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明末清初话本小说的劝善性及其文化背景——以其与善书关系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宗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4,共7页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与劝善书关系密切。在故事类型、情节结构、语言、人物命运走向、主题等方面,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话本小说与善书同受文言志怪小说或史传影响,具有很强的亲缘关系,一些善书的文学性色彩浓郁,小说性特征明显。由于统...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与劝善书关系密切。在故事类型、情节结构、语言、人物命运走向、主题等方面,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话本小说与善书同受文言志怪小说或史传影响,具有很强的亲缘关系,一些善书的文学性色彩浓郁,小说性特征明显。由于统治者对善书教育的推行,善书对民众的影响相对文言志怪或史传而言更早,也更大。受古代小说劝善传统及明末清初劝善运动的影响,话本小说家也视小说为劝善书,对社会进行劝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善书 劝善性 文化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类文本的美学审视 被引量:4
2
作者 付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6,共4页
自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一线,虽然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双基”训练仍然大有市场,但不可讳言,如今的语文课堂“人文之风”也是越吹越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性质得以贯彻实施。然而,现今的语文教育有一... 自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一线,虽然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双基”训练仍然大有市场,但不可讳言,如今的语文课堂“人文之风”也是越吹越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性质得以贯彻实施。然而,现今的语文教育有一大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弥补,这就是语文美育。从操作层面说,语文美育要以文本中的审美因素为抓手来相机进行,而语文教材选择了丰富的文质兼美的文学经典,最具审美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审视 文本 文学类 语文课程改革 应试教育思想 “双基”训练 语文美育 语文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小说
3
作者 付煜 刘永康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47,共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渎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仅要求学生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渎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课文内容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创意 小说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期待 课文内容 义务教育 思维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者中心与多视角解读
4
作者 付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19,共3页
长期以来,语文教研者着重强调的是文本中心和多层次解读。比如,赖瑞云曾大声疾呼:"回到文本中心吧!中心并非一切,中心更非排他,所有其他因素,作家、读者、背景都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但作品是中心。"段双全也曾紧扣文本中心,提出了... 长期以来,语文教研者着重强调的是文本中心和多层次解读。比如,赖瑞云曾大声疾呼:"回到文本中心吧!中心并非一切,中心更非排他,所有其他因素,作家、读者、背景都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但作品是中心。"段双全也曾紧扣文本中心,提出了文学文本解读的"言、象、情、志"四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中心论 瑞云 阅读文本 解读文本 文本批评 文学传统 文学批评理论 心理图式 解构主义 修辞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