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发展及其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朱佩琪 蒋伟东 周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6-123,共8页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凭借着其操作方便、设计简单、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可同时进行多位点编辑等优势,已成为当今最热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独特的在RNA引导下对DNA进行靶向编辑的作用机制,不仅拓展了各相关领域的科研工...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凭借着其操作方便、设计简单、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可同时进行多位点编辑等优势,已成为当今最热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独特的在RNA引导下对DNA进行靶向编辑的作用机制,不仅拓展了各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对生物体遗传调控的了解,更显示出优良的便捷性。近十年来,该系统在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应用极为广泛,发展迅速。在医学领域,更是显示出极大的潜力。本文从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研究历史、作用机理以及该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综述其最新研究进展,为更好地应用和优化CRISPR/Cas9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治疗 精确编辑 脱靶效应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48
2
作者 卢海丽 康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5-628,共4页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相比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隐形矫治器采用塑胶压膜成形固位并施力于牙齿,患者可自由取戴,具有美观隐蔽、方便舒适、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清洁卫生等优点,但其是否更加有益于正畸患者的牙...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相比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隐形矫治器采用塑胶压膜成形固位并施力于牙齿,患者可自由取戴,具有美观隐蔽、方便舒适、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清洁卫生等优点,但其是否更加有益于正畸患者的牙周健康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矫治器 固定矫治器 正畸 牙周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1类患者双期矫治期间垂直向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徐若君 马琴琴 +1 位作者 樊雪敏 莫水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目的:分析安氏Ⅱ1类患者双期矫治期间垂直向的变化,初步探讨Twin-block(TB)功能矫治垂直向控制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例采用TB功能矫治联合固定矫治进行双期治疗的安氏Ⅱ1类患者,测量并分析每阶段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Ⅰ期... 目的:分析安氏Ⅱ1类患者双期矫治期间垂直向的变化,初步探讨Twin-block(TB)功能矫治垂直向控制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例采用TB功能矫治联合固定矫治进行双期治疗的安氏Ⅱ1类患者,测量并分析每阶段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Ⅰ期矫治前后SN-OP、SN-FOP、IMPA、UADH、UPDH、LADH、LPDH增大,U1-SN减小(P<0.05);Ⅱ期矫治前后FHI、U6-SN、UPDH增大,SN-MP、SN-FOP减小(P<0.05);双期矫治前后FHI增大(P<0.05),其余垂直向骨性特征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期间垂直向骨性特征的改变与咬合平面及牙槽高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相关性。结论:TB功能矫治后未发生垂直向的不利改变;功能矫治期间垂直向控制的关键可能是咬合平面的变化,特别是上前牙高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 TWIN-BLOCK矫治器 垂直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TL3在RNA m^6A甲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黄芳芳 周诺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8-463,共6页
m^6A是RNA分子广泛存在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影响mRNA剪接、翻译和稳定性以及某些非编码RNA的表观遗传效应等。目前研究表明,m^6A甲基化转移酶METTL3在肿瘤、大脑发育、调控干细胞命运等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期的研究进展对METTL... m^6A是RNA分子广泛存在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影响mRNA剪接、翻译和稳定性以及某些非编码RNA的表观遗传效应等。目前研究表明,m^6A甲基化转移酶METTL3在肿瘤、大脑发育、调控干细胞命运等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期的研究进展对METTL3这一m^6A甲基化转移酶组分进行了综述,旨在为mRNA和非编码RNA上发生m^6A动态修饰代表的新的遗传信息调控方式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TL3 m^6A 甲基化 甲基化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瘢痕的光电治疗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陈怡 农晓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96-700,共5页
瘢痕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皮肤创伤后修复的一种表现。在伤口愈合期间,胶原蛋白的合成与降解会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当二者呈现出不平衡状态时,则会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多发生于烧伤、外伤、炎症及手术后。瘢痕会对患... 瘢痕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皮肤创伤后修复的一种表现。在伤口愈合期间,胶原蛋白的合成与降解会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当二者呈现出不平衡状态时,则会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多发生于烧伤、外伤、炎症及手术后。瘢痕会对患者皮肤外观、功能以及患者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瘢痕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物理治疗、手术以及新兴的光电技术治疗。根据瘢痕的分类不同,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应根据临床瘢痕情况进行个性化、综合治疗。该文介绍了目前较为常见的光电治疗技术(包括激光治疗、射频技术以及光动力疗法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瘢痕其适用的光电治疗手段以及目前光电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激光 光动力 射频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下成人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后平面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韦回 韦佳黛 +3 位作者 邓端耀 朱思婷 陈库 莫水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下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合]平面的变化。方法:选取44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的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年龄18~35岁;微种植体组(A组)和单纯拔牙治疗组(B组)各22例,测量并分析治疗前后的...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下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合]平面的变化。方法:选取44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的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年龄18~35岁;微种植体组(A组)和单纯拔牙治疗组(B组)各22例,测量并分析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A组矫治后OP-diff增大,SNA、ANB、SN-MP、FH-AOP、FH-POP、U1-PP减小(P<0.05)。B组矫治后SN-MP、FH-AOP、FH-POP、OP-diff、U1-PP、U6-PP、L6-MP增大,SNA、SNB、L1-MP减小(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后,后[牙合]平面倾斜度减小,下颌骨逆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1类 后[牙合]平面 微种植体 高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在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任超 周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95-1899,共5页
近年来,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强骨组织工程的方法,通过局部基因治疗促进新骨形成和修复骨缺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基因治疗过程中,选择高效、安全的载体是使外源靶基因顺利进入靶细胞并... 近年来,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强骨组织工程的方法,通过局部基因治疗促进新骨形成和修复骨缺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基因治疗过程中,选择高效、安全的载体是使外源靶基因顺利进入靶细胞并有效表达的前提。用于基因治疗的载体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种类型。病毒载体有腺病毒、逆转录病毒、慢病毒等,具有转染效率高的优点,但由于其较高的免疫原性、DNA携带能力有限与致癌性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虽然非病毒载体整体转染效率低,但具有生物安全性高、免疫原性低、价格低廉、制备简单、易于大量生产的优点,使其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非病毒载体投递系统也一直在不断被优化,本文旨在回顾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在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非病毒载体 骨缺损 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穆婷 马成 +3 位作者 冯浩然 王爽 何雨亮 黄旋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38-364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B组采用传统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记录手术时间,将术前术后三维图像重叠,分别测量下颌骨各标志点的移动距离,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和B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28±1.17)h和(9.45±0.9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A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较B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短,A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较B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位置点平均移动距离未见明显差异。结论CAD与3D打印技术在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方面,可以减少手术时间,较为理想的恢复颌面外形,获得较高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 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瓣 下颌骨缺损 精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调控各类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余杨洋 蒋伟东 +1 位作者 朱佩琪(综述) 周诺(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7-652,共6页
骨缺损是一种以骨丧失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疾病,多由感染、肿瘤、创伤、手术并发症等原因造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传统的骨缺损治疗手段存在多种弊端,随着生物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阐释成骨分化的机制成为引领发... 骨缺损是一种以骨丧失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疾病,多由感染、肿瘤、创伤、手术并发症等原因造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传统的骨缺损治疗手段存在多种弊端,随着生物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阐释成骨分化的机制成为引领发现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热点。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200 bp的、不直接编码蛋白质的RNA,它们一度被认为是所谓的"转录噪音"。尽管它们没有或仅有极低的蛋白质编码潜力,却可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以及表观遗传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包括成骨分化在内的多种生物调控过程。由此可见,LncRNA调控各类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有着相当的研究价值。该文对LncRNA在各类细胞成骨分化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成骨分化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形成过程中典型lncRNA-miRNA调控轴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丽娜 周诺 《生理科学进展》 2021年第5期391-394,共4页
在多种生理或病理活动中,均存在血管形成的过程。在血管形成的过程中,多种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微小RNA(microRNA,miRNA)对参与血管形成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祖细胞功能发挥调控作用,而其中lncRNA与miRNA之间的调控... 在多种生理或病理活动中,均存在血管形成的过程。在血管形成的过程中,多种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微小RNA(microRNA,miRNA)对参与血管形成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祖细胞功能发挥调控作用,而其中lncRNA与miRNA之间的调控网络尚未完全明确。通过探索lncRNA-miRNA调控轴,可以为构建调控网络提供支撑,为调控血管形成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本文综述了在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典型lncRNA-miRNA调控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 长链非编码RNA 微小RNA 调控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于涛 范婉 梁飞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6-210,共5页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抵抗病原体入侵、肿瘤免疫监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另一方面,它又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抵抗病原体入侵、肿瘤免疫监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另一方面,它又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诱导肿瘤细胞的死亡。文中将归纳总结近年来中性粒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和肿瘤治疗中的前景,以期为肿瘤防治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活性氧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来源胞外囊泡促进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衍 周诺 《生理科学进展》 2021年第3期231-235,共5页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具备较强分化及增殖能力的细胞,并有良好的血管生成作用。目前研究表明EPCs旁分泌的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可独立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并参与血管...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具备较强分化及增殖能力的细胞,并有良好的血管生成作用。目前研究表明EPCs旁分泌的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可独立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并参与血管生成的过程。EVs大致可以分成3类:包括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微泡(microvesicles)和外泌体(exosomes),分布于各种体液中,是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分子的天然载体,通过生物体液循环可被局部或远处的靶细胞吸收,并传递囊泡内的物质。本综述主要对内皮祖细胞来源的微泡和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参与调节血管生成的机制,及在多种疾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展开讨论,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内皮祖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的生物功能和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胞外囊泡 微泡 外泌体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龋病风险评估工具对龋病风险的预测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伶 许妮妮 +3 位作者 刘传瑾 吴冬燕 邓思成 邱荣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2-556,共5页
目的:探索改良龋病风险评估工具(MCAT)对南宁市儿童龋病风险的预测效果。方法:结合广西儿童龋病的特点,对美国儿童牙医学会(AAPD)推荐的龋病风险评估工具(CAT)进行改良,开发形成MCAT;分别采用CAT和Cariogram两种评分法对MCAT进行龋病风... 目的:探索改良龋病风险评估工具(MCAT)对南宁市儿童龋病风险的预测效果。方法:结合广西儿童龋病的特点,对美国儿童牙医学会(AAPD)推荐的龋病风险评估工具(CAT)进行改良,开发形成MCAT;分别采用CAT和Cariogram两种评分法对MCAT进行龋病风险等级的评判。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332例3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追踪观察1.5年后龋病的发病情况,比较MCAT采用CAT评分法和Cariogram评分法对该群体新发龋的预测诊断效能。结果:CAT和cariogram评判的患龋风险等级有统计学差异(Z=-10.34,P<0.001),且一致性较差(Kappa=0.234,P<0.001)。1.5年后,CAT评分法中的低-高风险组、中-高风险组的龋病发病率及中-高风险组的新增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ariogram评分法中的各组间龋病发病率及低-高风险组、中-高风险组的新增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ariogram评分法的AUC为0.722,显著大于CAT评分法的AUC(0.571)。在龋病风险预测模型中,CAT评分法的龋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拟合度较差(P<0.001);Cariogr am评分法的预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P=1.00),中、高风险组发生新龋的风险分别是低风险组的2.86倍和11.65倍。结论:对于3岁儿童的龋病风险评估,MCAT结合Cariogram评分法准确度高于CAT评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病 儿童 风险评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转移酶METTL3介导m6A甲基化调控犬JBMMSCs成骨分化
14
作者 陈翌 蒋丽花 黄旋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1-816,823,共7页
目的:探究甲基转移酶METTL3对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BMM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JBMMSCs,慢病毒转染构建沉默METTL3基因细胞模型,转染后siMETTL3组JBMMSCs mRNA水平(P&... 目的:探究甲基转移酶METTL3对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BMM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JBMMSCs,慢病毒转染构建沉默METTL3基因细胞模型,转染后siMETTL3组JBMMSCs mRNA水平(P<0.001)及蛋白水平(P<0.01)下降。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迁移、碱性磷酸酶活性、钙沉积以及成骨相关因子骨钙素(osteocalcin,OCN)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与沉默对照(siNC)组相比,siMETTL3组培养24、48、72、96 h的增殖活性降低(P<0.001),24 h后细胞迁移能力下降(P<0.05)。成骨诱导7 d后siMETTL3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21 d后矿化沉积较siNC组少。qRT-PCR及Western Blot显示,OCN的mRNA(P<0.001)和蛋白(P<0.05)表达水平降低。结论:沉默METTL3可抑制JBMMSCs的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TL3 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m6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并发症防治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7
15
作者 祝颂松 王旭东 +12 位作者 杨学文 王晓霞 田磊 刘曙光 郑广森 唐正龙 吴国民 李志勇 白晓峰 黄旋平 黄立 习伟宏 朱耀旻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7-254,共8页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SRO)是正颌外科中最为常用的一类矫治下颌骨畸形的手术。由于局部解剖和操作步骤的复杂性,SSRO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诊疗策略的选择及转归与并发症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SRO)是正颌外科中最为常用的一类矫治下颌骨畸形的手术。由于局部解剖和操作步骤的复杂性,SSRO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诊疗策略的选择及转归与并发症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为此,国内相关专家编写本共识,对SSRO各类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处置措施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广大同行对SSRO并发症的认识,确保手术安全进行并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正颌外科 并发症 专家共识 牙颌面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狗肝菜多糖对辐射损伤后大鼠腮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覃珊珊 王代友 +2 位作者 眭斌 张岩 孙喆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辐射损伤修复模型,探讨狗肝菜多糖(dicliptera chinensis polysaccharide,DCP)对辐射损伤后大鼠腮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调节及其意义。方法:成年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 目的:建立大鼠辐射损伤修复模型,探讨狗肝菜多糖(dicliptera chinensis polysaccharide,DCP)对辐射损伤后大鼠腮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调节及其意义。方法:成年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00~220g)9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未照射+0.9%氯化钠溶液)、放射组(18 Gy 60 Coγ射线照射+0.9%氯化钠溶液)、正常给药组(未照射+200mg/kg DCP溶液)和放射给药组(18Gy 60 Coγ射线照射+200mg/kg DCP溶液),每组24只。每周记录体重,监测大鼠的一般情况,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大鼠腮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放射组和放射给药组的大鼠体重减轻;HE染色结果显示放射组大鼠腮腺细胞和血管损伤较重,放射给药组大鼠腮腺细胞和血管损伤较轻;FQ-PCR检测结果显示,放射组大鼠VEGF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其他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放射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DCP可以减轻腮腺损伤、上调VEGF表达;DCP可能对大鼠腮腺辐射性损伤有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放射性损伤 狗肝菜多糖 腮腺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结合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爽 李翠萍 +3 位作者 穆婷 冯浩然 黄旋平 何雨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5-360,364,共7页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组织与血清及血清外泌体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54例OSCC患者癌及癌旁正常组织(&g...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组织与血清及血清外泌体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54例OSCC患者癌及癌旁正常组织(>2 cm)、OSCC与健康人血清中LBP mRNA表达量,酶链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159例OSCC患者血清与44例健康人血清之间以及血清外泌体中LBP蛋白表达量,并记录研究对象的转移情况,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吸烟、饮酒史等一般临床资料。并检测患者的一般生化指标。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比较LBP m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直线相关分析分析血清LBP与生化指标相关性,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各指标之间的诊断价值。结果LBP mRNA在OSCC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OSCC与健康人血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BP蛋白在OSCC患者组血清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5)。淋巴转移OSCC患者LBP蛋白表达量在患者血清、血清外泌体中均增加(P<0.05)。血清LBP水平与患者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LBP表达的高低可能与OSCC相关,对OSCC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脂多糖结合蛋白 肿瘤微环境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ds蛋白在口腔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雨曦 陶人川 江巧芝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讨Smad2、3、4、7蛋白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口腔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确诊为口腔cGVHD的患者18人纳入口腔cGVHD组,异... 目的:探讨Smad2、3、4、7蛋白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口腔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确诊为口腔cGVHD的患者18人纳入口腔cGVHD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没有出现口腔cGVHD的患者18人为无口腔cGVHD组,对照组纳入健康者18人。收集3组血液,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检测血浆中Smad2、Smad3、Smad4、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口腔cGVHD组患者血浆中Smad2(78.00±13.53)ng/L、Smad4(484.71±90.86)ng/L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Smad3蛋白表达(95.15±37.32)ng/L低于对照组(P<0.05),Smad7蛋白含量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口腔cGVHD组与无口腔cGVHD组比较,口腔cGVHD组Smad3蛋白表达降低(P<0.05),Smad2和Smad7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血浆中Smads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口腔cGVH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口腔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SMA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伴先天性左眼缺失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美余 陶识丞 +2 位作者 陈国生 唐弈遥 麦华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0-245,共6页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又称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或Goltz-Gorlin综合征,是一种复杂且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大量研究文献证实PTCH1基因与NBCCS有关。本文报道1例NBCCS伴先天性左眼缺失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以进一步了解该...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又称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或Goltz-Gorlin综合征,是一种复杂且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大量研究文献证实PTCH1基因与NBCCS有关。本文报道1例NBCCS伴先天性左眼缺失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以进一步了解该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牙源性角化囊肿 基底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舌根轮廓乳头Von Ebner's腺管鳞柱交界区的初步观察
20
作者 陈鹏宁 陈冠希 +5 位作者 李萍 陈昕煜 罗霖 颜启璋 阮萍 于大海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4-477,共4页
目的:初步确定人舌根轮廓乳头Von Ebner's腺管开口区具有鳞柱交界区(SCJ),并与宫颈、肛门SCJ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舌轮廓乳头、肛门、宫颈标本各6例的SCJ区进行连续切片,HE及CK5、CK7及P6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E示在轮廓乳头沟底Vo... 目的:初步确定人舌根轮廓乳头Von Ebner's腺管开口区具有鳞柱交界区(SCJ),并与宫颈、肛门SCJ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舌轮廓乳头、肛门、宫颈标本各6例的SCJ区进行连续切片,HE及CK5、CK7及P6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E示在轮廓乳头沟底Von Ebner's开口存在SCJ,且发现类似肛门SCJ的移行区CK5、CK7阳性复层上皮(MLE)样结构,与宫颈移行区单层上皮不同;不同于宫颈和肛门,该区在柱状上皮基底区具有P63染色肌上皮细胞。结论:人舌根Von Ebner's腺管开口具有和宫颈,肛门类似的SCJ结构,或亦为人乳头状瘤病毒及其他致癌因素的恶变易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根 轮廓乳头 鳞柱交界区 Von Ebner's腺 复层上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