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Si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
作者 单志强 张伟超 +2 位作者 刘文平 秦海青 雷晓旭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41,共6页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米硅粉的引入,可提升复合材料的可逆储锂容量并改善大电流嵌锂能力。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好,在10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10 V、1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05 V,100 mA/g的电流充电至1.500 V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854.2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9.78%,第100次循环的比容量为511.4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硅粉 石墨 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金刚石对光伏基础材料的加载实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志环 罗文来 +1 位作者 潘晓毅 谢德龙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13年第4期38-40,共3页
采用显微硬度法,对单晶硅、多晶硅、蓝宝石三种重要的硬脆性材料进行了单颗金刚石加载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加载载荷条件下,各种材料的单颗金刚石压入特性,分析了材料受力与压入深度的关系,并由测试结果,分析了对三种硬脆材料进行切割加... 采用显微硬度法,对单晶硅、多晶硅、蓝宝石三种重要的硬脆性材料进行了单颗金刚石加载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加载载荷条件下,各种材料的单颗金刚石压入特性,分析了材料受力与压入深度的关系,并由测试结果,分析了对三种硬脆材料进行切割加工时,金刚石的受力状况以及材料的去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硬脆材料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衍生碳包覆纳米硅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强 李正伟 +4 位作者 周建华 张冬梅 党锋 刘文平 苗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3,共6页
硅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Li22Si5合金相对应4200 mAh/g)、较低的工作电压(0.2~0.3 V vs Li/Li+)和地球上丰富的原材料储备,成为代替石墨负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及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失效问题限制... 硅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Li22Si5合金相对应4200 mAh/g)、较低的工作电压(0.2~0.3 V vs Li/Li+)和地球上丰富的原材料储备,成为代替石墨负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及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失效问题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工作通过物理法利用壳聚糖和石墨对纳米硅实现碳包覆和复合,制备壳聚糖/石墨@纳米硅复合材料(C/G@Si复合材料),对C/G@Si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墨添加量的提高,C/G@Si复合材料的可逆比容量略微下降,循环性能和导电性能显著提高。当添加50%(质量分数)石墨时,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C/G@Si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36.1 mAh/g,循环充放电100次后剩余容量保持在658.5 mAh/g,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对进一步推广硅碳负极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负极材料 壳聚糖 石墨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脂包覆和NH_(4)F改性纳米硅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4
作者 李正伟 吴强 +7 位作者 周建华 秦海青 苗蕾 刘文平 雷晓旭 张振军 卢安军 莫祖学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1-507,共7页
硅负极材料由于具有成本低、比容量高和安全可靠的优势,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在锂嵌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体积膨胀,且材料导电性差及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商业应用。为此,通过一锅水浴法采用... 硅负极材料由于具有成本低、比容量高和安全可靠的优势,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在锂嵌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体积膨胀,且材料导电性差及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商业应用。为此,通过一锅水浴法采用琼脂和NH_(4)F对纳米硅实现碳包覆和掺杂改性,制备琼脂衍生碳/NH_(4)F@纳米硅复合材料(Si@FNC),对其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NH_(4)F掺杂改性处理后,Si@FNC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导电性能显著提高。当掺杂的NH_(4)F与纳米硅粉质量比为1∶5时,在5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Si@FNC复合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001.0 mAh·g^(−1),循环充放电200次后仍保持在836.7 mAh·g^(−1),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对推广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负极材料 纳米硅 NH_(4)F掺杂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峰 赵军伟 +2 位作者 刘文平 雷晓旭 秦海青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3,共4页
以石墨、纳米硅、沥青为原料,通过高温热解法制备Si/C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光谱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测试表明复合材料中纳米硅粉通过沥青高温分解的碳钉扎在石墨材料表面。研究了不同粘结剂配方对Si/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石墨、纳米硅、沥青为原料,通过高温热解法制备Si/C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光谱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测试表明复合材料中纳米硅粉通过沥青高温分解的碳钉扎在石墨材料表面。研究了不同粘结剂配方对Si/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粘结剂严重影响其循环稳定性和首次效率。采用6%LA132+4%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粘结剂,材料循环寿命最稳定,8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在99%以上,但是粘结剂使用太多影响首次效率,采用3%LA132+2%CMC作为粘结剂首次效率最好,在9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C复合材料 粘结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5
6
作者 韦炳吕 莫祖学 +2 位作者 秦海青 庞兴志 谭翔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0-53,59,共5页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但不同的结构和黏结剂对硅碳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硅碳复合材料的不同结构分类,综述了硅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和讨论了核壳结构和嵌入结构硅碳复合材料...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但不同的结构和黏结剂对硅碳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硅碳复合材料的不同结构分类,综述了硅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和讨论了核壳结构和嵌入结构硅碳复合材料,强调了黏结剂和硅碳复合材料协同匹配的重要性,并展望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材料 结构设计 黏结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导电剂用于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 被引量:1
7
作者 雷晓旭 秦海青 +1 位作者 刘文平 张振军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8-532,共5页
石墨烯具有导电性好、力学性能好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等特点,可以用来改性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将石墨烯作为添加剂,研究石墨烯与导电炭黑Super P的复合对硅碳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石墨烯可以延长电极的循环寿命,当与Super P的质量比... 石墨烯具有导电性好、力学性能好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等特点,可以用来改性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将石墨烯作为添加剂,研究石墨烯与导电炭黑Super P的复合对硅碳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石墨烯可以延长电极的循环寿命,当与Super P的质量比为1∶1时,所得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最好:以100 mA/g电流在0.005~1.500 V循环50次,可逆比容量为901.9 mAh/g,容量保持率为84.7%;大电流放电性能也得到改善,在1000 mA/g电流下的可逆充电比容量为456.5 mAh/g。添加石墨烯可改善硅碳复合负极的导电性,充分发挥活性物质材料的容量,提高储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负极 石墨烯 复合导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片厚度对Si/C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雷晓旭 秦海青 +1 位作者 王立惠 卢宗柳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7-170,共4页
以纳米硅粉、有机物碳源及石墨为原料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用SEM和XRD测试分析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并研究复合材料制成不同厚度负极片的电化学性能。纳米硅颗粒均匀分散在低体积效应的石墨中,石墨和硅材料在复合材料中无形态转变,属于物... 以纳米硅粉、有机物碳源及石墨为原料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用SEM和XRD测试分析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并研究复合材料制成不同厚度负极片的电化学性能。纳米硅颗粒均匀分散在低体积效应的石墨中,石墨和硅材料在复合材料中无形态转变,属于物理复合;极片厚度为100μm时,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最好,以100 m A/g在0.005~1.500 V恒流充放电,首次库仑效率达到94.1%,循环5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复合材料 极片厚度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锯机上薄钢带疲劳寿命的实验及分析
9
作者 彭少波 秦建新 +3 位作者 向小宇 陈超 林峰 陈家荣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6-140,共5页
利用自主研制的带锯机,分多组进行实验,测试出不同张紧力作用下薄钢带的疲劳寿命,以及它与张紧轮之间的最大静摩檫力。考虑到张紧力影响疲劳寿命和共振频率,静摩擦力提供切割力,上述因子均与切割参数相互影响,利用实验数据、理论计算和... 利用自主研制的带锯机,分多组进行实验,测试出不同张紧力作用下薄钢带的疲劳寿命,以及它与张紧轮之间的最大静摩檫力。考虑到张紧力影响疲劳寿命和共振频率,静摩擦力提供切割力,上述因子均与切割参数相互影响,利用实验数据、理论计算和基于Workbench软件的辅助计算,进行受力分析和模态分析,旨在推导疲劳寿命与切割参数之间的影响关系,为带锯机切割参数与张紧力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锯机 薄钢带 疲劳寿命 受力分析 切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工具用FeCoCu预合金粉组成对烧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谢德龙 万隆 +8 位作者 宋冬冬 王帅 林峰 吕智 方啸虎 潘晓毅 秦海青 陈超 肖乐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7-585,共9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不同Fe-Cu配比的FeCoCu预合金粉,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同时,对3种粉体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烧结实验和对烧结试样块进行力学性能及磨损质量损失进行测试,并对预合金粉与金刚石的界面结合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不同Fe-Cu配比的FeCoCu预合金粉,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同时,对3种粉体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烧结实验和对烧结试样块进行力学性能及磨损质量损失进行测试,并对预合金粉与金刚石的界面结合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预合金粉中形成了Co_3Fe_7、CoFe_(15.7)、FeCu_4等中间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合金化。3种预合金粉末的形状均为不规则状,粉末颗粒较细,且相互连接,表面疏松,有利于烧结。3种预合金粉中单质相仍占有较大比例,单质配比对烧结体性能有重要影响。Fe含量增加时,试样的理想烧结温度及烧结体力学性能均升高。Fe-Cu配比会对微观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胎体对金刚石以机械包镶为主,结合XRD及Raman光谱可知,与预合金粉烧结后的金刚石表面发生石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oCu预合金粉 Fe-Cu配比 微观结构 烧结胎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n15和Fe对无压烧结金刚石工具胎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蒙光海 雷晓旭 +2 位作者 卢安军 秦海青 林峰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10,132,共7页
本文将Fe粉,Cu Sn15液相添加到自行制备的超细合金粉A中通过无压烧结制备金刚石工具的胎体试样块,研究了不同含量的Fe粉,Cu Sn15液相对胎体的相对密度、硬度及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为875℃、保温时间为60 min的无压烧结... 本文将Fe粉,Cu Sn15液相添加到自行制备的超细合金粉A中通过无压烧结制备金刚石工具的胎体试样块,研究了不同含量的Fe粉,Cu Sn15液相对胎体的相对密度、硬度及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为875℃、保温时间为60 min的无压烧结工艺下,添加不同含量的Cu Sn15液相及Fe粉对胎体的烧结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含Cu液相的最佳添加量为7%(本文所有含量为质量分数,下同),Fe粉的最佳添加量为10%,此时,胎体的相对密度为98.46%,硬度(HRB)为101.5,抗弯强度为1 103.82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工具胎体 CuSn15液相 Fe粉 无压烧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钻头井底流场CFD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潘晓毅 秦建新 +6 位作者 谢德龙 林峰 罗文来 肖乐银 陈超 彭少波 陈家荣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16年第4期34-38,共5页
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理论,采用RNGk–ε模型及连续性方程对常规75/49mm钻头的井底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井底压力、流速、剪力分布特征及水口涡流对唇面流场的影响,针对钻齿的冷却不充分部位及... 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理论,采用RNGk–ε模型及连续性方程对常规75/49mm钻头的井底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井底压力、流速、剪力分布特征及水口涡流对唇面流场的影响,针对钻齿的冷却不充分部位及冲蚀严重部位提出了金刚石匹配优化设计建议。模拟结果表明:常规75/49mm钻头模型唇面压力分布梯度是由内沿指向外沿逐级递减的,由于水口涡流的存在,其介质流速云图、剪力等高云图呈扭曲"凸"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钻头 井底流场 流体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含量对金刚石钻头胎体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帅 吕智 +2 位作者 林峰 谢德龙 潘晓毅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14年第6期16-21,共6页
以 WC-Cu-Co 基金属结合剂为基础,研究 WC 质量分数对结合剂性能的影响。对不同质量分数WC 配方的三点抗弯强度、磨损失重、硬度进行了测试,利用 XRD 对烧结试样进行了成分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对试样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最后通过微钻... 以 WC-Cu-Co 基金属结合剂为基础,研究 WC 质量分数对结合剂性能的影响。对不同质量分数WC 配方的三点抗弯强度、磨损失重、硬度进行了测试,利用 XRD 对烧结试样进行了成分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对试样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最后通过微钻实验验证实际钻进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 WC 质量分数的增加,胎体的三点抗弯强度τ0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先上升然后迅速下降的趋势;磨损失重Δm 值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硬度 HRB 则呈上升趋势。XRD 结果表明:形成的新相主要是 Ni17 Sn3。试样断口的SEM 照片表明:WC 质量分数不宜过高,以 WC 质量分数为40%的效果最好。微钻实验表明:WC 质量分数为30%和40%时,金刚石钻头分别具有最佳的钻进寿命和钻进效率,此配方体系可完全适用于(6~8级)中硬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质量分数 金刚石钻头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基预合金粉的结构及低温烧结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德龙 万隆 +4 位作者 宁春旭 林峰 方啸虎 秦海青 潘晓毅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Fe基预合金粉,并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烧结实验,对烧结后的试样块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共沉淀过程中该预合金粉已经形成了固溶体,实现了合金化,粉末的微观结构更有利于烧结的进行。预合金粉的烧...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Fe基预合金粉,并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烧结实验,对烧结后的试样块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共沉淀过程中该预合金粉已经形成了固溶体,实现了合金化,粉末的微观结构更有利于烧结的进行。预合金粉的烧结温度不宜超过900℃,最佳烧结温度为850℃,在此温度下试样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烧结体的SEM观察表明在850℃烧结温度下材料的微观结构比较均匀,无明显晶粒长大,胎体材料对金刚石的包镶能力也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合金粉 金刚石 烧结 共沉淀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铜导电墨水涂覆后的烧结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文平 秦海青 +3 位作者 雷晓旭 林峰 张振军 卢安军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5-299,共5页
通过高频感应等离子体蒸发凝聚法制备纳米铜粉,分散于有机载体中制备成纳米铜墨水。研究表明:制备的纳米铜粉球形度高,结晶性好,钝化处理以后表面形成含Cu2O的钝化膜。墨水成膜以后在250-400℃烧结,膜层可获得优异的导电性。烧结时间... 通过高频感应等离子体蒸发凝聚法制备纳米铜粉,分散于有机载体中制备成纳米铜墨水。研究表明:制备的纳米铜粉球形度高,结晶性好,钝化处理以后表面形成含Cu2O的钝化膜。墨水成膜以后在250-400℃烧结,膜层可获得优异的导电性。烧结时间对导电性的影响不大,烧结温度越高,导电性越好。经400℃烧结,大部分纳米铜粉熔化,形成面接触导电,烧结60 min,方阻为46.2 m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粉 导电墨水 柔性基材 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铜粉对储氢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秦海青 刘文平 +3 位作者 林峰 张振军 张建伟 雷晓旭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1,30,共5页
以直流电弧等离子法制备纳米铜粉,对比不同质量纳米铜粉取代镍粉作为导电剂对储氢电池负极材料AB5型储氢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铜粉为近球形颗粒,中粒径为150 nm。采用纳米铜粉取代镍粉作为导电剂后,可以显著改善... 以直流电弧等离子法制备纳米铜粉,对比不同质量纳米铜粉取代镍粉作为导电剂对储氢电池负极材料AB5型储氢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铜粉为近球形颗粒,中粒径为150 nm。采用纳米铜粉取代镍粉作为导电剂后,可以显著改善储氢合金负极的充放电性能和高倍率性能,在1 800 m A/h的放电电流密度下,以纳米铜粉替代50%的镍粉作为导电剂,高倍率从7.65%提高至44.18%。纳米铜粉的电催化活性不如镍粉,但可以显著提高合金电极的导电性,改善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粉 储氢合金 电化学 导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_2O_3对水热法生长ZnO晶体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左艳彬 周海涛 +3 位作者 王金亮 何小玲 任孟德 张昌龙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58-1763,共6页
在分别添加0.1wt%,0.2wt%和0.3%wt%Sc203的水热体系中得到了ZnO单晶体。研究了杂质,特别是sc对ZnO水热生长机制的影响。sc及其在碱性溶液中形成阴离子配位中间体基团(例如Sc(OH)4-)可以吸附到ZnO的(0001)和(0001)面,... 在分别添加0.1wt%,0.2wt%和0.3%wt%Sc203的水热体系中得到了ZnO单晶体。研究了杂质,特别是sc对ZnO水热生长机制的影响。sc及其在碱性溶液中形成阴离子配位中间体基团(例如Sc(OH)4-)可以吸附到ZnO的(0001)和(0001)面,导致这两个极性面发生非极性生长,形成规则六棱柱的形貌。在室温下测得的电阻率和载流子浓度显示:即使所得晶体的钪含量仅有8-13ppm,Sc掺杂ZnO仍是高导电性的,电阻率低于5.6×10^-2Q·cm,载流子浓度在0.9~1.6×10^18electrons/cm^3。表征了切割自+c区和一c区的晶片的zn面和0面的室温光致发光用于评价光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钪掺杂ZnO 水热法 生长机理 霍尔效应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Ni/MH电池储氢合金负极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文平 秦海青 +3 位作者 林峰 张振军 张建伟 雷晓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1-223,共3页
为了揭示温度对Ni/MH电池储氢合金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和机理,以真空电弧熔炼法制备AB5型LaNi4.1Co0.6Mn0.3储氢合金为Ni/MH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了其在-35、0、30和50℃4个测试温度下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合金电... 为了揭示温度对Ni/MH电池储氢合金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和机理,以真空电弧熔炼法制备AB5型LaNi4.1Co0.6Mn0.3储氢合金为Ni/MH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了其在-35、0、30和50℃4个测试温度下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合金电极的放电电压、容量和高倍率性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30℃时合金电极的综合性能最优。在低温条件下,合金电极表面电荷转移速度和合金内部氢原子扩散能力降低导致高倍率性能恶化,高温条件下,储氢合金腐蚀加剧和氢化物稳定性显著降低合金电极的放电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合金 高倍率 交流阻抗 电化学动力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质量分数对金刚石钻头胎体及钻进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晓毅 苏钰 +6 位作者 谢德龙 林峰 肖乐银 陈超 秦建新 彭少波 陈家荣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17年第2期16-19,25,共5页
设计Fe-Cu基胎体配方,研究Fe质量分数对金刚石钻头胎体及钻进性能影响。测试不同配方下烧结试样的硬度、相对密度与三点抗弯强度,使用扫描电镜对断口进行微观分析,通过模拟钻进实验测试钻头的钻进效率与寿命。结果表明:Fe-Cu基配方胎体... 设计Fe-Cu基胎体配方,研究Fe质量分数对金刚石钻头胎体及钻进性能影响。测试不同配方下烧结试样的硬度、相对密度与三点抗弯强度,使用扫描电镜对断口进行微观分析,通过模拟钻进实验测试钻头的钻进效率与寿命。结果表明:Fe-Cu基配方胎体具有较好的烧结成型性,胎体相对密度可达到理论密度的98%;胎体硬度随Fe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在Fe质量分数大于45%时趋于平稳、质量分数为60%时达到最大值,为35HRC;胎体三点抗弯强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数值变化不大。断口SEM结果表明:随Fe质量分数增加,韧性下降,金刚石刻蚀加重。模拟钻进实验表明:在Fe质量分数为30%时,钻头对6~8级可钻性地层具有较好的钻进效率与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方设计 金刚石钻头 力学性能 断口形貌 钻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PCBN技术进展及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智 林峰 +2 位作者 谢志刚 王进保 刘燕 《工具技术》 2013年第4期3-7,共5页
多年来国外超硬刀具材料技术以产品系列化、质量优化、晶粒两极化、性能均一化为发展特点,随着现代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可实现高效率、高稳定性、长寿命加工的超硬刀具的应用日渐普及,超硬刀具材料的生产及应用也逐年... 多年来国外超硬刀具材料技术以产品系列化、质量优化、晶粒两极化、性能均一化为发展特点,随着现代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可实现高效率、高稳定性、长寿命加工的超硬刀具的应用日渐普及,超硬刀具材料的生产及应用也逐年快速增长,超硬刀具材料年耗量以8%-10%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超硬材料刀具甚至已占刀具市场的20%以上,而中国超硬刀具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0%。我国数控机床等高速、高精加工设备的快速增长为国内超硬刀具的市场份额的跳跃式增长提供了条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PCBN的技术现状以及取得的重要进展,对国内研究生产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展望未来重点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BN 超硬刀具 高速高精加工 技术瓶颈 组织均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