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演进逻辑
- 1
-
-
作者
黎学军
-
机构
广西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4-108,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ZX012)
-
文摘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特色学科,它对中国现当代意识形态的构筑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兴盛以及马克思思想向西方学界和文化的回归,传统马克思哲学史研究面临着时代挑战。梳理并反思中国马哲史研究的历史逻辑,探究其发展的思想轨迹,无疑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构,开拓出一个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哲学史研究的逻辑进程主要有三条路径:形而上、回到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者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构成马哲史研究的核心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都带有历史的问题和局限。形上追问,是要理论研究重新找回反思精神,回到思想的本真状态,它是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一股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浪潮而来,旨在消除文化大革命以来极左思想的影响;"回到马克思",试图告别前苏联模式对于马克思理论的意识形态化解读,通过回到马克思的理论原点来重新发现马克思的理论宗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向未来的当代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赋予马哲史研究的一个时代问题,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研究只有回应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挑战,才能继续保持理论的生命力。
-
关键词
形而上
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
-
-
题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前史”的流变
- 2
-
-
作者
黎学军
蒙莉
-
机构
广西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38,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1979-2010)"(11CZX012)
-
文摘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前史"指的是1979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源自马克思对自己哲学体系创建的回忆中,途经恩格斯的提炼和放大、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根据时代的精神的解读。在此进程中,"剧中人"按照自己所处时代精神实践并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后世学者的描述又带着描述者所处时代的精神痕迹,每一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奔泻流淌至我国后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意识形态
-
Keywords
the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history
Marxist philosophy of the Soviet Union
ideology
-
分类号
B17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