACP活性上升。(4)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AP)、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MBP和全氮(TN)为土壤Po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认为,近自然化改造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中磷的积累与转化,该研究结果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 有机磷组分 近自然化改造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对土壤浸提物挥发性有机物、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11
作者 贾建相 黄勇 +1 位作者 徐圆圆 杨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4,I0002,I0003,共11页
以杉木-草珊瑚套种林和杉木纯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套种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浸提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三者间关系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杉木纯林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分别记为CS和FS)以及套... 以杉木-草珊瑚套种林和杉木纯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套种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浸提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三者间关系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杉木纯林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分别记为CS和FS)以及套种林中杉木和草珊瑚的根际土壤(分别记为CS1和GS)、非根际土壤(记为FS1)的浸提物中VOCs,并测定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结果表明:2种林分土壤浸提物中共检测出63种VOCs,仅有2种(2,4-二叔丁基苯酚、十五烷)共有性成分;CS、CS1、GS、FS1土壤VOCs均以烃类和酚类为主,FS土壤VOCs主要是酯类和有机硅类。聚类分析表明,CS、GS、CS1聚为1类,FS1、FS各为1类;纯林和套种林的杉木根际、非根际土壤浸提物VOCs共有性差异成分6种。套种林的杉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铵态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高于杉木纯林,且达到显著水平,均与VOCs共有性差异成分(2,4-二叔丁基苯酚、二十八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套种林土壤浸提物VOCs种类数均高于杉木纯林,主要以烃类和酚类为主;其中以2,4-二叔丁基苯酚为主的VOCs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后林地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草珊瑚 套种 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养分 土壤酶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雨减少与氮添加耦合作用下毛竹林土壤磷组分转化机制
12
作者 王博 王一 +4 位作者 尤业明 贺明霞 童慧 苏仕权 黄雪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土壤磷循环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毛竹林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亚热带毛竹林设置穿透雨减少(50%穿透雨)和氮添加(100 kg/(hm^(2)·a))试验。采集土壤,并利用Hedley磷分级法、...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土壤磷循环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毛竹林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亚热带毛竹林设置穿透雨减少(50%穿透雨)和氮添加(100 kg/(hm^(2)·a))试验。采集土壤,并利用Hedley磷分级法、土壤化学性质分析和96-荧光微孔板技术测定土壤磷组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结果】(1)穿透雨减少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无机磷(树脂芯磷、超声氢氧化钠无机磷、闭蓄态磷)和有机磷组分(氢氧化钠有机磷、盐酸有机磷)含量,但显著增加了碳酸氢钠有机磷含量。(2)氮添加显著降低土壤闭蓄态磷含量,但显著增加了碳酸氢钠无机磷含量。(3)除碳酸氢钠有机磷外,穿透雨减少和氮添加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均无显著影响。(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酸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和p H是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磷组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毛竹林土壤磷组分对穿透雨减少的敏感性高于氮添加,二者通过调节酶活性与p H间接影响磷有效性。与CK相比,两种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及酶矢量特征变化表明,土壤微生物磷限制得到缓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管理应优先调控水分条件,并谨慎评估氮沉降的长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土壤磷组分 穿透雨减少 氮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
13
作者 农海勤 陆明路 +3 位作者 易弘韬 张乐 吴丽青 宋贤威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7期8599-8613,共15页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和土壤层在降雨拦蓄和水分储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和干旱事件直接影响凋落物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而对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构成威胁。以亚热带地区三种主要人工林(尾巨桉、马尾...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和土壤层在降雨拦蓄和水分储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和干旱事件直接影响凋落物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而对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构成威胁。以亚热带地区三种主要人工林(尾巨桉、马尾松、杉木)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浸泡法和模拟降雨法测定凋落物持水性能,使用环刀法评估土壤持水性能,综合分析凋落物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1)在相同时间(1 h)内,模拟降雨法测得的尾巨桉、马尾松和杉木的凋落物持水量分别为传统浸泡法的136.00%、129.51%和109.41%,传统浸泡法未能充分考虑凋落物表面水分的沥干效应和凋落物堆叠导致的“兜滞作用”,从而低估了凋落物的持水量。(2)不同类型凋落物持水量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凋落物单位质量的最大持水量排序为:尾巨桉(2.82 g/g)、马尾松(2.11 g/g)和杉木(1.80 g/g)。凋落物单位面积最大持水量(3.92-23.38 t/hm^(2))和有效拦蓄量(1.85-14.91 t/hm^(2)),其排序均为:马尾松林>杉木林>尾巨桉林。(3)土壤持水性能方面,马尾松林的土壤最大蓄水量表现最优(322.46 mm),杉木林的土壤毛管蓄水量表现最佳(263.44 mm)。综合来看,凋落物和土壤层的单位面积最大持水量总和为:马尾松林(324.49 mm)>杉木林(298.45 mm)>尾巨桉林(253.42 mm)。马尾松林由于较大的凋落物蓄积量和较高的土壤孔隙度,表现出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尾巨桉林则因较大的叶面积,其凋落物吸水速率优于其他林型。研究综合评估了亚热带地区三种主要人工林的凋落物和土壤层对水源涵养的贡献,可为优化人工林林分结构、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凋落物 土壤 拦蓄能力 持水性能 降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不同菌根类型乔木根际真菌群落组成及根系水力性状差异
14
作者 王炳超 许黎明 +2 位作者 罗龙德 李旗霞 蒋国凤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6-1059,共14页
为解释喀斯特森林乔木根际土壤共生菌根真菌及其关联类群,探究不同菌根类型乔木根系的抗旱性,该文主要通过PacBio三代测序和测定压力-容积曲线的方法,对广西河池市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7个树种的根系及根际土壤真菌进行了研究。结果... 为解释喀斯特森林乔木根际土壤共生菌根真菌及其关联类群,探究不同菌根类型乔木根系的抗旱性,该文主要通过PacBio三代测序和测定压力-容积曲线的方法,对广西河池市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7个树种的根系及根际土壤真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85个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并聚类得到8 028个真菌OTUs,真菌群落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70.76%)、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13.17%)和未分类真菌为主(unclassified fungi,相对丰度10.41%)。(2)喀斯特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主要受到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 EMF)和病原菌(pathogen)相对丰度的影响,其中AMF相对丰度显著高于EMF(1.691%>0.698%,P<0.01),并且共生菌根真菌与其他真菌类群相对丰度均无显著相关性。(3)选取AMF、EMF占比较高的典型树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M植物类群根系的饱和渗透势(Ψ_(sft))、膨压丧失点水势(Ψ_(tlp))和膨压丧失点相对含水量(RWC_(tlp))均显著低于EM植物类群(P<0.05)。综上,喀斯特森林乔木根际土壤中的AMF优势程度高于EMF;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中其他重要的组成菌群对共生菌根真菌没有造成直接影响;表明喀斯特森林中AM植物根系的抗旱性比EM植物根系更强。该研究有助于后续菌根真菌的分离和鉴定,为石漠化治理的树种选择和菌根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根际土壤真菌 多样性 共生菌根 PacBio三代测序 水力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径阶距对天然林空间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15
作者 韦丽婷 黎明慧 李远发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尽管径阶距不像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参与林分生长过程,但它关乎径阶结构,并可能影响径阶上结构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天然林中建立了3块固定样地,包括次生林[样地A(30 a)、样地B(57 a)]和原始林[样地C(300 a)],... 尽管径阶距不像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参与林分生长过程,但它关乎径阶结构,并可能影响径阶上结构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天然林中建立了3块固定样地,包括次生林[样地A(30 a)、样地B(57 a)]和原始林[样地C(300 a)],以2、3、4 cm和5 cm为径阶距划分树木直径,并分析径阶距与样方水平、径阶水平上树木的分布格局、大小分化和树种混交的关系。结果表明:1)角尺度很少受径阶距影响;2)在样方水平上,混交度的分布受径阶距的影响也很小,但当径阶距为2~4 cm时原始林的混交度与样地B的差异明显(P_(KW)<0.05)。在径阶水平上,原始林的混交度和2块次生林的差异明显;3)样方水平上各径阶距的树木大小分化曲线几乎重叠。当径阶距为2、3 cm时,原始林的大小比数与样地B的差异明显,而原始林和2块次生林的大小分化度则是在2~4 cm径阶距上差异显著。大小分化度在径阶水平上的结果与样方水平相反。研究结果表明,径阶距对林分内空间结构多样性几乎没有影响,但森林演替会加大其影响程度,同时小径阶距能更敏感地反映林分之间的结构差异,对指导异龄林的经营和评估其经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径阶距 直径分布 大小分化度 角尺度 树种混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土壤入渗过程模拟与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天森 赵明全 +3 位作者 郭天雷 黄幼 邓羽松 黄钰涵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37,共9页
中国南亚热带地区桉树种植面积广且轮伐期短,研究短轮伐期内土壤入渗能力的变化对探究水文循环与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东门国有林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据轮伐期选择4个不同林龄(1、2、3和5 a)的尾巨桉第一代植苗林,测量... 中国南亚热带地区桉树种植面积广且轮伐期短,研究短轮伐期内土壤入渗能力的变化对探究水文循环与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东门国有林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据轮伐期选择4个不同林龄(1、2、3和5 a)的尾巨桉第一代植苗林,测量3个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过程。结果表明:1)随林龄的增大,在0~20、20~40 cm土层,入渗能力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规律变化;而在40~60 cm土层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规律变化。2)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以及累积入渗量均与土层深度、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孔隙度和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Horton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对桉树人工林的土壤入渗过程拟合较好。综上,短轮伐期内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孔隙度、密度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导致浅层土壤(0~20 cm)的入渗能力整体降低,深层土壤(20~40、40~60 cm)的入渗能力整体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入渗过程 模型 特征参数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改造成阔叶林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组分和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向明珠 李佳君 +5 位作者 黄海梅 李昌航 肖纳 尤业明 招礼军 黄雪蔓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53-1564,共12页
磷(P)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杉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林的土壤酸化,P利用效率低,研究杉木林转化后对土壤P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南亚热带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重... 磷(P)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杉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林的土壤酸化,P利用效率低,研究杉木林转化后对土壤P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南亚热带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重新种植的杉木林、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重点探究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改造成阔叶林后土壤P组分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改造后的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P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林,红锥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土壤全P比杉木林和米老排林更容易转化为速效P。(2)红锥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氯化钙提取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米老排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酶提取P、盐酸提取P和柠檬酸提取P的含量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红锥林。(3)RDA结果显示,调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组分的关键因子分别是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综上认为,将杉木林改造成阔叶林有利于森林土壤P的储存和供应,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P有效性的树种选择和经营管理策略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阔叶树种 根际土壤 磷组分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野生水松表型多样性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晓娟 梁永延 +4 位作者 王禧龙 邓必玉 卢志海 童德文 刘世男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0,共10页
以广西贵港覃塘、梧州苍梧、南宁宾阳、桂林雁山和桂林平乐的野生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Staunton ex D.Don)K.Koch〕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5个分布地水松球果、种子和... 以广西贵港覃塘、梧州苍梧、南宁宾阳、桂林雁山和桂林平乐的野生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Staunton ex D.Don)K.Koch〕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5个分布地水松球果、种子和叶的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宾阳水松的果长、果宽、单果鲜质量、单果出籽率、种子宽、种子厚、种翅宽、种子大小、种子千粒质量和叶形指数最大;桂林雁山水松的果长、果宽、单果鲜质量、单果籽粒数、果形指数、单果出籽率、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种翅长、种翅宽、种形指数、种子大小和种翅长宽比最小,而其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最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分布地间球果、种子和叶的表型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供试表型性状的分布地间变异系数为7.43%~69.03%,其中,叶表型性状的分布地间变异系数均值最大(38.20%)。绝大多数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其中,果长、单果鲜质量、种子长、种翅长、种翅宽、种子大小和叶宽与其他表型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作为水松优良种质筛选的重要指标。总体来看,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与经度、纬度、海拔、年均降水量和年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年均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叶表型性状与经度、纬度、海拔、年均降水量和年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5.890%,表明这3个主成分能够反映水松表型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从不同分布地水松表型性状的综合得分看,南宁宾阳最高(1.854)、贵港覃塘次之(1.187)、桂林雁山最低(-3.12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贵港覃塘、梧州苍梧和南宁宾阳为一组,桂林雁山和桂林平乐分别单独为一组。综上所述,广西5个分布地野生水松的表型多样性较为丰富,尤其是叶表型性状;比较而言,南宁宾阳和贵港覃塘的水松表型性状较好,可作为广西水松优良单株筛选和良种选育的材料。经度、纬度、海拔、年均温、年均降水量和年均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广西水松表型性状变化的重要地理-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松 表型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地理-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活性氮组分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宗福 曾有杰 +3 位作者 施瑜 罗梦娴 何欣欣 陈晓龙 《桉树科技》 2023年第4期25-31,共7页
揭示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活性氮(Labile Nitrogen,LN)组分的变化,对更好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为研究区域,选择传统轮伐期内不同林龄(1、2、4年)桉树人工林土壤以及邻近撂荒... 揭示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活性氮(Labile Nitrogen,LN)组分的变化,对更好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为研究区域,选择传统轮伐期内不同林龄(1、2、4年)桉树人工林土壤以及邻近撂荒地土壤(对照)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土层原状土样,通过湿筛法将土样分为4个粒级团聚体,包括>2、1~2、0.25~1、<0.25 mm。针对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测定其LN组分含量。其中,LN组分包括颗粒有机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PON)、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铵态氮(Ammonium Nitrogen,NH4+-N)、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NO_(3)^(−)-N)和碱解氮(Alkali-hydrolyzale Nitrogen,AN)。结果表明:在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中,土壤团聚体LN组分的含量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显著升高,从而导致更多的土壤LN组分集中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中。在种植桉树过程中土壤LN组分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2年生时最高,表明该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素的有效性最高。因此,种植桉树2年后,应注意补充土壤LN,从而维持桉树人工林土壤的供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 活性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桉家系精油组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胜焕 朱慧 +2 位作者 韦垠洲 郭东强 杨梅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学组分,并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伤寒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大叶桉4个家系桉叶精油组成以73.695%~84.535%的单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组分为蒎烯、水芹烯和对伞花烃,其中α-蒎烯在大叶桉1号家系含量可达41.629%,家系间的共有组分为α-蒎烯、β-蒎烯、α-水芹烯、d-柠檬烯、对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和α-松油醇,1,8-桉叶素精油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2)不同桉叶精油对于环境变化响应不同,α-水芹烯、1,8-桉叶素、d-柠檬烯、α-松油醇和对伞花烃是大叶桉家系精油中的相关性组分。(3)大叶桉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具有抗菌活性,甚至3号家系显现出高于链霉素的抗伤寒杆菌活性,但均未发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而醇酮醛类物质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精油抗菌活性。综上认为,大叶桉精油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家系间部分精油组分具有相关性且存在共有组分,组分中醇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有利于抗菌活性的提高,但大叶桉1,8-桉叶素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仍需进一步选育,该研究结果为大叶桉精油品种选优选育及在香料和医药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桉 家系 精油 ESKAPE病原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